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
玉琮,中国古代的一种筒型玉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地的礼器。
玉琮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除了良渚遗址,同时期的安徽潜山县薛家岗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襄汾县陶寺类型、华州区客省庄二期文化、韶关市石峡文化等遗址也有玉琮的出土。商周以后,琮是一种重要的玉礼器。东汉时期,出现了描述玉琮具体形制的《三礼图》等礼图。然而,东汉以后,相关的礼图逐渐遗失,至唐朝时期已经全部失传。五代十国以后的礼图对于器物形象的描绘也多属望文生义。同时,随着金石学说的发展,人们为满足历史记录的需求,将经学、礼学和古器物学相结合,对礼器的图像,尤其是有出土古物支撑的种类开始进行精细描绘,但对于玉琮的制式依然众说纷纭。目前出土的玉琮样式主要有细小型玉琮、宽矮型玉琮、长高型玉琮、四方委角型玉琮、扁平型玉琮和八角形玉琮。常见的玉琮纹路有简单切割纹、简化变形兽纹、重圈扇形目兽纹、神人纹或神徽纹等。
“玉琮”在新石器时期是部落首领祭祀天地、通灵神鬼的重要法器之一,是中国宗教文化原始形态的重要载体。曾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礼北方”的祭祀制度,被中国古代帝王所沿袭。玉琮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有多种解释,如象征着古人的宇宙观,或是作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相关器物,具有避祛凶邪的意义等。目前出土的玉琮主要藏于良渚遗址文化公园与浙江省博物馆,另有部分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
名称
“琮”最早出现于《周礼》中,商周的统治者“以黄琮礼地”。《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记载,琮,“瑞玉大八寸”,“从玉宗声”。琮的形状像车轮,外面有八个角,中间是圆形。琮所说的宗,意思是八个方向都能宗奉,所以琮外部有八面,中间是空心的圆形,表示无穷无尽。琮的德性像土地一般,所以是用来祭祀土地的。琮也象征着战争。古礼字(豐)即由琮和豆所构成。在《周礼》等典籍中,记载了璧、琮、圭、璋、琥和璜六类玉器(即“六器”、“六玉”)。商周之后,玉琮被历代重修礼乐者奉为重要的祭祀礼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成为汉之后一以贯之的祭祀传统。学者周南泉将玉琮定义为“外方(或者基本上外方),内圆,牙身的玉器”。
历史沿革
起源发展
以往的研究认为玉琮最早出现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将许多古代玉琮都视为夏朝时期的物品。然而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玉琮,占史前玉石琮总数的百分之七十。良渚玉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玉琮的主要特点是器型宽矮,折角钝角,孔径大小不一,纹饰多样且复杂,包括兽面纹、神人纹、组合纹等,其中以兽面纹和神人兽面组合纹较为常见;中期玉琮孔径多数较大,大孔径的玉环形玉琮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神人兽面组合纹饰为主;晚期玉琮形制上的变化比较明显,一方面是折角变成直角的玉琮占据主流地位,另一方面是大型多节玉琮开始首次出现,纹饰以简化的神人纹饰为主。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刘青春认为,良渚文化的玉琮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三个方向:过江北上至海岱地区沿黄河深入内地、沿长江向中上游传播以及南下至广东珠江流域。玉琮影响最广泛的地区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开始跨越长江向北传播,经过海安青墩、兴化蒋庄、阜宁陆庄,最远到达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分布地盘的新沂花厅遗址。虽然花厅遗址被归为大汶口文化,但其中出土的玉器中发现了典型的良渚琮式管和玉琮,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特点。根据其他大汶口遗址的发掘情况,玉琮受到了当地文化的抵制,始终处于文化的边缘区,并未繁荣发展起来。直到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玉琮在这一地区才有所变化,多处遗址都出土了玉琮,但在形制上与良渚玉琮已有较大的区别。在良渚文化式微之后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始仿制和应用玉琮于祭祀中。