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又称唐尧。放勋在哥哥帝挚之后继任帝位,国号为陶唐。
帝尧出生在丹陵(今保定市顺平县境),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帝喾[kù]去世后,尧的哥哥挚继任帝位,尧辅佐帝挚。帝挚在位未做出政绩,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尧登上帝位后,他团结亲族,考察百官,协调各国关系。帝尧在主政期间,派鲧[gǔn]治理水患,派羲氏、和氏等人制定历法,推广农耕。帝尧晚年,因儿子房国能力不足,决定禅位于舜,并综合考察舜的才能,经过三年考察后,尧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并在在太庙举行了禅位典礼,由舜继天子位。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病逝,安葬在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尧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虽然在各种古籍记载中,对于尧禅位给舜、尧的葬地和都城各有争议,但是尧制定历法等为政举措对后世影响极深。司马迁评价道:“尧的仁德像天空一样浩大,他的智慧像神灵一样高深。人们像追逐太阳一样跟随着他,像遥望云彩一样仰慕着他。”
人物生平
登上帝位
尧,姓伊祁,名放勋,是帝喾的儿子。帝喾娶娵[jū]訾氏的女子,生下挚。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子庆都,庆都在丹陵(今保定市顺平县境内)生下尧。帝喾死后,尧的哥哥挚接任帝位,尧被封为诸侯辅佐帝挚。帝挚登位后,未做出政绩,于是尧在二十岁登帝位,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帝尧因为善于治理国家而受到大家的仰慕和跟随,但他不骄不傲。帝尧经常穿着黑色的朝服,戴着黄色的冕冠,乘坐着由白马拉着的红色车驾,到处发扬好的德行,以促进九族和睦相处。然后,他又到处考察官员,以及协调各诸侯的关系。
治理政务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历法,并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民众根据四时节令劳作收获。帝尧还告诫百官要各守其职,各种事业都兴盛起来。尧问官员谁可以继任帝位,放齐认为尧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则认为丹朱愚顽、凶恶,不能担此重任。兜认为共工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继任。尧认为共工用心不正。尧向四岳征询谁可以治理泛滥的洪水,四岳举荐鲧。尧认为鲧违背天命,危害同族,不能任用。四岳认为可以让鲧试试,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成效。
禅位于舜
尧在位七十年后再次四岳征询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举荐了在民间因孝行闻名的舜。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舜的德行。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总管百官,处理政务,舜都处理的十分妥当。舜深入山林的时候,也没有因为遇到暴风雷雨迷路误事。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认为舜的才能足以治理天下,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尧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
葬身谷林
尧年事已高,让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观测星象运行是否有异常,举行临时仪式祭告天地四时、名山大川,各路神。舜还去各地巡视了一番。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市一带多次作乱。舜巡视回来向帝尧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尧准许了,舜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安葬于谷林(今山东城)。
为政举措
完善官制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尧时期有献言献策,参与决策的官职四岳,《尚书·尧典》中记载,尧任职治理洪水等重要官职及选拔继任者等大事都有咨询四岳。在四岳的建议下,尧选拔鲧治水,选舜为继位人,并通过两个女儿考察舜的德行。尧还任命舜为百揆[kuí],考察舜的治理能力。百揆负责总领百官,管理百官的事务,在尧任命舜,舜居百揆之后,百官秩序井然,管理有序。
注重礼乐
尧在位时注重祭祀,《尚书·尧典》中记载,尧命令羲氏、和氏,恭敬的对待上天。尧禅位给舜时,在太庙举行了禅位典礼。 在祭祀天神以求保佑思想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出现了崇拜祖先、祭祀祖先的礼制。尧接任帝位后,立即着手增修先王礼乐,统治稳固后,便命瞽叟制作《大章》。尧立德修身,实施仁政,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社会取得了大发展,于是增修《大章》。《大章》体现自然崇拜,用人声模拟自然山水的声响,首次出现丝弦乐器瑟,器乐更加丰富,还有打击乐器鹿皮鼓和石。尧还增修了黄帝的《咸池》,将礼乐与刑法合而为一,经黄帝、颛顼等创建礼乐制度,喾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后,尧进一步完善了礼、乐、刑、政的治理体系。
治理洪水
尧在位时期洪水泛滥成灾,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天下的百姓为此困苦不堪。尧对水患非常关切,征询四岳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认为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同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仍没有成效。
