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仙

八仙

八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八仙”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牟融《理惑论》是最早有“八仙”记载的文献,有:“王乔、赤松、八仙之,神书百七十卷。”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八仙”都有各自的特点:铁拐李容貌奇特,能借尸还魂,主要法器是铁拐。汉钟离能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有治恶济善之德,主要法器是蒲扇。蓝采和放荡无羁,周游天下,表现出争取自由的性格,主要法器是花篮。张果老精通万法,变幻莫测,主要法器是毛驴。何仙姑坚贞不嫁,具有女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新观念,主要法器是荷花。吕洞宾文武皆通,身兼数艺,主要法器是宝剑。韩湘子排难去险,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济贫穷。

八仙的传说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文化内涵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其历史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时期:唐至元是八仙群体的准备和萌芽时期;元、明两代,则是八仙群体形成、定型和兴盛的时期;明代至今,乃八仙群体的新发展时期。著名学者浦江清在《八仙考》中指出:“考近世八仙的起源及其汇合的原因,当与绘画及戏剧上求之。“他认为,八仙社是八仙形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八仙传说”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和历代文人骚客的添加和改编,流传至今已有无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文学作品。这些传说故事内容丰富、和类繁多,情节曲折为小说、诗歌、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八仙信仰在其特定的环境的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而八仙文化在蓬莱一带流传尤为鼎盛。

起源

目前对于公认的八位神仙人物的记载出处不一。“八仙"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末三国时期,但当时并无实指。后来的版本中对于八仙的具体组合也存在差异。直到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问世后,八仙组合才固定。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八人。其中七男一女,唯一的女仙则是何仙姑。

汉钟离,本名钟离权,为唐末五代十国人。《宣和书谱》中说:“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的历史原型人物是唐末诗人吕岩,得道成仙之后具有书生气质、道士身份而兼有侠义精神。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愈著名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诗,就是写给这位侄孙的。何仙姑原名叫何秀姑,于唐代开耀年间出生在增城小楼镇一户普通人家里,秀姑自幼聪慧过人,知书达礼,孝顺勤劳,时常帮助父母操劳家务,还在村里行善积德,深得村民喜爱。曹国舅本名曹,是宋初名将曹彬之孙,赵祯(赵祯)曹后之弟。铁拐李未见史籍有何记载,大概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据《唐书》记载,张果老老本名张果老,相传他是唐代邢州人,今广宗县张果寨是其家乡。蓝采和南唐沈汾的《续仙传》记载,称“不知何许人也”。

历史演变 

东汉牟融《理惑论》是最早有“八仙”记载的文献,有:“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八仙作为一个群体登上历史舞台,始于宋、元,明清时期不断完善,但八仙的具体组合,不同的时代的记载,略不相同。其后还出现有“准南八仙”“饮中八仙”“蜀中八仙”等八仙。

汉代淮南八仙

“淮南八仙”是指汉代跟随淮南子学道的八位仙人,即苏飞、李尚、左吴、田由、晋昌、雷被、毛被、伍被(高诱注《淮南子序目》)。

晋代蜀之八仙

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今青城山也;次老子(老子),生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

唐代饮中八仙

唐五代时期的 “八仙” 大多是指世俗生活中的人物。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分别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宋金社火

宋代社火表演中出现“八仙道人”,此时的八仙道人未明确具体人物,但从南宋《八仙庆寿图》、金朝侯马墓、董明墓中的八仙砖雕中有关于“八仙”的图像,学者尹蓉认为砖雕八仙即为民间社火表演中的八仙。虽然形象还没有最后确定下来,但是可以从他们身上略见到后世八仙的身影。吕洞宾的“仙风道骨”,汉钟离的“坦胸露腹”“双丫髻”,曹国舅手持篱的模样,铁拐李的“蓬头垢面”、手拿“葫芦拐杖”等形象已是后人熟悉的装扮了。

元明杂剧八仙

在元明八仙杂剧中,八仙主要有三种组成形式。第一种,以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为代表,其中的八仙为: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徐神翁、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第二种,以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为代表,其中的八仙为:汉钟离、吕洞宾、张四郎、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铁拐李,比前一组少徐神翁,但多了张四郎。第三种,在范康《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何仙姑偶然代替曹国舅出现一次,此剧中八仙为: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徐神翁、何仙姑。

明代吴元泰《东游记》

直到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问世后,八仙才固定,并排定顺序: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形象分析

