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古中原文化,唐朝时随着人口南迁,与潮州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至宋代时逐步发展成形。它与西安鼓乐、山西大鼓、浙江十番等齐名,是中国几大鼓乐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国潮汕地区、闽南地区,以及潮汕华侨集居的东南亚地区。

潮州大锣鼓是长期流行于潮汕民间的吹打乐,它的演奏形式是锣鼓乐与管弦乐的组合,由历代沿袭的鼓吹乐演变而成,具有独立完整的体系和表现特色。它以打击乐为主,有游行演奏式、坐定演奏式两种表演形式,整个演奏过程通常由司鼓指挥,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或二弦为领奏,通过实介与虚介的巧妙对比,以此来带领乐队的情绪和演奏,表现出独有的气势和色彩。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潮州大锣鼓、小锣鼓、苏州锣、鼓畔音乐等多种锣鼓类型,有18套传统的套曲锣鼓,分为文套和武套。潮州大锣鼓既有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气氛庄重的特色,又有清新明朗、轻快活跃、动静分明的特点,被其他国家音乐界人士誉为“东方交响乐”,是潮州人所喜爱的一种音乐文化艺术。

潮州大锣鼓属于潮州音乐的一种,2006年,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的潮州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义孝杨秀明林立言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时期

锣鼓乐艺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鼓的出现,当时有两种鼓,一种是用陶土制作而得名的土鼓。另一种是木制、蒙有皮、通体彩绘的鼍鼓。从夏朝秦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钟鼓乐队是较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古代文献《九歌》《乐皇太一》中均记载了这一音乐形式的演奏场景,可见鼓乐演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魏晋至唐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鼓乐艺术日趋完善和普及。潮州大锣鼓起源于古中原文化, 唐朝时,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节日欢庆等活动中使用,随着人口从古中原南迁,一并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带至潮汕地区,中原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随着唐代燕乐、法乐传入潮州之后,更加促进了潮州民俗音乐的繁荣和发展。李纯时期,刑部侍郎韩愈被贬至潮州市刺史,他在《韩昌黎文集》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说明鼓乐艺术形式当时在潮州的普及已具有一定规模;宋朝时,潮州地区的元宵节氛围隆重,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较为浓烈,潮州大锣鼓的牌子套曲,从戏剧音乐中脱胎而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并与元宵花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潮州闹元宵民俗活动。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潮州地区的戏曲活动鼎盛,民俗音乐发展较快,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较为流行。最早记录潮州大锣鼓的文献,是明代宣德年间在《刘希必金钗记》的手抄戏文曲本中,有《三棒鼓》《得胜鼓》等锣鼓经,也是现在仅存的有关潮州大锣鼓的资料,从曲目至形式,均脱胎于戏曲音乐。潮州大锣鼓最初称“四锣二”,是一种仅以四面锣和两副大演奏的清锣鼓。后来称“长行锣鼓谱”,是因为用唢呐主奏弦诗谱的旋律,并加用了斗锣;19世纪50年代后,欧戏奴、谢奴仔、吴德润等民间艺人将传统民间锣鼓与戏曲音乐经过创造性的加工发展,潮州大锣鼓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从而形成了现在流传的大锣鼓形式。每逢节日庆典,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穿街走巷,或集中街道和广场,进行演奏比赛,这种民间游艺形式相沿成俗,成为潮汕地区的乡土艺术和民间习俗。

近现代

20世纪30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许欲兴为武派,擅长演奏武场锣鼓,其流派鼓法精,气势大;丘猴尚为文派,擅长演奏慢鼓和文套,其流派鼓点密而匀,文雅细腻;陈松为半文半武派,擅长文武兼备的鼓套,其流派司鼓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其中,陈松的半文半武派于1952年首次登上舞台上演出,这使潮州音乐从原有的游行演奏形式发展为舞台演奏形式,从而让大众熟知这一音乐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潮州大锣鼓经过不断整理、创作、演出,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扩大了影响力。1953年,潮州民间音乐团成立,并多次在省、市以及全国的汇演中获奖;1957年,潮州大锣鼓节目代表中国民间音乐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荣获金质奖章;虽然在文革期间,潮州大锣鼓遭受冲击;1979年,潮州音乐团恢复活动,开始排练曲日,培养新人,并录制了较多录音带;20世纪80年代后,各业余音乐团体纷纷成立,潮州市辖区有影响的就有十多个,主要演出内容为潮州大锣鼓、潮州弦丝乐和一些舞蹈、曲艺节目;

