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罗汉

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佛教果位名称,又指修得此果位的修行者。狭义的“阿罗汉”为小乘佛教中的声闻乘四果之一,“阿罗汉道”指以阿罗汉为最高修行目标的声闻乘。广义的“阿罗汉”可指代实现了解脱的修行者,乔达摩·悉达多十号中有应供即阿罗汉的名号,即“大阿罗汉”。在大乘佛教中,阿罗汉次于佛与菩萨。

“阿罗汉”一词原非佛教专有。佛教中的“阿罗汉”术语起源于乔达摩·悉达多依据“惑业”的程度和仍须继续流转生死的次数划分的“四果位”,依于佛教教理而发起的修行是“因”,修学者达到的成就是“果”,最高的境界为“阿罗汉果”。在乔达摩·悉达多时期,阿罗汉泛指受世间尊重的人或修行的完成者、圣者等,乔达摩·悉达多的诸大弟子被通称为阿罗汉。阿罗汉们修行法门有很多种,并不统一。 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上座系佛教认为修习佛法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阿罗汉标志着人的最后解脱,与佛没有差别,而以大天为代表的大众部则认为阿罗汉还有局限。 大乘佛教兴起后,阿罗汉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不入轮回的阿罗汉成为了接受乔达摩·悉达多嘱托的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解脱者。

“阿罗汉”在佛教中被视为解脱者,在解脱方面与佛平等,阿罗汉习气未断,佛习气已断,所以佛又名大阿罗汉。佛教传入中国后,阿罗汉渐渐形成供人信仰、祈福的神祇形象,主要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阿罗汉。阿罗汉雕塑和绘画作品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和艺术风格。

诞生背景

公元前12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混合同化,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奴隶制国家普遍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史称“列国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国家以城市为中心进行统治,兼控周围的聚落、村落等农牧业地区,王权由此而日益巩固和扩大,刹帝利王权阶级兴起,国家政权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复杂新旧思想的斗争也随之越发激烈,代表新兴社会力量的新的思想流派和宗教派别纷纷涌现。

印度社会生产力的上升,支撑了大量出家沙门不事生产,由俗家民众供养饮食和用具,思考和追求宇宙真理。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以婆罗门教为一方,以诸沙门团体为另一方的两大思潮,如佛教、耆那教等。婆罗门教是以吠陀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与西北印度的土著文化结合的产物。婆罗门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为标志。公元前8世纪,大约与此同时,婆罗门教内部发生分化。不少人对祭祀万能产生怀疑和不满,有人公开否认梵天(婆罗门教信仰的创世主)的存在。于是一种新的思想——《奥义书》思潮在婆罗门教内开始孕育成熟。《奥义书》主张世界万物是超言绝象的精神本原“梵”的产物,以实现“梵我如一”为最高的人生目标。

乔达摩·悉达多吸收《奥义书》思想建立佛教,鼓励通过内在修行,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私心邪念,获得禅定,成为“觉者”,也就是“佛陀”。“佛陀”又名“大阿罗汉”,是习气已断的大解脱者。“阿罗汉”一词原非佛教专有,佛教和耆那教都在使用。阿罗汉泛指受世间尊重的人或修行的完成者、圣者等,乔达摩·悉达多划分修行四果位,最高为阿罗汉果,“阿罗汉”逐渐成了佛教术语。

定义

词源

阿罗汉,梵语为arhat,原意指“应该受到供养的圣人”,又音译作阿卢汉、阿罗诃。梵语相近词汇有Ārhata,即“堪敬”,主要用于指代耆那教徒。在梵语中,arhat是阿罗汉的主要词形,arhan是arhat的单数主格,arahat是arhat的俗写,ariha,意为“堪受”、“应受”、“应供”,arihan,意为“杀敌”、“杀贼”。汉译经典多将ariha、arihan二词词义比附到arihat上,以扩展后者的容量,但从语源学上说,并没有根据。如《观无量寿经义疏》下日: “外国语中三名相通:一‘阿罗诃’[Arhat],此云应供;二‘阿罗汉’[Aruhan],此云无生,亦云无着;三‘阿卢诃’[Arihan],此云杀贼。”Arhattva,译作阿罗汉,但主要指阿罗汉的果位,也可写作Arhattva—phala。Arhat—phalin,译作阿罗汉或阿罗汉果,专指其果位。

巴利语中,arahanta(音译为“阿罗汉”)是词根“araha”所派生的同源词干之一,意指“应该受到供养的圣人”。词根“araha”梵语作“arh”,具有“应得”、“值得”和“适合”等义。“arahanta” 即“阿罗汉”,原来并不属于佛教术语,人们看到苦行者或修道者时普遍把他们尊称作“阿罗汉”。“araha”加词缀成“arahatta”,表示“阿罗汉性”,专门用作南传佛教的“阿罗汉性”。“阿罗汉”的巴利语词干是“arahanta” ,在巴利语中有不同的词形写法,如在巴利佛经《长尼迦耶》中的不同词形共有398个: arahato、araham、arahanto等等,但都是指“阿罗汉”。

广义的阿罗汉

“阿罗汉”这一个概念在古代印度早已存在,其他宗教也有阿罗汉,比如优楼频螺迦叶皈依佛教前是外道修行者,自称阿罗汉。古代印度的传统观念是修行者如沙门、婆罗门等,是值得被社会所供奉。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宗教主流由两大派别即沙门和婆罗门组成。沙门派别众多,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出家乞食、流浪传法,乔达摩·悉达多当时也属于沙门,所以“外道”称他作“沙门瞿昙”。古印度社会普遍认为沙门是正道,虽然其各派教义不一,但他们大多修苦行之道,所以被认为是“阿罗汉”,即“应该受到供养的圣人”。广义的“阿罗汉”并不是专指佛教的术语。

通行的定义

通行的“阿罗汉”概念是佛教术语。意思是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具有四种主要含义:一者灭除义,谓灭除一切烦恼;二者远离义,谓远离一切不善之法;三者不生义,谓于一切生死轮回法中不生;四者应供义,谓应受世间天人恭敬供养。成就“阿罗汉”果位意味实现了解脱与涅。佛教所说的“解脱”是指脱离烦恼、出离生死轮回苦。“涅槃”又意译作寂灭、灭度、寂、无生,即一切烦恼熄灭,停止一切导致进入生死轮回的行为,即“禅定”的实现状态。