钟离权

钟离权,也叫汉钟离,是吕洞宾的师傅。他时常是袒胸露腹,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两个丫髻,神态自若,为一闲散汉子。汉钟离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北宋年间。据说其祖先是咸阳市人,农历四月十五这天,一位巨人的到来,让汉钟离提早出世,并展现了异于常人的才能,凡事都能权衡轻重,故名“权”。至元代,汉钟离的角色变成了神仙。元代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中有汉钟离成仙的传说:汉钟离出生的时候,有“异光数丈,状若烈火”。第七日,忽然开口说话,声如洪钟,并喊出“身游紫府,神游玉京”的莫名之话。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金莲正宗记》都有提到钟离权在终南山凝阳洞受到王玄甫王玄甫的传道,并且他曾在晋州羊角山、寿春县紫金山悬钟洞、邹城峒山紫金四皓峰等多处隐居。最终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诀,成为仙人。相传,钟离权成仙后,十试吕洞宾,才度吕成仙。

钟离权开创了道教钟吕派丹道学术的基本构架,他为道教“北五祖”之一,著有《灵宝毕法》传世。

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孔目或李洪水。传说他本来长得十分魁梧,相貌堂堂。据王建章所撰的《历代仙史》介绍,其擅长将元神游离出身体。传说,其为赴老君约,将灵魂游离出身体,并叮嘱徒弟守护自己的身体,如果到了七天还没还魂,就烧掉自己的身体。但到第六日,其徒弟因母亲病危,在第七日上午,便匆匆将其身体焚化,等铁拐李于第七日下午回来之时,发现没有身体可以依附,无奈之下投于一饿身上,从此便有了跋脚铁拐和蓬头垢面的形象。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下降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张果老

张果老,姓张名果。据史书记载,确有其人。原为唐代道士。擅长法术,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世人相传他活了数百岁,故尊称为张果老。有现存最早记载张国老事迹的是唐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一书,此传说中,张果是武则天李隆基时的“异士”。后来,唐代郑处海所撰写的《明皂杂录》,完成了张果老从异士向神仙的转变。其形象在《明争杂录》中已基本定型。

民间传说他常背负一道情简,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官唱道情,劝化度人。“骑着毛驴看唱本一一走着瞧”一语即源于此他所乘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如纸,放于箱中,白天用水含在口中喷洒它,则还成一驴。

韩湘子

韩湘子,是八仙中的斯文公子,他的形象常为一手执长笛的英俊少年。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子。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了韩湘子“能开顷刻花”的传说。

传说中,韩湘子喜好钻研道学,勤于修炼,其叔韩愈常规劝于他,韩湘子却说:“我所学跟您不一样”,惹得韩愈发怒斥责。之后,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钟离权、吕洞宾二仙的真传,最后修成正果,成为八仙之一。韩湘子成仙后,多次想要度其叔韩愈,多以失败告终。直到韩愈在潮阳任职时,碰到了雪灾,路面难行,韩湘子出面解救,才使韩愈最终感化,也修道成仙。

吕洞宾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为蒲州蒲坂县永乐镇招贤里人。吕洞宾虽为钟离权的徒弟,但却是八仙之首,并同其师一样被道教遵奉为“北五祖”之一。元人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说吕洞宾因屡试不第心情烦闷,在酒肆中休息,钟离权施法让吕洞宾做了黄粱一梦,梦中吕洞宾享尽荣华富贵,却很快被免官流放,醒来一看黄梁饭还没有做熟,于是追随钟离权去钟南山修道。钟离权收徒吕洞宾后,还十试吕洞宾,考验他是否有足够的信念修习道术。最终,吕洞宾通过考验,度化成仙。

宋代,吕洞宾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又曾传度刘海蟾、王重阳,开道教北宗。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奉他为“北五祖”之一,故尊称为“吕祖”。

何仙姑

何仙姑,八仙中的唯一女性。据载: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则天朝某年农历三月初七日,出生时紫云绕室,头顶有六道毫光,闪闪发亮。从小就智慧敏捷,聪明过人,与众不同。十五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山顶。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归事孝母亲。后来辟谷,言语异常,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去向。又说李显时八月初八日飞升。

蓝采和

蓝采和,唐开元天宝时人。从现存资料看,元代无名氏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认为南唐艺人许坚就是蓝采和的原型。明末清初的杂剧《秋风三叠》中有一个关于《蓝采和长安闹剧》的杂剧中介绍蓝采和又以隐士陈陶为原型。传说中,蓝采和夏天穿棉衣,冬天穿夏装,蓝采和容颜不随时间变化,且经常在长安市唱踏踏歌,所唱歌词多为神仙之语,蓝采和常唱的《踏踏歌》曰: 踏踏歌,蓝采和,世上能几何? 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抛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凤凰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之后,蓝采和在帮助一个瘸腿穷汉时,得到了铁拐李何仙姑的点拨,得道成仙了。