推测历法
唐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们因为不知道四时变化而经常耽误农时。尧命令羲氏、和氏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教授大众按照时令变化从事生产活动。尧派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今山东省日照一带),观察太阳东升的规律,当昼夜平分,朱雀七宿出现在天空正中,就是仲春时节。这时百姓们分开劳作,动物开始繁衍生息。尧帝还派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州,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当昼长夜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出现在南方的天文现象,就是夏至。这时天气炎热,让百姓们迁移到高地,鸟兽们也脱去绒毛,以避炎暑。尧帝又派和仲住在西方日落之处,观察太阳的变化规律和星体运行轨迹,并根据规律指导百姓们在秋天收获和播种。当昼夜等长,黄昏时北方玄武七宿的虚宿出现在天空的正南方,就是秋分时节,这时让百姓们回到平地居住,鸟兽再次长出新毛。尧帝还派和叔住在北方,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规律,并指导百姓们准备冬藏。当白昼最短,白虎七宿的昴宿星团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就是冬至时节。这时让百姓们进屋避寒取暖,鸟兽也长出了御寒的毛发。通过观察太阳和星体的规律变化推测出了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谏议制度
帝尧为了能倾听民意,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鼓励臣民上书言事,可以随时对他或国家提建议或意见,尧听到鼓声, 就会立刻接见击鼓的人。帝尧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能集和官员和百姓的智慧为改善决策存在的失误。帝尧作为帝王,没有因为鼓声可能影响自己的统治形象,就对臣民击鼓的行为进行暗中压制。作为上古时期社会政治的首领,帝尧以特殊的谏言通道,为天下百姓谋取的长远的利益。
人物影响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以尧舜为号召,尧是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评价帝尧的功德,光芒四射,与天日一般。 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源于尧舜禹的儒家学说,经过孔子孟子的整理发挥,经后世儒学大家不断继承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极深。
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在《尚书·尧典》中,帝尧是一位仁德浩大、治国安邦的治理者。帝尧能发扬个人美德,使民族亲密和睦。能辨明百官的善良贤能,使得各诸侯国协调和顺。尧是基于道德力的政治权威,其自身影响力使人们在其领导下相互协调、 彼此照应、 和谐相处, 乃至积极发展一些文明的事业。尧的治理从个人修身做起,进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境地,可以称为伦理的政治哲学。时至今日,《尧典》所揭示的这套伦理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治国、齐家、安定社会的指南针。
人物评价
孔子在《论语》中评价:“尧是一位伟大且崇高的帝王,上天是那么高大,只有尧能学习上天;他的恩惠又是如此广博,百姓找不到语言来称赞他;他的功业如此伟大,他所制订的礼制是如此灿烂辉煌。”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尧的仁德像天空一样浩大,他的智慧像神灵一样高深。人们像追逐太阳一样跟随着他,像遥望云彩一样爱慕着他。”
刘彻在《祭尧文》中评价:“尧是千古帝王的典范,是万代敬仰的民师。”
刘向在《说苑·君道》中评价:“帝尧致力的是千古不朽的事业,志在解救劳苦大众,为百姓遭受苦难而痛苦,为百姓生活得不称心而忧愁。”
《尚书·尧典》中评价:“帝尧恭敬节俭,明察是非,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天地。他能发扬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因此也就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韩非子·忠孝》中评价:“天下的人都认为孝悌忠顺之道是正确的,却没人进一步对孝悌忠顺之道加以认真考察,然后再去慎重实行,因此天下混乱。都认为尧舜之道正确而加以效法,因此才发生杀死君主、背叛父亲的事情。”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尧舜禅位争议
关于尧是否禅位于舜,有两种说法。一说尧主动禅让给舜。在《尚书·尧典》《墨子·尚贤》《史记·五帝本纪》中均有记载,尧年迈时,尧的儿子房国没有才能,将帝位禅让给更有才能的舜。另一种说法截然相反。《竹书纪年》中记载,尧没有将帝位禅让给舜,是舜通过武力从尧手中夺取了政权。《韩非子·说疑》中也认为是舜逼迫尧将帝位传给他的。
尧都争议
关于尧的首都因年代久远,根据古籍史料记载,作以下列举。一为唐,《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唐是帝尧的初封地,即今河北唐县。二为临汾市,《帝王世纪》作者皇普谧云,尧都平阳。平阳即今临汾市,后陶寺中期城址的发现也为尧都是平阳提供了佐证。
尧迁都争议
