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阿让
冉·阿让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
冉·阿让是一个普通的树枝修剪工人,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做了19年的苦役,他的一生都受到了社会的嘲笑和现实的奴役。冉·阿让因为这一件小事,遭遇了很多不幸,受到了很多苦难的折磨。但在后来,他受到主教的指点,变得善良且充满正义,也懂得了自我牺牲,变成了一个善良纯粹的人。
冉·阿让是以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失败者的人物身份走上小说的舞台的。在服役的过程中,他只好独自承担当时社会强加给他的种种残酷、残忍和不幸。冉·阿让作为一个极其朴实的平凡人,只是希望得到一个让自己的亲人好好生存下去的机会,于是他去偷窃,以满足他的亲人的温饱。这其中说明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的残酷和法律的冷酷无情。
人物原型
冉·阿让有两位原型:
第一位是比埃尔·莫莱,他是一名苦役犯。刑满释放后,去投宿时,一家旅馆看了他的“黑籍身份证”,不肯收留他。于是,他像冉阿让一样地去找主教。主教盛情地款待了他,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不过莫莱并没有像冉·阿让那样偷他的东西。主教引莫莱去见他的几位将军。米奥里斯将军很乐意让这名过去的苦役犯做他的勤务员。
在维克多·雨果所收集的人物材料中,还有一位比埃尔·费朗索瓦·拉塞内(1800―1836)。他是一位诗人、哲学家。1829年,因偷窃而道监,获得公众的同情,可是五年后,他又一次犯罪,竞为钱财而谋杀一位年长的独身男子和自己的母亲,因而被困禁在外省。不过使他感到欣喜的是,他不是在外省,而是在巴黎受的审讯,最后主动受刑。
莫莱的部分经历和拉塞内的主动受刑都成了雨果创作《悲惨世界》的材料。他把他们两人都当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的原型。
人物形象
冉·阿让是个失业工人,他诚实、善良。为了挨饿的外甥,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后因听闻亲人受苦,屡次逃跑,因而被加重刑罚,服19年苦役。假释出狱后,遭到社会的冷遇。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人、对社会的强烈憎恨,蓄意报复。冉·阿让的经历体现了当时法国人民的悲苦,是难以忍受的贫穷逼他堕落。这是那个时代法国历史的真实写照,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他虽受到米里哀主教的热情款待却以怨报德,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米里哀主教宽厚待人,使他免于再次入狱。为此他深受感动,决心弃恶从善。后来成为大富翁,又当上了市长。他好善乐施,满怀仁爱之心。他所在的城市成为没有失业、没有贫困和苦难的“乐园”。后来,他因救助别人,遭到通缉,到处飘泊,受尽不白之冤,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临终时才得到亲友的理解。作者对冉·阿让精神复苏和道德升华的描述,虽然体现的主要是自己的主观意图,是他对人类的善意和关于改造社会的主张,对有关劳动者善良、纯朴本质的描写,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和人们对善良的渴望。
冉·阿让的苦难遭遇是千千万万劳动者悲惨生活的缩影。作家通过冉·阿让的形象反映了穷苦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性格特点
主人公冉·阿让最初是一个无辜、勤劳、善良的穷人。他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小孩,偷了面包店的一块面包,就被投进皮塞特尔监狱。现实生活的教育使冉·阿让由一个安分守已的穷人,变成一个有强烈反抗意识的人。他入狱后的第四年,得知姐姐一家走投无路,悲痛欲绝,于是一次又一次越狱,经历过多次失败,变得越发凶狠。出狱后,冉·阿让受到米里哀主教感化,决心改恶从善,性格发展到具有完全利人,宽恕一切的特点。
人物经历
人物出身
在一个冬天的日子里,冉·阿让失了业,孩子们嘟囔着要面包吃。他们都快饿死了。当冉·阿让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央求之时,便在夜晚出门,用拳头砸开一家理发铺的窗子,拿回一块面包,给那些饿坏的孩子们吃。第二天清晨,他因为偷窃罪被抓了起来,原来是他流血的手出卖了他。
·阿让平时因偷猎私藏枪支的事情也被发现,于是他被判了5年徒刑,期间他4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一块面包,十九年的岁月。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了富翁。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住,他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芳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冉阿让的厂里做工,被帅哥始乱终弃而未婚生下一女。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德纳第夫妇一边让幼小的珂赛特做着苦工,一边写信欺骗芳汀,并不断地索要抚养费。芳汀则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一直认为珂赛特受着很好的照顾,为此她卖掉了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乃至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病交加,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此人是他厂里的女工后前去慰问,没想到这竟是芳汀的最后一刻,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但是在去监狱的路上,他却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几经辗转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一躲就是好几年,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私自将沙威释放,沙威因此信仰崩溃,跳入塞纳河中。
