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古代中国高级丝织品中的著名品种,由于继承了宋代织锦的艺术特色,故名为宋锦,其主要产自中国江苏苏州一带,因此又被称为苏州宋锦。
苏州市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唐尧时期的织锦。宋锦属于纬锦,纬锦盛起于唐朝,因此宋锦承唐锦而来。宋朝灭亡后,成都市的官办锦院逐渐衰落,江南丝织业开始成熟,到元代,江南织锦已取代四川省蜀锦。到明清两代,随着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空前发展,苏州织造府的宋锦名扬全国。20世纪初(清末民初)因多年战乱及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传统的宋锦开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专门成立了宋锦生产合作社,以重新恢复和发展苏州市宋锦。1995年,苏州市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对传统丝绸的织染工艺和古代织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宋锦的抢救保护创造了条件。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需经过30多道工序。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色彩多用调和色,少用对比色,染色采用纯天然的天然染料,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宋锦因其结构、工艺、用料、织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或将重锦和细锦归为大锦而使其分为大锦、匣锦和小锦3类。苏州市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的,后来随着中国织锦艺术的不断发展,宋锦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用途。
为了保护和传承宋锦制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称由来
宋锦是古代中国高级丝织品中的著名品种,由于继承了宋代织锦的艺术特色,故名为宋锦,主要产区在苏州市,也被称为苏州宋锦。
发展历史
古代宋锦的发展
苏州市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唐尧时期的织锦。宋锦属于纬锦,纬锦盛起于唐朝,因此宋锦承唐锦而来。宋朝灭亡后,成都市的官办锦院逐渐衰落,江南丝织业开始成熟,到元代,江南织锦已取代四川省蜀锦。到明清两代,随着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空前发展,苏州织造府的宋锦名扬全国。
苏州宋锦的生产在元代形成规模,到明清两代,随着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空前发展,苏州织造府的宋锦名扬全国。宋锦属于纬锦,纬锦盛起于唐朝,因此宋锦承唐锦而来。江南织锦的沿追溯到汉朝的蜀锦,据记载,三国时蜀锦是古蜀国的主要经济来源,蜀锦行销曹魏和孙吴。东吴在孙策时,偷袭皖城,从袁术处得百工迁回东吴。公元263年时,交趾郡太守孙言胥征集上手工千余人到建业,自此,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到孙权时,吴国后宫有丝织宫女数百人,吴主赵夫人亲自从事织绣,能织作云龙凤之锦。到东晋时,左思《吴都赋》称江东“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丝”,江南丝织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唐宋时期,四川蜀锦在中国最负盛名,并逐渐移至中原进行生产,唐朝益州行台“陵阳公”窦师纶就曾改进蜀锦花样,创造瑞锦宫陵花样十余种,被誉为“陵阳公样”,是唐锦的主要形式之一。到宋代,织锦仍由成都转运司锦院(北宋)和茶马司锦院(南宋)共同生产。宋朝灭亡后,成都市的官办锦院逐渐衰落,江南丝织业开始成熟,到元代,江南织锦已取代四川省蜀锦。宋锦正是蜀锦向江南织锦过渡的时期,经对蜀锦创新后形成的轻薄、高雅的织锦品种。而宋锦真正被人们发掘其价值是在清代康熙,有人从泰兴季氏处购得宋裱《淳化阁帖》十,揭取其上宋裱织锦二十二种,在苏州市机房模取花样,并加以工艺组织改进后大量生产,而使仿宋式锦名噪一时,也是“宋锦”得以命名和流传的主要原因。
近现代宋锦的发展
20世纪初(清末民初),因多年战乱及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传统的宋锦再度衰落,其制作技术几近失传。新中国诞生前夕,宋锦行业再度濒临绝迹,全国仅剩下织布机12台,许多织锦工人面临失业窘境,无奈改行谋取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专门成立了宋锦生产合作社,以重新恢复和发展苏州市宋锦。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织锦厂专门成立了科技组与设计室,重点研究与扩大传统宋锦织物的生产,并开发了织有龙凤、环球、如意等图案的新纹样,同时大幅提高生产产量。1995年,苏州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专门研究与复制传统丝绸与古代织锦的织染工艺,为抢救与保护宋锦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2006年5月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产工艺
