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葫芦丝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因其吹出的颠音如抖动的丝绸般飘逸轻柔而得名,它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是一种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单簧气鸣乐器。

葫芦丝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潮到先秦时代,由葫芦笙演变而成,其构造也一直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它主要由葫芦气斗、一根旋律管、1~2根副管组成,有单管、两管、三管等不同形制,它与巴乌有着较深的渊源,它们的发音原理、音域、演奏方法一样,音色也相似,故被称为“姊妹乐器”。常见的三管葫芦丝音域为十一度,音色清新、明亮、柔美、委婉,略带鼻音,擅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情感和优美、抒情的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有独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常用于独奏,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地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是云南省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

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时、在田间劳动时经常吹奏的乐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表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的艺术魅力。

名称

葫芦丝是由葫芦笙演变而成的,因其吹出的颠音如抖动的丝绸般飘逸、轻柔而得名,因流传的民族和区域不同,所以在称谓上也有所不同,傣族常用的名称包括“朗刀”“筚郎叨”“筚朗叨”“筚南叨”等,“筚”是傣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德昂族称其为“米伦”“比格宝”“渥格宝”或“布赖”;阿昌族称其为“拨勒翁”或“拍勒翁”;布朗族称为“同格满”;佤族称“拜”“拜洪廖”或“背板”。

历史与发展

葫芦丝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相对久远, 但是关于它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仅能从流传于傣族民间的不同故事中去追寻踪影;相传,葫芦丝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它的构造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能够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葫芦丝实物,是1964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铜棺墓出土的一个战国时期的铜制葫芦丝,距今大约2500年左右,其形制与构造与现代使用的葫芦丝相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同时也提升了它的制作工艺,使其既保留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风貌, 又增大了音量,丰富了它的音响色彩和表现力;1950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葫芦丝的音域扩展为14个音;1958年,云南省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传统葫芦丝的基础上改制了一种双主管的葫芦丝;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央民族歌舞团采用铜质呀呀葫芦,设有两支筒音相距四度的主管和四支副管,演奏者通过两手相互配合按音,能奏和音以及简易的二声部乐曲;后来北京一些文艺团体又研制了两种新型葫芦丝,其中六管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以及两个合音旋律加持续音。

构造与种类

构造

葫芦丝的形制独特,别具一格,整体看上去像一个吉祥的“吉”字,常见的为三管葫芦丝,它主要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葫芦既是盛放气的气箱,又是美化音色的音箱,通常选用颜色发黄、皮厚结实的成熟葫芦,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三根竹管通常用密度较大的紫竹制作,中间的主管较粗较长,上面开有正六背一共7个音孔,装一枚簧片,可吹出由g1~g2一个八度的旋律音。左右两边的附管稍细稍短,不开音孔,各装一枚簧片,通常左边的附管发“e2”音,右边附管发“a1”音或不发音,与主管形成共鸣的和音。

此外,还有使用不同的竹管根数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葫芦丝。双管葫芦丝管长约25~37厘米,主管较粗较长,开设有七个按音孔;副管在主管左侧,稍短稍细,发主管音列中的“e2”或“a1”音;三管葫芦丝是在双管葫芦丝的主管右侧加一支发属音的副管;四管葫芦丝,在三管葫芦丝的基础上再加一支高音副管,高音副管的发音比低音副管高八度,能够在演奏时发出持续音衬托主管的奏旋律音。

种类

葫芦丝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照产地可将其分为云南葫芦丝、北方葫芦丝两种类型。

按照拆卸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拆卸葫芦丝,它的主管、附管可从葫芦上拆卸下来,便于维修和演奏时的细微调整;另外一种是不可拆卸葫芦丝,它的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拆卸。

按照音高可将其分为超高音、高音、次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超低音共七种类型。

按照音域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标准的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包含了17个半音,共9个全孔音;另外一种是扩音域葫芦丝,音域在同一主管上扩宽至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按照调音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调音葫芦丝,在主管、附管上都安装有铜插,能够对音高作非线性的细微调整,但不能调节筒音;另一种是不可调音葫芦丝,即主管、附管上都没有安装铜插。

按照附管发音数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配饰作用的双音葫芦丝;另外一种是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的三音葫芦丝。

按照附管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音塞式葫芦丝,它的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使用时才拔开,但是转换较慢;按孔式葫芦丝,它的单音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演奏时能够方便快捷的配合主管演奏,转换较快,但是对于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需用手指常按住音孔,影响其他手指的灵活性;多音式葫芦丝,它的多音附管上开有四个音孔,发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发简单旋律音。

地区特点

葫芦丝在流传中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地域性特征是指它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区的葫芦丝形制,与临沧地区的葫芦丝形制在开设音孔数量、音阶、音位上都有所不同。德宏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中主要流行的是三管葫芦丝;而临沧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多是单管葫芦丝。

