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亨利·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英语:Heinz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2023年11月29日),犹太人,美国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费尔特市。1938年,为逃避纳粹党犹太人的迫害,基辛格随父母搬到了美国纽约,进入乔治·华盛顿中学就读。1941年,美国向纳粹德国宣战,基辛格应征入伍,赴往欧洲战场。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并于1950年毕业。1954年,基辛格获博士学位,并于1957年担任讲师,1962年晋升教授。1969年至1975年,基辛格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基辛格与越南黎德寿共获诺贝尔和平奖。1973年至1977年,基辛格任国务卿,成为第一个兼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1977年退出政界后,基辛格创办了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从事外事咨询服务,并担任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委员会主席、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和受托人等职务,以充沛的精力继续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在任期间,作为现实政治实践者的基辛格,对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政府和杰拉尔德·福特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基辛格的主要外交成就包括中美关系、美苏关系、越南问题和中东问题等方面:在中美关系上,基辛格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变了国际局势走向;美苏关系上,基辛格缓和了美苏关系,成功推动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签订;在越南问题上,基辛格通过多次秘密谈判,成功结束了越南战争;在中东问题上,基辛格通过穿梭外交调解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战争各方签订了脱离接触条约。卸任后,基辛格依然孜孜不倦地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访华多达百余次,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与中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附近的费尔特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路易斯·基辛格(Louis·Kissinger)在当地任教,与菲尔特的许多犹太家庭一样,在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党崛起之前,基辛格家族在社区中享有稳固的地位。幼年的基辛格顽皮又活泼,喜欢踢足球,也喜欢和女生一起玩耍。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

1920年代起,纳粹党势力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影响力愈发强大,1930年,也就是基辛格七岁那年,纳粹掌握了费尔特镇的权力,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基辛格和他的犹太同学常常遭受毒打,为了基辛格的安全,在母亲的命令下,年少的基辛格基本都呆在家里,很少出去玩。此外,基辛格的父亲于1933年失去了教师的工作,他们的亲戚也陆续死在纳粹手中。

1938年,为了逃避纳粹党法西斯犹太人的迫害,在基辛格母亲的劝说下,他的父亲带领全家从英国伦敦转往美国纽约,住在纽约曼哈顿北头华盛顿高地的一座公寓里,那里是一个日益扩大的德国难民聚居区。

到美国当年,基辛格便插入了纽约乔治·华盛顿高级中学的秋季班,在该校念书。根据学校档案的记载,基辛格“有语言上的因难”,由于语言不同,他在该校期间一直很腼腆,感到孤独。在学业方面,基辛格是一名门门满分的优等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基辛格的学习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读完高中第一年后,由于家中不稳定的经济状况,他不得不在一家剃须刷工厂找了一份全职工作,最初他的工作是挤净鬃毛上的酸水,后来被提升为送货员。面对困难,基辛格仍没有放弃学习,他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夜校,尽管如此,基辛格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他的数学成绩比历史成绩还好,在演算中等代数和三角习题方面表现了极高的天分,这使他一度打算去当会计师。

由于在中学的优秀成绩,基辛格在毕业后进入了免缴学费的纽约市立大学学习会计。在离20岁生日还有几星期的一天晚上,基辛格收到了入伍通知书,加入了美国陆军。从1943年2月起,基辛格在北卡罗来纳州受了16个星期的入伍训练,学习钻铁丝网、放步枪等。6月19日,基辛格正式加入美国籍,之后,他又乘火车北上,到达了设在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的拉斐特学院,并在一系列新兵考试后,接受大学专门训练。

在训练班停办后,基辛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克莱尔布恩营的第84步兵师当一名步兵,得到了军政学习班老师弗里茨·克雷默尔的赏识,随后,第84步兵师被调往欧洲参战,在克雷默尔的推荐下,基辛格担任了师长的德语翻译。随着第84师占领德国克雷菲尔德,基辛格奉命负责恢复城市的秩序,他很快便建立起一个能办事的市政府,恢复了市政工作。

由于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基辛格不到一年功夫便从第970反特队(Counter Intelligence Corps)的成员一跃而为黑森州贝格斯特拉斯区反情报特工队的负责人。他把总部设在本斯海姆,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可以不经盘查就抓人,但在处理纳粹分子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人道精神和自我克制,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之后,由于基辛格出色的才干和克雷默尔的帮助,他被调到上阿迈尔高的欧洲美军司令部情报学校,就任后,他迅速把当地的盖世太保一网打尽,并因此获得了一枚勋章。此外,基辛格还负责给教官门讲授如何挖出潜伏下来的纳粹党分子。

1946年5月,基辛格退伍,他的军人生涯为他赢得了不少荣誉,包括一枚钢星勋章和两个奖状。他还有陆军军事情报预备设上尉衔,作为文职教员留在欧洲美军司令部情报学校教德国历史,年薪为一万美元,然而基辛格并不满足,他想回美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学术生涯