人物结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而冉阿让因为坦白说出自己曾经苦役犯的身份,而和珂赛特与马吕斯疏远了,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马吕斯从唐纳德处知得知了冉阿让做的许多好事且还是他的救命恩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带上珂赛特马上找到了冉阿让的,跪在他的床前,拼命地吻着他的手,冉阿让对两个年轻人交代了几句,就去世了,死后埋在一处墓地的一块无名碑下。
衍生形象
电影
1958版
导演:Jean-Paul Le Chanois
编剧:Jean-Paul Le Chanois / Michel Audiard / René Barjavel
主要演员:伯纳德 布里尔 马克 艾牢德 让·加宾
此版本电影简介:影片《悲惨世界》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35年由美国联美出品。
导演忠实原著风格,运用电影艺术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为阐明主题服务,将众多的人物、事件和广阔的社会背景组织得有条不紊,内容充实而不臃肿,情节曲折而不杂乱,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演员出色的表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冉·阿让的扮演者以其质朴、自然的表演,将外表冷峻刚毅、内心细腻深沉的冉·阿让一生思想变化的全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2012版
导演:汤姆。霍伯
编剧:William Nicholson,Herbert Kretzmer,Claude-Michel Schönberg,Alain Boublil
此版本电影简介: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6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改编,故事围绕一名获释的罪犯阿让(Jean Valjean)展开,着重描写他寻求救赎的过程。《悲惨世界》是一部音乐剧电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这对大腕们的唱功是一个极高挑战,即便是曾在奥斯卡领奖台或百老汇大道舞台上一展歌喉的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也感到“压力好大”。然而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会为了贴合片中人物情感而自然、真实地表达,不过分追求唱法上的完美。
影视形象
音乐剧
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断的演出,在近几年,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亚洲,也因为如此,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乐剧,但因为原书的名气太大,音乐剧在一开始很受评论家的排挤。有些人认为它不该把严肃的东西音乐化亵渎了名著,另一些人则认为音乐加严肃的主题题是糟蹋了音乐剧。不久《悲惨世界》就转到伦敦西头(英国舞台剧中心),后来又越洋过海到美国的百老汇,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舞台剧在全世界七十多个城市公演,直到现在,仍在匈牙利,德国和日本连续公演。
1995年10月8日,在伦敦圣阿伯特剧场(St.Albert Hall)举行的十周年的晚会上,《悲惨世界》最优秀的演员聚集一堂,最后由十七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冉·阿让演员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京剧
动画
人物评价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副教授姗:冉·阿让受尽命运的不公,却在米里哀主教的指引和感化下选择了善良、博爱、牺牲与救赎,是精神与道德得以深化的人物形象。在冉·阿让去世前,他将米里哀主教送自己的两只银烛台留给了女儿珂赛特,意味着他的美好品德与伟大精神的传承,也代表着他对这个悲惨世界的美好祝福。冉·阿让由最初深受压迫而感到愤恨嫉妒的仇视者,嬗变为充满善良博爱的救赎者,正是人性伟大光辉的具现。
西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钱国纲:冉·阿让是维克多·雨果心目中一个理想的慈善家的形象。这个形象,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复杂性。他描写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找不到消灭这种罪恶的正确方法;他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但夸大和神化了它的作用。
参考资料
悲惨世界(套装上下册)/世界文学名著.豆瓣读书.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