宋锦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蚕丝制成的丝线、织布机以及梭子、捞刀、剪子等等工具。
宋锦与刺绣、丝等工艺美术类的制作工艺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个手艺人能凭一己之力独自完成,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纹样设计、织物规格设计到装造和上机工艺设计;从意匠绘制到挑花结本;从丝线的准备到经纬线加工工艺;从织机的准备到织造等要经过30多道工艺程序,必须要一个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原材料及加工
传统宋锦是熟织物,一般采用的主要原材料是经过前加工工序处理过的丝线,在前加工工序中就已经完成丝线的处理和染色等工艺,可以直接用于织造。丝线的原料为蚕丝。
宋锦的经线主要分为地经、花经(也叫接结经或面经),纬线主要分为地纬和花纬两类。地经与地纬形成地组织,花经和花纬形成花组织。丝线的主要工艺流程为:生丝一浸泡一络丝一捻丝—定型—并丝一复捻一二次定型一成绞一染色一翻丝一整经。根据各自的定位不同,对应的加工工艺也有些许差别,面经主要起接结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绞装生丝—络丝—捻丝—定型—成绞—染色(或本色)—整经。纬线较之经线而言的加工过程略简略些,具体步骤如下:浸渍—络丝—并丝—成绞—染色—翻丝成筒—摇。
选择织机
对丝线进行加工之后,就是选用合适的织机进行织造。宋锦因它特有的组织结构特性,一般选用小花楼机进行织造即可满足需求,个别规格较大的宋锦也会采用大花楼机。
打综
织布机确定好之后,就需要根据织物的要求确定综片的数量并制作或准备综片。常规情况下宋锦选用 6 片综片(3 片为范,3 片为栈),若经线密度较高或地经组织为六枚,则采用 9 片综片(6 片为范,3 片为栈)。打综主要是制作织造所需要的综片。(现在已较少,都使用已制作好的综片)综片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范子,控制经线的提升;另一种叫障子,主要控制经线的下沉,两者互相配合,完成开口运动。打范片时,上下半综要分开进行,两个操作人员面对架框相对而坐,各自手握纡管,从龙骨线综门幅的一段开始打结并互相勾连。上手主动将纡管穿入下手张开的半综中。打范过程中,应计算好所需的综密,使结束时可以正好达到综门幅的另一端。为防止意外,一般可多打 5、6 个综作为机动。之后拆开架框,取出勾连好的上下半综的整体,一片范子就打好了。范子、障子打好后,按上机的顺序排列好,把经轴放在后面,再按照织物组织规定的穿综顺序和方法,将经丝一一穿入范子、障子扣内。范子穿上扣,障子穿下扣。穿综完成后,连同经轴一起上装机。在安装时应保持水平,障子在前,范子在后。范子、障子安装调试定位后,在两侧机身上安装厢板加以定位。
设计纹样和挑花结本
在宋锦织造中,先进行纹样设计,通过意匠图的设计和绘制,进行挑花倒花,之后上机织造,将纹样在锦面上完美的呈现出来。现代提花织物的生产也是先打制纹板,然后运用纹板上机,与织布机上的龙头、纹针的相互作用关系来完成的,与传统的挑花结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挑花结本的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用“脚子线”作经线,用“耳子线”作纬线,经线对应意匠图上的纵格,纬线对应意匠图上的横格,按之前设计好的意匠图,挑出‘花本’,之后将‘花本’上机,通过提升经线形成缺口,再于缺口中织入纬线来完成织造。脚子线的根数由单位纹样所需的经线根数确定,长度随织物的品种、花色配色、纹样长度变化。一般纹样长度是脚子线长度的十倍。耳子线的根数随着织物的纬密、纬重数和花纹长度而定。挑花时纹样上每行纬向格子内有几个颜色,每行就要用几根耳子线,总根数是根据纬密乘单位纹样长度再乘纬重数计算。花本的制作,简单来说是一种以线为材料对纹样进行编程的过程,不仅要把纹样按具体的规格要求计算得分寸不差,将纹样的细节和灵动都展现出来,还要按纹样图案的变化规律编结成一本能让织造工人理解的程序语言。挑花结本分两个步骤,先进行挑花,是将意匠图上纹样信息编制并储存的过程,然后进行结本,把这种编制好的程序输出,做出母本,应用于宋锦的织造中。
一般来说,大多数纹样只用挑一个可供上机母本,之后根据母本进行倒花、拼花等工序即可满足织造需求。如重锦极乐世界图轴,一个挑花架远远容纳不下,此时就进行分开挑花,而后运用拼花工艺,拼成一个完整的花本。对于某些对称型和循环型的纹样,在母本的基础上,用倒花工艺,复制出其他单元,如有需要之后会再运用拼花工艺拼制出完整的花本。另外,“倒花工艺还被运用于复制花本,复制出的花本可供数台织机同时生产或替换损坏严重的旧花本”。
织造
宋锦是双层织物,它的织造也分为地部和花部两部分,分别由范子、障子来管理。范子管地组织,障子负责花组织。织造时需织造工手足并用且与拽花工相配合,十分考验技术与合作。操作是协同连贯的,有基本的程序、规律,也要随着纹样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宋锦的特点
制作工艺特点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分为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色彩与染料特点
在色彩应用方面,宋锦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宋锦传统染色采用纯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将丝线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因此,宋锦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古朴高雅,沉着祥和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宋锦的配色系根据宋锦中不同的品种类别,因其用途不同而各有特色。