1947年春,基辛格回到美国,他向好几所大学提出了入学申请,学校均回复说秋季招生已经结束。同年9月,受益于美国退伍军人法案,基辛格获得纽约州政府的奖学金,作为转校生进入哈佛大学政治系学习。入学后,基辛格求学心切,雄心勃勃,决心在哈佛大干一番,他得到了政治学教授埃利奥特的赏识,协助埃利奥特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工作,增添了自己的阅历。

1950年,由于学业成绩优异,基辛格再次得到奖学金,并获得最优等文学学士。基辛格的毕业论文题为《历史的意义: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康德的反思》(The Meaning of History: Reflections on Spengler, Toynbee, and Kant),在文中他分别考察了斯宾格勒阿诺德·汤因比伊曼努尔·康德三位哲学家在对在塑造历史进程中所采取的政治哲学和知识观点。毕业后,基辛格留在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担任教学助理。从1952年至1971年,他担任哈佛大学国际论坛负责人的重任,前后办了18期,直到他离开哈佛去白宫就职为止。通过论坛,基辛格积累了自己的政界人脉,博得了不少美誉。此外,基辛格还担任华盛顿陆军作战研究处的顾问,并于1951年被派遣到韩国考察军事占领对韩国的影响。

1952年,基辛格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成为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心理战略小组的顾问。1954年,基辛格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为《和平、合法与平衡:卡斯尔雷与梅特涅政治才能研究》(Peace, Legitimacy, and Equilibrium:A Study of the Statesmanship of Castlereagh and Metternich),主要研究1812年拿破仑·波拿巴莫斯科撤军后10年间的欧洲外交史,认为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和时任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为稳定欧洲秩序作出了种种努力,才使得19世纪的欧洲维持总体稳定。论文还获得了萨姆纳奖学金,并在此后以《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A World Restored: Castlereagh, Metternich and the Restoration of Peace, 1812-1822 )为题,出版成书。然而,毕业后的基辛格并未得到哈佛大学的正式聘书,这让他大受打击。1955年3月,在拒绝了其他几个学校的任教邀请后,基辛格在哈佛几位教授的推荐下成为了一个极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团体——对外关系协会(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研究工作负责人。对外关系协会的工作是基辛格进入美国东部权势集团的起点,在协会举办的活动上,他结识了不少具有广泛政务、外交、军事、实业和新闻工作经验的权势人物。

1957年,基辛格在协会的主持下出版了《核武器与外交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核战争可以是有限战争是思想,反对国务卿约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计划对苏联的进攻进行核“大规模报复”的政策,而是主张使用战术核武器和常规力量相结合的“灵活反应”,并根据战略要求发展武器技术。该书出版后引起了美国政界和学界的轰动,对约翰·肯尼迪政府的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确立了基辛格作为美国战略政策权威的地位。同年,已经在美国有着赫赫名声的基辛格接到了哈佛大学的聘书,担任政治系讲师,并于1959年成为副教授。他开设的课程中,“国际政治原理”“美国外交的政策与政策问题”两门课充满“热情和智慧”,深受学生欢迎。

回归哈佛大学的基辛格继续和政界保持着联系,直到1968年,他担任了多个政府机构的顾问,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行动协调委员会和美国国务院,涵盖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约翰·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和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的政府。基辛格还结识了来自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的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他们的关系因政治观点相似而发展迅速,基辛格担任了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顾问,并在洛克菲勒的资助下开展了一项研究工作,旨在研究美国今后的国内外重大问题。1958年1月,基辛格的研究工作以报告的形式出版,题为《国际安全的军事方面》(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Military Aspect),书中主张制定一项以战术核武器为中心的战略,报告要求扩大全国民防系统,并增加国防开支——这与洛克菲勒提出的“家家户户搞防空洞”的政治口号相呼应。

1962年,基辛格升任教授,从1962年到1965年,基辛格除了1964年曾有一段时间出去帮助纳尔逊·洛克菲勒争取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外,全部时间都在哈佛钻研学术,研究复杂的大西洋安全问题。基辛格在多个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文章,如《外交》季刊、《记者》杂志和《哈泼斯杂志》月刊等,他还写了一本名为《麻烦的伙伴关系:重新估计大西洋联盟》(The Troubled Partnership: A Reappraisal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的书。在文章和书籍中,基辛格抨击了约翰·肯尼迪林登·贝恩斯·约翰逊两届政府对西欧的政策,指责美国和它的盟国之间极少进行认真的商讨。另外,基辛格觉得美国政府对欧洲人、特别是对时任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的态度太过傲慢,美国在欧洲问题上不应强加于人。

政坛经历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68年,基辛格帮助纳尔逊·洛克菲勒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竞选共和党总统初选候选人,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了竞选活动中,帮助洛克菲勒研讨对外政策,然而,尼克松在8月的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击败了洛克菲勒,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遭受失败的基辛格心灰意冷,但在尼克松的诚意邀请下,他成为了尼克松外交方面的专家顾问。

1968年11月,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接着,在尼克松的邀请下,基辛格接受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位。1969年1月,尼克松正式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上任之后,基辛格便着手处理美苏关系,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成了两国在1969年的第一轮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