何光岳在其著作《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县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市,再进入平阳。对于尧迁都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山西省太原,邹衡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王尚义在《太原建都已有 4470年》中认为,尧都在太原。一说在山西临汾,周征松在《尧都平阳在临汾不在太原》一文中通过列举历史文献表明尧都平阳,是即今临汾市,并以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发现佐证尧都平阳在临汾。
尧帝葬地争议
尧的葬地具体地址已不可考,对古籍中的记载作以下列举。一为谷林,《吕氏春秋·安死》有相关记载。二为济阴,《新序》中有相关记载。三为成阳,《述征记》《帝王世纪》中有相关记载。四为雷泽,《括地志》有相关记载。虽有谷林、济阴、成阳、雷泽四种不同说法,但四个地方基本一致,在今山东鄄城县和河南范县范围之内。
轶事典故
传奇降生
尧,本名放勋,是帝喾和庆都的儿子。传说庆都在河边与帝喾变的神龙结合,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放勋。尧的眼睛与众不同,他每只眼睛里有两个互相重叠的瞳孔。他的面相不大好,眉毛呈八字形,脑袋上面尖,下面宽,满脸吃苦受难相。
勤苦治国
传说帝尧是最朴素的皇帝,他宫殿里用的柱子和屋梁都是外皮粗糙的木头,宫殿顶上铺的是茅草,宫殿的台阶都是土做成的,没有砖石。帝尧的食物都是粗粮淡饭,喝的是野菜汤,穿着也十分朴素,夏季穿布衣,冬季就随便披一块鹿皮抵挡风寒。虽然生活如此简朴,但是帝尧对治理国家却从来没有松懈。百姓饿肚子,他自责是自己使百姓吃不上饭。百姓缺少衣服,他自责是自己使百姓没有衣服穿,有人犯罪,尧帝也责备是自己没有管理好。由于工作忙碌,尧帝无线顾及自己的头发,头发披散,有七尺长,几乎拖到地面。 辛苦的操劳,使帝尧十尺高的身躯瘦得像干的腊肉一样。尧帝的德行深深感动了百姓,尽管尧在位期间遇到很多灾难,但是百姓们都坚定地追随他。
历草和指佞草
据说,帝尧那时没有日历,做事很不方便。历草,又叫历荚,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可以当做日历的草。历草长在帝尧宫殿的土台阶上,每月初一,历草长出一个新豆荚,之后每天长一个新豆荚, 到十五日,正好长出十五个豆荚。从十六日开始,历草的豆荚每天掉一个,到月末正好掉完,每个月都这样重复。台阶上还长着另一种神奇的草,名叫指草。每当有奸佞的坏人从台阶经过,这种草就会刻弯曲,草尖指向坏人。在指佞草的帮助下,帝尧选择了一批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人,如后稷负责农耕;负责手工制造;皋陶负责司法;舜负责刑罚;契负责军事。 尧帝在这些贤臣的协助下,把国家治理得太平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尧造围棋
相传,帝尧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人民生活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但儿子丹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让尧很是头疼。散宜氏对帝尧说:“你只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帝尧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要先稳其性子,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尧想教丹朱打猎的本,丹朱不愿学。帝尧对丹朱说:“既然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这种棋子用处大着呢。”丹朱要父亲立即教他。帝尧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石子,分给丹朱一半。尧手把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有了耐心。此后一段时间,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但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又开始惹是生非。散宜氏痛心异常,大病一场而逝。帝尧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有德有智有才的虞舜。尧发明的这种棋,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围棋”,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的记载。
尧帝访贤
往见四子
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汾河北岸的姑射山拜见四位得道的高人。姑射山上的高人,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不能让他灼热。高人留下的尘埃以及糠之类的废物,就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尧拜访后,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拜访许由
传说许由是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淡泊名利,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当他他得知帝尧要来访他,便躲走了。恰巧啮缺碰到他,问:“你去哪里?”他答为逃避帝尧。啮缺又问:“为什么躲避帝尧呢?”许由说:“尧这个人啊,彻底实行实行仁义,我怕他要被天下人耻笑,后世会有人吃人的事发生。对老百姓,爱护他们,他们就和你亲近;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被你找来;表扬他们,他们就会勤奋。做他们厌恶的事,他们就会逃散。真诚实行仁义的事中借仁义取利的多。这样的仁义,不仅不能真正实行,而且还会成为虚伪的工具。