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
水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总人口有411847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的上游地带,即贵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等县(市)。水族的民族语言是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分三洞、阳安、潘洞等土语。此外,水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即水书。
水族可追溯于商朝时期,水族先民从中原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到了秦朝,统治者向岭南发兵,水族先民不得不从百越族群中迁徙出来,来到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活。唐代开元时期,统治者在黔桂交界环江一带设置羁抚水州,管辖统治当地的水族先民;而到了宋代开宝年间,统治者还设置荔波县、陈蒙、合江县等州,用来统治水族先民。到了元代二十八年,为了管辖水族先民,统治者在水族聚居地设立了云府。明洪武初年间,由于水族人民和统治者发生斗争,统治者发兵讨伐成功后,就驻军在当地,将士们也逐渐和当地水族人民相融。清雍正四年,统治者在水族地区增设贵州都匀府、都江厅(属都匀府)、三角屯州。辛亥革命后,三角屯州和都江厅分别改为三合县、都江县。抗战时期,三合县和都江县合并为三都水族自治县。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建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了17个水族乡,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交通状况,带动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水族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水书”“端节”“马尾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卯节”“都匀市婚俗”获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水族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提高了教师素质和学校设备质量,还培养了更多的干部和科技人才。
水族主要崇拜祖先、自然、图腾和鬼神,从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喜爱吃大米、糯米及酿酒,穿以蓝、青、绿、紫、黑等颜色为主的衣服,住干栏式房屋,将步行和水路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将水历作为民族历法,将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作为民族节日。此外,水族主要实行父母包办的婚俗,和以土葬为主的丧葬形式,拥有丰富的民俗音乐、故事等民间文学,会跳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民间舞蹈,也会使用铜鼓、大皮鼓、芦笙、大胡、唢呐等民间乐器,喜爱赛马、斗牛、扳腰、棋类等体育游戏活动。
族名
水族自称“睢(sui3)”,由于发祥于睢水流域,民间也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汉字写作“水”,是水语音译汉后的书写。关于水族的汉称“水”字,最早见于明代王守仁在《月潭寺公馆》中称为“”。历史上,水族曾被称为“百越”“僚”侗族“蛮”等,到了清代中叶期间,出现更加明确的专称,如“水家苗”“水家”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1956年批准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在筹建自治县的过程中,根据人民的意愿,正式确认“水族”的族称。
历史沿革
族源
对于水族族源问题,民间和学术界出现殷人后裔、百越(两广)源流,江西省迁来、江南迁来等说法,实际上,这些都是针对水族发展史上某一时段或者某一分支而提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殷人、百越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商朝时期,水族先民从中原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百越,也称越族或古越人,作为多个民族的泛称,百越包括了吴国、越国、东瓯、闽越、南越国、南海、西瓯、骆越、傣族等部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一带。水族属于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当古代水族先民离开广西江流域后,经河池、南丹县一带,向黔桂边境迁移,逐步发展成单一民族即水族,并形成水族生活地区的分布态势。
变迁
秦朝时期,统治者向岭南发兵,水族先民不得不从百越族群中迁徙出来,来到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活。唐宋时期,封建王朝设立带有军事性质的都督府或州县,由原来部落首领作为都督或刺史、县令,以管辖统治当地人民,如唐代开元年间,统治者在黔桂交界环江一带设置羁縻抚水州,用来统治管辖以水族先民为主体的人民,且因“抚水州”的名称,水族先民的族名也从“睢”改为“水”。再如宋代开宝年间,统治者在水族先民的聚居地区中,除了延续抚水州的名称和管辖职能之外,还设置荔波县、陈蒙、合江县等州,用来管辖统治水族先民。此外,宋代雍熙年间到大中祥符以来,抚水州领主多次进攻宜州、融州、天河等地,和宋王朝发生冲突,而战争的发生也导致水族先民不得不组织迁徙活动,部分来到宜州、融州等地。
