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佛陀

佛陀

佛(梵语:Buddha)又称佛陀、佛塔等,意为觉悟之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具足,是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佛”来自于梵语Buddha,经龟兹文、吐火罗文演变译为中文“佛”,浮屠、佛陀等名称则是较晚时期从印度直接翻译而来的。狭义来说,佛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广义而言,从苦和烦恼中解脱,圆满菩提的觉悟者都可称为佛,如过去七佛和现在的十方诸佛。

在原始佛教时期,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时大彻大悟,洞觉了宇宙人生的真正本质,获得解脱并向大众宣讲自己证悟的真谛,被人们称为佛陀,此时的佛教徒只是把释迦牟尼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看待。后为顺应佛教教义的发展,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佛陀形象开始出现神化的迹象,释迦牟尼出生时身相已呈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被视为“超出世间”的存在。到大乘佛教盛行时,佛陀则几乎完全被神格化,佛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产生了三世佛、五方佛、过去七佛等佛陀形象,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后来按照佛教的说法,佛有十个尊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薄迦梵),同时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等。

佛教典籍据传都是由佛陀所述,相关著作包括《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阿弥陀经》《楞严经》《长阿含经》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在学术上、风俗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以它的哲学、道德、艺术、习俗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行为中, 丰富了中国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词源定义

词源

“佛”来自于梵语Buddha,Buddha是由动词“budh”加上语尾的“ta”构成过去分词,其中“budh”意为“觉”。这个词在中文中有种种不同的译名,其中最古的四个译名为:佛塔、浮图、浮陀、佛,前三种由两个字组成的译名与最后一种一个字的译名有不同的来源。浮屠、浮图在古代收音都是“o”,后来才转为“u”,浮陀在古代的收音为“u“,与梵文Buddha的收音”a"都不相同,但在一些印度俗语和巴利语中,Buddha的体声为Buddho,在印度西北方言中语尾“u”很常见,因此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可能是印度古代方言。

“佛”这一名词随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其来源是吐火罗文,而并不是佛陀的省略语。梵语的Buddha在吐火罗文A(焉耆文)中变成ptāñkät,这个字由ptā-和-ñkät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ptā-相当于梵文Buddha的变形,后一部分-ñkät意为“神”,古人译为“天”,是为用来形容Buddha的尊号。由于吐火罗文的语法,两个词的组合使得单词变形,ptā-实则为pät的变形,而ä代表一个更古老的元音u,这一词在吐火罗文B(龟兹文)中写作pūd或pud。中文的“佛”便是从梵文Buddha,经吐火罗文两个变体pät与pūd或pud,演变而来的。从后汉三国时期的文献看,“佛”这个名词的成立先于“佛陀”,与其说“佛”是“佛陀”的简称,毋宁说“佛陀”是“佛”的加长。“浮屠”一名从印度译过来之后,被一般人所采用,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使用“浮屠”这一名称。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译经时,才将“佛”这个名词带到中国,此时“佛”还仅限于出现在由吐火罗文译来经典中,之后才逐渐传播开来,为一般佛徒和学佛者采用。最后终于因为它本身有优越的条件,战胜了"浮屠",并取而代之。

发展流变

“佛陀”乃是梵语Buddha的音译,义为“觉者”或“觉悟者”。依佛教的说法,人们通过艰苦的修行,对人生和世界有了彻悟,便成为“佛”。原始佛教时期,佛即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成道后被尊为佛陀,意即其是“觉悟者”,他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人”。由于当时社会极其不幸,阶级关系剧烈变化、战争频发,促使悉达多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思想,开始了出家探索人生解脱之道的修行。在尼连禅河畔的毕钵罗树下沉思,经过七天七夜,释迦牟尼觉悟了人生宇宙的实相,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他不但自己大彻大悟,也帮助众生获得觉悟。最初的佛教信徒把释迦牟尼敬奉为真理的发现者和伟大的导师,原始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世界的创造主,也不把番荔枝牟尼视为崇拜的偶象。后来佛陀传记经文逐渐出现,这是顺应佛教教义发展嬗变的产物,是适应神化佛陀的需要而产生的,大约出现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在南传佛教时期,佛陀的传记虽然也含有神话成分,但仍以佛本生故事为主;释迦牟尼涅之后,佛教僧团形成各个部派,此时佛教成为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将佛陀视为“超出世间”的存在,产生了“过去七佛”的信仰;随着大乘佛教的盛行,佛陀的观念逐渐转变,引进“菩萨”和“普度众生”的观念,佛陀则几乎完全被神格化,建立了多佛同时并存的新信仰体系,并被佛教徒顶礼膜拜。佛陀最后成为全知全能、法力无边、不死不灭的神。除释迦牟尼之外还有无数佛,一切觉行圆满者均可称为佛,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佛号

