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公馆位于碑林区菊花园一个僻静的巷子里,民国初年,张凤翙曾在这里会晤革命党钱定三、万炳南、郭希仁等人,共商安定陕局大计。公馆占地面积900平米,坐北面南,为东西两进四合院式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辟楠木雕花格子门、窗。文革后不久,张凤翙的后人将张公馆交给了公家。张公馆现已经被拆除。
公馆简介
说起菊花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那里曾坐落着陕西省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的宅院。因为坐落着张凤翙的公馆,所以这条不起眼的小巷被叫作张府巷。虽然老住户们对张府巷津津乐道,但过往的年轻人却鲜有知道的,当被问及张府巷时,大都一头雾水。巷子东头正在进行拆迁,几名工人在废墟中敲砸着,残存的墙壁上,还能看出青石雕花。当地老住户、80岁的仁治斌老人说,这附近的大片区域,曾经都是张公馆,近几十年已经陆续拆除。公馆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坐北面南,为东西两进四合院式建筑,正门开在张府巷,北边有一个小后门,直通东大街。整座院子都是砖木结构,硬山灰瓦,木制雕花格子门、窗。
由于年幼,张女士没有去过当年的张公馆,于是请她身为一级建筑师的父亲依据记忆,画了一张当年张公馆的平面草图。公馆分为前庭、中庭、后庭。其中一进院里有接待厅、会客室、书房、管家住房、库房、账房等。张凤翙本人住在二进院靠东的房子里(督军住房),院子里有花园,同住的还有一些亲属。绕过这个院子,是公馆的后庭,盖有厨房和佣人房等。
今年60岁的张以晶先生生于上海市长于上海,但幼年时,常跟母亲回西安看外公张凤翙,每次自然都是住在菊花园的张府。张以晶先生说:“我记得外公家是菊花园10号。张府巷可能是当地人习惯上的叫法,我们自己并不那样叫。外公家的门头并不显眼,不招摇,印象中也没有挂‘张公馆’‘张府’之类的牌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门。”
关于侄女张女士提供的那幅手绘图,张以晶根据自己的回忆认为图画得比较准确,不过主要描述的是解放前的状态,“解放后,公私合营,外公家只留下后面两院房子自己住,前庭成为一个民主党派的办公地点,周末那里经常举办舞会,还有乐队伴奏,吸引的人挺多,我们还去看热闹。穿过这个院子,才能进到我们家的院子,家里的隔墙全是木质的。我们中庭是个大花坛,种了许多花草果树,苹果树、梨树、葡萄架、樱桃树、石榴树都有,还有一棵白玉兰树,后院有棵枣树。后门开在东大街,但是基本没有什么正式的门脸,而是通过一个小商店门面进进出出。那时应该还有不少政要也来过我家看望外公,据说彭德怀就来过,但我太小了记不清了。1958年,外公去世时我也在场。追悼会就是在中庭召开的,我记得当时院子里摆满了花圈,很多人来送外公。外公出殡那天,东大街的交通基本都停顿了,车队中间是我们几十位家属步行队伍,队伍走得很慢,街道两边全是市民,还有警察维持秩序。我最后一次离开那里是1963年,当时上小学3年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房子交公了,我们就再和那里没关系了。”
相关人物
张凤翙字翔初,清末秀才。1881年生于陕西西安府咸宁县。1902年考入陕西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选送日本学习军事。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张凤翙与钱鼎、张钫等人响应武昌起义,发动西安起义,被推为临时总指挥。1911年11月陕西军政府成立,张凤翙被推选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兼民政长(省长)。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张凤翙为陕西省都督。张凤翙还热心教育,提出创立了西北大学。1914年,袁世凯调张凤翙入北京市封为扬威大将军,免去陕西的职务,此后一直在北京闲住,没有参加政治活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不愿做日寇铁蹄下的奴隶,张凤翙由北平市回到西安市住在菊花园张府巷旧居。新中国成立后,张凤翙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1958年于西安逝世,安葬于西安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