1970年3月,柬埔寨发生朗诺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国王,新上台的朗诺将军政权受到红色高棉攻击并向美国求援,基辛格认为应采取强硬的政策,进攻红色高棉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在柬的庇护所,防止北越在柬埔寨扩大影响力,影响越南战争的走向。随后,他设想了一个大举攻入柬埔寨的方案,在多次会议讨论后将其被命名为鱼钩作战计划,被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所采纳,于5月正式实施。

1970年10月,智利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Salvador Allende)政府上台,阿连德推行“智利社会主义”,引起了基辛格的不安,他将其称作“一次阴险的模式效应”,在基辛格的建议下,尼克松政府采取了军事政变的方式阻止阿连德就职,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在基辛格的建议下,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拒绝了国务院关于改善与阿连德政府关系的建议,并继续筹划推翻阿连德。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飞往北京,寻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也为尼克松后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华之旅奠定了基础,接着,在基辛格的努力下,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联合签署了《上海公报》,确定了一个中国原则,为中美两国恢复正常交往打开了大门。同年10月,基辛格与时任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黎德寿起草了一份协议,并宣布“和平在即”,但由于双边协议并未得到南越政府的批准,两国关系再次陷入僵局。

国务卿

1973年1月23日,基辛格代表美国同越南在巴黎草签了一份停火协议,协议规定了美国需从越南撤军,并概述了两国永久和平解决的机制。次日,基辛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正在寻求一种能够治愈创伤的和平。1月27日,各方签署了《巴黎和平协定》,基辛格和黎德寿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拒绝领奖,基辛格则宣布把奖金捐给在越南战争中阵亡或失踪的美国军人的子女。

1973年2月17日,基辛格访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基辛格。在基辛格此次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商定: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以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同年5月,两国联络处开始工作。

1973年8月,连任总统后的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提名基辛格为国务卿,同年9月22日,基辛格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56任国务卿。同月,在美国的帮助下,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政府被皮切诺特(Augusto Pinochet)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之后,在基辛格的力促下,尼克松政府帮助皮诺切特巩固了政权。

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后,基辛格代表美国处理阿以争端,11月,基辛格筹划举行和平会议,并多次与时任苏联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Anatoly Dobrynin)会面,促成调节阿以争端的1973年日内瓦会议于12月正式举行。1974年起,在日内瓦会议成功召开后,基辛格致力于达成脱离接触谈判,多次飞往中东地区展开穿梭外交。在他的努力下,先后达成了第一次埃以脱离接触协议、叙以脱离解除协议和第二次埃以脱离接触协议。

1974年8月,深受水门事件影响的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辞职,时任副总统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接任美国总统,基辛格继续担任国务卿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4年11月,基辛格应时任苏共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的邀请,参加了以战略武器控制谈判为主题的海参崴峰会,在基辛格的努力下,美苏两国在导弹数量对等上达成了一致,并会后发表了联合公报。

197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开始对南越发动总攻,同时,红色高棉也对美国支持的柬埔寨政府展开了攻势,基辛格采取了穿梭外交,飞往多地以期和平解决越南和柬埔寨问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5月,美国货船玛雅奎兹号被柬埔寨军方扣押, 基辛格认为应动用武力救人并轰炸柬埔寨,在基辛格的力促下,美国政府组织了军队进行救援,但轰炸并未实施。

1975年7月,尔为缓和美苏关系,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在基辛格的力促下参与了赫基辛会议,并于8月1日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Helsinki Accords),协议确立了欧洲国家的边境,反对使用武力或干涉内政,并敦促签署国尊重人权,并在此后成为了欧洲安全的基石。同年10月,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进行内阁改组,基辛格保留了国务卿的职位,辞去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务。

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时任阿根廷总统伊娃·裴隆(Isabel Perón)被军事政权取代,两天后,基辛格召开每周例会,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官员建议美国应该和军政府保持距离 ,但基辛格拒绝了这个建议。7个月后,基辛格与时任阿根廷外交部长古泽蒂(César Augusto Guzzetti)会谈,基辛格向他保证,无论阿根廷军政府做什么都会得到美国的支持,并表示“我们想让你们成功”。

1976年6月,基辛格访问南非,同时任南非总理约翰内斯·沃斯特(Balthazar Johannes Vorster)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秘密会谈,在会谈中,基辛格敦促南非断绝对津巴布韦的白人种族歧视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美国会更认可南非政府的合法性,接着,他们于9月又进行了一次会谈,沃斯特保证如果罗德里亚政府不同意,南非就切断它的铁路线。在基辛格的努力下,罗德里亚最终接受了两年内向黑人政权过渡的方案,《时代杂志》称之为“精心策划下,和平历程上最壮观的高潮”。

1976年11月,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被民主党候选人吉米·卡特(James Carter)击败。同年12月,基辛格到布鲁塞尔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这是他作为美国国务卿的最后一次外事访问。

1977年,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称基辛格“运用美国的伟大力量,以智慧和同情心为和平服务”。同年1月20日,卡特政府上台,基辛格也随之正式卸任国务卿