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前1900年)位于黄河上游地区,其玉琮与玉璧相伴出土,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组合。在齐家文化中,玉琮的祭祀功能最为普遍,墓葬中随葬的玉琮也表明了墓主人的非同一般身份地位。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玉琮包括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公元前3500一前2800年)遗址等。薛家岗遗址出土的玉琮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玉琮之一,年代与良渚文化早期相当。在珠江,石峡文化(公元前2800一前2300年)中发现的玉琮与良渚玉琮最为相似。
衰落
三代至秦汉总计发现玉琮总数约占史前玉琮的四分之一,玉琮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衰弱趋势。商代的文献主要为甲骨文,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提到玉琮。然而,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了解到商代早期就已经存在玉琮,并且在二里头遗址等地有相关的发现。商代晚期的玉琮分为石质和玉质,多为短矮体,有些则相对较高。其中许多玉琮明显用于装饰,其他玉琮可能用于陪葬。商代玉琮的纹饰大多为素面,偶尔出现少量的弦纹、几何纹、兽面纹和蝉纹等。其中兽面纹与同时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相一致,而蝉纹则具有明显的商代文化特色。对于没有纹饰的玉琮,更多地象征着主人的财富和地位。由于中原地区本土甲骨占卜的传统以及青铜礼器的繁荣,玉琮的特殊功能逐渐弱化,仅保留了作为墓葬陪葬品的功能。
在两周时期,实体琮与文献记载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琮是六器之一,用于礼地的仪式。《周礼·秋官·大行人》和《周礼·秋官·小行人》中提到琮作为一种珍贵的器物被用于周代与诸侯间的交往。《周礼·春官·典瑞》中还提到琮被用于敛尸的仪式。但实际上,西周时期玉琮主要有三种用途:礼器、随葬品和生殖器罩。文献记载对琮的礼制进行了规定,而实体琮则被赋予了更多功能,逐渐成为了常见的器物。
在秦汉,实体玉琮几乎绝迹,只有零星出土的两例。在两汉时期,古文经学得到了发展,以郑玄为代表的经学家们对大量已经很难读懂的先秦典籍进行整理注疏,著成了经典《三礼注》。关于黄琮礼地,《三礼注》中注解说:“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方,象地”,这表明礼地指的是昆仑山脉中的神祇,需要用与大地形状相像的方形黄琮来象征。关于朝聘享礼,《三礼注》中注解说:“圭璋特达,瑞也;璧琮有加,往德也”。享琮需要与锦相配,而圭璋不需要,实际上是对享礼等级的说明。关于敛葬,《三礼注》中注解说:“以组穿联六玉沟瑑之中,……,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这表明玉琮一般位于腹部,以沟通天地。刘彻崇尚儒术,儒家经典《周礼》逐渐被历代重修礼乐者奉为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成为有汉之后一以贯之的祭祀传统。两汉时期的玉琮具有一定的礼制地位,但与前朝留下的实体玉琮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文字记载相对抽象,导致人们对玉琮的具体形象理解并不一致。对琮形制的解释,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中,介绍了琮的形制特征和象征意义。随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对琮进行了简短的解释。
后代研究与仿制
汉唐时期的礼图已经全部失传。五代十国以后的一些礼图虽然有少数保存至今,但各家礼图所描绘的“琮”器物形象多属望文生义,随意揣测。在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年)聂崇义的《新定三礼图》中,礼器琮通常以平面圆八角形展示。
在北宋陈祥道的《礼书》中,“黄琮”被描述为两边内弧的长方形玉片,“驵琮”则是中心系带的长方形玉片。南宋林希逸的《考工记解》中,琮可能是圆八角形、方形或圆形,都呈扁平片状。到了北宋中叶,随着后世金石学的兴起,人们为满足历史记录的需求,将经学、礼学和古器物学相结合,礼器图像如青铜器等有出土古物支撑的部分开始精细描绘。然而,对于像琮这样虽然有古物出土但因失去记忆而产生认知隔阂的古代玉礼器,仍存在着不一致的认识。