乔达摩·悉达多依据“惑业”的程度和仍须继续流转生死的次数,设想出修行的四个阶段或四种果报,通称“果位”或“道果”。初果名为“预流果”(音译“须陀”),在轮回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成畜生道、恶鬼道;二果名为“一来果”(音译“斯陀含”),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音译“阿那含”),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罗汉果”。修到阿罗汉果意味着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脱离轮回,阿罗汉果位又被称为“无学道”。未达到阿罗汉果但朝着阿罗汉果发展的属于“阿罗汉向”。

佛为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佛陀”即觉悟者之义,他的解脱最为彻底与圆满,不仅一切烦恼与业皆得除灭,一切习气亦得断尽无余。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成佛的只有乔达摩·悉达多。阿罗汉的职责,是遵照乔达摩·悉达多的嘱托,常住世间,推动佛法流传,护佑众生。在大乘佛教的理论中,阿罗汉远非最高境界,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佛为最高阶位,其次是菩萨,然后是阿罗汉。菩萨是成佛前的准备阶段,菩萨发大愿,自利利他,而阿罗汉是追求个人解脱的成就阿罗汉果的佛教修行者。

发展流变

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把成就阿罗汉视为是最高层次的禅定目的,阿罗汉果是修行的最终果位。在原始佛教的观点中,阿罗汉不仅定于声闻地位,也包含了佛陀及辟支佛,巴利三藏保存的原始佛教经典里,对佛陀与阿罗汉的定义几乎完全相同,阿罗汉被定义为:远离烦恼、破除烦恼、不入轮回、有资格受供养、无隐秘恶行的人。原始佛教没有三乘(菩萨、阿罗汉、缘觉)的说法,一切修行的目标是为了成就阿罗汉。关于阿罗汉在早期佛教中如何被重视,律藏曾记载,不允许那些未具足戒者,杀过阿罗汉的人出家,即便出家,事后被发现也要驱赶还俗。另外,恶骂阿罗汉者,无法通达高上位之任何圣果,需求圣果不得轻易用身、口、意褒渎阿罗汉,由此可见原始佛教对阿罗汉的保护。原始佛教认为只有阿罗汉这样断除烦恼的人才能自利利他,帮助众生远离烦恼,但原始佛教没有后世大乘佛教菩萨道里发心一说,即度化他人并不是成就阿罗汉的必经之路,成就阿罗汉需要按照乔达摩·悉达多所传的修行方法,直到修成阿罗汉果。原始佛教认为佛陀与声闻有别,但声闻并不等同于阿罗汉,因此可以说原始佛教并不没有明确提出阿罗汉和佛有别。

部派佛教时期

乔达摩·悉达多逝世100多年以后,由耶舍为首的马图拉西方僧侣(即“上座部”)召集七百僧侣在吠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耶舍确定“十非法事”,宣布接受金银布施、储存多余食品等违背旧律者为非法;东方跋耆国比丘(即“大众部”)则反对这一决议,主张向施主索取钱财,以便僧众购置衣物。原始佛教由此开始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又称“根本分裂"(北传佛经以大天五事引起的争论为分裂),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除了戒律宽严有别,上座部倾向于把乔达摩·悉达多看作是历史人物,佛陀异于常人之处,主要在于他的思想伟大,上座部推崇阿罗汉行,认为阿罗汉在解脱方面与佛无异。大众部普遍地神化佛陀,认为佛陀完全是出世间的,推崇菩萨行。

通常认为,大天五事所引起的争论是部派佛教对阿罗汉认知出现区别的起点。大天五事,指的是由大天提出来的阿罗汉余所诱、阿罗汉有无知、阿罗汉有犹豫、阿罗汉有他令、道因声故起五个观点。大天五事引发了相对保守的上座部的批评。大天五事牵涉到是阿罗汉是否能被魔鬼引诱,是否无知,是否有烦恼,继而出现的是成就阿罗汉需不需要人提醒等问题。上座部虽然反驳了大天及其弟子(大众部)的观点,但当时的观点集中在“大天是否成就阿罗汉”的问题上,此后上座系说一切有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大天的观点,认为阿罗汉有烦恼,由此而来的是“退法阿罗汉”问题的出现,部派佛教其他各派对这一问题各有看法。认同退法阿罗汉,即是认为阿罗汉具有一些局限,未能完全断绝烦恼和烦恼的影响。部派佛教关于大天五事和退法阿罗汉的分歧,催生了这一时期的一部分佛教信徒对以阿罗汉为最终目标的怀疑,他们认为阿罗汉习气和烦恼未得到根本消除。

大乘佛教时期

大乘称大乘道,或者菩提道,以成佛为所趣。特质在于大乘道,谓以道行构成一系统的修行之学,所谓成佛之道,即通过转凡成圣最终成佛;或者通过转识成智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大菩提;或者通过灭尽杂染最终成就大解脱;或者通过转染成净最终实现无住涅槃。最根本者是大乘智慧,所以多称菩提道;由于从走上菩提道到最终成佛间修行的众生都称菩萨,智慧慈悲双运,而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又称菩萨道,与此相应,一切达到佛果的修行皆称菩萨行。后期的大乘佛教将以阿罗汉为最高目标的声闻乘以及辟支佛为目标的缘觉乘摄入修行阶段的划分中,认为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目标,阿罗汉可以通过改变发心,渐次成菩萨乃至成佛。阿罗汉不等同于佛,与佛有着小大之别,但阿罗汉依旧具有和佛一样的六种神通。在大乘佛教经典中,不入轮回的阿罗汉成为了接受乔达摩·悉达多嘱托的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解脱者。

分类

六种阿罗汉

阿罗汉果可依境界的高低,分为六等,也称“六种罗汉”:一,退法阿罗汉:虽然获得了阿罗汉果,但遇到逆缘,就会退失所得。二,思法阿罗汉:证得果位,又害怕会退失所得,便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三,护法阿罗汉:于所得果位,能自加防护使不退失。四,安住法阿罗汉:以定胜力安住果位,遇逆缘能不退失,遇善缘也不增进。五,堪达法阿罗汉:能勤自修持而于较短时间至不动法阿罗汉的境界。六,不动法阿罗汉:根性最上,无论遭遇何种逆缘,都不会退失所得之法。这六种阿罗汉,三界皆有,数量广大,并且依据根性的利钝不同,他们还可分为七等,也称“七声闻”: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它们包摄了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一切无学圣者。