主要类别

潮州大锣鼓的整个演奏过程通常由司鼓指挥,乐队中的主奏是唢呐或二弦,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鼓乐合奏形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锣鼓类型,主要的有4种。

潮州大锣鼓, 是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和管弦乐类型,其中打击乐器大鼓低音锣、斗锣、亢锣、月锣、钦仔、深波、大钹小钹等。管弦乐器有大唢呐、海笛、竹笛、二胡扬琴古筝秦琴椰胡、大有等。

潮州市锣鼓,吸收了潮州戏曲锣鼓音乐,是以小军鼓等打击乐配合大、小唢呐和打击乐为主奏乐器的管弦乐形式。

潮州苏州锣来源于广东汉剧院,是以苏锣、苏鼓为主的打击乐器和以大、小唢呐或竹笛为主奏的管弦乐器演奏形式,是潮州早期较为流行的一种锣鼓乐。

潮州鼓畔音乐是庙堂音乐的一种锣鼓形式,司鼓用鼓槌击奏鼓畔为指挥,通常伴有木鱼等庙堂打击乐,以唢呐为主奏,竹笛、椰胡为伴奏的管弦乐器。

基本特征

演奏乐器

潮州大锣鼓是在传统锣、乐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锣鼓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演奏大锣鼓时以大鼓为中心,其演奏形式是锣鼓乐与管弦乐的组合,主要以打击乐为主。潮州大锣鼓有着较为完整的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弦乐和低音声部,其中管乐声部乐器主要有大唢呐、小唢呐、箫仔、大竹笛、洞箫、哭、号头等;弹拨乐声部的主要乐器有月琴琵琶扬琴秦琴(梅花琴)、小三弦大三弦、中阮、大阮古筝等;打击乐声部的乐器种类丰富多样,有大鼓、摇板、音钟、小钹大钹、月锣、亢锣、钦仔锣、斗锣、低音锣、深波锣等;弦乐声部和低音声部乐器也较为完整完整,有椰胡、提胡、二胡中胡、低音胡弦等弓弦乐器;此外演奏乐器中虽然少有笙乐器的出现,但在潮州市民间早就有“笙箫管笛”之说,在其发展早期也有应用。

按照选用不同乐器进行演奏,套曲锣鼓共有18套,分为文套和武套两种类型。文套套曲锣鼓的主要乐器为唢呐和小锣鼓,多为叙事性的抒情乐曲,以文静温柔见长,善于表现悲欢离合和儿女之情;武套套曲锣鼓的主要乐器为大唢呐,大多描绘战争场景,以气势雄伟见长,善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主要用于舞台演奏。

音乐形式

潮州大锣鼓是用科介来表示控制锣鼓运乐的速度、内容及情绪变化的一切锣鼓引子和过门,它既保留了古乐及正音戏、潮剧的丰富锣鼓科介,又吸收了其他戏曲中科介的优点,使其纷繁多姿,独具一格。潮州大锣鼓的科介可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有明确内容与意念的科介,是能够表现时间环境、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动作的科介;第二种是指示速度、节奏、情绪变化的科介,人们通常用于二板或三板介的锣鼓引子或结束句、头板与散板的锣鼓引介、作为过门用的科介等;第三种主要用于介与介的连接、介与曲牌的连接和动作的配称。

科介又分为明介与暗介,明介是鼓师在指挥锣鼓乐演奏时所发出的预备动作中动作与声音的结合,而暗介则是只有动作没有声音的。因为潮州大锣鼓作为一种广场乐,司鼓者要指挥庞大的乐队,不仅要有外表的大动作,还要求要发出声音给演奏者以启示,才能使演奏者准确操纵手中乐器,形成整齐划一的节奏,所以演奏时多用明介;而暗介主要在戏曲和穴乐的司鼓者运用,因其乐队较小,鼓师与乐器操作者的位置较近,只要用预备动作便足以指挥其乐队,不在需要以声音辅助。