尧只知道贤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贤人也会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贤人的人,才知道这个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帝尧来拜访许由。尧对许由说:“太阳出来了,还不熄灭火把,不是多余的吗?下过大雨,还去浇园,不是徒劳吗?作为天子,我很惭愧,如今还占着帝位,请允许我将天下嘱托于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许由对帝尧说:“你治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既然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不能因为名声做一个现成的天子,我对虚名不感兴趣。在深林里筑巢,一棵树就够了;鼹鼠跑到黄河去喝水,喝满肚子就知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于我而言,没有什么用处。”于是许由隐于箕山,非常快活。
拜访子州支父
尧曾将天下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说:“让我做天子是可以的,但是我现在正害着忧劳深重的病,忙于治疗,没有余暇顾及天下。”子州支父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天下是珍贵的,但不能因为天下珍贵就危害自己的生命,其它的东西更不行了。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值得将天下托付给他。帝尧也不好勉强,十分敬重子州支父为人。
尧舜历山相会
尧帝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 ”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举荐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有一头黑牛、一头黄牛。但这个青年不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拱手以揖答: “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不忍心再鞭打!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两头牛都卖力拉犁了。” 尧听后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 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全都夸舜是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考察舜,经过各方面考察后,尧让舜在文庙拜了尧的先祖,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相关影视
墓葬与纪念
陵墓
菏泽尧王墓
尧王墓位于菏泽市甄城县富春乡谷林寺,当地有“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谷林是真身”的传说。东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济阴太守盂郁始建尧庙。陵前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写的“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通。碑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碑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石碑数通,有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向南是黄河金堤,陵北有箕山河。谷林寺尧王墓是“濮州八大景”之一。1979年尧王墓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甄成县人民政府对古老残破的尧陵进行了修复。
临汾尧帝陵冢
临汾尧帝陵冢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以东约30公里处的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山中,现存一座封土冢,高约50米,周长300米。尧陵祠宇始建于唐朝,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年-1263年)完成修建,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清雍正、乾隆及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公元1809年)都曾重修。目前全部建筑占地面积约4713.4平方米,整体由三座院落及陵冢组成。尧陵祠宇现存建筑规模大体沿袭了明代旧制,风格为清代特色。2006年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庙
尧庙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秦蜀南路,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庙始建于晋,经历代修建,规模逐渐扩大,占地面积有53336平方米,有殿宇100余间,现存仪门、五凤楼(即光天阁)、尧井亭、寝宫等为清代建筑。尧庙的主体建筑广运殿,有高18米的42根金柱直通上层檐下,柱下石质柱础雕刻精美。大殿内,有高达2.8米的彩塑帝尧像及其4位大臣像。寝宫龛内塑有帝尧及其夫人像。庙内柏抱槐、柏抱、夜笑柏、鹿鸣柏等千年古树均植于晋代。
参考资料帝尧访贤的记载.临汾新闻网.2023-08-05
大舜 (2015).豆瓣电影.2023-07-18
尧舜之都 (2018).豆瓣电影.2023-07-18
尧王墓.山东省史志办.2023-07-21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七十四 帝尧陵寝.山西省文物局.2023-07-21
尧庙.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