曹国舅

曹国舅,其形象为头戴纱帽,身着红袍官服,手执阴阳板(玉板),与其他仙人打扮迥然不同。传说曹国舅是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他地位尊贵,被封为国舅。他天资聪明,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反而喜欢道教的修行。明徐道《历代神仙通鉴集》中记述有他的成仙经过,说的是慈圣光献皇后有两个弟弟,大的叫曹景休,淡泊名利;小的叫曹景植,到处为非作歹。景植因杀人被判死刑,景休看破红尘,归隐山林。一日钟离权和吕洞宾来到其修炼的地方,问道:“听说你在修炼,请问你修炼的是什么?”曰:“道。”又问:“道在哪里?”景休用手指天。钟、吕二人大喜,便引他入了仙班。

八仙法器

八卦方位

相关传说

八仙过海

八位神仙与众仙来到蓬莱仙岛上参加牡丹宴,热闹非凡。结束后,便来到东海边要回去,有人提议八仙各自使出本领渡海,一较高低。于是八仙每人拿出自己的宝物,各显神通。其间还与东海龙王发生矛盾,龙王召齐四海龙王与八仙互相过招,僵持不下,最终在其他神仙的劝解下双方和解。

民间信仰

八仙被人认为是象征着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的形象,其形象深入人心,便被广大民众供奉着。

祭八仙

蓬莱区,每年正月初八,人们便会自发的举行“祭八仙”的民俗活动,希望通过“祭”这个形式,让自已得到八仙或者某一位的眷顾,让自己获得幸福、平安、财富,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八仙庙会

蓬莱,每年农历正月十六都会举办的八仙庙会,这是蓬莱地区人民每年的盛会,每年的这一天蓬莱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蓬莱阁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还会表演扭秧歌、扇子舞、舞狮、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胶东半岛民俗文化特色,展现“闹新春”的喜庆、欢快

八仙敬酒

蓬莱区民间在祝寿庆贺时要装扮成八仙敬酒,这与古代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神仙可以长生不老的观念有关。所以在古代就有在宴会时唱敬酒歌的习俗,古人称为“佐樽之设”,而祝寿唱的八仙敬酒歌又称为八仙寿歌。歌词首先唱道:“列位尊坐举目留神细听着,细听俺唱一个福禄八仙庆寿歌。富神增福财神都来到,八仙们庆寿呀两边列排着。闪出来四个金字写的本是“合家欢乐’”接着就一个接一个的唱八位仙人,歌词都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祥话。而且这八仙敬酒庆寿的习俗,以前也在宫廷里盛行。据说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皇帝过六旬大寿时就在台上演出了《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等民俗戏,这种古习最早见于南宋,并一直延续至今。

文化内涵

文化背景

八仙的传说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文化内涵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其历史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时期:唐至元是八仙群体的准备和萌芽时期;元、明两代,则是八仙群体形成、定型和兴盛的时期;明代至今,乃八仙群体的新发展时期。

著名学者浦江清在《八仙考》中指出:“考近世八仙的起源及其汇合的原因,当与绘画及戏剧上求之。“他认为,八仙社是八仙形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八仙社,是一种技术类的表演组织,类似现在的马戏团和戏剧表演。宋代社火中的八仙,形象已初步定型,八仙社不仅对人物数目上有了一个初步的筛选,而且将八仙进一步组合起来,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和性格方面被后代保留并继承下来。如:吕洞宾的“仙风道骨”;铁拐李的“蓬头垢面”;曹国舅手持笊篱;钟汉离的“葫芦拐杖”“坦胸露腹”;韩湘子的“身披蓑衣”“手提花篮”等等,都在后来八仙的身影中可以看到这些熟悉的个性装扮特征,这对后世八仙人物形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仙属于道教人物, 八仙传说故事具有道教文化色彩。文化融合也是八仙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朝代的更迭,各个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进一步融合一体。八仙最早出现的一种说法是“淮南八公”, 即已具有道家属性。八仙传说故事的流变过程, 同道教的发展与流变是联系在一起的。元代,受道教的分支全真教活动的影响,八仙的组成基本定型,并频繁出现在杂剧作品中。到明代,在朱厚熜崇信道教的历史背景下,八仙组成定型。社会上大量出现八仙画像。