卸任后

1977年退出政界后,基辛格担任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u0026 Co.)国际委员会主席、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董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顾问、对外关系委员会顾问等职务,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1981年,在基辛格的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画展”在美国纽约国际画廊开幕,基辛格出席并观看了展览,期间对展出的金山区农民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1982年,基辛格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 Inc)并担任董事长,既提供战略建议、外交事务参考,也提供人脉资源。次年,基辛格还担任了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就任美国总统后,共和党重新上台,然而,基辛格因性格跋扈,在政府高层人缘不佳,未能谋到任何正式的政府职务。之后,基辛格先后被里根政府委任过一些职位:1983年任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1984年任总统外国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1986年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综合长期战略委员会的成员,同年9月任美印委员会主席;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

1988年,基辛格向新当选总统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提议了一项计划,美苏之间达成一项协议,苏联允许东欧国家重获自由,作为回报,美国不采取任何威胁苏联安全的行动,次年起,接受布什授权的基辛格多次与时任苏共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进行会面,探讨该计划,然而,东欧剧变的发生使得基辛格的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被嘲笑为“雅尔塔第二”。

1990年代,基辛格成为美国Freeport-McMoRan Copper \u0026 Gold公司的董事,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露天矿之一,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帕普岛。

1994年,担任美国足联担任咨询委员会主席的基辛格成功帮助美国赢得了世界杯的主办权,并成为了赛事监督委员会的荣誉主席。

1999年,基辛格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的“2000年委员会”,为200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盐湖城有关的丑闻提出改革建议,2000年,为表彰他所做出的贡献,基辛格被国际奥委会授予荣誉会员。同年,他被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任命为政治顾问。

2001年至2020年,基辛格担任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原因是有关这一职务可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争论已经影响到了他私人公司的前景。同年,基辛格对布什政府准备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表示了反对。

2003年7月,基辛格出席了有关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5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与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举行会谈,探讨了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等问题。

2004年9月14日,基辛格在曼哈顿海军奖学金会上围绕美国外交政策发表了讲话。他表示,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倡导建立一个“独裁”的国家情报局的提议“令人不安”并承认伊朗伊拉克动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年12月,基辛格撰文阐述了自己设想的巴以和解方案,他认为目前中东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议以色列巴勒斯坦领土上建设的一些大型犹太人定居点仍由以色列管理,作为补偿,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可得到以北部阿拉伯居民占绝大多数的领土。

2005年7月21日,基辛格表示,美国和欧洲应全力制止伊朗核项目,如果通过谈判不能解决问题,不反对使用武力。同年11月,基辛格参加了一个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议,会上,他对过早从伊拉克撤出美国领导的联军会的行为提出了警告,认为这会加强全球各地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的力量,并在整个中东地区引发混乱。

2008年07月29日,基辛格研究会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立,此研究会与中国外交学会等机构合作,旨在开展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杨洁、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George Walker Bush)等人同基辛格出席了成立仪式,仪式上,基辛格发表演说,认为中国已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离不开美中合作,美中两国应携手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年,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荣誉委员的基辛格还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称赞了北京奥运会的盛况。

2009年,基辛格在新闻周刊上撰文表示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应用外交手段解决阿富汗问题并鼓励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印度、中国、俄罗斯伊朗等阿境内恐怖组织潜在受害国家加入到美方的阿消灭恐怖组织。

2011年5月,基辛格出版了《论中国》,在书中,他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并警告说,如果两国之间进入美苏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也将“在一个核扩散、环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影响国际合作的时代,使争吵波及每一地区的国内政治”。

2012年10月,首场总统辩论前夕,基辛格在华盛顿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出席一场研讨会,他对奥巴马与罗姆尼在总统竞选打出的“中国牌”提出公开批评,表示他们攻击中国的言辞“糟糕透顶”。

2014年3月,基辛格就乌克兰问题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文章,认为乌克兰时常要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投靠俄罗斯还是投靠西方,但乌克兰要想免于灭亡并保持繁荣,就不能做任何一方的马前卒,而要做二者间的桥梁。基辛格继而告诫各方不要将乌克兰作为对峙的筹码,否则“将会使得俄罗斯和西方世界,尤其是与欧盟未来数十年的合作前景黯淡无光”。

2016年11月,基辛格会见了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探讨了中国、俄罗斯伊朗欧洲联盟等重要国家和地区。同年12月15日,基辛格出席在纽约举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立50周年纪念晚宴,在晚宴中基辛格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肯定和表彰他对美中两国之间建设性外交关系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2019年,在中美贸易争端之际,基辛格多次表示中美两国应合作解决问题,希望中美贸易谈判能取得成功,以后能够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对话。

2021年7月,纪念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基辛格通过视频连线发表讲话,呼吁中美两国应该像50年前一样,用对话和理解来解决分歧,两国的对抗只会导致世界的分裂。11月,基辛格再次担任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同年,基辛格还同他人合著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名为《人工智能时代:和我们的人类未来》,他在书中警告说,政府应该为与该技术相关的潜在风险做好准备。

2022年,在一次论坛的讲话中,基辛格提出美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中应铭记俄罗斯欧洲的重要性,不应被“当下的情绪”冲昏头脑,应尽快推动乌克兰接受谈判,让一切“恢复原状”。