大乘佛教认为广义上佛号也包含了诸佛的德号、名号,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提出忆念十方佛,佛教密宗提出五智如来。在汉传佛教中,特别强调忆念接引佛的德号和名号,称为念佛法门,尤其是“念诵佛号”,并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此形成了净土宗。

佛陀十号

佛是宇宙人生的大觉者,世人为称颂佛陀的伟大,为其确立不同的名号。一般最通用的尊号有十一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薄伽梵)。在存世的诸经论中,或将善逝、世间解合为一号,或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统称为“佛陀十号”。

如来

大日如来梵语:Tathā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等。如指不变之体,来指随化之用,意为依于如实道而来,亲证如实境界,且能为众生指示解脱之道,故名如来。法身本湛寂(不动),由心故见去来,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应供

应供(梵文:Arhat),音译阿罗汉等,简称罗汉,意译作应、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等。意为具足一切智慧,断尽三界内外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堪受十方众生最庄严具礼敬供养,故名应供。

正遍知

正遍知(梵语: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等,意译为正遍智、正遍觉、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正真道等。意为佛陀所证得的智慧正真而圆满,远离一切颠倒执着,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明行足

明行足(梵文:Vidyā-carama-sapanna),音译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意译为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圆满等。明指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行指身、口二业,佛陀具足三明,二业圆满无失,故名明行足。

善逝

善逝(梵语:Sugata),音译作修伽陀等,意译还有善去、好去、善解、好说、善说无患等。意为得究竟涅槃,更不复堕轮回,故名善逝。

世间解

世间解(梵文:Loka-vid),音译路迦惫,意译还作知世间。意为世间一切,不论众生还是非众生,如实了知世间一切,并且能解世间一切事理,故名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诸佛因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为广大,所以是大丈夫。又因佛陀能以无比的智慧、慈悲与神通力,善巧施予任何来到他面前的众生,教诫、鼓励对方朝向正道,所以称佛陀为无上士调御丈夫(梵语:anuttaraḥ puruṣa-damyasārathiḥ,巴利语: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又译作无上调御丈夫、无上调御师、无上丈夫调御士。

天人师

天人师(梵文:sāstādeva-manusyānam),音译舍多提婆魔菟舍喃,意为智慧慈悲具足。佛陀善于教导众生,依教而行,就能禅定烦恼,在一切众生中,天、人二者较易依行佛法,得度者众,故以天、人为代表,名天人师。

佛陀

佛陀(梵语:buddha),意为圆满觉悟者,佛陀具有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世法、出世间法,故名佛陀。

世尊

世尊(梵文:Bhagavān),音译薄伽梵等,意为佛陀具足一切功德、殊胜圆满,为世间最尊贵的圣者,故名世尊。

其他称号

分类

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尊敬对象,俗称“三宝佛”,将佛分别按时间和空间划分为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按地域概念横向划分为横三世佛,即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号称华严三圣,是佛教的教主。右边的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号称东方三圣,一般在祈求现世安乐时世人便会祈祷于药师佛。左边的接引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号称西方三圣,念其名号能死后脱离轮回、往生净土。

从时间角度,将过去世庄严劫一千佛之代表燃灯佛、现在世贤劫一千佛之代表释迦牟尼佛、未来世星宿劫一千佛之代表弥勒佛,合称为“纵三世佛”。“纵三世佛”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贤劫第四佛,与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佛法济度姿婆世界所有众生。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传说中是释迦牟尼前世之师,预言其将来必定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弥勒菩萨是贤劫中的第五佛,弥勒时代尚未来临以前,还在兜率内院为菩萨。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梵语:Śākyamuni),(约公元前565—前486年),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觉悟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德号如来、佛陀、世间解、无上士等。刹帝利种姓,释迦族人。其父是迦毗罗卫国(梵文:Kapilavastu,今尼泊尔南部)国王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乔达摩·悉达多本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少年时代,乔达摩便开始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9岁时,乔达摩离家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他先跟随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又开始试图通过苦行寻求解脱,但并未成功。35岁的乔达摩在伽耶的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终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自此以后,乔达摩被称为释迦牟尼、佛陀。开悟后的释迦牟尼开始游历各国,弘法传道,期间度化了许多弟子,最终形成了规格庞大的佛教僧团,并为此制订了严格的僧伽制度。约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双下入灭。

药师佛

药师佛的全称药师琉璃光王佛,梵语音译是杀杜窦噜。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身旁有两位胁侍,即左胁侍日光菩萨菩萨和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其喻意是:日月皆升于东方,以其光明遍照众生,使众生俱得康乐。据说,药师佛曾立下十二条誓愿救度众生,其中最令人眠目的一条是“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安乐”,这正是人们所企求的莫大功德。药师佛身背药囊,以医疗为职业,因而大受敬仰。