神仙文化是八仙形象形成的根本原因。神仙文化始于先秦时期两大神话系统(昆仑山神话和海上蓬莱仙岛神话)到汉末魏晋时期的道教兴起(构建了神仙理论:综合易学、阴阳五行及其它理论),晋朝葛洪思想理论的形成(道教神仙思想的升华状态),到唐代道教中吸收禅宗理论,五代十国神仙理论进一步完善,神仙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神仙与人的距离也更为接近。

八仙传说故事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写,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对于数字“八”的崇拜意识和法宝崇拜意识。数学意义方面,“八”的主要文化意义是表示方位, 一提到“八”, 人们会立即把它和宽广无际的空间概念联系在一起。“八”的文化意义与八卦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八卦中有八个基本符号, 又称八象。

后世影响

在八仙传说中,八位仙人各有各的卓越才干,各有一手应变的绝招,各有一件神通广大的法宝,成为智慧的化身,这给在现实中遭受压迫的普通民众以极大的启迪和鼓舞力量。同时,八仙蔑视权贵、同情人民,抑恶扬善、斩妖除魔、造福百姓凝聚着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伦理道德。这种精神和道德感鼓舞着人们正确地面对现实和人生,协调伦理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推动人们对价值的认同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八仙传说”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和历代文人骚客的添加和改编,流传至今已有无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文学作品。这些传说故事内容丰富、和类繁多,情节曲折为小说、诗歌、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单就影视作品来说,目前就有八仙题材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动漫等相继出现。不仅如此,八仙传说也为民间美术、工艺等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八仙的形象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雕塑、鹅卵石画之中。此外,因为在民间有八仙给王母娘娘祝寿的传说,因此“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祝寿题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学及影视作品

文艺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影视作品

绘画作品

相关景点

西安敕建万寿八仙宫

西安八仙宫,又名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始建于宋,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据八仙宫碑石记载,宋时在此地下常闻隐隐雷鸣之声,百姓建雷神庙镇之。后有人于雷神庙看见八异人游宴于此,认为是“八仙”显化。便建八仙庙祀之,称八仙庵。庵前竖有:“长安酒肆”石碑,刻有“吕洞宾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据《列仙传》载:钟离权祖师于长安酒肆感悟吕洞宾,“黄粱梦觉”度其成仙,后人为纪念吕祖在此立祠祀之。

蓬莱八仙过海景区

蓬莱八仙过海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宛如横卧海上的宝葫芦,由八仙坊、八仙桥、八仙祠等近40处景观组成,并有滨海平台、观景长廊、奇石林等环区景观和快艇游览项目。八仙过海景区拥有海上园林、海上奇石林、海上长廊、海上楼阁,以八仙为主题的玉器、瓷器、漆雕等随处可见,堪称巨大的藏宝库。千百年来,八仙过海之传说、海市蜃楼之奇观、碧海蓝天之美景以及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留下的神奇故事让这里成为拜仙祈福、浏览观光的理想之处,蓬莱因而享有“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的美誉。

参考资料

..2023-07-18

..2023-07-20

..2023-07-18

《延河》2023年第1期|商震:不羡鸳鸯只羡仙.中国作家网.2023-07-19

..2023-07-20

..2023-07-20

蜀中八仙考.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平台.2023-06-24

饮中八仙歌.古诗文网.2023-06-24

..2023-06-25

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学诗词.2023-06-24

..2023-07-20

香港佛教文化交流团一行抵陕参访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24

..2023-09-24

..2023-09-24

..2023-09-24

“蓝采和”族谱在上栗发现--江西日报.大江网.2023-09-24

..2023-09-24

..2023-09-24

杂剧·陈季卿误上竹叶舟.学诗词.2023-06-24

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古诗文网.2023-06-24

八仙过海 (1976).豆瓣电影.2023-06-24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 (1985).豆瓣电影.2023-06-24

八仙的传说 (1985).豆瓣电影.2023-06-24

八仙与跳蚤 (1988).豆瓣电影.2023-06-24

笑八仙 (1993).豆瓣电影.2023-06-24

八仙全传 (2008).豆瓣电影.2023-06-24

小戏骨:八仙过海 (2018).豆瓣电影.2023-06-24

八仙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3-06-24

西安敕建万寿八仙宫简介.西安敕建万寿八仙宫官网.2023-07-18

景区介绍.八仙过海景区.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