元代时期,统治者在唐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招抚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上层首领,建立土司制度,设立了军政统治机构,用来安抚归附的各族首领。比如元二十八年,统治者在水族聚居地(今三都烂土)设立了云府,用来管辖水族先民。明代时期,在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统治者实行土流并治,以各土司辖区大小为根据,封宣慰使、安抚使、长官及土知府、土知州、土巡检等封号,在明洪武初年间,由于统治者不断加强对水族聚居地区的统治,导致水族人民反抗日益激烈,统治者发兵讨伐成功后,就驻军在水族当地,军队首领被封为土司官,将士们也在此定居,和当地水族人民相融。
清代时期,由于统治者认为各地土司各据一方,不利于国家统治,所以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清雍正四年,统治者以武力镇压的形式,使水族聚居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在水族地区增设府、州、厅、县等,如设置贵州都匀府、都江厅(属都匀府)、三角屯州等。辛亥革命后,三角屯州和都江厅分别于1914年改为三合县、都江县。抗战时期,三合县和都江县于1941年合并为三都水族自治县。
人口与分布
水族总人口有411847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即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的水利、水尧、永康等水族乡,独山县的甲定、翁台、本寨等水族乡,都匀市的基场、杨贺、奉和等水族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三江、仁里、定威、兴华、水舞等水族乡以及塔石瑶族水族乡,雷山县的达地水族乡,黎平县的雷洞瑶族水族乡;云南省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其次,水族人口还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县、宜州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来宾市、河池等县(市)。此外,在北京、上海、广东省、浙江省等省市也有部分水族在此生活。
贵州是水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西起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至榕江县,位于东经107°40′~108°20′之间;南起荔波县,北至都匀市,位于北纬25°20′~26°10′之间。由于地区位置接近亚热带,且海拔在500米~1000米之间,此地气候变化较大,气温相差也较为悬殊,气温最低时可达1℃,最高时可达35℃,年平均温度是17.73℃。高山和平地温差较大,到了冬季,山上会落雪;但在平地,常年不见雪花。水流分布上,水道主要是都柳江和龙江分支。其中,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资源丰富,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349.5毫米,年拥水量共计33.18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全县开发了桐、铁、煤、汞、金、锑、硫、铅、锌、磷、重晶石、稀土、、钒、雄黄、专用页岩、、金刚石、等18种资源,全县拥有48处矿产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全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油桐、油茶、柏树、樟木、漆树等,作为贵州省十大林业县之一,共拥有11片林区。此外,三都水族自治县也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其中,除了产量较多的杜仲、茯苓产量之外,还有吴茱萸、黄檗、天门冬、通草、紫苏、车前、山莲藕、火麻仁、陈皮、山楂、脂松香、湘蕾金银花、仙茅、乌梅、大枣、丹炉焰、麝香、熊胆、鳞甲目、朱砂、硫等。
语言文字
语言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即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在壮侗语族中,水语是拥有较多声韵母的语种,其中,声母有71个,韵母有55个。水语是有声调的单音节语言,音节组成和汉语、藏语、壮语、苗语等民族语言基本一致。不同地区的水语,主要存在语音差异,有些地区也存在词汇上的差异。水语内部包括三洞土语、阳安土语、潘洞土语等三个土语区,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就表现在语音上。其中,三洞土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范围包括荔波县全境水家村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的水族村寨,以及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三洞、周覃、恒丰、九阡、普安、廷牌、蛟龙、塘州、中和等等地区;阳安土语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阳安、阳洛、板良,以及独山县的林桥、董渺等地。潘洞土语的使用范围主要是都匀市的潘洞、独山县翁台等地区。
文字