直到明代,这种随意发挥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刘绩参考《白虎通义》中的记述,将琮的形象定义为穿孔截角的片状八边形。王应电自诩“昔人所载予多不录也,今日所载昔皆未有也”,他考订的“驵琮”则为截角八边形,与刘绩的《三礼图》中的“琮”近似,但中心没有穿孔或者穿方孔。“大琮”则为截角长方形。从这些明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可以发现明代的学者对于古代玉琮的真正形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清乾隆时期编制的《钦定仪礼义疏》和《皇朝礼器图式》,对于“琮”的形制不仅与宋明礼图中的“琮”迥然有别,而且两者之间也不统一。清代琮大致分为两类。首先是承自《周礼》的琮,这一类琮在形制上受到《周礼》的影响和传承。其次是清宫旧藏古玉琮,特别是爱新觉罗·弘历对琮的喜爱使得这一类琮得到了特殊的重视。由于清代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统治者主张学习汉人的精英文化,制定了新的皇朝仪礼制度,其中包括对琮的规定。乾隆《钦定仪礼义疏》的琮外八角星内有十七个锯齿。在琮的功能上,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黄琮除了用于春秋祭祀外,还被用于祷告和祈福的仪式。
分类
形制
因玉琮的整体特征是“外方内圆牙身”,即外型是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外壁有花纹的玉器。从现有出土情况来看,其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细小型玉琮
相对于大型正规玉琮而言,这一类细小型玉琮的尺寸通常是其数倍乃至十几倍。这种细小型玉琮比其他种类的玉琮出现要早。其中最早的出土文物可以追溯到薛家岗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两件。此后,类似形制的玉琮仅见于良诸文化。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玉琮“外方内圆,修长细小,出土时多发现在玉管集中的地方。”一般有一至五节。每节中有的四角各饰一兽面纹,有的只在四角中的两角才饰兽面纹。
宽矮型玉琮
这类玉琮的特点是宽度较大,而高度相对较小,宽度长于高度。它起源于良渚文化,一直延续到汉代逐渐消失。宽矮型玉琮一般由上下两节组成,四个角上装饰有兽面纹,也有无纹饰和不分节的。在良渚文化中,宽矮型玉琮的数量最多且制作精美。与良渚文化时期的宽矮型玉琮不同的是,龙山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的宽矮型玉琮多为无纹饰素面玉琮,妇好墓出土的玉琮多为此类型。
长高型玉琮
长高型玉琮相对于基础的短宽型玉琮来说,射径相对缩短,而高度显著增加。长高型玉琮的高度大于宽度,呈现出明显的方柱形状,上大下小。此外,它的节数也从三节以上增加,有些甚至增加到十几节。这种形状的玉琮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是该文化玉器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宋代以后的长高型玉琮形状基本上呈直方柱形,两端没有明显的大小差别,四个角几乎没有刻饰兽面纹,而是其他与兽面纹无关的饰纹。此外,长高型玉琮的大小也差异很大,大尺寸的长高型玉琮的射径超过短宽型玉琮,而小尺寸的长高型玉琮的射径又不如长高型玉琮。
四方委角型玉琮
四角切去直角而成为圆润的钝角的玉琮,被称为四方委角型玉琮。扁平型玉琮则俯视时呈现扁平形状,侧视则不同于长高型和宽矮型。这些玉琮主要出现在各种遗址和墓葬中,如浙江省的反山、瑶山,江苏省的寺墩,上海市的福泉山遗址等地都有发现。其中福泉山出土的一件玉琮被认为是迄今所见此类玉琮最精美的代表作品。玉琮的面纹主要由圆圈形目、阴线弦纹、长方凸块口鼻、横凸棱和身鸟纹组成,形式相同,而兽面纹则略有区别。
扁平型玉琮
扁平型玉琮是一种特殊的玉琮,它的形态在俯视时类似于长高型和宽矮型玉琮,但在侧视时呈现出扁平的形状,与良渚文化中描述的两类玉琮不同。这种类型的玉琮目前所知仅在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中发现过一例。随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现了多个例子。其中,发现的龙山文化玉琮较大,而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的玉琮则相对较小。
八角型玉琮
八角型玉琮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玉琮,目前仅在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墓中发现过一件。这件八角型玉琮的玉质呈现青白色,外周被四道竖槽分割成对称但距离不等的八角形,外缘还饰有三道横槽,中心有一个圆孔,具体尺寸为高度2.6厘米,外径5.2厘米。这种玉琮的四道竖槽结构类似于典型玉琮的四面的垂直凹槽结构,通过竖槽将其分割成对称但不等距的八角形,也类似于典型玉琮四面凹槽将其分割成八部分的结构。此外,玉琮的外缘还有三道横槽进行装饰,这与典型玉琮的“外方内圆牙身”结构相符合。
纹饰
除商周时期的一些玉琮有光素无纹者外,大多数玉琮周身都刻有纹路,又被称为“牙身”,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简单切割弦纹