图案特点
宋锦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
宋锦分类及功用
宋锦因其结构、工艺、用料、织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或将重锦和细锦归为大锦而使其分为大锦、匣锦和小锦3类。苏州市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的,后来随着中国织锦艺术的不断发展,宋锦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用途。
重锦
重锦又称大锦,是宋锦中最贵重的品种,常以精练染色的蚕丝和捻金线或片金为纬线,经斜纹作地起各色纬花。金线则具有装饰主花、充当花纹包边线的功能,可采用长抛梭、短抛梭和局部特抛梭等织造。
重锦的质地厚重、图案精致、花色丰富、造型多变,其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殿堂、室内的陈列,如挂轴、卷轴、壁毯、靠垫等。
细锦
作为宋锦中最具代表性的细锦,其风格、组织、工艺与重锦相近。但细锦所用丝线较细,长抛梭梭重数较少,底经、面经的配置比例、组织也多有变化,常以短抛梭织主花,长抛梭织几何纹和花的枝、叶、茎及花纹包边线等,其中一、两组短抛梭用以色彩变换却不增加织物厚度。细锦图案常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花卉、瑞草等纹样,或八宝(古钱、方胜、琴、棋、书、画等)、八仙(宝剑、扇子、柏枝、葫芦、绿枝、笛子、荷花等)、八吉祥(花伞、宝壶、百结、法轮、双鱼、莲花、海螺等)。
因细锦易于生产、厚薄适中,被广泛用于服饰装饰、贵重礼品的装帧等。
匣锦
匣锦作为宋锦中的中档产品,花纹图案多为自然型小花或满地几何纹,以横条、对称排列为主,风格粗犷、颜色对比强烈。以桑蚕丝、棉纱和真丝色绒(即不加捻或加弱捻的精炼染色桑蚕丝)交织,采用一、两组长抛梭织地纹、花纹,一组短抛梭来点缀。
因匣锦质地疏松,常在成品背面涂以薄浆,使其挺刮,一般用作中低档书画、屏条的装裱。
小锦
作为宋锦中的中低档产品,小锦实际上并不属于宋锦,但因其与宋锦一样用于装裱,且与宋锦产于同一工厂,故将其归为广义的宋锦大类中。小锦是以彩色精炼蚕丝为经线,以生丝为纬线,配以不同的色彩、花纹而交织形成的,多为平素或单层小提花织物,如万字锦、月华锦、彩条锦和水浪锦等。
其小锦质地轻薄,通常用传统的石元宝对成品进行光整理,一般用于扇盒、银器匣、彩蛋匣等装帧精巧的工艺品锦匣的镶边。
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宋锦源于春秋,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市这座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结构、精湛的技艺、典雅高贵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明、清两朝苏州织造府织造的龙衣、帛、锦、纱、缎、绢等,以宋锦最为著名。苏州当时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官办、民办产销两旺,盛极一时,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苏州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均与宋锦业的发达分不开,故苏州的历史离不开宋锦的历史。
艺术价值
早在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府就能织出高难度、高水平的宋锦艺术品,尤其是300多年前织就的彩织“西方极乐世界图”轴,无论
在织物结构上、工艺制作上和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杰出性。它的抛道换色即“活色”工艺,一直被沿用至当代的织锦工艺上,其科学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实用价值
宋锦自古以来用途极为广泛。据《姑苏志》载:明代宣德年问,曾织“昼锦堂记”、词曲文字的欣赏锦品、“紫白落花流水”等装裱用锦。无论是帝皇妃嫔的御用服饰,还是宫廷殿堂的帷幔装饰;无论是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帧,还是对外群臣使节的礼品馈赠,处处可见宋锦的痕迹。当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宋锦作为高档艺术品、文化创意产品和大宗商品,一定会有市场需求和应用潜力。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苏州宋锦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千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颇负盛名的四大名锦之一,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它已经日渐式微。即使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这种古老的传统染织技艺毕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急速发展的需要。面对优秀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的没落,如何保护与传承其中的艺术精华,如何继承并与现代市场需求结合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已成为非常值得当代中国面料设计师、染织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深入思考与践行的课题。