曲式结构

潮州大锣鼓由于受到戏曲音乐的影响,大型锣鼓套曲均与戏曲剧情有关,用曲牌联缀的手法,构成中国传统乐种中少有的大型联曲体结构。

演奏形式

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鼓为指挥的鼓乐形式,一般乐队编制在50人左右,司鼓者通过生动的鼓点、音色的变化,以及吸收了中国拳术、剑术的手势结合击鼓、指挥的动作,表演上“实介”与“虚介”的巧妙对比,以此来带领乐队的情绪和演奏,表现出独有的气势和色彩。按照传统的演奏可将其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类型。而按照表演形式可将其分为游行演奏式、坐定演奏式两种类型。

游行式演奏

游行式演奏即长行套,是为了适应游神赛会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发展而成的,常常演奏一些长行鼓点、二板吹套、三板锣鼓等,多在行进中演奏,常见于节日盛会、游神祭祀的游行场面。游艺队伍通常由女青年肩扛标旗开道为前导,紧随其后的是精心打扮的金童玉女,他们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寓意给人们带来祥瑞,这些金童玉女还装扮成戏人,表演一些传统的潮剧片断;最后紧随的是锣鼓乐队,它根据乐队编制有序排列,由深波大锣开道,随后是大鼓、斗锣、低音锣、月锣、亢锣、钦子、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和唢呐、笛子、椰胡秦琴二胡等乐器。根据鼓手挥捶发声,整支乐队一边行走一边演奏,队伍行列如长龙出海、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只有打击乐的“锣鼓半”锣鼓队,也经常出现在游神赛会中。

坐式演奏

坐定式演奏即牌子套, 是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扮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的,大多在舞台或广场中坐定演奏,它以大鼓为中心,台左边为沿袭戏剧称呼的武畔,为打击乐器;台右边是文畔,为管弦乐队;标旌旗帜分列两旁后座,用以装饰场面。演奏内容大多是根据历史题材为内容的成套曲目,结构紧凑、疏密相间、技法全面、风格独特、规范性强、富有地方特色。除此之外,大锣鼓队的组合除了打击乐完整外,还要求乐队及打击乐的音量要平衡。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潮州大锣鼓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统演奏形式较为悠久,唐朝时随着古中原人口迁徙,中原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而出现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后来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演奏名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使潮州大锣鼓演奏形式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和流传,并随着人文的进步,社会的变更、发展而演变和完善。其演奏形式是以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乐器的大型合奏音乐形式,具有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气氛庄重的特色,又有清新明朗、轻快活跃、动静分明的特点,被国外音乐界人士为“东方交响乐”,是潮州地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

社会功能

潮州大锣鼓配合民俗活动游神赛会已有百余年历史,正月看锣鼓已经成为潮州人的一种文化记忆,而且这种文化记忆根深蒂固,因此潮州大锣鼓具有情感情绪表达、审美享受、娱乐享用、符号象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传承、社会维系等多种社会功能;同时也让潮州人具有文化自觉性,一是掌握大量传统乐曲可以在行业内确立正宗的地位,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二是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民俗音乐传承人将传统曲目作为创新表演,获得不同演出效果的同时提升了艺术价值;三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大量的传统曲目,传承并创新传统曲目,是民间音乐活动的核心艺术,能得到音乐专家的认同;四是潮州大锣鼓大多与游神赛会活动等民间风俗活动相关,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因此具有民间民俗上社会认同意义。

代表作品

潮州大锣鼓的套曲锣鼓共有18套,分为文套和武套两种类型。文套套曲锣鼓的主要乐器为唢呐和小锣鼓,多为叙事性的抒情乐曲,以文静温柔见长,善于表现悲欢离合和儿女之情;武套套曲锣鼓的主要乐器为大唢呐,大多描绘战争场景,以气势雄伟见长,善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主要用于舞台演奏。

潮州大锣鼓传统的套曲共有18套,分为文套和武套两种类型。文套有文静温柔,表现出悲欢离合和儿女之情的特点,代表乐曲有《抛网捕鱼》《掷钗》;武套有气势雄伟,表现古战场格斗场面的特点,代表乐曲有《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等;以及18套其余乐曲《双咬鹅》《洪迈追舟》《十仙蟠桃会》《岳飞大战牛头山》《复中兴》《六国封相》《陈生告状》《薛丁山休樊梨花》《岳飞大战牛头山》《十仙蟠桃会》《天官赐福》《洪迈追舟》《八仙庆寿》《双咬鹅》等。