2023年7月,刚在5月度过百岁生日的基辛格再度访华,7月18日和19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北京先后会见了来访的基辛格。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基辛格,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美方探讨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向前,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也将造福世界,希望你和美国有识之士继续为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确轨道发挥建设性作用。基辛格则表示,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当前形势下,应该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定的原则,要理解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推动美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我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人物逝世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基辛格博士逝世,向拜登总统致唁电,对基辛格博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人表示慰问。李强总理向基辛格博士家人致唁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长王毅向安东尼·布林肯致唁电。同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都对基辛格的去世表示了哀悼。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也发表了声明表示慰问,声明称基辛格敏锐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定力显而易见。同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俄罗斯前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也发文哀悼,表示美西方现在找不到他这样忠实地为其国家服务且关注现实的人了,连影子都没见到。

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外交部长王毅前往美国驻华使馆,吊唁基辛格逝世。王毅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同日,以色列驻华大使潘绮瑞前往美国驻华使馆,吊唁基辛格逝世,并签署吊唁簿。潘绮瑞表示,基辛格博士深信有必要在坚实牢固的边境内,保障以色列的安全,以色列不会忘记他为实现1973年以色列与叙利亚、以色列与埃及之间达成停火协议所做的不懈努力。”

主要成就

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基辛格认为美国能够从同时与苏联和中国发展关系当中获得巨大的战略机会,美国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应当永远比中苏两国之间更近。他从“ 均势外交”的角度出发,认为增加美国和中苏两国发展关系的自由,能够提高美国同中苏分别和解的可能性,即“三角外交”。

1969年2月,基辛格向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提交了一份涉及对华政策的备忘录,在备忘录中,他提出应向中国释放善意,试探中国的意图,同时不追求中美关系在近期或长期有大的突破,为尼克松所采纳。

1969年春夏,中苏边界冲突爆发,基辛格希望通过利用中苏矛盾,与中国改善关系,来帮助美国从这一时期陷入的外交战略困境,接着,美国政府在中国联合国席位、对台防务、贸易限制等问题上对华释放了友善的态度。1970年初,在基辛格的建议下,尼克松同意了时任驻波兰大使馆参赞雷阳要求赴美国驻波兰使馆会晤的请求,接着,中美大使级会谈恢复,在美国驻波兰大使馆举行了第135次和156次大使级会谈,时任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在基辛格的授意下表示美国政府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并进行谈判。

1970年柬埔寨危机的发生,使得中美中断了在华沙的接触。对此,基辛格决定放弃华沙渠道,通过巴黎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渠道同中国继续进行互动,在中美双方的努力下,两国决定举行一次元首级别的会谈来探讨彼此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于是,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飞往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事宜进行接洽,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了基辛格,在会谈中,他们不仅讨论了台湾问题,还讨论了两国的立国理念、发展目标、对战后世界形势及其前景的认识对影响两国关系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看法与主张,正是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形成的初步共识,为尼克松的中国之行打下了基础。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开启为期8天的对华访问,期间中美联合签署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定了一个中国原则,不仅为中美两国恢复正常交往打开了大门,而且改变了国际局势走向。

签订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1968年,刚上任的基辛格便在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的要求下开始着手调研美国军事状况,他进行了许多专题调研,包括美国的“战咯力量布局”和“禁止核扩散条约的后果”等。根据调研结果,基辛格提出充足”应取代“优势”作为美国军事政策的目标,并应该与苏联谈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尼克松所采纳。接着,根据尼克松对反导弹导弹和分导多弹头导弹的考虑和决定,基辛格拟定了美国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采取的立场。

1969年10月20日,基辛格和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同时任苏联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举行秘密会谈,双方同意举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1969年11月17日,美苏在赫尔辛基开始进行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然而,在1969年至1970年举行的三轮谈判,美苏双方分歧不断。在此期间,主导美国谈判的基辛格与苏联方面负责谈判的多勃雷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联系和交流,不断沟通来协调谈判中的相关立场。通过基辛格的不断努力,1971年的第四轮谈判如期举行,谈判期间美苏双方均未提出新的谈判意见,造成了谈判桌上的会谈停滞,为避免谈判重又陷入僵局,基辛格同苏联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幕后外交活动,包括基辛格与多勃雷宁之间的高层会谈及双方代表团成员在不同社交场合的频繁会面及非正式接触,幕后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了谈判代表们在正式会谈中对本国政策的宣读。1971年5月20日,美苏双方宣布达成谅解,26日,两国首脑于莫斯科签订了《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此外,两国领导人还签署了包括《美苏关于防止公海水面或公海上空意外事件的协定》《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及扩大贸易、科技合作等在内的系列协定。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成果,成为了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缓和的标志,对促进当时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结束越南战争

1969年,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将结束越南战争视为上任后的重要议题,基辛格被委以重任,成为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秘密谈判的负责人。1969年至1970年,基辛格和黎德寿进行了三次秘密会谈,虽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但打开了和北越沟通的渠道。

