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Quasimodo),又名加西莫多,别称钟楼怪人,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他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参差不齐的牙齿,天生的驼背,是一个极其丑陋却内心高尚的形象。

卡西莫多生于15世纪的法国巴黎,被母亲遗弃后由巴黎圣母院的大执事克洛德收养,成为圣母院的敲钟人。因其相貌丑陋、身体残疾被民众视为“魔鬼的创造物”,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养父克洛德被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吸引,便指使卡西莫多绑架少女。行动失败卡西莫多被捕,在众目睽睽之下施以鞭刑时,只有爱斯梅拉达来送水并表示原谅,自此卡西莫多爱上了少女。之后他在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诬陷时挺身而出却于事无补,少女被施以绞刑时,卡西莫多发现了克洛德的邪恶面目,愤怒之下将养父从教堂楼顶推下。两年后,人们发现卡西莫多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在鹰山地穴死去。

2010年伦敦泰特美术馆档案员发现,卡西莫多这一形象可能源自19世纪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的驼背石匠。维克多·雨果借用“魔法换子”的典故,刻画了一个外表丑陋却心地善良的形象。用强烈的美丑对照,以及荒诞的审判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弊端。用无法得到的“爱情”战胜亲情的悲剧内核展现了感情的冲突以及人性与兽性之间的矛盾。随着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卡西莫多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并由此形象衍生出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游戏、影视等各个领域。在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中,媒体用“卡西莫多的钟楼没了”指代此次事件,卡西莫多抱着圣母院痛哭的卡通形象也被大量转发。

形象设定

身份背景

因为在复活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也就是卡西莫多日被捡到,所以他被取名为“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的法语名为Quasimodo,拆分后为quasi和modo。quasi在法语中意为"接近,近乎",modo谐音monde,在法语中为"人"的意思,“接近为人”组成了他的名字。近似人类,却不完全是,也暗示了他的命运悲剧。

卡西莫多生于15世纪的法国巴黎,婴儿时期就遭到母亲的遗弃,而后与爱斯梅拉达调换了身份,爱斯梅拉达的母亲也嫌弃他相貌丑陋,他再一次被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后来被克洛德收养,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因长期处在巨大钟声之中,导致失聪。由于身体的残疾与面貌的丑陋被巴黎民众视为怪物。

外貌

有一张几何形的脸, 四面体的鼻子, 马蹄状的嘴巴, 参差不齐的牙齿,相貌丑陋,被称为“魔鬼的创造物”。他天生有严重的驼背,浓密的眉毛遮住左眼,右眼长了巨大的疣。

性格

他待在黑暗的巴黎圣母院里,离群索居,性格扭曲,时而疯疯癫癫,时而愚不可及,孤僻的性格造就了他后期的凶恶和愤世嫉俗。他虽然被信任的人唆使犯下了暴力行为,但天性纯良,将生命融入了圣母院,遇见吉普赛女孩爱斯梅拉达之后,他展示出了对爱情的执着专一和至死不渝。

主要经历

卡西莫多出生后就遭到母亲遗弃,被巴黎圣母院的大执事克洛德收养,成了大教堂的敲钟人,也因为多年一直敲钟,变成了聋子。他很少在大教堂外走动,敲响钟声和对克洛德的爱和奉献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愚人节节庆活动当天,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热情地表演歌舞,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克洛德也被她深深吸引。巴黎市民因鄙视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貌,把他选为愚人教皇,并沿街游行,卡西莫多十分高兴。克洛德半路出现制止了游行活动,并带走卡西莫多,悄悄命令他去劫持爱斯梅拉达。但是卡西莫多劫持失败,弓箭队队长福比斯救了爱斯梅拉达,并逮捕了卡西莫多。

第二天,卡西莫多因绑架罪而被捆在广场施以鞭刑,行刑过程中卡西莫多口渴难耐,周围的人都在看笑话,没有人愿意施以援手。只有爱斯梅拉达走上前去送水给他喝并原谅了他,这使得卡西莫多终被释放,卡西莫多对此感激不尽,并爱上了她。