潮州大锣鼓乐曲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使其个体和整体得以全面地推进和规范、充实和丰富,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既可合又可分, 既可大又可小的多种演奏形体,有排鼓独奏曲 《鼓上飞舞》《龙舞》《赛龙舟》;有大堂鼓独奏曲 《鼓边舞曲》《鼓威》《夜深沉》;有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渔舟凯歌》《龙腾虎跃》;有西安鼓乐鸭子拌嘴》;有土家族的打溜子《老鼠娶亲》《八哥洗澡》等纯锣镲小打作品;有20世纪50年代新创编的《抛网捕鱼》《庆丰收》《海上渔歌》《关公过五关》《强渡身江》五套乐曲等。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潮州大锣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祭祀乐、游神赛会乐的民间吹打,渐渐汲取昆腔、弋阳、西秦、正字、外江、白字、潮州戏曲及其民歌、小调和庙堂乐曲,逐步形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锣鼓乐,它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节日欢庆等活动中都能见到其身影,特别是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游神活动中,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这种民间习俗延续至今,也使得潮州大锣鼓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而锣鼓班的出现,也促使锣鼓乐在演奏技能、曲目创新、乐器更新组合、演奏内容等方面更加丰富和完善,也相继出现了如林蕃葛、刘天有、林春辉、黄炳林、丘猴尚、许欲兴、陈松、明第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著名鼓师。

1984年,潮州民间音乐团参加了首届“鸵岛之夏”音乐会;2004年在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的文艺演出。进入21世纪后,潮州民间音乐团走出国门,受邀到法国泰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进行交流活动,参加演出,从而扩大了潮州大锣鼓的影响力;2004年,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东南方电视台、潮州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首届潮州大锣鼓邀请赛和潮州市首届旅游文化节的举办,将潮州音乐的学习、演奏及创作向前推进了一步;潮州市相关部门开展和举办的各类演出、交流和比赛活动,并给予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支持,让城镇与乡村的锣鼓队认识到潮州大锣鼓的文化艺术价值,使潮州大锣鼓的传承与保护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

传承人

黄义孝(1935-),男,广东潮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学习潮州大锣鼓演奏,在演奏实践中不断向其他大锣鼓名家求教,掌握了潮州大锣鼓的所有传统曲牌。他的演奏风格鲜明、表现力丰富,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与推广潮州大锣鼓,不断发掘、整理潮州锣鼓乐传统曲目,并根据潮乐锣鼓乐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创作了一批锣鼓乐新曲目,为潮州锣鼓乐的推陈出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困境与保护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现代进程的加快,潮州大锣鼓遭受着较大的冲击,历史资料丢失严重,艺术人材日益老化,潮州精品难以为继,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不高,造成了其生存空间日趋狭窄;它的演奏形式介于民族吹打乐和民族管弦乐之间,随着地方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发展,一方面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较好的保留了下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大胆的创新、改进和完善,严重制约了该演奏形式的发展和弘扬。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州大锣鼓,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以及爱好人士对潮州大锣鼓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他们在表演人员和演出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服装、妆容和肢体语言中融入符合当前观众审美的因素;在演奏形式上,合理地运用各种革新和创作手段,较大限度的保留该乐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和原有风格特色;在改编和编曲作品方面,则着重追求乐曲旋律的进行和配器手法的规范。在现代作品的创作中,开拓视野、大胆创新,学习、借鉴其它各乐种,甚至西洋音乐的优秀元素,进行充实与结合, 使作品能够既保留原味又有创新。2006年,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的潮州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义孝杨秀明林立言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潮州市文化馆、潮阳区文化馆被指定为相关保护单位,以此来推动潮州大锣鼓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资料

..2023-06-05

..2023-06-05

..2023-06-05

中国古乐——潮州大锣鼓.潮州日报.2023-06-07

..2023-06-13

..2023-06-06

..2023-06-13

..2023-06-06

..2023-06-13

..2023-06-09

潮州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6

潮州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2

..2023-07-02

..2023-06-06

..2023-06-12

..2023-06-09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6

..2023-07-02

..2023-06-12

..2023-06-12

..2023-06-12

..2023-06-09

..2023-06-13

..2023-06-13

..2023-06-13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9

..2023-06-12

..2023-06-13

..2023-06-1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3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