水族有一种古老象形文字,汉语音译为“睢”,即水族的文字或水族的书,通称“水书”。水书记载的典籍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水族的历史、宗教、民俗和语言等文化知识。水书文字是用最原始的图形、实物记事而形成的表意符号,是水族人民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符号系统。水书文字主要由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借用汉文字等组成,作为表意方块字,它虽然没有很多字数,但造字方法却丰富多样,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假借,以及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结合的造字方法。
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水族人民相信虽然祖先已经离开人世,但是,他们的灵魂依然存在,始终关注后代子孙,他们为后世带来福气,也可能带来灾祸,所以,要尊重祖先,平时或者节日都要供奉祖先,只有这样,祖先才可以保佑他们平安。在水族,有的人是供奉远祖,有的人是供奉民族部落首领,有的人是供奉已故父母、公婆以及近几代的祖宗。
自然崇拜
水族人民的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敬畏和祭拜大树、巨石、水井等自然物,在他们看来,这些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且拥有一种神秘力量,能为他们带来福气和灾祸,所以,祭拜这些自然物,就是为了得到它们的保佑。此外,出于对树神、岩神、水神的崇敬,有些水族家庭会将孩子拜祭给大树、巨石、水井,即给孩子取和自然物相关的名字,比如,拜祭给大树,就取名木生;拜祭给巨石,就取名岩生;拜祭给水井,就取名水生等,祈祷它们保护自己的孩子平安长大。
图腾崇拜
在水族历史上,“鱼”是水族人民崇拜的图腾物,是祖先的象征,因此,“鱼”图腾的崇拜观念在水族社会中有着相对深远的影响。比如,在祭祖活动中,鱼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再如一些水族人民建了新屋后,要找一个父母健在、子女齐全的“全福人”(即有福气的人)提一个装了两条活鱼的罐子放到屋子里,象征着祖先来到新屋,保佑全家平安。
鬼神崇拜
在水族人民看来,鬼和神同在,他们的鬼神崇拜主要是祭拜善神、恶鬼等。其中,善神有母神(即娘娘神)、土地神、田神、灶王神、门槛神、保财神、保命神、保家神、保寨神等;恶鬼有拦路鬼、叫花鬼、杀伤鬼、跌伤鬼、火伤鬼、枪打鬼、淹死鬼、睡死鬼、犯命鬼、老虎鬼、破财鬼等。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由于生活在沿海一带,水族先民主要从事渔猎经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族先民逐渐开发利用低洼平地,并开始出现稻作文化,故此,水族也是中国古代最早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之后,水族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作物上,水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植小麦、大麦、玉米、小米、高粱、棉花、芝麻、瓜果、蔬菜等。农业生产工具上,水族主要使用犁、耙、翻撬、口、锄头、镰刀、锯子、斧头、柴刀、挖耙、扁担等。耕作技术上,水族通常按照季节播种、插秧,精耕细作,还有,水族历来都是一年一季水稻,另一季就种植小麦、大麦等其他农作物。除此之外,手工业是水族的主要副业,其中,纺织是最普遍的手工业,水族妇女作为纺织品的主要经营者,她们经常会自种棉花、纺纱、织布和做针织品,再拿到集市上售卖。
饮食
水族的主食主要是以大米为主,还有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也可作主食。过去,水族通常围坐在火塘边上就餐饮酒,中间用三脚架架上一个铁锅,将猪杂、牛肉、鱼块等投入锅中,相当于吃火锅。水族饮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爱吃糯米,他们的糯米饭有蒸煮、焖煮两种做法,用糯米加工的食品有糯米粑、三角粽、枕头粽、黄花糯米饭、米胖等,这些糯米食品都是水族妇女走亲访友时必备的礼品;二是爱饮酒,他们通常自己酿酒,从制作酒曲到蒸米、拌药、发酵、烤酒,都按照传统土法酿制,酿造出的洪洞醪糟由于度数不高,基本上人人都可以饮用;三是爱吃酸辣食物,其中,酸汤和酸糟辣是水族每家每户必备食物;四是爱吃鱼,平时找到亲朋好友,或遇节日喜庆,鱼都是不可缺少的佳肴。
服饰
水族服饰主体颜色通常以蓝色、蓝色、绿色、紫色和黑色为主,其主要特点是朴素、端庄。水族女性在服饰上普遍喜爱靛蓝、青紫等冷色系,不喜大红、大红等热烈奔放的色调,在喜庆节日或结婚大典时,她们普遍穿盛装,上衣是古典式的对襟和宽袖黑色短衣,下身是黑色百褶裙兼长裤,脚穿尖钩扎金马尾绣鞋,同时,将头发梳到头顶挽髻,周身会佩戴银花、银项圈、银压领、银手镯、因吊牌等银饰。水族男性服装也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通常来说,老年男性多穿对襟布扣便服和长裤,青壮年会包头巾,身穿黑色短对襟衣。
住宅
水族通常喜爱在山环水抱的地方建造房屋,祖先选定地址后,后人世代聚居,形成水族村寨。建造村寨的场所需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二是须有建筑房屋的竹、木等材料处所;三是要靠近耕地,可以方便耕种;四是野兽较少出现的地方。水族居住的传统房屋是用杉木王、松木建造而成的干栏式建筑,屋顶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他们的房屋主要有楼梯、厅堂、卧室、走廊和客厅等五个建筑元素。建造房屋时,他们喜欢就地取材,将杉木、松木作为原材料,通常建两层或三层,下层是厨房、猪牛圈,也可以置放农具、木柴等;中间层是厅堂和卧室,厅堂里面设了神,厅堂的两侧分别是卧室和会客厅、餐厅等;上层是充当仓库,储存粮食的地方。
出行
由于居住在乡村山区,水族的交通网络通常由平原低地的大陆、河道以及山间羊肠小道组成,步行和水路是他们的主要出行方式。过去,水族运输货物,通常依靠人工背负,其中,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榕江县等水族聚居区进出口物资主要靠都柳江水路运输。此外,水族人爱好赛马,重视养马,故此也会将马当做他们的出行工具。