爱斯梅拉达因之前的搭救爱上了福比斯,二人也经常私下约会,克洛德爱而不得于是产生了嫉妒之心。一天夜里,克洛德在爱斯梅拉达二人约会时从背后刺伤福比斯,后来又在审判过程中把罪责推给爱斯梅拉达,诬陷她是女巫,致使爱斯梅拉达最终被判处死刑。行刑当天,卡西莫多从绞刑架上救下她,将她安置在巴黎巴黎圣母院,当时法律规定教堂是避难的地方, 爱斯梅拉达也因此受到法律的庇护。一开始爱斯梅拉达很害怕卡西莫多,所以他总是离得远远的凝望守护姑娘,并送给她一个哨子,让她有需要就吹哨子,并叮嘱少女不要走出教堂,避免被处以死刑。克洛德得知爱斯梅拉达的下落后,深夜潜入她的房间,试图强迫女孩委身于他,紧急关头,卡西莫多及时赶到,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意外发现潜入者竟是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卡西莫多赶走克洛德后向少女解释并非自己想要绑架她,而是受到了克洛德的指使,二人的误会由此解开,少女因为害怕还要求卡西莫多睡在她房间的外面。在卡西莫多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爱斯梅拉达发现卡西莫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们渐渐变成了朋友。为了让少女开心,卡西莫多忍痛去请她心爱的福比斯,但是福比斯不愿意见到爱斯梅拉达,为了安慰少女,卡西莫多摘下一大束花谎称是福比斯送给她的。

克洛德没有得到爱斯梅拉达非常愤怒,并鼓动教会去捉拿她,卡西莫多知道了克洛德的计划,明白他总是想要害死少女,于是把巴黎圣母院又紧紧上了锁。少女的家人“乞丐王国”的人们听说她被卡西莫多捉走,开始攻打巴黎圣母院,试图从卡西莫多手中救出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因耳聋不知道来人是谁,为了保护爱斯梅拉达,他奋力抵抗,致使乞丐们伤亡无数。克洛德趁乱劫走了爱斯梅拉达,再一次威胁她委身于自己,却遭到女孩坚定的拒绝,恼羞成怒的克洛德最终将女孩交给了卫戍军,将她推上了死亡之路。

最终爱斯梅拉达在绞刑台被绞死,卡西莫多发现克洛德站在巴黎圣母院楼顶发出狂笑,他顿时明白是克洛德故意害死了爱斯梅拉达,于是在无比愤怒中从背后把克洛德推下了楼顶。两年之后,人们到鹰山地穴找到两具尸体,一具以奇特的姿势抱着另一具女尸,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当人们想要把这两具尸体分开时,卡西莫多的尸体便化作了尘埃。

以上内容均来源于

关系设定

克洛德

卡西莫多的养父,巴黎圣母院的大执事,外表正直公正,实则自私自利,阴险狡诈,是个表里不一的人。为了得到吉普赛女孩爱斯梅拉达不择手段,爱而不得心生妒恨,最后害死了女孩,也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顶楼推下。

爱斯梅拉达

吉普赛女孩,美丽善良,婴儿时期被母亲弄丢,和卡西莫多调换了身份,后来与“乞丐王国”的流浪者们生活在一起,以街头卖艺为生。为了救误入“乞丐王国”的流浪诗人,自愿与其结为有名无实的夫妻;在刑场上给了卡西莫多一杯水后,成了卡西莫多一生挚爱。对爱情始终如一,被弓箭队队长福比斯搭救后,对其一见钟情,并深深地爱着他。最终被爱而不得的克洛德陷害,受到不公正的审判被绞死。

以上内容均来源于

形象分析

卡西莫多拥有丑陋的外表,自降临人世就受到周围人的厌弃与嘲弄,始终处在社会的边缘,但却具有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和质朴纯真的本性,其身上美与丑的对立、悲剧性的内核、现实主义的缩影和与巴黎圣母院的联结,集中反映出了作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