九无学

无学,又名无学人,即获得阿罗汉果的人。九无学,即阿罗汉又可再分为九种,佛经中具体名称及排序并不统一,依《中阿含经》第三十卷载:一,退法,若遭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二,思法,惧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以保所得。三,护法,于所得之法防护不退,若怠防护,有退失之惧。四,安住法,若无特胜之退缘则不退,若无特胜之加行则不转较优之种姓。五、堪达法,堪能行练根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六、不动法。七,不退法,此二者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此中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即前者不败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不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此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就所离之障而分;又依次相当于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所说,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是小乘圣者分类之一种。

俱解脱与慧解脱

阿毗达摩俱舍论》二十五卷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据此,阿罗汉可分为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俱解脱修的是五停心,求诸禅定,是在有漏道中用功; 慧解脱则直接进入正观,直奔涅槃无漏道而去,故得速入暖法,得无漏相似道。俱解脱阿罗汉有四禅八定和漏尽通,慧解脱阿罗汉则有漏尽通,没有完全掌握四禅八定。俱解脱者与慧解脱的差别在于禅定的深浅,俱解脱,能顺入、逆入、顺逆入八解脱,而八解脱的关键性在于第八解脱灭尽定,顾名思义,能进入灭尽定者,称之为俱解脱。

代表人物

乔达摩·悉达多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这十位弟子跟随乔达摩·悉达多修行佛法,属于声闻弟子,陆续成就阿罗汉果,成为佛教十大阿罗汉。阿罗汉的修行入道,情况各不同。须跋陀罗和佛陀初次交谈,证得阿罗汉果。罗罗性格傲慢,修行了几十年也不能开悟,等他把慢心消除,和大众平等时,才终于成就阿罗汉果。

须菩提

须菩提(Subhūti),又音译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等,舍卫国人,婆罗门种姓。端正殊妙,智慧卓异,但性情劣恶,对人与牲畜动辄嗔骂,以致父母皆生厌患,乃离家入山林中,然见鸟兽草木风雨,仍起嗔,山神责之不知善恶,指示其往依佛陀修学。至祇园精舍,佛陀为说嗔恚过失及果报,须菩提听罢心惊毛竖,忏悔罪咎,豁然获得须陀洹果。随即礼佛陀出家,精勤修道,后证成阿罗汉。须菩提在佛陀诸阿罗汉弟子中以无诤行者著称,乔达摩·悉达多曾赞云:“我弟子中善现苾住无诤行第一。”在《金刚经》中,乔达摩·悉达多称赞须菩提是人中第一离欲阿罗汉。须菩提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

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是梵名Mahā-kāsyapa的音译,又作大迦叶等,或者迦叶波等,意为大饮光。摩诃迦叶出生于王舍城近郊摩诃娑陀罗村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其父名尼拘卢陀波。因出自大迦叶血统,而称摩诃迦叶,又因诞生于毕钵罗树下,复取名毕钵罗耶那。据经载,摩诃迦叶成年后娶吠舍离城迦罗毗迦村迦毗罗婆罗门之女,与其妻皆不耽五欲之乐,遂分室而眠。十二年后,父母俱亡,夫妇二人乃散财宝,缠白叠无价之僧伽梨衣,剃发出家。佛成道后第三年,摩诃迦叶在王舍城多子塔前遇见佛陀,为其所折服。八日后,脱下自身的僧伽梨以奉佛,并穿上佛陀所授的粪扫衣,而志行头陀行。后证得阿罗汉果。大迦叶擅长苦行,修持头陀法,是乔达摩·悉达多死后第一次结集的发起人,推动了经文戒律的整理工作,为佛教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难

阿难,又作阿难陀等,意译为欢喜、庆喜等。有说是斛饭王之子,也有说其父乃白饭王或者甘露饭王,没有定论。提婆达多之弟,乔达摩·悉达多的堂弟。阿难在乔达摩·悉达多五十五岁左右时出家,时年二十余岁(多说二十五岁)。出家后,一直是乔达摩·悉达多的随侍弟子,达二十五年之久。在乔达摩·悉达多入涅槃后,阿难作为深受乔达摩·悉达多信任的弟子,也是僧团中极有影响的人物。在修行路线上,摩诃迦叶乃倾向苦行的一派的代表,阿难陀则是更强调中道倾向的重要代表,前者注重戒律与身行,后者注重思想与心行。在第一次结集过程中,阿难作为诵经者,负责诵出乔达摩·悉达多的教说。现今佛陀的经教,大多以“如是我闻”开头,意在标明此经来自阿难的口述。阿难如同摩诃迦叶一样,对保存与传承佛陀教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优波离

优波离,又音译作优婆离、邬波离等,意译近取、近执等,属首陀罗种姓,迦比罗卫国人。原为迦比罗卫城的理发匠,后随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在佛教第一次大结集中,优波离参与结集,作为诵律者结集律藏,对乔达摩·悉达多言教的普遍流布以及佛教久住世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结集过程中,其对待戒律的立场与摩诃迦叶一致,主张凡乔达摩·悉达多所制不能舍弃。优波离以最低种姓首陀罗种姓出家,成就阿罗汉,成为“持律第一”,获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乃至最后代表僧团在第一次大结集时诵出律分,在佛教史上受到了后世佛教信众的一致敬仰。

迦旃延

迦延,又音译迦多衍那等,或称摩诃迦旃延,又作摩诃迦多衍那、大迦旃延等,西印度阿般提国人,婆罗门种姓,先在外道出家,后皈依佛教,证得阿罗汉果。在十大弟子中,迦旃延与舍利弗、阿难、富楼那须菩提以智慧著称,而其最擅长论议以及说法,乔达摩·悉达多赞其“善分别义,敷演道教”,在声闻中第一,所以称“论议第一”。在论议方面,迦旃延长于解经,以种种门广分别经义,对阿毗达摩传统的确立贡献甚大。迦旃延多在西印度弘法,当时这些地方佛法还没有传播开来,但他以智慧与方便慑服外道、化导众生,影响极大,其善巧教化的事迹曾在印度民间广泛流传。