历法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即水历。水历和夏历(即农历)基本一致,两者之间有所区别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立春。水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有大小月之分,三十天为大月,二十九天为小月。在水族,春夏秋冬四季分别被称为盛、鸦、熟、糯等,其中,水历五月、六月、七月是“盛”;水历八月、九月、十月是“鸦”;水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是“熟”;水历二月、三月、四月是“糯”(或称“冻”)。记日法上,水族采用二十八宿记日法,即一宿代表一日;计时法上,水族主要采用地支计时,即将一天的24小时12等分,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这和古代汉族地区的计时方法相同。
节日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包括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
端节也称瓜节,水族人民称之为“借端”,在水语中,“借”即“吃”的意思。按照水历推算,端节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对水族人民来说,端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相当于春节。到了端节,青年男女会在“端坡”周围欢歌跳舞,举行赛马、斗牛、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亲友聚餐等活动,临近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瑶族、汉族等民族也会前来参加活动。
卯节,水语称之为“借卯”,水族卯节主要流布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南部地区和荔波县北部的部分乡镇。通常来说,水族人民会选在插秧结束之后再过卯节,即水历九月、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对水族人民来说,“端节”和“卯节”都是过年,所以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
苏宁喜节作为水族的民间节日,时间在水历四月丑日(农历十二月丑日),根据水族的传说,这一天是“生母娘娘”送子嗣给人们的日子,故也称之“娘娘节”,主要节日活动是祭祀生母娘娘。
荐节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而产生的民间节日,水语意为“正月”,也称之“借荐”,事实上,过荐节也是过春节。所以,在水族,过荐节的地区,通常也不过端节和卯节。
敬霞节,“霞”在水语意为“水神”,敬霞也叫“拜霞”,即敬拜水神。通常来说,生活在三都县九阡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的水族人民会过敬霞节。此外,水族人民会相隔两年、六年或十二年的时间过敬霞节,并非每年都过节。
婚俗
水族婚姻通常实行一夫一妻制,选择婚配时,严格遵守“同宗不娶、异姓开亲”的族外婚制。过去,由于水族人民认为一个姓氏就是一个血缘集团,在婚配选择上,同宗同姓都不允许通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同姓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相同姓氏却并不一定同血缘,水族逐步出现同姓结婚现象,但是,仍然要遵守“同宗不娶”的原则。各地水族结婚仪式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通常都需要经历以下程序:
择亲:水族青年男女的婚配通常由父母决定,即使是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也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后,再请人说合。问亲:当男方家人选择了某家姑娘后,预先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如果双方八字相合,南方就请媒人前往女方家问亲,第一次先试探女方家态度,第二次就请媒人携带红糖、1个银项圈、5斤猪肉,正式问亲。女方家人虽然同意这门婚事,但为了显示女方身价,要退回礼物。男方在择日进行第三次问亲,这时,除了银项圈以外,还要适当增加红糖和猪肉。定亲:当女方家接受礼品以后,男方家人就要择日前往女方家定亲,定亲时,男方家除了携带礼金、首饰、猪肉以外,还要按照女方家族的户数,分别送鸡、红糖、糯米粑等礼品。接亲:定亲仪式结束数月或者半年后,由男方家人请人选择良辰吉日,确定婚期,再提前通知女方,接亲时,也分几个步骤,包括出阁、上门、吃“媒酒”、陪嫁妆、回门等。
丧葬
水族丧葬程序相对复杂,通常包括报丧、入殓、择吉、出殡、安葬、立碑、除服等7个程序。
报丧:当人逝世后,家人要根据亲戚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头派报丧,之后,亲戚们都会主动过来帮助死者家人,商议治丧事宜。入殓:等到族中长辈亲自看过死者后,再选择吉日吉时进行入殓仪式,即将死者抬进棺中。入殓之前要先将死者的身体用净水擦洗,更换寿衣,寿衣款式是旗袍或裙子,切忌穿短衣,且寿衣材质采用布料。入殓过程中,不能互相呼唤姓名,只能通过打手势进行交流,以免死者将生者灵魂带入棺中。入殓后,要将死者生前衣物、床单拿去村边烧掉。择吉:即将死者入殓以后,要请人选择吉日吉时出丧安葬。出殡:按照选择的吉时吉日,出殡时,要在棺木上盖上一张红毯子,上面绑着一只红公鸡。一人在棺前撒纸钱,长子要端着一升米和灵牌走在前面,其他的送葬人就 尾随在棺木后面。安葬:水族的安葬形式主要是土葬,即死者入棺后直接上山埋葬,如被杀、难产等非正常死亡的人就实行火葬。立碑:通常情况下,死者安葬后,再为其择日立碑,立碑的规模要视家属的经济能力而定。除服:在死者入土三年以后,家属会举行除服仪式,到时会杀鸡祭祀,将死者牌位、香亭等物都烧掉,并将孝帕用香烟熏几圈,正式宣告结束孝期。