葫芦丝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类型,不同民族中所使用的音区也各不相同。傣族人民喜欢吹奏音色清亮、纯净的高音葫芦丝;布朗族、德昂、佤等少数民族喜欢吹奏温柔、细腻的中音葫芦丝;而陇川县户撒乡的阿昌族梁河县养坝的傣族, 则喜吹奏浑厚、深沉的低音葫芦丝。

此外,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风俗民情、审美情趣都有所不同,各个民族长期以来都着按自己的传统习惯使用着这一具有鲜明特色造型的本民族乐器,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 也有着较大差异。不过,葫芦丝在所流传的各个民族中,都是年轻人寻找终身伴侣的媒介、传情达意的工具、 是年青人结成美满婚姻的桥梁,这一点是它所具有的共性。

艺术特色

音域与音调

葫芦丝的定调是以主管开第三孔的实际音高为准,其音域为十一度,共十个音。

演奏方法

演奏葫芦丝时有坐式和站式,根据具体的演奏场景而定,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吹奏时,手持葫芦丝,将吹嘴的二分之一放在双唇中间,唇肌以吹嘴为中心自然收缩包拢,呈微笑状态。手持葫芦丝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的指肚分别按在4、5、6、7音孔上,小拇指自然贴放在副管上,起稳固作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的指肚分别按在1、2、3音孔上,大拇指自然托住葫芦丝的主管,必要时兼按副管上的发音键,小拇指自然贴放在副管上,与大指形成对角,起稳固作用。运用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混合式呼吸这三种呼吸方式演奏,其中以混合式呼吸法较科学。

演奏特色

葫芦丝的音色柔美、清新、明亮、委婉,略带鼻音,它的音量变化较小,有连音、单吐、双吐、三吐、滑音、回滑音、腹震音、舌颜音、指扇音等众多演奏技法,有独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较适合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够表达出温柔、细腻的情感和优美、抒情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此外,不同民族的葫芦丝音区有所不同,阿昌族的葫芦丝音区较低;德昂族佤族布朗族的葫芦丝音区适中;傣族的葫芦丝音区较高。

代表人物与作品

哏德全

哏德全(1958—2008),男,傣族,云南梁河县人,中国著名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音乐家,曾担任第一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06年被授予“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有“葫芦丝之父’’的美誉。他自幼受到葫芦丝艺术的熏陶,不断向专业文艺工作者求教,学习葫芦丝的演奏和制作。学有所成后一生致力于葫芦丝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推广事业,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葫芦丝制作和演奏人员;还在葫芦丝音域的扩展上也做出了重大的探索和改进,先后将传统葫芦丝的音域从8个扩展到13个,较大的丰富葫芦丝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同时与他人合作出版了《葫芦丝巴乌有声教材》,将葫芦丝正规化、系统化教学,为葫芦丝爱好者提供一个方便可行的学习途径。代表作品有《勐养江畔》《思念》等。

龚全国

龚全国(1950—2011),男,傣族云南省梁河县人,中国著名葫芦丝制作专家和演奏家,1983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称号。他于1973年进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1987~1988年进入云南艺术学院深造。1984~1991年期间,先后受邀赴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进行交流活动,演奏葫芦丝,从而扩大了葫芦丝的影响力。代表作品有《竹林深处》 《德宏美》等。

李仲培

李仲培,乐理作曲系毕业。梁河葫芦丝之乡葫芦丝协会会长;中国葫芦丝巴乌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副会长。云南葫芦丝巴乌文化传播中心原生态传承人

从小酷爱音乐,童年深受当地名人、民间艺人和龚全国等人的影响,学会了二胡、竹笛、葫芦丝等多种器乐。 后毕业于中国人文函授大学及中国音乐函授大学理论作曲系。1972年9月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演奏家。 1980年,经著名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介绍,哏德全开始跟李仲培学习葫芦丝演奏。经过系统地学习竹笛的气息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及民族音乐理论。在民间吹奏葫芦丝的基础上。他将竹笛的气息、技能、优势和葫芦丝特点、风格相结合。其演奏技能、乐理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哏德全的葫芦丝、巴乌演奏专辑。他独特的风格让葫芦丝、巴乌走进千家万户。赢得了来自国内外的赞誉。同时提出了葫芦丝的五好:好听、好看、好学、好吹、好带。

王厚臣

王厚臣(1956—),男,黑龙江省鸡西市人,国家一级演奏员,现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乐考级专家委员会高级考官等多个职务。他于1973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着重学习学习竹笛、打击乐、笙、埙、葫芦丝等专业技术,他基本功独到、技巧娴熟,对作品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严谨的舞台作风,从而使他的演奏既具有热情饱满、粗犷豪放、深刻细腻,同时又兼具爆发力和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品有《山歌》《婚恋》《瑶族舞曲》《风葫芦》《苗语花香》等。