美丑对立

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却也是维克多·雨果心中美的化身,自身即形成了强烈的美丑对照。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驼背、独眼、聋哑、面目狰狞,长期以来一直以丑怪形象示人,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卡西莫多纯净的心灵得以彰显。当爱斯美拉达为受刑的卡西莫多送水时,他心中的善念开始苏醒,其后开始逐渐懂得爱并学会了付出爱。

人性觉醒后的卡西莫多开始彰显“心灵美”与“人性美”,这与其外表的丑陋形成横向对比。如此强烈的美丑对照也彰显出了善念和道德的力量,含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蕴。

悲剧内核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是一个悲剧。他拥有丑陋的外表,却无法抵挡爱斯梅拉达的美丽诱惑,后来还将生命作为赌注,为了无法得到回应的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养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卡西莫多作为丑陋的化身,却爱上了作为美的象征的爱斯梅拉达,但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包含着现实的考虑,她爱上了仪表堂堂的卫队长浮比斯。卡西莫多的外表虽然只是 “略具人形 ”,但终究还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而爱与丑却是矛盾的,爱是对生命的肯定,而丑则是对生命的否定,卡西莫多的悲剧即源于此。同时,对于卡西莫多而言,克洛德虽然只是养父但却胜似亲生父亲,但卡西莫多爱上爱斯梅拉达后,对克洛德产生了叛逆之心,当爱斯梅拉达最终上了绞架以后,卡西莫多毫不犹豫地将克洛德推下深渊。此时,他心中的所谓“爱情”战胜了亲情,这一系列的悲剧事件充分体现了爱情与亲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性与兽性之间的矛盾。

现实缩影

卡西莫多同时是当时神权社会中无辜牺牲的平民的缩影。在《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一章中,卡西莫多被人指控绑架爱斯梅拉达,进而被推上法庭。承审官弗罗里昂·巴勃迪是个聋子,而卡西莫多既聋又哑。就在这驴唇不对马嘴的审判中,卡西莫多被荒诞地定了罪,接受罚款、刑罚和当街游行。

这一系列过程背后隐藏的是不公正的、迷信的、非人道主义的、一触即发的社会冲突和危机——法律施行并不意味着公正的裁判。正是在无数“替罪羊”的牺牲中,人们开始挣扎、反抗,试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卡西莫多即为其中的一个现实缩影。

场景关联

卡西莫多与巴黎圣母院在小说中同为被“杀死”的个体,且早在第四卷第三种中,二者之间便已形成了一种相似性或同质性。维克多·雨果写道:“这个人和这个建筑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先天的和谐”,一种“奇特的、对称的、直接的、几乎同质的结合”。巴黎圣母院的大钟也犹如卡西莫多的舌头,“当他第一次不由自主地抓住钟楼上的绳索,挂在上面,把大钟摇响时,他的养父克洛德产生了一种感觉,感到孩子的舌头松开,能开头说话了”,而大教堂的墙壁则构成了卡西莫多的躯壳,“他的身体仿佛就是按照大教堂的外观塑造的……他长成了他的形状,就像蜗牛长成了壳的形状。这是他的居所、洞穴、躯壳。他和这座古老的大教堂之间有一种极深的、天然的共感,存在着太多磁性以及物性的类似之处,使得他紧紧粘附于它,如同乌龟附于龟壳”。卡西莫多就如同巴黎圣母院的肉身,二者同形共体,难分彼此,且皆为“杀死”行为的对象。正如亨利·梅肖尼克(Henri Meschonnic)在论及《巴黎圣母院》时指出:“若仅看到叙事技巧,便什么都理解不了。”他认为这部“杂式的、充满悖论的作品,其伟大力量源自观念的表达,它构建了一套象征体系”。