富楼那

富楼那,即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作满慈子等,迦比罗卫国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其父为净饭王国师,与乔达摩·悉达多同日降生。富楼那得端庄聪明,年少即极为博学,包括吠陀在内的一切世学皆通达,但厌离世间,专志禅定,与乔达摩·悉达多在同一夜离家求道。富楼那先至雪山在外道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证得四禅与五通,后以神通观察乔达摩·悉达多成就正觉,遂至鹿野苑,皈依佛教。富楼那在成就阿罗汉后,与迦旃延一样,多在西印度边地弘法。善于分别法义,且辩才无碍,说法教化可谓所向披靡。乔达摩·悉达多曾赞其“能广说法,分别义理”,声闻弟子无人能及。

舍利弗与目犍连

舍利弗,音译还有舍利弗多等,意译有鹭子等,音译与意译合作舍利子等。婆罗门种姓,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外那罗村,其母为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故名为舍利弗,即“舍利之子”之义。又名Upatisya,音译优波底沙等,意译大光,乃从父而得之名。据载,舍利弗从小修习诸技艺,通晓四吠陀,辩才特出,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论议,诸族弟悉皆归服。目犍连,又作Mahā-maudgalyāyana,即目犍连(大目犍连),汉译名还有目连等。别名Kolita,音译拘律陀等。乃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姓,与舍利弗所在村落相邻。舍利弗与目犍连在赴观王舍城外婆罗门教大祭时,忽起出家之念,随即剃除须发,入沙门六师中的散惹耶·毗罗梨子门下出家学道。舍利弗在王舍城路逢乔达摩·悉达多弟子马胜着衣持钵,入城中乞食,威仪端正,而感佩不已,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马胜告之其师乃乔达摩·悉达多,大沙门,明了三世法,成就一切善,并向舍利弗宣示乔达摩·悉达多所说的无常、无我的缘起道理,舍利弗当下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回转以告目犍连,目犍连也言下得法眼净。二者遂率弟子二百人(或说二百五十人)一同拜并皈依佛教。舍利弗在诸弟子中智慧最胜,目犍连神通最胜,二人在佛教史上并称,是乔达摩·悉达多的上首两大弟子,也是乔达摩·悉达多在世时其弘法事业最主要的两大助手。

罗睺罗

罗睺罗,乔达摩·悉达多做太子时和妻子所生,罗睺罗为梵语的音译,意为“覆障”“障月”“执月”的意思,因为他是在月食之夜出世的。乔达摩·悉达多成佛后,罗睺罗也随父出家,因为罗睺罗念经修行很勤奋,因此成了密行第一的弟子。

阿那律

阿那律,名字意为“如意”“无贪”,又作“阿那律陀”,是乔达摩·悉达多的堂弟,后随堂兄出家,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律是天眼第一的弟子,天眼通为佛教六神通之一,能见远近众生,知晓未来生死。

相关术语

四向四果

在弟子修行的进展上,《阿含经》里提到了四向四果的阶位,即预流果(sotāpatti, srotāpatti)、一来果(sakadāgāmin, sakṛdāgāmin)、不还果(anāgāmin)、阿罗汉果(arahant, arhat),而其中因为各有“向”与“果”,所以成为四向四果、四双八辈。“四向四果”对应的是乔达摩·悉达多依据“惑业”的程度和仍须继续流转生死的次数划分的四个修行阶段,依于佛教教理而发起的修行为因,修学者最终达到的成果称果。初果名为“预流果”(音译“须陀洹”),在轮回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成畜生道、恶鬼道;二果名为“一来果”(音译“斯陀含”),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音译“阿那含”),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尽烦恼,得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的人。

乔达摩·悉达多逝世100多年以后,由耶舍为首的马图拉西方僧侣(即“上座部”)召集七百僧侣在吠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耶舍确定“十非法事”,宣布接受金银布施、储存多余食品等违背旧律者为非法;东方跋耆国比丘(即“大众部”)则反对这一决议,主张向施主索取钱财,以便僧众购置衣物。原始佛教由此开始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又称“根本分裂",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除了戒律宽严有别,上座部倾向于把乔达摩·悉达多看作是历史人物,佛陀异于常人之处,主要在于他的思想伟大,上座部推崇阿罗汉行,认为阿罗汉在禅定方面与佛无异。大众部普遍地神化佛陀,认为佛陀完全是出世间的,推崇菩萨行。

上座部的修行道阶位

上座部是部派佛教中以阿罗汉道为修行目标的宗派。上座部以“七清净”为实践道的阶段,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戒清净是清净地实行戒律,心清净是具备清净的禅定,此二者是为了实现慧的“根”。接着见清净及以下的五清净是“慧之体”。觉音将知解一分为三,为想、识、慧。慧的状态分为见、智等,智见合而成慧。见清净及以下的五清净,前四清净是尚未到达证悟的世俗慧,最后的智见清净是证悟之慧,亦即是无漏慧。入于圣道有信、定、慧三个入口。以信而入预流道者称为“随信行”,以慧入预流道者是“随法行”。随信行的人自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为止称为“信解脱”,随法行的人入预流果到阿罗汉向为止,称为“见到”,成阿罗汉果时则是“慧解脱”。其次以定根入预流道的人称作“身证”,在得无色定而解脱时称为“俱解脱”。入圣道方面,有信、慧、定三门,在入预流道里有各自的随信行、随法行、身证三名称。其次在预流果以下,则为信解脱、见到、身证;其次在阿罗汉位则为信禅定、慧解脱、俱解脱三名。以上的随信行、随法行、身证、信解脱、见到、慧解脱、俱解脱称为“七圣”,这个分法与只说随信行与随法行二门的说一切有部的教理不同。