传承与困境

葫芦丝是一件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乐器,主要在云南德宏、临沧市一带的少数民族中流行。有的用于民族节日活动中,有民间曲调的山歌吹奏,以及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的在民族风情习俗中体现,或是农闲之后的自娱自乐,或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情感,传递爱慕之情;一些中国的艺术团体、文艺工作者先后走出国门,进行演出交流活动,表演葫芦丝演奏艺术,如龚全国在1984~1991年期间,先后受邀赴日本泰国等国家进行葫芦丝演奏。2013年,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洞经音乐团赴老挝进行艺术交流,其中就包含了葫芦丝、巴乌等地方民族特色的乐器。葫芦丝因此受到世界民众的喜爱,扩大了影响力。

此外,中国的许多小学、幼儿园、音乐培训中心都纷纷开设了葫芦丝的培训班,从而扩大了葫芦丝演奏的受众面;同时,在中国云南还设有“葫芦丝、巴乌文化艺术节”,在南昌市还举办了“江西省葫芦丝巴乌艺术节暨校园葫芦丝才艺展演”等各种巴乌演奏推广活动,其目的就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葫芦丝、巴乌的演奏艺术,这得益于葫芦丝简单易学、便于携带的优点。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到西方音乐艺术的冲击,学生学习具有局限性,部分学生的家长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倾向西方音乐;其次,学生对葫芦丝这一乐器具有陌生感,这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在对乐谱学习、乐器的正确使用中形成一定困难,对音乐缺乏一定的欣赏能力,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听、教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难以领悟完整曲目的精髓,导致了学习不及预期,而且还增加了学习难度,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了葫芦丝传承的现实困境。

价值与影响

文化价值

呀呀葫芦是既是葫芦丝盛放气的气箱,又是美化音色的音箱,同时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中,葫芦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起先葫芦被神化,它是多子、女性生殖能力和母体的象征,因此被先民祈求生育的圣物;后来因为谐音“福禄”,又包含了“福”“禄”“平安”等众多美好寓意,因此被应用到民间美术的各个领域,成为受大众喜爱的吉祥图样。可以说葫芦算是一个十分完整的“集体表象”,它是古人生活的器用、母体崇拜与生育信仰的具象、济世的象征和镇妖的法器,也是现代生活中吉祥的寓意与艺术的素材,在华族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艺术价值

葫芦丝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体系中,凭借其优美的外观、典雅的风格,以及携带方便、简单易学、受众覆盖范围广泛的特色,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与青睐。艺术家们通过运用各类演奏技巧与方法,把作曲家运用音乐素材设计出的思想情感,以及韵味在演奏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达到了葫芦丝演奏与艺术表现境界的灵活统一,向观众呈现出较好的视觉与听觉艺术效果,彰显出葫芦丝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葫芦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在音乐表现上具有独特性, 尤其在少数民族音乐表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

葫芦丝作为一件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乐器,深受云南省人民的喜爱。在民间,人们走在路上、田间劳动时吹响葫芦丝。在重要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人们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增添欢乐。而傣族的青年男女用它来传情达意;在专业舞台上,艺人们以娴熟的手法在各大晚会上、音乐会中、电视电影配乐中演奏,用其轻柔细腻,圆润质朴的独特表现力,让人们感受音乐之美;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中,葫芦丝也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礼物,赠与其他友好国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文化使命。

民间传说

在傣族中流传着一个关于葫芦丝的传说,相传以前,傣族聚居地区爆发山洪,一个傣族青年为救自己的心上人,抱着一个大葫芦在惊涛骇浪中漂浮,最终有惊无险的救出了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就在他的葫芦上插进一根开了音孔的竹管,并送给了这个勇敢的傣族青年,他捧起葫芦一吹,就发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肆虐的山洪瞬间就消失了,村庄里鲜花盛开,孔雀开屏,又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傣族人们躲过山洪,为了感恩这个青年,全族人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并一起演奏仿照那个呀呀葫芦制作的乐器来共同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这一乐器就在傣族聚居地世代相传,并将其命名为“葫芦丝”。

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聚居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傣族先人居住在大盈江畔,江边一个划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划渡筏的时候遇见了家境富裕的姑娘朗慕,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后来朗慕的父亲知道了,气愤的将朗慕囚禁在家中,朗慕迫于父亲的威严,又无可奈何,就偷偷写信告诉二保,自己被父亲囚禁家中不能与他相见,让二保在深夜的时候到家附近,吹起他们用葫芦和苦竹合制的筚朗道,以解相思之愁。二保收到信后,每晚都到墙外去吹,却都被朗慕的家人赶走,而朗慕由于长期被囚禁在家,最后郁郁而终,二保也因此悲痛欲绝,每天都走村串寨吹奏心爱的筚朗道,把这悲烈的爱情故事讲述给傣家儿女,筚朗道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后来逐渐在傣族人民中流传开来。

参考资料

..2023-08-24

..2023-09-04

王厚臣老师简介.少数民族乐器网.2023-07-03

云南普洱洞经将首次走出国门 在老挝奏响-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9

..2022-12-07

..2022-12-07

..2022-12-07

第二届江西葫芦丝巴乌艺术节在昌举行.今日头条.2022-12-26

..2023-08-01

..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