简单切割弦纹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时代的玉琮上。此外,在宋代以后的仿古玉琮上也可以见到这种纹饰。这类纹饰通常只用横向或竖向的琢纹表示“牙身”,整体上看不出具体的图案内容。例如,薛家岗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件玉琮,每件只在每个角落中央切割一条扩展的弦纹。山西陶寺龙山文化晚期的两件玉琮,无论是八角形还是方筒形,也只有横向或竖向的弦纹。在般城的“妇好”墓中,被认定为琮的玉器有十余件,但观察发现,大多数并不典型,类似于龙山文化晚期的两件玉琮,多数上面刻有横向或竖向的弦纹。宋代之后仿古的弦纹玉琮非常多。鉴于这些是仿古的琮,其刻琢图案可能依据“牙身”说而仿造,因此常见的是数道横向或竖向的弦纹,有些可能是仿照良清文化等兽面纹玉的特点刻制,但当时尚未认识到它们是兽面纹,因此通常简单地刻制一些类似但不准确的弦纹,甚至结合当时流行的纹样,如卦纹和二字纹等。
简化变形兽面纹
简化变形兽面纹通常由一双圆圈或圆圈两侧各加三角形来表示眼角,而目上的两道横凸弦纹代表头额和头饰,双目下的一道横凸弦纹则表示口或鼻。这种简化变形兽面纹通常出现在长高型玉琮以及其他型玉琮的各节的四角,并经常出现在良渚文化的玉琮上。
重圈扇形目兽面纹
重圈扇形目兽面纹出现在良诸文化的玉琮上,主要用于宽矮型玉琮的装饰。除了头部两道横弦纹和眼下一道横或弧形弦纹与简化变形兽面纹在相应部位的表现很相似外,这类纹饰的眼纹以重圈扇形为饰,与简化变形兽面纹略有不同。
神人纹或神徽纹
主要用于良诸文化的二节或三节玉琮上,是由前述第二类和第三类玉琮上某些部位饰纹组成的。其中,第二类在上部,代表神人或神徽的头及颈部的装饰;第三类在下部,代表神人或神徽的胸腹间的兽面纹。正规的神人或神徽纹除了上述头和腹间的兽面纹外,还有双手和双脚以及身上繁复的云雷纹。但是用在玉琮上,则一般省略手和脚纹。
其他纹饰
除了前述的几类主体纹饰及其变形者之外,玉琮上还有其他补助饰纹,例如良诸文化玉琮上的鸟纹、神人纹和形式多变的云雷纹、几何纹等。此外,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在纹饰上有所差异,除了不是饰在四角而是在四面,并且形式也有所不同。其上的几何纹等也有一些差异。在其他玉琮上,如战国的扁平玉琮,也可以见到与良诸文化玉琮上不同的云雷纹,但数量很少,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在良诸文化玉琮上,还可以看到兔耳形纹。
“三”字纹或八卦纹
这种纹饰主要出现在宋代以后的仿古玉琮上。字纹由三道横或竖的弦纹组成,在玉琮的各个节上重复出现,形成几何形装饰以表示多数。八卦纹是道教的主题纹样,在玉琮上使用可能有相同的寓意。
制作工艺
玉比普通的石料坚硬的多,加工起来非常困难。制作玉琮大概要经过切割开胚、穿孔、形成射面、切磨成型、打磨抛光等工序。
切割开胚
工匠用柔性的线状物如麻绳、马尾、动物筋等,将两端绑在弓形木器上,制成弓或直接用手攥住线状物的两端拉动,搭配解玉砂(碳化硅、石英、石榴石等为“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分别从坯体两侧向中间切割,快接近时再敲落玉料。玉琮是先在方形玉料上成形,再钻孔 取心,形成外方内圆的基本形状, 然后再进行器形的加工和纹饰修 饰。
穿孔
玉琮的穿孔是对穿形成,往往留有台阶。钻孔有管钻和桯钻等方法。管钻是通过中空的管往复旋转带动解玉砂与被钻玉器不断研磨从而实施钻孔的工艺。桯钻是通过实心锥状工具的往复旋转带动解玉砂与被钻玉器不断研磨从而实施钻孔的工艺。工匠采用竹管或锥体石器等加石英砂,经过长时间的转动钻杆,将坚硬的玉石钻穿。节数越多的玉琮,钻孔的时间越长。
形成射面
开坯钻孔后,马上加工玉琮的射面,玉琮的射面不是直接加工成圆形,而是先切割成八角 形的射面,再逐步加工成圆形。
雕琢
良渚人使用鲨鱼牙齿、玛瑙、燧石、钻石和绳类混合砂砾等工具刻玉,玉器的纹饰线条流畅,刚劲有力。神人兽面纹的设计风格非常独特,凹槽或宽或窄,有纵有横,形成了多种视觉对比。横槽不仅分割器表,产生变化,还有助于图案的水平定位,使之准确匀齐。每个神人兽面复合图案自身严格对称,转角处的每半个复合图案又相互严格对称。
抛光
最早的抛光技术推测是用竹片、木片及树皮加解玉砂磨制器表,使之平滑光洁。良渚晚期的玉器薄厚均匀,器表光洁,虽藏数千年,但仍润泽光亮,可见研磨水平之高。
相关争议
玉琮的意义
宇宙观说
根据张光直的解释,他认为玉琮是一种可以贯通天地的手段或法器。这个观点来源于古代中国关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国语》中关于“绝地天通”的故事和萨满教理论。张光直认为,玉琮所具有的独特形状和纹饰设计能够与宇宙进行联系并实现沟通。牟永抗在研究中注意到中国古代宇宙观念在玉琮的平面结构和纹饰中有充分体现,玉琮的造型设计与凌家滩遗址玉版也存在相似的联系。陆建芳提出了关于良渚玉琮的形制意义的双重表达:一是玉琮代表了四面八方的概念,具有广阔的空间意义;二是玉琮内圆中空,可以通达各个方向。方向明借鉴了玛雅十三层宇宙观来补充琮在垂直空间中的意义,他认为玉琮体重复的纹饰设计包含了动态的旋转效果。
图腾说
邓淑苹认为琮是在典礼中套于圆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祇或祖先的象征。牟永抗和刘斌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注意到良渚玉琮上重叠雕刻图像的方式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柱一样,但他们认为玉琮是平置于某处或捧在手中使用的原始宗教法器。