七贤七圣

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派。说一切有部认为在凡夫的阶段,有三贤、四善根的“七贤”阶段,接着入于圣者之位,区分为见道、修道、无学道3种。见道与修道是有学,但仍有应学之法的阶段;无学则是已无应学之法的阶段,即是阿罗汉果。三贤是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三贤、四善根是世俗智,也是有漏智。有漏智修行成就而无漏智生。见道,见道,是证悟之智,也是无漏智。有随信行与随法行之别。钝根是以信入于见道,所以称随信行;利根是观法而入于见道,所以名随法行。将此见道配四向四果,则是预流向;其次,自第十六心道类智起则是修道。第十六心是第十五心道类智忍的经验的反复,所以自此便是修道。第十六心是预流果,因为这十六心是接续而起的,所以若入于见道必到达预流果为止。入于修道的话,随信行称为信解,随法行则称见至。修道里包含有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6种人,另不还果圣者而得灭尽定的人称为身证。阿罗汉果,因为断除全部烦恼所以称为无学。由信解而入于阿罗汉的是时解脱,由见至而入阿罗汉的是不时解脱,还有只以慧而解脱的慧解脱(prajñāvimukta),与更得定的俱解脱。以上的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见到)、身证、慧解脱、俱解脱,称为“七圣”。不还果之中分中般涅槃等5种或7种不还,阿罗汉则立退法、不退法等6种、9种等区别,合这些为十八有学、九无学,合称“二十七贤圣”。

菩萨与大乘阶位

大乘佛教又名菩萨道,菩萨道是与阿罗汉道相对立的概念,大乘佛教以成佛为目标,而菩萨是成佛之前的阶段,因此先要成菩萨。大乘起初称为“菩萨乘”,后来发展为声闻乘、独觉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型态。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被大乘看做声闻阶位,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大日如来地是代表大乘修行阶段的四地说,在如来地之前加上菩萨地便是五地说。于凡夫地再开乾慧地与性地,声闻地里开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五地,于此之上再加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而成十地说。十地说是包含三乘在内的阶位划分。

佛陀、菩萨与阿罗汉

佛陀

“佛陀”即觉悟者之义。佛陀的解脱最为彻底与圆满,一切烦恼与业皆得除灭,一切习气亦断。佛陀获得了圆满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圆满证悟四谛十二因缘及其所摄寂灭境界,而于三界流转彻底禅定,其所觉悟范围包括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开显的是“诸法”即“一切法”的实相。佛陀的大悲是作为佛陀的十八不共法而显示的,是佛的菩提、解脱、身及三业的殊胜性与超越性的具体体现。大悲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佛陀立教度生的内在所依之一。佛陀大悲具有六大殊胜之处:第一,佛陀大悲乃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作为菩萨所行功德之所成就,而非如阿罗汉唯经六十劫修加行得,亦非如独觉唯经百劫修加行得;第二,佛陀大悲以佛陀大智为体,而非作为众生悲体的无嗔心所,这决定了佛陀大悲的无上、广大与平等;第三,佛陀大悲的行相广大,不仅能化导众生拔祛苦苦,乃至坏苦与行苦,即能化导众生将苦所摄的一切有漏存在灭尽,而且能化导一切众生得暂时安乐,乃至究竟寂灭之乐;第四,佛陀大悲以三界一切众生为所缘,而不舍任何众生;第五,佛陀大悲于一切众生平等利乐,而无亲疏远近等等之别;第六,佛陀大悲无上、无等,殊胜于一切众生包括阿罗汉等非佛的圣者的悲心。

菩萨

“菩萨”即“菩提萨”的简称,“菩提萨埵”是“觉而有情”之意, 凡是发大志愿,自觉觉他的人便叫做菩萨。在阿含佛教中,菩萨是指佛陀前生度化众生的称谓,在成佛的这一生,称最后身菩萨。在部派佛教时期,菩萨的含义有所放大,如在《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中,凡发心成佛者,皆可称菩萨。在大乘中,“菩萨”一语是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以及菩萨要普度一切众生的意义上使用的。大乘佛教要求发“菩萨心”,拥有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乘菩萨要超越所有执着偏爱与仇恨,对一切众生普遍地予以无我的爱,弃其所偏爱,同等地视一切众生。菩萨行主体可称为六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佛教根据众生发心的不同,可有三种圣果位可证:一是阿罗汉果,二是独觉果,三是佛果,众生发不同的圣道心,即发趣不同的圣道。在趣求佛果而未得趣决定前,修学者虽已于菩提得决定,可称为菩萨,但还不能称为真实菩萨,只有获得了菩提决定与趣决定时,乃为真实菩萨。菩萨在发心后,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三无数劫)方能实现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在大乘佛教理论中,成佛之道实际上就成了菩萨道。

区别与联系

解脱层次区别:"佛陀"即觉悟者之义。佛陀的解脱最为彻底与圆满,不仅一切烦恼业皆得除灭,一切习气亦得断尽无余。阿罗汉证尽智、无生智,也得解脱,然而,他们虽断烦恼与业,但习气犹存。所以,佛陀的解脱相对于阿罗汉的解脱而言,更为殊胜,更圆满,故称为大解脱者、大阿罗。

神通区别:佛教神通归为六类,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通中第六通唯佛、阿罗汉、独觉才能获得,而前五通凡夫亦能获得,而佛、阿罗汉、独觉的前五神通又高于凡夫所发者。

大悲的区别:佛陀的大悲是作为佛陀的十八不共法而显示的。十八不共法显示了佛陀殊胜、超越于包括阿罗汉等其他非佛的圣者在内的一切众生之处,是佛的菩提、禅定、身及三业的殊胜性与超越性的具体体现。

发心的区别:在修行过程,菩萨与阿罗汉发心不同。菩萨要发“菩萨心”,要求菩萨行者不断提升智慧,扩展悲心,智悲双运,以广大菩萨行,修一切善法,断一切执着,度一切他众生,乃至最终圆满,成就佛果,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阿罗汉并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成就阿罗汉的过程并不是必然包含度人、利他在内。

十六阿罗汉和十八阿罗汉

依据唐唐僧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一书记载,十六罗汉的名称是:一宾度罗跋啰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距罗、六跋陀罗、七迦哩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睺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相传释迦佛灭度时,他们曾受释迦佛嘱托,不入灭度,留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流通、护持佛法,直到将来弥勒佛降世。

十八罗汉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前十六位与十六阿罗汉的说法一致,关于后两位阿罗汉,说法并不一致。十六阿罗汉演变成为十八阿罗汉,主要是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为之题了十八首赞,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阿罗汉名称,于十六阿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阿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啰惰阇,为重复名称,一个是简称,一个是尊称。另有一种说法是加上了摩诃迦叶与军屠钵叹两位尊者。西藏自治区地区所传的十八罗汉,后两位是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清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阿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五百阿罗汉