1971年,为了改善和谈的停滞局面,基辛格在瞒着南越的情况下,不断在秘密谈判中让步,以期能够尽早达成协议,然而,北越并未接受,并于1972年发动了复活节攻势,在攻势失败后,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急于在1972年大选前与北越达成协议,于是,在尼克松的授意下,基辛格在1972年美苏峰会上向北越承诺,要北越同意签署和平协定,实现停火,并在此后保持适当的和平间隔,那么美国就同意单方面撤军,不过问南越政府的命运,以及确保阮文绍等南越最高领导人提前辞职。接着,7月19日,基辛格在与黎德寿的谈判中明确表示,美国“愿意让南越的事情在没有我们出现或我们支配的影响力的情况下自然演变”,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受了这一条件,开始积极投身到谈判中,三个月后,美越双方很快就结束越南战争问题达成共识。然而,此时已临近美国总统大选,阮文绍对美越所达成的共识又表示强烈反对,为了避免影响尼克松的连任,基辛格故意拖故意拖延了谈判。1973年1月27日,在尼克松顺利连任后,美越双方签署了《巴黎协定》(1973年),美国直接参与的越南战争到此结束。

处理阿以争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虽然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双方在10月底实现了停火,但双方的阵地依然犬牙交错,形式危险,于是,基辛格代表美国处理阿以争端。11月,基辛格筹划举行和平会议,他多次与时任苏联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会面,成功促成美国和苏联共同主持日内瓦会议。接着,一方面,基辛格撮合阿拉伯人犹太人达成协议,劝说时任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对美国解除石油禁运;另一方面,他劝说以色列撤出占有领土,确保以色列的安全。

1973年12月,日内瓦会议成功召开,正式将阿以冲突纳入国际议题,在会议召开后,基辛格将重心放在了脱离接触谈判上,以巩固阿以停火的现状,在他的努力下,先后达成了第一次埃以脱离接触协议、叙以脱离协议和第二次埃以脱离接触协议,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思想主张

基辛格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思想与他的家庭经历有关。曾遭受纳粹党迫害的悲剧式经历造就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认识。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包含五方面:

第一,基辛格外交思想的基础是他提出的“外交哲学”。1973年9月24日,在他就任国务卿前两天,基辛格对其外交哲学作了以下总结:(1)外交的战略任务是将实力转为政策,起点和落点都是安全。(2)外交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法性占支配地位的世界,确保全面和平的实现。(3)外交的重点是构建和平和秩序的基本结构。(4)外交的核心政策是维持均势。(5)外交的主要手段是谈判。

第二,外交思想不能脱离体系分析。基辛格认为国家在以前通常是孤立地开展外交,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体系发生了变化,新的国际格局和科技革命使外交“第一次变得全球化”。同时,国际体系中,“稳定性体系”和“革命性体系”并存,外交既要容纳体系的变革,又要维持秩序与稳定。外交成为这两种体系之间的联结点,即寻求“普遍接受的合法性”。

第三,国际格局从两极到多极。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就指出,世界正进入“军事两极但政治多极”的时代。军事两极将仍是使外交陷入僵持的一个主要根源,因为一方的得显然就是另一方的失。政治多极的好处是可帮助改变这种外交的零和博弈,但是,基辛格也指出,“政治多极也不能必然确保稳定。”

第四,均势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基辛格认为,传统的均势判断标准是领土。而如今,实力的增长、支配性地位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一国内部发展来实现。一国通过掌握核弹所拥有的军事实力比通过征服别国领土所获得的还要大,也就是说,均势的变化如今可在一国领土之内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迫切需要研究核时代的均势问题。接着,基辛格认为,在这样一个多变的“多极”世界上,美国应该以实力和均势作为外交决策的依据,在均势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结构,以均势来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

第五,通过谈判实现“缓和”。基辛格认为,缓和是调节紧张的国际关系的手段。缓和是“全面的”、“互惠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人权等方面。在担任国务卿时期,基辛格在对苏外交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若干“缓和原则”:(1)美国决不能把自己的政策纯粹建立在苏联的善意基础上;(2)美国必须反对侵略行径,但不应轻易寻求对抗;(3)在与苏联建立新的缓和关系的同时,决不能削弱与西方国家的结盟关系;(4)要使缓和能持久,就必须做到“双利”;(5)必须保持强有力的国家防御力量。

人物评价

毛泽东把基辛格比作风雨中飞行的燕子,说:“你不得不忙。当风雨来袭时,燕子就忙了。”“这个世界并不平静,而暴风雨——风和雨——来了。随着风雨的来临,燕子也开始忙碌了。”毛泽东肯定和赞扬基辛格为中美关系所作的努力,他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指1971年7月的秘密访华)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纽约时报》评论员巴里·格温(Barry Gewen)在他对基辛格的评论文章《悲剧的必然性:亨利·基辛格和他的世界》(The Inevitability of Tragedy:Henry Kissinger and His World)中曾表示,基辛格的“现实政治政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实力,同时阻止一场可能吞噬世界的“大国烈焰”。

美国《时代》网站称,事实证明,基辛格在防止战争升级为全球对抗的外交努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他积极主张均势外交、缓和政策,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打破坚冰,还让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基辛格从未停止宣扬其世界观,他至今坚信,有必要了解对手野心和情感的基础。这似乎是许多当代领导人所忽视的。