性盒说
王仁湘提出琮象征宗庙中盛“且”(男性生殖器象征)的石函,至少有一部分或者多数玉琮是作为性器套盒使用的。但“性盒说”无法解释大部分玉琮的摆放位置并不在生殖器周围,且多不固定的现象。即使在像浙江瑶山和反山那样明显经过严格规划的墓地中,也广泛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江苏常州寺墩 M3,玉琮的放置方式更是特别,基本围绕墓主一周,显然不是作为男性生殖器的容器使用。
玉琮的用途
学术界对琮的用途一直存在争议。1915年,法国学者吉斯拉刊文认为,琮是“中”崇拜的礼器,代表古代穴居时代屋子中央的烟筒,也是家族祭祀的对象;1937年,学者陈大年刊文认为, 琮是玉器勒子的扩大;1947年,比利时学者密舍尔刊文认为,琮是《尚书·舜典》所说的“玉衡”,是用来观测天象的玉管;1957 年,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刊文认为,琮是由手镯演变而来;1986年,学者张光直提出,琮兼具天圆地方的特点,“象征天地的贯串”,用琮作为法器正代表政权开始集中的重要阶段1992年,杜金鹏提出,琮是腰际佩件等等。此外,还有学者把琮定性为柄饰,旄柄、斧柄的尾饰。
而学者武树臣认为,琮最初是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扳指,它和、一样都是弓箭的附属器具。后来,琮演化成为战胜之神的象征,并受到人们的崇拜。琮最初是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扳指,它和玦、韘一样都是弓箭的附属器具。后来,琮演化成为战胜之神的象征,并受到人们的崇拜。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良渚文化玉琮作为一种重要的玉器,展现了古良渚先民严谨的用玉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也反映了那个时期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城市文明的特征。同时,良渚玉琮也体现了统一信仰和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特征。因此,良渚玉琮是早期国家权力和信仰的中心所在。
为了建立和维护这一区域性早期国家的社会统治秩序,良渚遗址的空间形制和严格遵守用玉制度的分等级墓地(含祭坛),揭示出多层次的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的早期国家统治模式。在该城市遗址中,代表性玉器“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展现了这一区域性早期国家为强化统治能力而形成的统一信仰,并以其器形对其后中国诸多区域性复杂社会产生了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文化价值
礼玉文化
玉琮作为是一种祭祀用礼器,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通灵神鬼的重要法器之一,也是中国宗教文化原始形态的重要载体。玉琮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玉琮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玉器文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从简单的器物到精美的工艺品。玉器在中国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遗物,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和精神的表达。玉琮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发展,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礼仪、宗教等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随葬求安
玉琮是《周礼》所讲“六大礼玉”之一。在古代,有着“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的祭祀制度。从考古学成果采集得知,北方的齐家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商周等墓葬中有大量璧琮随葬。玉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在许多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通天行为很好的象征物在张陵公园M4、草鞋山M198、寺墩M1等墓葬,玉琮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部及肩部;福泉山M6,玉琮置于墓主人骨架靠土墩斜坡的外侧;寺墩M3,玉琮围绕于墓主骨架的四周。这些玉琮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具有保护死者的含义。学界认为良渚文化的玉琮是一种与人们的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器物,它被放置于墓中随葬,很可能具有保佑死者平安吉祥、避祛凶邪的意义。