药师佛有两个化身:一是药树王,一是如意珠王,《法华经》则称此二王是观世音菩萨所显化。据《观音玄义》说,药树王的“根状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者域因缘经》则说,药树王能透视人体,“五脏肠胃,缕悉分别”,中国的法义和尚也提到过,他在病中念佛,梦见一位道人,为他刻出肠胃,洗干净后纳还肚内,于是病愈。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13种名号,如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等。密教称“甘露王”。佛教认为此佛至今仍在不停地说法度生,自谢:“众生念我佛号一声,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劫微妙功德。”因他能接引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信徒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名“接引佛”。中国佛教净土宗信仰对象即此佛。大雄宝殿中的“三尊大佛”即“三世佛”,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佛。其形象是结咖跌坐,并以右掌压左掌(掌心皆向上)叠置足上,掌中是宝瓶或金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三圣殿中阿弥陀佛居中;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示大慈大悲相;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茎。合称“西方三圣”称“阿弥陀三尊”。

燃灯佛

燃灯佛,是佛教中常见的三世佛之过去佛,即在过去世的庄严劫为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农历八月二日为燃灯佛圣诞日。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而得名,故称为燃灯佛,或称为锭光佛。据《修行本起经》所记,燃灯佛生于过去世庄严劫的提和卫国(Dipavati)。有圣王,名灯盛。临终时将国政托与太子灯光,太子知世间无常,更将国政授与其弟,即时出家,游行世界,开化众生,后成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的过去世曾得到燃灯佛授记。燃灯佛预言九十一劫后的贤劫,将由释迦牟尼出世接班成佛。在佛经中还记载许多佛和菩萨都曾是他的弟子。因此,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并称为三世佛。唐玄装《大唐西域记》记载,北印度那揭罗葛国有释迦牟尼纪念燃灯佛为其授记的遗迹,在印度桑奇(Sanchi)塔门上雕刻有燃灯佛化作大城的图像,这些均与佛经所述相符。

弥勒佛

弥勒佛是佛教大乘菩萨。梵语Maitreya,意为“仁慈者”,翻译成汉语为弥勒,是佛教中的菩萨名,也就是说弥勒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弥勒其名叫“阿逸多”,意为无人能胜。弥勒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出身贵族,后来他皈依佛门,成为了释加牟尼的弟子,释加牟尼曾预言,弥勒将继承释迦的佛位,也就是释迦的接班人,故而称其为“未来佛”。弥勒刻苦修行,终于成道,并且比释迦牟尼更早的离开人世,上升到兜率天中。在佛经中,兜率天是“补处菩萨住处”,也就是“候补”菩萨住处,当前一位佛灭时,就由兜率天的菩萨填补其位。但是据说弥勒佛要在兜率天中待56.7亿年,才能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接替现世佛释迦牟尼的佛祖地位。他曾是释迦牟尼的一个主要随从,但是没有列入一般门徒中,他的祖先也没有提及。释迦牟尼在图士塔天庭召见并任命他5000年后作为继任者,因此弥勒佛是预期的佛教救世主,目前住在图士塔。

三身佛

三身佛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的统称,是释迦牟尼三种不同的佛身。佛积聚功德和觉悟而成道后,所具备的超越常人的圆满清净之身,谓“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神通和能力。“佛身”有“法身”、“报身”、“应身”3种,相应产生“三佛”,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其中,只有报身与应身有色身形态,法身则无。中国佛教各宗派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上述“三佛”即为天台寺、法相宗尊奉的对象,但所称有异。

法身佛

法身佛,又称自性身(Svabhāva-kāya),即一切善法之聚;可有法身佛,或者自性身佛。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体现于自身的佛身,如“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也译为遮那佛,梵语意译为“遍一切处、光明普照”,毗卢遮那佛智慧之光能遍照一切,能使三千大千世界永放光明,能启发众生之善根,成就一切事业,是理、智不二之法身。由于毗卢遮那的意译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日,所以佛也被尊称为大日如来。据佛教《华严经》称,在北方天空中有“莲华藏世界”,是佛报身的净土,只住着佛和菩萨,毗卢遮那佛就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据说,毗卢遮那佛是持地菩萨的点化师。

报身佛

报身佛,又称自受用身(Sva-sambhoga-kāya),乃自度圆满所感功德报身,用于自受用无上清净、微妙法乐。指以法身为基础,经过修习而获佛果的佛身,“卢舍那佛”“接引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音译又作比卢舍那,意译“光明普照”“智慧广大”等。由于卢舍那又是法身佛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将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中国最迟于南北朝晚期开始出现民间对卢舍那佛的崇拜,唐代华严宗对其尤为尊奉。

应身佛

应身佛,如“释迦牟尼佛”,谓度他功德圆满所感之身,即成佛后用于度化众生的方便身,包括度化菩萨等未成佛的圣者所示现的他受用身(Para-sambhoga-kāya),能令这些圣者受用真实法乐故名;以及度化凡夫所示现的变化身(Nirmāna-kāya),是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身的佛身,通常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五方佛