《第二世界:新全球秩序中的帝国和影响》的作者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认为,基辛格人生底色是偶然性和能动性不断的互相作用力,他的一生“既被瞬间创造,又创造了瞬间。”卡纳在《时代》周刊上发表的《基辛格给当今世界的教训》一文中写道,从始至终,美国一直低估大大小小的对手。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基辛格的知识和政治讣告已被写了一千遍,但他仍然因其积累的全球经验和文化敏感性而受到追捧。卡纳认为,“基辛格精神”是独特的,但在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阶层中完全不存在,如今的美国政客们花更多的时间发推文而不是走进社区,写辞藻华美的演讲而不是学习更多的外语。面对无论是与俄罗斯还是与中国的矛盾,美国领导层已经不再试图用谈判的方式缓和甚至解决。

2023年5月,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为基辛格举办的百岁寿辰上,驻美大使谢峰发表致辞称,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推动者,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基辛格博士坚持不懈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为增进两国沟通、合作与友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争议

力主入侵柬埔寨

1970年3月,朗诺将军在柬埔寨发动政变上台,然而,朗诺的部队士气低落,作战能力差,尽管有美国的空中支援和南越地面部队的参战,军队还是节节败退。对此,基辛格指出,一方面,游击队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庇护所” 正在不断扩大,这些“ 庇护所” 越扩大, 就越有可能使在南越美国军队遭到更大的伤亡, 结果肯定会妨碍“ 越南化” 计划的顺利实施, 从而影响美军的撤离速度另一 方面, 他指出朗诺的处境极为危险,有被推翻的可能。于是,在基辛格力促下,尼克松于4月28日做出了派兵入侵柬埔寨的决定。

美国对柬埔寨的入侵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抗议,美国国内掀起了学生示威运动, 宗教、法律、公共卫生、劳联—产联、妇女、新闻以及其它社会各界人士也都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活动。13位与基辛格有多年深交的教授甚至冲进基辛格在白宫的办公室,谴责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派兵入侵柬埔寨。在国际上,多国政府对美国的行为表示抗议,许多民众在各自国家的首都、美国大使馆前举行了反美示威游行。

采访争议

1972年,基辛格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第的采访,在奥莉娅娜·法拉奇的穷追拷问下,他公开承认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并按捺不住得意地宣称,他之所以成为风云人物,甚至似乎比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还要有名,是因为“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喜欢“那些总是独来独往的牛仔”。“牛仔论”引得美国舆论大哗。据基辛格回忆,尼克松非常生气,一度拒绝见他。这次采访后来被基辛格称为“我与媒体人士最灾难性的一次谈话”。

人物轶事

冒充非犹太人观看球赛

基辛格自幼喜欢足球,自称“足球狂热粉”,在他儿时,德国纳粹主义兴起,为了看家乡足球队的比赛,基辛格冒着被殴打的危险,装作非犹太人混入场内。

“基辛格规则”

1950年,基辛格撰写的毕业论文《历史的真义》完成,全文有388页,是有史以来哈佛大学大四学生所写的最长的一篇论文。因为他的论文篇幅过长,哈佛大学在此后将毕业论文篇幅限制为35000字,或者大约140页,被称为“基辛格规则”。

邀请苏联驻美大使做客

基辛格深知大国间交流的重要性,他的儿子大卫·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上刊文称,即使在冷战时期,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仍是基辛格家的常客。“他们两个偶尔会在下棋时就影响整个地球安危的问题谈判。”

多项纪录

基辛格的奇特经历给了他若干“第一个”: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美国战后第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国务卿,第一个兼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

长寿之道

2023年5月25日,在基辛格百岁生日前两天,他的儿子大卫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分享基辛格的长寿指南。大卫写道,基辛格的饮食以腊肠和炸肉排为主,职业生涯也一直在压力下作决策,并不热衷体育运动,但他有三个保持身心活力的特点:其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让他一直热衷于与世界保持互动;其二,像热追踪武器一样的洞察力,让他可以识别并应对当下的全球挑战;其三,由使命感带来的持久耐力。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基辛格出生于德国菲尔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路易斯·基辛格在当地任教,母亲葆拉·丝特恩·基辛格是家庭妇女,他有个弟弟瓦尔特·基辛格。

基辛格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安·弗莱谢尔(Ann Fleischer),他们有一对子女,分别是女儿伊丽莎白和儿子大卫,1964年,二人离婚。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南希·基辛格(Nancy Kissinger),二人于1974年结婚。

热爱艺术

基辛格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名誉理事,曾多次参加艺术展览。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新京报-今日头条.2023-11-30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界面快讯-今日头条.2023-11-30

Henry A.Kissinger.henryakissinger.2023-08-22

Henry Kissinger.britannica.2023-07-25

习近平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国政府网.2023-08-11

新华国际时评:从给基辛格“过生日”说起.新华网.2023-08-11

人物|基辛格百年诞辰:其精神的现实意义.澎湃新闻.2023-07-23

The Meaning of History: Dr. Henry Kissinger's Undergraduate Thesis.jhu.2023-08-22