形象起源

现实原型

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档案员从19世纪雕刻家亨利·辛布森的回忆录中找到了可能是卡西莫多的形象来源。亨利·辛布森与维克多·雨果生活在相近的时代,曾在19世纪20年代参与到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中,与雨果1828年开始构思《巴黎圣母院》的时间较为接近。辛布森在巴黎圣母院期间遇到了一个有些孤僻、习惯远离人群的驼背石匠。雨果在构思时可能造访过修复工地,也许遇到过这个驼背的石匠。

档案员也发现辛布森回忆录中,驼背石匠同事的名字“塔扬先生”(Monsieur Trajan),是雨果作品《悲惨世界》中主角冉·阿让早期所用名字“Jean Trejean”的谐音。更能佐证维克多·雨果造访过修复中的圣母院,可能见到过驼背石匠。

因为曾有人在1833年的年鉴中发现“塔扬先生”所住的圣·日耳曼·德普雷斯一带与当时雨果所在的孚日广场相距较近,档案员认为或许他们曾经交谈过关于驼背石匠的故事。

艺术原型

欧洲流传一个民间故事“魔法换子”,据说侏儒小鬼哥布林嫉妒人类可爱的孩子,当婴儿降生时,用自己丑陋的孩子换走人类聪慧可爱的孩子,被称为Changeling(调换儿)。后来演变为育儿警示:粗心的父母如果不谨慎地履行看护孩子的责任,巫师转瞬之间就会抱走摇篮中聪明又可爱的婴儿,留下一个又丑又笨的孩子。这个民间故事被运用到《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的母亲不慎丢失了自己的女儿,没有履行看护好孩子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丑陋畸形的卡西莫多。

影响

《巴黎圣母院》英文译本为《巴黎圣母院的驼背》,在晚清时期出版家曾朴将小说的中文译名定为《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已经成为小说的代名词。维克多·雨果借由一场人类社会长久意识形态和现实权利的斗争,体现了注重浮于表面的伪善虚假,而忽略真正美好善良内涵的悲剧。其中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并非是一个简单地丑八怪,雨果赋予了他善良与美丽的内心,蕴含内在美,用美与丑的对比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的弊端。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一张卡西莫多抱着巴黎圣母院痛哭的卡通,获得了很多网民的转发,媒体也用“卡西莫多的钟楼没了”“卡西莫多在哭泣”指代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同时卡西莫多深受欢迎,是人气较高的角色,以卡西莫多形象的衍生作品涵盖了小说、游戏、戏剧、舞剧、电影等各个领域。

动画

1996年,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钟楼怪人》(又译《钟楼怪人》)上映,电影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全新的元素,卡西莫多的形象也与小说中的有所不同。首先,卡西莫多有两只眼睛,左眼有一部分被遮住,他也不是聋子且可以流畅表达。电影里的卡西莫多自出生起就被邪恶的法官克洛德,即他的监护人一直囚禁在钟楼内。但是他的生活由于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出现而改变,他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克洛德作斗争,为自己迎来新生。

此外,卡西莫多这一角色还出现在了2012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精灵旅社》中。在电影里,卡西莫多是酒店的主厨,却不得不忍受着德古拉伯爵不断变化的口味。他还养了一只名叫爱斯梅拉达的宠物老鼠。在后半段剧情中,卡西莫多被德古拉伯爵用法术冻结,直到电影结束仍未被解冻。

戏剧

音乐剧《钟楼怪人》在1998年于巴黎国会大厅首演。该剧使用了具有抽象感的现代舞台设计风格,并充分地使用了音乐、舞蹈等多重表演手段来配合人物塑造。在演出开始时,卡西莫多蹲缩着身体在一个简易的悬吊木板上演唱,演员的嗓音嘶哑、悲怆又充满情感,渲染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悲惨经历。