五方佛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五位佛。据唐不空所译《菩提心论》记载,密宗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将本身具有的五种智慧化现为五方五佛。正中者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四方是南方欢喜净土宝生佛、东方妙喜净土阿閦佛、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北方胜业净土不空成就佛。五方佛虽然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一组尊神,但随着密宗在内地广泛传播,也受到汉地寺庙的普遍供奉。

阿閦佛

梵语意译为“不动”“无动”自”无嗔怒”“不嗔”等,密号不动金刚,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阿佛成佛前,受到大日如来的教化,立下“对众生不起嗔怒”的誓愿,通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妙喜世界的七宝树下成佛。据说印度著名的大居士维摩诘为救度这个世界的众生,特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降迹此土。阿閦佛所倡行的“不起嗔恚”的根本誓愿,也是六波罗蜜及断三毒而得禅定的修行之道。六波罗蜜即“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三毒则是指贪嗔痴三种烦恼。相传阿閦佛修菩提道时经常忍辱,任人取眼目也无嗔恨。据《阿閦佛国经》称,东方妙喜净土没有三恶道,一切人没有贪、嗔、痴三毒,皆行善事,无比殊胜。若有人勤修六度,发愿往生其国者,命终可遂愿往生。阿閦佛的妙喜世界由于无嗔无恚,没有不满和烦恼,故能使人们生活快乐,身体清净,内心安静祥和而解脱。阿閦佛也是密乘金刚界五智大日如来之一,表示大圆镜智,其像一般左手握拳,右手拉梵函,全身为黄金色。

宝生佛

又称作“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或“南方宝相佛”等,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是密教的重要膜拜对象。由于显教经典对此佛的记载甚少,所以汉地寺庙里供奉也极少。密教经典《守护经》记载,宝生佛所结印是满愿印,可满足众生所求,即佛像左手持衣角当心,右手仰掌,佛坐为马座。周围有四位随侍菩萨,即: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

不空成就佛

又称北方如来,密号为悉地金刚或成就金刚,密宗金刚界五智如来住于北方者。象征大日如来的成所作智,是成就一切事业的佛。佛经所载,修行者在此佛的加持下,能成就诸佛事及众生事,也能成就各种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和宝生佛一样,在汉地显教寺院里很少被人单独供奉。据密教所传,不空成就佛的造像为金色,其印契为施无畏印,即:左手执衣两角,右手舒掌,竖其五指,掌心向外,周围有四位随侍菩萨,即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牙菩萨、金刚拳菩萨,分别位于其四方。

过去七佛

佛教传说在释迦牟尼以前已有六佛,加上释迦如来共为七佛,据《长阿含经》卷一记载,六位佛分别是过去第九十一劫传播佛法的毗婆尸佛(胜观佛)、第三十一劫传播佛法的尸弃佛(宝髻佛)和毗舍婆佛(一切胜佛)、贤劫(我们现在生活的劫)第一佛拘楼孙佛(灭累佛)、贤劫第二佛拘那含佛(金寂佛)、贤劫第三佛迦叶佛(燃灯佛或饮光佛),及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佛(能仁),合称“过去七佛”。本是小乘佛教的供奉对象,但由于符合大乘佛教所宣称的三世十方有无数佛之教义,所以也受到大乘佛教的供养。

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胜观、种种观、种种见。过去七佛的第一佛,出身于刹帝利种族,刹末提国人。《长阿含经》上说,毗婆尸佛本为菩萨,当其生时,母手攀树枝,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坠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他在波陀罗树下成佛,在过去九十一劫时(即一万一千六百四十八亿年前)出世,他举行过三次盛大的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有十万弟子参加,第三次有八万弟子与会。他的上首弟子是骞茶和提舍。

尸弃佛

尸弃佛梵语音译,意译是顶馨、最上。尸弃佛和毗婆尸佛出身同一个种族,阿楼那和提国人,是过去七佛的第二佛。据《长阿含经》卷一所述,户弃佛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佛经中一大劫约为一百二十八亿年,三十一劫就是三千九百六十八亿年前。成佛于涂利树下,也举行过三次大型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参加,第二次有八万弟子听讲,第三次则有七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阿毗浮和婆婆。

毗舍婆佛

毗舍婆佛为梵文音译,意思是一切有。毗婆尸佛与前两个佛同出一个种族,阿优摩国人,在过去三十一劫出世,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佛。成佛于菩萨罗树下,举行过两次法会。他的上首弟子是扶游和郁多摩。

拘楼孙佛

拘楼孙佛为梵语音译,意译为成就美妙,出身于婆罗门种族,轮词利提那国人,是过去七佛的第四佛。据《长阿含经》卷一所述,拘楼孙佛是此贤劫(现在之劫)一千佛的第一位,在此贤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成道于斯利树下,举行过一次法会,有四万弟子参加盛会。他的上首弟子是萨尼和毗楼。