保护措施
申遗情况
2006年5月20日,宋锦制造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锦织造技艺申遗详情
代表性传承人
宋锦制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宋锦制造技艺省级传承人
宋锦制造技艺市级传承人
保护工作
立法保护
2013 年 9 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实施《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贯彻的方针,这一条例的颁布为宋锦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立法保障,也为宋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环境,让宋锦的研究人员和匠人们可以专注于宋锦技艺和产品品牌的挖掘保护、创作研究和传承发展等工作。
建立宋锦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
宋锦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主要涉及有博物馆、研究机构、传承人的工作室或个体作坊、部分企业等,越来越多的宋锦机构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苏州丝绸博物馆是宋锦工艺的国家级传承单位,是中国对宋锦研究最顶尖的机构,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关于宋锦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多次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进行合作和交流,将宋锦的文化和工艺跨域国境传播出去。
代表人物及作品
钱小萍
钱小萍,女,1939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区(编者注:现为常州市武进区)安家舍西洋桥,初中毕业后,进入浒墅关镇蚕丝学校(后更名为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再后又改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丝织专业学习。1957年,去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实习。同年夏天,钱小萍从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苏州丝绸研究所从事丝绸新品种设计。1966年,钱小萍被苏州丝绸研究所派往苏州宋锦厂做设计调研。1989年10月,钱小萍所创立的国内首家丝绸主题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开馆。2007年,钱小萍被评为“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同一年,在苏州市文广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中国丝绸协会给她颁发了“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钱小萍历时6年完成宋锦作品《西方极乐世界》。
代表性国礼和高定
2014 APEC 会议宋锦服装。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奖牌绶带制作工艺源自宋锦的提花制造方式。
2021年6月16日,“锦瑟华年——上久楷·李薇服装秀”在盛泽时装周拉开帷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薇教授联合上久楷,将“宋锦”这一中国非遗传统手工艺进行当代设计。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2023-11-01
江苏非遗.江苏非遗网.2024-01-31
苏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二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4-01-31
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4-01-31
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4-01-31
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4-01-31
【小康人物】钱小萍:一见宋锦“误”终身.澎湃新闻.2024-01-31
大师传|钱小萍专访(九)传承创新,再现宋锦辉煌.百家号.2024-01-31
APEC领导人新行头:不是唐装汉服,是“新中装”.澎湃新闻.2024-01-31
北京冬奥会奖牌绶带由这家浙企制造 它的奥运情缘始于2008年.百家号.2024-01-31
锦瑟华年 "时尚盛开"——上久楷·李薇服装秀举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