舞剧《钟楼怪人》则有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克里姆林宫大剧院芭蕾舞团等多个专业团体表演的版本。由于表演形式的不同,舞剧多采用形象、动作等手段突出人物,舞剧中扮演卡西莫多的舞蹈演员一出场就以弓着后背的姿态让观众可以轻易地认出他的身份,演员在此后始终保持着这个姿态,舞蹈动作中又多带有一些滑稽又可怜的夸张成分,角色的刻画就在此类动作形态中呈现了出来。

其他衍生

卡西莫多也是迪士尼乐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动画角色,一般出现在梦幻世界中的“克洛潘德音乐盒”相关场景中。

另外,卡西莫多的形象还被制作成布偶,在美国电视节目《大青蛙布偶秀》和法国电视节目《今夜布偶秀》等作品中出现。

在《国王之心3D:梦降深处》《迪士尼梦幻王国》等游戏作品中,亦有卡西莫多角色的出现。

评价

英国作家欧仁·苏在写给维克多·雨果的信中说:除了书中丰富的诗意,丰富的思想和戏剧性之外,还有一点十分令人注意,那就是概括了一切灵魂和忠诚之美的卡西莫多。

中国翻译家潘丽珍:卡西莫多是丑的典型,肉体很丑,灵魂却很善良,是善于丑的矛盾统一体。虽然是虚构人物却体现了浪漫与现实。

中国翻译家管震湖:畸形人物卡西莫多,以其灵魂及躯壳依托着伟岸建筑,作为主角之一,演出了悲壮喜剧,震撼人心。

法国作家劳拉·埃尔·马基与纪尧姆·加利埃纳:卡西莫多是维克多·雨果描绘阴暗的、隐藏的、固化的,一切为人类忽视的、嘲笑的,或者否定的奇特英雄的化身。

争议

弑父

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卡西莫多除了爱情悲剧之外,另一大突出的情感是亲情。在卡西莫多和克洛德都喜欢爱斯梅拉达的情况下,卡西莫多沉浸在自怨自艾中,任由自卑蔓延。而克洛德用一切手段都没得到结果,他露出的邪恶本性也激怒了卡西莫多。最终,卡西莫多将养父克洛德推下楼顶。卡西莫多并非是纯粹意义上的善良,他“弑父”之举,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兽性。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巴黎圣母院》有没有新秘密.三联生活周刊.2023-08-29

UK archivist says uncovers real-life Quasimodo.Thomson Reuters.2023-08-29

巴黎圣母院大火卡西莫多的钟楼没了什么梗 卡西莫多是雨果什么小说.闽南网.2023-08-29

巴黎圣母院轶闻:贝多芬和拿破仑反目,梁启超与鲁迅起名.腾讯网.2023-08-31

新华国际时评:卡西莫多在哭泣.新华网.2023-08-31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驼背》.gallerix.2023-08-31

钟楼怪人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996).豆瓣电影.2023-08-31

迪士尼动画电影大盘点 《冰雪奇缘》名列前茅.中国新闻网.2023-08-31

精灵旅社 Hotel Transylvania (2012).豆瓣电影.2023-08-31

巴黎圣母院.豆瓣.2023-08-31

Clopin’s Music Box Adds to Old-World Charm of Fantasy Faire at Disneyland Park.disneyparks.2023-08-31

大青蛙布偶电影 The Muppet Movie (1979).豆瓣电影.2023-08-31

今夜布偶秀 Muppets Tonight.豆瓣电影.2023-08-31

王国之心3D:梦降深处 Kingdom Hearts 3D: Dream Drop Distance.豆瓣.2023-08-31

迪士尼梦幻王国 Disney Magic Kingdoms.豆瓣.2023-08-31

巴黎圣母院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939).豆瓣电影.2023-08-31

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1956).豆瓣电影.2023-08-31

钟楼怪人 The Hunchback (1997).豆瓣电影.2023-08-31

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1998).豆瓣电影.2023-08-31

巴黎圣母院.豆瓣.2023-08-31

卡西莫多的礼物.网易云音乐.2023-08-3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