拘那舍佛

拘那舍佛为梵文音译,意思是金寂,同拘楼孙佛同出一个种族,差摩越提国人,是过去七佛的第五佛。据说接引佛的前身是拘那舍佛的弟子,拘那舍佛的两眉间有毫毛,柔软如棉,洁白光净,常放光芒,能给人以福德。拘那舍佛成道于乌暂树下,在此贤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曾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三万弟子听讲。他的上首弟子是舒般那和郁多楼。

十方诸佛

十方佛,又称十方诸佛,指的是法界十方的佛陀。同时,大乘佛教认为法界十方有无数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一尊佛陀教化,因此十方诸佛又泛指所有的佛陀。但佛教有时会在每个方向具体举一尊佛为代表,十方就举出十尊佛,但在不同经典里列举稍有不同。

《称赞净土经》十佛:一东方不动如来,二南方日月光如来,三西方无量寿如来,四北方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六上方梵音如来,七东南方最胜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八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称功德如来,九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十东北方无数百千俱广慧如来。此十方经中或举一佛或举五佛六佛之名,今取其上首之一佛。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十佛:一东方无忧界善德如来,二南方欢喜界檀德如来,三西方善世界无量明如来,四北方无动界相德如来,五东南方月明界无忧如来,六西南方众相界宝施如来,七西北方众音界华德如来,八东北方安稳界三乘行如来,九上方众月界广众德如来,十下方广世界海德如来。

《十吉祥经》十佛:一东方庄严世界大光曜如来,二东方谛胜诸胜世界慧灯明如来,三东方金刚世界大雄如来,四东方净尊位世界无垢尘如来,五东方金光明世界上像幢十盖王如来,六东方大威神世界威神自在王如来,七东方香熏世界极受上愿王如来,八东方宝严世界内宝如来,九东方海灯明世界大海如来,十力灯明世界十力现如来。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十佛:《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中帝释向世尊颂偈说过去十佛,各来此处演妙法,是理实过去一切诸佛体,圆融法尔无二,今于此殿说十住法,故复欲显无尽,说十佛也:一摩诃迦叶如来,二拘那含牟尼佛,三拘留孙佛,四随业佛,又曰毗舍符。五尸弃佛,六毗波尸佛,七弗沙佛,八提舍佛,九波头摩佛,十锭光佛。

相关概念

菩萨

菩萨(梵语: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简称菩萨,是佛教修证的第二等果位。菩提意为正,萨埵意为众生,指菩萨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度众生,以度众生登彼岸为宗旨,可以出莲座历下界化愚顽,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慈悲者。罗汉修行精进即成菩萨,仅次于佛一等,按大乘佛教修行并于将来可以成就佛的果位。其修行只有“自觉”和“觉他”二品位,缺“觉行圆满”,成就次于佛,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名号即为菩萨。

佛教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萨很多,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信徒将文殊菩萨、普贤、观世音地藏王奉为四大菩萨,并分别为他们以四大名山为基础建立了各自的道场。文殊菩萨(梵语:Mañjuśrī)是梵语文殊师利的简称,尊号大智文殊,在释迦牟尼的众多弟子中,以智慧超群而著称,手持剑、骑青狮,以山西五台山为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普贤菩萨(梵文:Samantabhadra)是梵语的意译,意为普行贤德,尊号为大行普贤,手持莲花、骑六牙白象,以峨眉山为显灵说法的道场;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尊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形象本为男子,善于变化,女像亦其变相之一,以舟山市群岛中的普陀山为显灵说法的道场;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尊号大愿地藏,以九华山为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此外,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被尊称为菩萨,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也被称做菩萨。

罗汉

罗汉(梵文:Arha)又称“阿罗汉”或者“阿罗词”,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也称“无极果”。据《大智度论》解释,证得此果,诸漏已尽,万行圆成,超脱生死轮回永远进入涅槃,是小乘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认为,自身解脱为小,众生解脱为大,规定罗汉还要继续修证争取成佛,罗汉成为次于菩萨的第三等果位。通行的“阿罗汉”概念意思是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具有四种主要含义:一者灭除义,谓灭除一切烦恼;二者远离义,谓远离一切不善之法;三者不生义,谓于一切生死轮回法中不生;四者应供义,谓应受世间天人恭敬供养。成就“阿罗汉”果位意味实现了解脱与涅槃。佛教所说的“解脱”是指脱离烦恼、出离生死轮回苦。“涅槃”又意译作寂灭、灭度、寂、无生,即一切烦恼熄灭,停止一切导致进入生死轮回的行为,即“解脱”的实现状态。

罗汉在中国影响很大,民间多有供奉,在佛经的记载中,罗汉受佛祖的嘱附守护佛法。唐僧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中最早出现了释迦牟尼规定常驻人世,济度众生的十六个大阿罗汉,五代十国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十八罗汉元朝以后,寺院中一般采取十八罗汉的雕塑形式。后又有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称为五百罗汉,五百罗汉以摩诃迦叶阿难陀为首,一般指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佛教第一次集结的五百比丘,但其各自的名号是宋代以后才添加的。