随着人们对阿罗汉的崇奉,中国出现了五百阿罗汉。五百罗汉与十六阿罗汉不同,属于后人虚构。五百阿罗汉像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佛教惯用“五百”和“八万四千”等来词汇形容数量大,不一定是确切数字。五百阿罗汉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则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其四说五百阿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佛经中没有列出五百阿罗汉具体的名号和事迹。《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了第一罗汉阿若陈如尊者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尊者。当今佛寺中之五百阿罗汉像,多沿用该书列举的名字。

艺术形象

绘画

罗汉绘画作品以贯休为代表。贯休的“胡貌梵相”的罗汉像,奠定了中国罗汉画的模式,开创了中国罗汉艺术的一个基本流派——形象夸张奇特的“野逸派”,与张玄的世态罗汉相遥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中国罗汉的两大流派。以后历朝各代的罗汉艺术,基本上都是在这两大流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传为贯休所作的《十六罗汉图》,每幅画一尊罗汉,或坐石上,或坐椅上,或作冥思状,或作抓痒状,或作神通状,造型变化多姿;面相或夸张,或写实。

唐卡

罗汉是西藏自治区绘画艺术—唐卡的重要表现对象。公元12世纪前后,罗汉造像开始在西藏寺院里逐渐增多,桑耶寺昌珠寺、赛嘎古多寺、提吉寺、拉木龙寺、扎囊寺等都保存着这一时期的罗汉壁画。因为与汉地罗汉信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西藏的罗汉信仰从表现形式到内容都打上了汉地佛教的烙印。11世纪扎塘寺壁画中的罗汉,宽袍广袖,衣褶流畅细密,脸庞面容也更多地具有“中国人的面相特征”。如果将这些罗汉像与两宋时期内地人物绘画相比,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人物五官的刻画,胡须毛发的处理,这些微妙的细节往往可以体现出汉地人物罗汉绘画艺术手法的影响痕迹。

雕塑

罗汉雕塑,最具代表性的有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造像,灵岩寺彩塑罗汉像现存四十尊,其造像比例、体量和空间起伏上均接近于常人,形象逼真,试图在摹写真人,是宋代罗汉像的杰出珍品。元代在沿袭了两宋时期所具有的世俗写实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接受了 “梵式造像”的规则,杭州飞来峰的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便是这一说法的有力佐证,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在布局上较前代相比更加生活化,有着强烈的趣味性,而十八罗汉在此时也有了一定活跃气氛的作用,他们有的站立;有的禅定;有的手中则捧着宝塔。明、清时期,既有对历代“汉式” 罗汉造像风格的继承,又有与元代“梵式”造像风格 的融合,更有对西方美术的借鉴。平遥县双林寺十八罗汉造像是这一时期罗汉造像的典型代表,双林寺的十八罗汉造像从对形体比例的拿捏到体面关系的起伏控制,再到对衣纹的繁简处理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方面,具有许多程式化的特征,并且强调了写实性和装饰性。

戏剧

京剧有《斗悟空》的曲目,该曲目有罗汉出场,不同罗汉有不同色彩的脸谱以示其性格。

民间信仰

在公元四至五世纪,《弥勒下生经》被翻译成汉语传入中国,经中有: “世尊告迦叶曰: 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 所谓摩诃迦叶比丘、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 要须弥勒佛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四大比丘不入涅槃,目的有三: 护法传法( 与佛教法灭思想有关) 、等待弥勒( 与对未来佛的授记有关) 、受请利生( 与佛弟子供养僧宝有关)。最早的住世罗汉即大迦叶、军屠钵叹、宾头卢和罗睺罗(即罗云比丘)这四位,从佛陀在嘱托四大比丘之前先嘱托四大天王各于方土护法来看,四大住世罗汉与四大天王一样,起初是根据四个方位来规划的。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十六罗汉。公元五世纪,《入大乘论》传入中国,介绍十六罗汉接受佛的嘱托,住世护法。经中具体明示十六罗汉的数目,但除宾头卢 、罗睺罗以外并未列举其他十六罗汉的名号 。此后一些佛典,如《续高僧传》、《法华文句》等都曾提到过十六阿罗汉,表明这一说法已逐渐流传。7世纪唐僧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是十六罗汉信仰的基础,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名号和功德神通,对斋请供养方式也有简单介绍,这为十六阿罗汉信仰的进一步激发带来助益。十六阿罗汉信仰逐渐衍化成。

十六罗汉来源于印度,而十八罗汉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在《法住记》名单的基础上增加最后两位罗汉的名号,由于对多出来的两位罗汉究竟是谁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遂形成了十八罗汉的不同名单。后来,在民间信仰里面甚至出现了抛开十六罗汉名号为十八罗汉重新命名的情况。《杭州余杭县龙泉寺故大律师碑》作于唐乾元初到上元中(758—761) ,碑文中出现了十八罗汉且作为接引僧人往生西方净土的圣众,但为列其名称。从唐末五代十国开始,汉地十八罗汉的信仰逐渐盛行,宋代达到极盛。如苏轼和宋代的葛胜仲都设供礼奉十八罗汉,葛胜仲的《丹阳集》卷九也收录了一则《十八罗汉赞并序》。五百罗汉的传说最早源出天台山,在宋代帝王的参与支持下,不断出现了五百罗汉雕塑。两宋时期,罗汉信仰最为发达,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信仰臻于鼎盛,罗汉信仰自此为整个中国社会阶层所信受接纳。

影响

罗汉信仰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阿罗汉信仰。大乘佛教将阿罗汉塑造成具有神力的护持佛教的神祇形象,阿罗汉能够赐予信徒福报,因此受人供奉,逐渐形成了阿罗汉信仰体系。阿罗汉信的形成和阿罗汉受乔达摩·悉达多嘱托住世护法的传说紧密相关。 随着“四大声闻”或“四大比丘”观念的深入人心,阿罗汉崇拜的相继流行,人们开始在范围更广的经典内注意并搜寻阿罗汉的信息 。他们甚至带着宗教以外的兴趣,例如对传奇故事的兴趣来了解和传播阿罗汉的事迹。罗汉信仰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激发了信徒对佛教的尊崇,推动了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行。