100岁还飞来北京出差,基辛格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澎湃新闻.2023-08-11

Biographies of 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Henry A. (Heinz Alfred) Kissinger (1923–).departmenthistory.2023-08-22

Salvador Allende.britannica.2023-08-22

KISSINGER AND CHILE: THE DECLASSIFIED RECORD.nsarchive2.2023-08-22

图文: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机场.新浪网.2023-08-11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历史经验与当前启示.中国网.2023-08-11

《巴黎协定》签署50周年: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vietnamplus.2023-08-22

图文:毛泽东主席会见享利-基辛格博士.新浪网.2023-08-11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澎湃新闻.2023-08-22

Kissinger covered up Chile torture.theguardian.2023-08-22

1976年毛泽东缘何邀请下台的尼克松访华.人民网.2023-08-11

45th anniversary of the Helsinki Accords (01 August 2020).diplomatie.2023-08-22

Kissinger approved Argentinian 'dirty war'.theguardian.2023-08-22

“肮脏战争”阴影里的基辛格.人民网.2023-08-22

James Carter.whitehouse.2023-08-22

Former US diplomat Henry Kissinger celebrates 100th birthday, still active in global affairs.abcnews.2023-08-11

Biography of the 39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jimmycarterlibrary.2023-08-22

基辛格与中国农民画.人民网.2023-08-22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问北大 将被聘为名誉教授.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08-11

Ronald Reagan.britannica.2023-08-11

基辛格出任瓦希德顾问.中国新闻网.2023-08-11

足球外交:基辛格争取美国举办世界杯.China.org.cn.2023-08-22

2000:The IOC 2000 Commission.olympics.2023-08-11

Mr Henry KISSINGER.olympics.2023-08-11

基恩接替基辛格出任"9· 11"事件调查委员会主席.中国新闻网.2023-08-11

Kissinger joins protests at Bush plan to attack Iraq.independent.2023-08-22

基辛格明天起访韩国 将与卢武铉谈朝鲜半岛局势.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反对建"独裁"情报局 称伊动乱乃伊朗捣鬼.中国新闻网.2023-08-11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撰文提出“巴以和解新方案”.中国新闻网.2023-08-11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不反对军事干预伊朗核项目.中国新闻网.2023-08-22

基辛格反对美国过早从伊撤军 称将引发中东混乱.中国新闻网.2023-08-11

杨洁篪出席“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成立仪式.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北京奥运会期间曾为基辛格画像 中国画家李延声忆当年.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08-22

联合早报:基辛格要美国拉中俄加入阿富汗反恐——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将出版新作《论中国》 称毛泽东“哲学王”.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美国大选攻击中国言辞“糟糕透顶”.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乌克兰不该是东西方马前卒 而应是桥梁.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就中美关系给特朗普建言 尊重中国国家利益避免纷争.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等获颁“终身成就奖”.中国新闻网.2023-08-11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希望中美贸易谈判取得成功.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是中美两国对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共同责任.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谈秘密访华50周年:对抗只会导致世界分裂.中国新闻网.2023-08-11

基辛格:俄乌边界线需“恢复原状”,西方不应被情绪冲昏头脑.中国新闻网.2023-08-11

百岁基辛格访华背后,3个细节值得注意.北京日报网.2023-08-11

外交部:中美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澎湃新闻.2023-11-30

基辛格去世,普京哀悼:我将保留对他最美好的回忆.环球网-今日头条.2023-11-30

基辛格去世,岸田哀悼:他为亚洲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环球网-今日头条.2023-12-01

拜登关于基辛格去世声明:他敏锐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定力显而易见.环球网-今日头条.2023-12-01

梅德韦杰夫悼念基辛格:美西方现在找不到他这样的人了,连影子都没见到.今日头条.2023-12-01

王毅吊唁基辛格逝世.今日头条.2023-12-05

以色列驻华大使吊唁基辛格逝世:不会忘记他为实现1973年以方与叙利亚、埃及停火所做的不懈努力.界面快讯-今日头条.2023-12-06

美俄记|基辛格的“大三角”情结能否促成美俄间的“大交易”.澎湃新闻.2023-08-22

基辛格的毛泽东印象:高深莫测的主席.中国法院网.2023-07-22

“不要误解中国的雄心”,百岁基辛格再谈中美关系.新浪网.2023-07-23

“我的父亲基辛格即将100岁,他的长寿格外神奇……”.腾讯网.2023-07-23

谢锋大使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百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2023-07-22

与大人物交锋的女人.中国青年报.2023-07-22

百岁基辛格:从难民到国务卿,美国政坛“活化石”如何炼成.澎湃新闻.2023-07-25

Henry Kissinger’ s Wife Nancy: 5 Fast Facts You Need to Know.heavy.2023-08-11

Nancy Kissinger Is Henry Kissinger's Wife of over 40 Years — What Is Known about Her?.amomama.2023-08-22

The Eisenhower Medal For Leadership and Service .web.archive.2023-08-11

News Room.westpointaog.2023-08-11

Henry A. Kissinger.nationalbook.2023-08-1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