佛与菩萨、罗汉的关系

大乘佛教以成佛为所趣,所谓成佛之道,即通过转凡成圣最终成佛;或者通过转识成智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大菩提;或者通过灭尽杂染最终成就大解脱;或者通过转染成净最终实现无住涅槃。最根本者是大乘智慧,所以多称菩提道。大乘修行者统称菩萨,也因此大乘又称菩萨道、菩萨乘。由于从走上菩提道到最终成佛间修行的众生都称菩萨,菩萨是成佛前的准备阶段,智慧慈悲双运,而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又称菩萨道,与此相应,一切达到佛果的修行皆称菩萨行。据大乘经典,佛陀这些声闻大弟子为菩萨,外现为声闻身,他们构成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在出世度化众生的主要眷属的一部分,更是度化声闻弟子的基本助力。

佛陀、菩萨与阿罗汉的区别

解脱层次区别

"佛陀"即觉悟者之义。佛陀的解脱最为彻底与圆满,不仅一切烦恼与业皆得除灭,一切习气亦得断尽无余。阿罗汉证尽智、无生智,也得解脱,然而,他们虽断烦恼与业,但习气犹存。所以,佛陀的解脱相对于网罗汉的解脱而言,更为殊胜,更圆满,故称为大解脱者、大阿罗。

神通区别

佛教神通归为六类,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通中第六通唯佛、阿罗汉、独觉才能获得,而前五通凡夫亦能获得,而佛、阿罗汉、独觉的前五神通又高于凡夫所发者。

大悲的区别

佛陀的大悲是作为佛陀的十八不共法而显示的。十八不共法显显示了佛陀殊胜、超越于包括阿罗汉等其他非佛的圣者在内的一切众生之上,是佛的菩提、解脱、身及三业的殊胜性与超越性的具体体现。

佛与神的关系

佛教认为,佛是成道的觉者,是一切有情的教师,而非神仙,亦非世界的创造者、支配者、审判者。世间及其他宗教中的神、仙人、精灵等,主要为天神,亦有人道中得神通者、饿鬼道中有大福报、大神通者,修罗道中有神通者,甚至畜生道众生亦有可能修得神通,即中国民间所谓的精怪。这些众生仍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是因为业报而得享此福,神仙出现五衰即为寿命将终结的信号,待命终后,便会重入轮回,今世为神,可能下世就转世为人、为鬼、甚至贬为畜生等等。而佛陀正是发现了轮回之苦,而誓言要脱离轮回,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行而成道者,已经得到“不受后有”的无上果位,超脱出六道轮回。

佛教认为,佛为天人师,是神仙与人类共同的老师,故有善根的神仙亦会听从佛陀的教育,称为护法神。有的则是被佛、菩萨或僧人以神通力打败或者传教之后,甘愿担任护法神。因此,世间人认为这是佛教为了宣教,对其他民族宗教中的神采取吸纳策略。

在宗教斗争中,部分宗教亦将佛吸纳为其中的神的化身,或某个神是佛的老师。例如,印度教称佛陀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苯教称敦巴辛饶·米沃切是释迦佛的老师,道教认为老子化胡为佛、慈航大士(观自在菩萨)为玉皇大帝的学生。

主要相关典籍

《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方广与方等相同,是大乘经典的别名。《华严经》是佛成道后菩提树下、二十一天之内向法身大士们讲说的第一部经典,将佛陀证悟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是佛法的纲,标举了佛法的最高境界。此经是籍由普贤、文殊菩萨诸大菩萨显示佛陀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在有名的贤首《探玄记》(卷二)《文义纲目》中,将全经判为五分:一、教起因缘分(旧《间净眼品》),这就是全经的序分。二、举果劝乐生信分(旧《卢舍那品》),显示卢舍那佛的果德和他过去的因行,劝令生信。三、修因契果解分(旧《如来名号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三十品),显示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行和所契的佛果,为令生解。四、托法进成行分(旧《离世间品》),显示依诸菩萨行法,从事进修,成菩萨行五、依人人证成德分(旧《人法界品》),显示由于善知识的教导,证入法界,成就果德。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又称为“小无量寿经”,因为这部经典同样叙说了接引佛净土的功德庄严,而佛陀在经中劝诫众生,要念佛往生。《阿弥陀经》是一部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典。佛陀所说的教法,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十二类,被称为“十二分教”。“无问自说”就是其中的一类。这是佛陀在遇到某种特殊的情况时,未经他人请求而自己说出来。佛弟子们都没有问,佛陀就自己说出来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本经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意味着,佛陀在宣讲这部经的时候,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为所有众生、各个时期的众生所说的。