雕塑绘画

阿罗汉信仰推动了阿罗汉雕塑和绘画作品的出现,一系列以罗汉为表现对象的绘画作品和雕塑层出不穷,从唐末五代十国开始,罗汉画像与塑像大规模出现,至两宋时期更为兴盛,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形象开始出现风格多样化的特征,代表人物有张玄贯休等。佛经并没有详细记载阿罗汉的具体样貌,因此以阿罗汉为对象的绘画和雕塑凝聚了中原地区古代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少以阿罗汉为主题的作品既带有印度美术特征,“胡貌梵相”,又有中国风格,在近代更是融合了西方美术风格和创作技法。总的来说,这些塑像和绘画作品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中国文化和美术风格。

文化交流

汉地罗汉信仰罗汉信仰的出现和兴盛,刺激了藏传罗汉信仰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交流。约975年,鲁梅从汉地将十六罗汉像带入西藏自治区后,西藏的十六罗汉信仰也逐渐盛行起来。9至10世纪,汉地十八罗汉信仰问世。14世纪,藏地佛教出现十八罗汉的唐卡和有关记载。与汉地不同,藏传佛教中以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为十八罗汉后两位罗汉,前十六罗汉来源于印度,而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都与汉地佛教关联密切,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的契此和尚,达摩多罗一说是汉地禅宗创世人达摩,一说是敦煌的摩诃衍和尚。由于罗汉成为西藏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使得西藏以罗汉为题材的雕塑和绘画的艺术风格从宋以降,就有着浓厚的“汉风”。因为与汉地罗汉信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西藏自治区的罗汉信仰从表现形式到内容都打上了汉地佛教的烙印。壁画中的罗汉,宽袍广袖,衣褶流畅细密,脸庞面容也更多地具有汉地绘画特征。

争议

大天五事

大天是部派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按照北派佛经记载,部派分裂实际是由大天五事而起,据此大天被认为是大众部始祖。大天五事,指的是由大天提出来的阿罗汉余所诱、阿罗汉有无知、阿罗汉有犹豫、阿罗汉有他令、道因声故起五个观点。大天五事引发了上座部的批评。

阿罗汉余所诱:谓阿罗汉再无淫欲,所以不会因淫欲烦恼漏失不净,但并非全无漏失不净,大天认为恶魔可扰乱阿罗汉令其漏失不净。上座部批评大天自己未证阿罗汉而说已证阿罗汉果,即未证言证,所以其有不净是因有烦恼,但大天却以阿罗汉可有漏失来掩盖真相。

阿罗汉有无知:大天认为,阿罗汉虽断尽染污无知,但仍未断尽不染污无知。上座部批评大天无能力断尽无知,诱骗弟子,说这些弟子已经证了阿罗汉,弟子才不知自己已证果,但大天却以阿罗汉尚有无知来欺骗。

阿罗汉有犹豫:大天认为阿罗汉亦有疑惑。因为疑有二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已断;二者处非处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亦有。上座部根据原始佛教经典反驳此观点,反对阿罗汉有微细烦恼,以及因此而来的无知和犹豫。

阿罗汉有他令:大天认为有的阿罗汉需要别人提醒才能知自己是阿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上座部认为此观点是据大天的第二、第三条观点得来的,因此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阿罗汉存在无知,就不能断除烦恼而得阿罗汉果。

道因声故:大天因为做过许多罪业深重的行为,深感苦难,夜晚就呼“苦 ” ,被弟子们听到,早上便向大天问其事。大天回答,自己在呼叫圣道,如果不说“苦”,圣道不能现起。对于大天的“呼圣道 ” ,上座部从入定者身体是否有动进行考察,此外还用用“四谛”来推问反驳这一观点。

退法阿罗汉

大天五事代表佛教最初对阿罗汉提出梵行是否圆满的怀疑,上座系的说一切有部发展其中一部分观点,认为阿罗汉“有退” ,也有“无退”,因为“二种法”和“五种法”等导致阿罗汉退转。有部认为阿罗汉还有烦恼,所以有部把阿罗汉分为六种:一,退法种性;二,思法阿罗汉;三,护法阿罗汉;四,安住法阿罗汉;五,堪达法阿罗汉;六、不动法阿罗汉。有部将阿罗汉看做佛,如果阿罗汉有退,那么佛会不会退转成为了有部最大问题之一。关于阿罗汉等圣者有无“退转 ” 的问题,部派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也因此存在着争议。

典籍传说

典籍记载

《中阿含经》:“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于彼诸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作凡夫数。”

阿毗达摩俱舍论》二十五卷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禅定。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

法住记》:“佛薄伽梵般涅盘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令其护持使不灭没。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时诸大众闻是语已少解忧悲。复重请言。所说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啰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尊者名苏频陀。第五尊者名诺距罗。第六尊者名跋陀罗。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罗。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如是十六大阿罗汉。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离三界染诵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乃至世尊正法应住常随护持。及与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相关传说

目犍连救母

目犍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吝啬贪婪,目犍连外出时提醒母亲要善待出家人,目犍连外出后,青提夫人赶走了出家人,从不修善,对目犍连回来后,青提夫人谎称自己善待了他人,如有说谎坠入地狱。青提夫人死后随业力入了饿鬼道。目犍连皈依佛教、证得阿罗汉后以神通力观见母亲受种种苦。于是以神通力运饭给其母吃,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目犍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求助于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教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建三元节,使天下饿鬼吃饱,才能让青提夫人吃饱。目犍连乃依嘱托,设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饿鬼。目犍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靠目犍连的法力脱离狗身,转生人身,进入天堂。