礼仪
水族普遍热情好客,当客人来到家里时,全家人都要主动打招呼、让座,并且敬茶、敬烟,还要主动留客人吃饭、住宿,尽力招待客人。招待客人时,以猪、鸡、鸭、鱼为上菜,而杀猪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在水族,猪头、鸡头是尊贵的象征,所以鸡头会留给客人吃,而猪头就当做践行宴席的供祭品。平时走路,晚辈要走在长辈的后面,不可以超前,如果违反了,就会被认为缺乏修养,不懂礼貌。此外,晚辈在长辈面前不可以跷二郎腿,也不可大声喧哗,如果在公共场所或家里,遇见长辈或客人到来时,必须起立让座,以示尊重。入座时,晚辈也不能从长辈前面经过,而是要绕到背后,不然就被视为不尊敬长辈。
禁忌
农业上,水族忌春雷,立春后第一次听到雷声后,就不许动土,否则就被视为不尊重雷神;水族也忌雷击田,即凡是被雷击打过的田地,都不允许继续耕种。节日上,水族在端节头天晚上禁止吃荤菜,并认为吃荤是不敬祖先的行为;同时,水族也禁止在节日时杀狗、吃黑点狗等。婚姻上,迎亲队伍禁止和出殡仪仗相遇,否则新郎或新娘可能会死亡;同时,也禁止和孕妇相遇,否则会被视为新娘不育。新娘第一次进新郎家门时,屋中禁止留人,新郎家人都要回避。生育上,妇女如果怀孕了,家中禁止拆卸大件的东西,尤其是拆卸门板、灶头等,否则孕妇就会流产;妇女也禁止在娘家生产孩子,不然就会使娘家人遭受不幸。
社会组织
寨老制度
过去,水族普遍实行寨老制度,通常来说,寨老由为人正直公正的老人担任,相对年轻人,他们更为了解本家族的历史,熟悉村寨的规章制度,在整个村寨中,寨老都具有较高威信。水族寨老权力主要有:调解家族成员纠纷、主持编写族谱工作、制定族规、规范家族成员权力与义务、主持祭祖等重要的祭祀活动仪式、处罚违反规章制度的成员等。
议榔
为了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确保生产顺利进行,通常来说,水族一个村寨的村民,或几个村寨的村民联合一起,共同商议制定各种规定,这就是“议榔”。举行“议榔”的时间并不明确,通常是五年一次。有些地区的水族人民,也将“议榔”叫做“阿卡”“阿康”“议康”等。
艺术
舞蹈
水族的民间舞蹈种类丰富,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其中,铜鼓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之后就逐渐演变成水族民间日常舞蹈,在端节、卯节等节日,或者结婚、丧葬期间都会跳铜鼓舞。芦笙舞原本是苗族舞蹈,所以,水族也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斗角舞也称“斗牛犬舞”,过去,水族由于贫穷,没有水牛,就用竹篾编织成斗笠,将木头削成牛角形状,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的样子,两人各拿一个,模仿两牛相斗,就跳起了斗角舞。
乐器
水族的民间乐器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通常来说,这些乐器都是在节庆、婚宴和丧葬时使用。其中,铜鼓是相对具有水族民族特色的乐器,作为一种相对笨重的打击乐器,面宽1.5~2尺,鼓面和鼓身通常是云雷纹和几何图案。此外,在节庆演奏铜鼓时,通常利用大皮鼓进行伴奏,大皮鼓是用空心大圆木削制成鼓身,再蒙上牛皮,面宽有1~1.5尺。
民间文学
民歌
民歌是水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没有固定句数,包括单歌、双歌、歌、调歌、诘歌等。水族民歌内容广泛,可分为古歌、生产生活歌、风俗歌、情歌、叙说歌等。不同内容的民歌类型还可继续细分,如情歌可以再细分为见面歌、分别歌、青春歌、惜春歌、约会歌、想念歌、订婚歌、逃婚歌、离婚歌等。
故事
故事是水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按内容划分,包括神话传说、风物民俗、抗暴反霸、机智人物、男女爱情、花鸟寓意、哲理名言等。其中,在水族生活的地区中,流传相对广泛的神话传说是《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太阳和月亮》等;《端节的由来》《卯节的来历》是风物民俗故事,前者叙述了端节祭祖、吃素等习俗由来,后者叙述了卯节祈求人寿年丰的由来。
体育与游戏
水族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种类丰富,主要包括赛马、斗牛犬、扳腰(即摔跤)、棋类、打猎、游泳、踩高跷、舞龙、舞狮等。
赛马
赛马活动项目,比的是马匹的耐力和速度,以及参赛者的骑术和胆量。在水族,老人、孩子、妇女都可参加赛马活动,参赛者赢得赛马胜利后,还可获得一定的奖赏。
斗牛
斗牛活动并非人和牛斗,而是牛和牛斗,最后获胜的“牛王”需披红挂绿绕场一圈,以示胜利,而饲养“牛王”的主人也会获得一定的奖赏。
扳腰
这是主要流行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的娱乐活动,扳腰主要有搂腰摔跤、抬杠相撞两种形式。扳腰是自由组合的活动,只要将对方摔倒了,就算赢得了胜利。
棋类
棋艺是水族民间在茶余饭后的自我娱乐活动,广泛流传于水族的聚居地,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作为水族人民相对喜爱的业余活动项目,水族主要有棋三、棋达、棋塔(挑棋)、棋灌、棋广等多种棋类。其中,“棋三”是水语的音译,意为将三个棋子连成一线。“棋达”是水语的音译,“达”即踢,就是两个棋子踢一个的意思。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下,水族于1957年1月2日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该地区以原来的三都县为基础,再从相邻的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划分出37个水族聚居乡,一起并入三都县后,建成三都水族自治县。