《阿弥陀经》叙述了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向长老舍利弗等称说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佛依报和正报的功德庄严,让听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经中说,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彼国。同时,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证成佛陀所说真实不虚,并对念佛众生共加护念等事。经中说,阿弥陀佛因“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而得名。按照经中的说法,“往生净土”并不是善业之报,众生只要听闻“无量寿”的名号,临终时心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佛土,同时强调,依据本经的净土法门,应该首先具备“信心”和“志愿”,由此揭示净土法门的特殊性。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纲领性经典,书名意为“依靠金刚石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贪欲虚妄以及烦恼,超越生死而达到涅槃的彼岸。”《金刚经》的作者相传是佛的大弟子阿难陀,最早由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法师译成汉文,其中记录了佛陀和弟子须菩提的问答和宣讲,从佛的教义出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讨论对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二是如何修行才能成佛,主张“空”的思想。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佛教的“空”的思想,这一思想来自于佛教的有无宗,最早体现在印度原始佛教中的“人无我”思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文本的核心思想着眼于“破”和“立”,破除一切相,包括我相、人相、心相,最终在“破”的基础上“生心”。

《楞严经》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是宋代以来在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据记载该经是龙树菩萨在龙宫取出的,为印度诸国王认为至宝,秘而不传。“佛顶”意译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至为尊贵、殊胜。“首楞严”,意译作健相禅定、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

本经以阿难陀遭难开始。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请佛说法。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回。接着佛就为之环环相扣讲解常住真心、如来藏、耳根圆通法门等等。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后面简称《瑜伽论》)是瑜伽行派最早期的经典之一,同时也是大乘佛教解释三乘教理和修行的最重要经典之一。“地”有境界义,“瑜伽师地”的意思就是瑜伽师的修行的道次第,或修行的原理和次第。《瑜伽论》共一百卷,分五部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和摄事分。其主体或者说阐述瑜伽师修行境界和次第的部分在“本地分”,“本地分”又分为十七地,即“本地分”分别修行所历经的境界为十七地,此十七地依境、行、果的次序而安立。除本地分外,论的其它部分都是对本地分的增补。

瑜伽行派的理论从产生之初就需要在所有方面能够解释以往的教理,《瑜伽论》作为瑜伽行派最早期的经典包括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几乎全部佛法。《瑜伽论》在境、行、果三方面总结并包括小乘以树立大乘,它的内容无所不包,包括三乘修行的境、行、果,戒、定,慧,闻、思、修等等,可称为佛学的百科全书,从中可以了解佛学的全体。正因为它能够解释以往的佛教教理,所以它能够成为金蝉子西行所求的主要经典。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意为“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特憋好的法归”,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是阿含类经典中的根本经,所说事实多涉及长远的时间,如过去七佛以及世界成坏劫数等,又有重点地简别外道异说以显示佛教的优越,故为宣传者所传习。《阿含》是北方所传原始佛教经典汇编的名称,其意义为依着师承的辗转所传,一般佛教文献都把它看做经藏。它分为四大部,称为四《阿含》,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和《增一阿含》。由此四部分经藏组成文言文的“四阿含”结构,与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巴利语佛教经典中的经藏(有五部尼迦耶组成)的前四部尼迦耶相对应。

长阿含经》文本主要宣扬佛教的权威反对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巩固佛教与刹帝利种姓的社会地位扬善戒恶的伦理价值观念。这是《长阿含经》所关注的三大主题。《长阿含经》所宣传的教义主要是“四谛说”、“十二因缘”、“涅架”、“无我”、“种姓平等”、“十恶”和“十善”等。其中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说”,更重要的是《长阿含经》反对杀生祭祀和苦行,否认婆罗门种姓的至高无上地位。

艺术形象

雕塑

印度佛教造像中心有两个地区,即西北部的犍陀罗和中印度的菟罗。

犍陀罗

犍陀罗(梵语Gandhara),古印度地名、国名。相当于现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邻接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是印度与希腊罗马两种宗教文化与艺术观念交融的产物。与以前古印度佛教雕塑艺术不直接绘摹佛陀形像,艺术风格重在象征不同,犍陀罗艺术家借鉴希腊、罗马阿波罗神像等传统雕塑形式直接塑造佛陀形像,形成具有崭新艺术风格的犍陀罗艺术。其雕塑形象生动传神、线条简洁流畅,尤其衣纹贴体、富于质感。后又与波斯萨珊王朝和印度笈多王朝秣菟罗佛教艺术流派融合,所雕佛菩萨像薄衣透体、衣纹细密匀致。犍陀罗艺术曾随佛教东渐,对中国早期佛教雕像艺术影响极大。