十八罗汉(汉族神话)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个王员外,蛮有钱,待人和善又大方。村外山上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小和尚挑水、柴、看庙宇,大和尚平时勿困觉,但困下去就是五年、十年。此刻正困在禅房里已经有五六年了。一天,小和尚估计师父就要困醒,心想做点啥给师父吃呢?庙里呒没啥东西,他就下山。走到村里,他看到王员外家种的新鲜碧绿的鸡毛菜,就抓了一把,想给师父烧汤吃。他刚回到庙里,师父“骨碌”坐起来了,对他讲:“侬闯祸了!”小和尚吓得手一松,鸡毛菜全落在地上,吓丝丝说:“师父,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侬快去看看王员外骂侬勿骂侬?”小和尚连忙再下山。过了一歇他回到庙里对师父说:“王员外在菜园门口自言自语,讲‘菜拔得太少勿够吃,应该多拔点’。”师父说:“糟了,王员外骂侬还勿要紧,勿骂侬,侬只有做牛去报答他了。”师父叫小和尚到门外井里去看看。小和尚刚走到井边,就被师父推下井去。

就在这辰光,王员外家的母牛生了一只小牛。这只小牛蛮乖,母牛到啥地方它跟到啥地方,母牛吃草它也吃草。一年以后小牛长大了,下田替王员外家耕田。有一天,小牛在山上吃草,听见十八个强盗在商量:“王员外家蛮有铜钿,明朝夜里我们去将员外杀脱,把他屋里抢个干净。”小牛一听,心想:王员外可是个大好人,要想办法帮帮王员外避脱这场灾祸。想好要紧回到家里,一直闯到王员外的书房里,看见王员外正在看书,就“扑通”跪在王员外面前开口叫了声:“王员外!”王员外一惊:“你怎么会讲闲话?”小牛就将自己偷拔员外的鸡毛菜被罚投胎做牛的事讲了一遍,还把听到的十八个强盗要来杀人抢铜钿的事体也讲了一遍。王员外吓呆了。小牛站起来,走到王员外耳朵边讲了几句,王员外连连点头。

第二天夜里,十八个强盗来到王员外家,看见正门大开,屋里空空呒没一个人,却放好两桌酒席,鸡鸭鱼肉样样齐全,桌上勿多勿少放了十八副碗筷。强盗们勿管三七一坐下来就吃,大家边吃边谈,称赞王员外待人真大方。这辰光一头牛蹿出来,朝强盗们跪下来,诉说自己做牛前头是个小和尚,因为偷了王员外家的鸡毛菜,王员外非但勿怪,反而讲拿得太少,真是宽宏大量,所以投胎做牛来报答他。强盗们听了个个面孔血红,十分惭愧,从此就放下屠刀,在山后造一座庙,十八个人都削发当了和尚。他们看见年纪老的来烧香就搀扶上山,看见穷人就救济,平时吃素念佛做好事。一天,一个小姐来庙里烧香,香客们都围牢仔小姐看,“咦咦,长得真漂亮啊!”只有十八个和尚闭仔眼睛专心念经,头也勿抬。小姐微微一笑,伸手朝十几个和尚一招,一道飞到天上去了。原来这小姐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她奉了如来佛祖的差遣,来引度十八个和尚去西天。所以,十八个和尚成了如来佛身旁的十八个罗汉。后来,小和尚变的牛因为相劝十八个强盗放下屠刀也升天得正果了。

十八罗汉的由来(土族神话)

很久以前,有两个弟兄。哥哥叫思让,家里比较富裕。弟弟家境贫困,还经常害病。为治病借了哥哥的三十两银子。弟弟临死前对哥哥说:“哥哥,我已经不行了,借你的三十两银子这辈子还不上,到下辈子让我变一个畜牲给你偿还吧!”说完便闭上了眼睛。一天晚上,思让梦见弟弟走进他家的牛圈里。梦醒后,他急忙跑去看时,只见老母牛生了一头花犊牛儿。思让这才猛然想起弟弟临死前说的那句话,知道这头花牛犊就是弟弟转生的。因此,他把花牛犊当作自己的亲兄弟疼爱,每天用好食喂养。花牛犊一天天长大了。

一次,家人趁思让出外的时候赶着花牛犊犁过地,这事后来被思让知道了,他非常伤心。为了不让花牛犊再干拉犁翻地的话,便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寻了块水草丰盛的地方,让花牛犊自己去度日。一天早晨,花牛犊正在山沟里吃草,忽然从一个石洞里传来一阵嬉笑声。花牛犊感到非常奇怪,便悄悄地走到洞口偷听。原来一伙盗贼聚在一起,商量着晚上去抢思让家财产的事。花犊牛听了后,飞也似的跑回家中,将这件事告诉思让,并再三嘱咐,对盗贼们要以厚礼相待。傍晚时分,十八个盗贼果然三三两两地朝思让家走来。思让忙让家人摆下酒肉和各种山珍野味,像贵客一样把他们迎到家中。盗贼们感到莫名其妙。一个为头的盗贼问思让:“我们兄弟十八个既不是你家的亲戚,又不是你家的朋友,你为什么要这样盛情款待我们?”思让便把花牛犊说的话和它的身世详细讲给他们听,十八个盗贼听了,个个面面相觑,感到又惊讶又羞愧。惊讶的是,一个畜牲也知道以恩报德,羞愧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人却干打家劫舍、图财害命的坏事。

盛情款待之后,十八个盗贼离开了思让家。在往回走的路上,为头的盗贼对伙伴们说:“我再也不愿当强盗了。几年来,我领着大伙害了百十条性命,抢了无数金银财宝,现在除了死,再也没有别的办法能洗尽这弥天大罪。”其余十七个伙伴异口同声地说:“你如果去死,我们也跟着你一块去……”十八个人商议后,便一起跳河自杀,以洗净以往的罪孽。这事感动了龙王,龙王立即派虾兵蟹将搭救。后来,玉皇大帝封他们为十八罗汉。从此,十八罗汉被人们雕塑成像,供在庙堂,以告诫人们改恶从善。

相关作品

仅为部分节选

参考资料

九无学.佛光大辞典 .2023-07-28

俱解脱及慧解脱.佛教词典.2023-07-28

十八罗汉斗悟空.豆瓣读书.2023-07-29

目莲救母 目莲救母 (1968).豆瓣电影.2023-07-29

十八罗汉 (2003).豆瓣电影.2023-07-25

少林寺十八罗汉 (2020).豆瓣电影.2023-07-25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1970).豆瓣电影.2023-07-25

西游记 (1986).豆瓣电影.2023-07-25

西游记 (2010).豆瓣电影.2023-07-25

佛祖菩萨罗汉传.豆瓣读书.202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