但因行政管理相对不方便,又于1961年至1963年期间,分别将从都匀、独山、榕江、荔波划分出来的水族聚居乡,重新划归原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了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外,又相继在贵州、云南成立了17个水族乡(包含联合乡)。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水族地区不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超过50座的中小型水库,为预防洪涝灾害和农业灌溉都提供了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水族人民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经营,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了水族地区的生产结构,推动了水族经济发展,到了2005年,国家彻底免除农业税收后,水族地区贯彻落实如种粮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惠民政策,不断提高水族地区的生产总值,如三都水族自治县2006年的生产总值是8.44亿元,几乎是2002年生产总值的两倍。除此之外,水族地区通过不断开发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这些年来,水族开发了荔波县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樟江风景区、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柳江沿岸风光、瑶人山国家级公园、独山县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公园以及都匀市套头地区都柳江源头风光等旅游资源,带动了水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随着水族地区不断建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水族的交通状况逐步改善,如194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只有一条17公里的公路,但是,到了2006年,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公路总里程达1098公里。除此之外,三都水族自治县原本被都柳江分割称两地,形成一道天堑,但是,1972年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改革开放后又相继修建的三座大桥,都使都柳江两岸人民越来越便利,而交通的改善,除了带动了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文化上,水族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水书”作为水族的民族文化遗产,于2002年获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到了2006年,国务院批准水族的“水书”“端节”“马尾绣”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水族的“卯节”“都匀市婚俗”获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水族的相关部门始终坚持做好“水书”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出版工作,以及“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教育上,新中国成立以前,水族地区只有20多所学校,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水族人民不断建设发展教育,已经逐步实现每一个水族村寨都有一个小学的教育目标,而在重点水族乡镇都有初级中学。此外,通过建设义务教育工程、危险校舍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项目、国债项目、外援教育项目等超过160项教育项目,不但提高了水族地区学校的教师素质,还较大改善了水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设施设备,进而不断培养更多的人才。比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教师人数就超过了3000人,其中,本科及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高素质的教师前往水族地区开展教育,有利于水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比如,到了1982年,水族民族干部达到1217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人数的36.1%,与此同时,科级干部、教授、专家、工程师、医学专家等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参考资料
民族的标志,民族的美学——图腾.嘉峪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1
神秘睿智看水族.中国国家地理.2025-01-11
民族团结一家亲之水族.嘉峪关市少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11
水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9-15
水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9-27
水族卯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