秣菟罗

秣菟罗亦作末土罗、马图拉等,位于今印度首府新德里的南部。秣菟罗则是在本土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的,作品线条流畅,薄衣透体,崇尚健康的肉感。秣菟罗雕塑与犍陀罗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一直是在印度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而后者则是在希腊罗马雕塑风格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更近于西方类型。秣菟罗佛造像是在印度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其头部脸形短而圆,眼眶在脸部所占比例较大,嘴唇较厚,具有印度本土风格。发型主要有三种,一为螺状肉髻(螺髻),一为螺发,另则是无纹肉髻。无纹肉髻犍陀罗系统也有,而前两种则具有其地域性。秣菟罗造像基于小乘,属保守性的,在作品中,始终视佛陀为获得涅槃者,并未作为人间像而表现;而犍陀罗与大乘所具有的宗教性格有很大关系,属反古典性的,也正因为它的反古典性格,决定了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绘画

唐卡

唐卡又译“汤卡”,西藏自治区特有的美术形式之一,指裱为卷轴式的佛画。唐卡的原义是“卷起来”,卷轴画就称为“唐卡”,即在强调其上卷的形式。因为唐卡的收存有一定的规则,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反之,则是不敬且袭读神圣。唐卡的绘制始于七八世纪,盛行于12世纪,据说是源于印度说书人讲故事时悬挂的挂图。各类佛陀像是其主要题材。唐卡具有三种不同的目的及用途,第一种是修行用的唐卡,其主要作为喇嘛观想及礼拜之用;第二种是庄严用的唐卡,由在家信徒自行绘制,或请画师描绘,然后献给寺院庄严佛堂,以获取功德;第三种是弘法用的唐卡,即在大市集或寺院的前面,如将绘有莲花生生涯或接引佛净土的唐卡,展现在村人及巡礼者的面前,并由喇嘛僧或俗人以歌唱或朗读故事的形式教化民众。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有横幅形唐卡。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用丝绸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壁画

在古印度,壁画一般被用来庄严佛堂,现存的北印度古代佛教寺院的雕像、建筑物、遗址中,有部分壁画的薄彩痕迹。中国的佛教壁画,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当时佛教传入,塑像及壁画随之发展。大致来说,南方以寺庙壁画发展为主,北方则多四大石窟造像,南方佛画先导是晋代的戴逵戴颙父子,他们增损塑像,使之和中国艺术的比例尺度相符合,以达到光颜圆满的境界。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发展迅速,人物画在佛画表现出各种类型的演变。唐代开元年间,出现了百代吴道子,由于笔法强劲,气势壮阔,以笔奋扫,衣裾飞舞飘动,世人称为“吴带当风”。从五代十国到宋代,壁画受绘画发展的影响,佛教内容逐渐衰退,明清以降,寺院中已经很少大家的作品了。

民俗节日

佛浴节

别名浴佛节, 用来纪念乔达摩·悉达多诞生。汉地佛教以阴历四月初八为乔达摩·悉达多生日,故设定此日为佛诞节。相传,乔达摩·悉达多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太子。他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因此在佛诞节,寺院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或露天设一水盘, 在水盘中心的台上供奉太子( 乔达摩·悉达多) 立像。全寺僧侣上殿, 持香跪拜, 唱浴佛偈, 同时一一以香汤沐浴太子像。所谓香汤, 是以旃檀檀香紫檀、郁金、冰片沉香、麝香、丁香等天然香料制成的香水。浴佛节上, 还要以各种鲜花供奉乔达摩·悉达多, 并举行盛大的诵经法会。

腊八节

乔达摩·悉达多觉悟成佛之前, 曾苦行6年, 最后因饥饿昏倒。善良的牧女看见乔达摩·悉达多昏倒在地, 急忙将自己所带的杂粮和摘采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 亲手喂给他吃。汉地佛教徒为纪念这件事, 每当腊八(阴历十二月初八)这天, 在寺院举行隆重祝圣法会, 并效仿牧女做法,熬粥供佛, 此粥称做“腊八粥”。在我国,腊八节食腊八粥的习俗至迟在北宋时就已经出现,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当时都城东京汴梁诸佛寺在浴佛会之余,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

涅槃节

涅槃节是中、日、韩等国的大乘佛教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佛教节日。一般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日本在近代改为阳历)。届时,佛教寺院会举办佛祖涅槃法会,以香、花、灯烛、茶果等物供养,悬挂释迦牟尼涅槃图像,僧人们和信徒们齐诵《遗教经》等。

卫塞节

卫塞节是东南亚佛教信徒纪念释迦牟尼生辰、悟道、涅槃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出生、悟道、涅槃都在5月的满月日,因此,东南亚佛教徒将这三个重要的日子合为一天,选择在每年的5月的满月日庆祝佛祖诞辰。“卫塞”在东南亚语言中就代表“满月之日”的意思。每到这天,百姓们会前往佛寺潜心祈祷、斋戒、祈福,僧侣们则整日讲经。当地信徒还会将佛祖的塑像也请到院子中央,将僧侣请在院子中诵经,然后用干净的清水泼洒佛祖像和僧侣,而后,会与身边的人互相泼水,以表达喜悦和祝福。

参考资料

..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