仿品鉴别
鉴别玉琮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玉器的器型、工艺、纹饰和沁色等因素,而仅仅从材质来判断是不够的。其中,要注意“兽面纹”这一特征,它的眼位上吊、兽眼与兽口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阳刻与器身之间的过渡平缓柔和。 良渚时期的玉器的材料多数为硬玉,只有金刚石的硬度在其之上,因此用来切割玉器的道具是抹有金刚石的绳子,通过对玉器长时间的反复磨损来塑造简单刻纹。
玉质沁色
玉琮要细辨玉质和沁色,透闪石是良渚文化所使用的主要玉石材料,在古代备受珍视,并被用于制作各种器物和装饰品。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也被广泛应用于玉琮制作中。制作玉琮的多为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
颜色光泽
玉琮还需要辨别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在鉴别透明度时,常常使用聚光手电来照射,通常范围为2毫米至10毫米之间。良渚古人所选用的湖绿色玉器,当聚光手电的光线照射到上面时,能够完全透过。由于在制作过程中的沁色存在相当的难度,因此一般较难仿制。另外,在鉴别良渚玉琮时还需要注意其光泽和颜色的变化。玉琮的光泽应该是油润光亮的。玉琮的颜色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其中湖绿色是最主要的颜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矿物质的作用,玉琮的颜色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也是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的。
琢刻工艺
玉器琢刻工艺是辨别玉琮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出土的良渚玉琮上,很多都留有切割的痕迹,主要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两种方式。锯切割是使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进行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力度和技巧,才能切割出平整而准确的形状。锯切割的痕迹在良渚玉琮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而线切割则是使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进行玉器的切割工艺。由于当时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线切割常常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抛物线形状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等器物的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切痕。
出土发掘
玉琮大约产生在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甘肃齐家文化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中大量出现,其中以良渚文化玉琮的出土与传世数量最多。自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对良渚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以来,已经过去了80余年。目前已经发现了约2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玉器的地点有60多处,出土的玉琮数量不下百件,主要集中在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尽管出土了少量的良渚文化玉琮,但并没有确切的出土层位,因此当时的考古学家认为它们属于商周时期的器物,并未将其归类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直到1973年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才首次有确切的层位依据,M198和M199两个墓葬中分别出土了3件玉琮,这是首次在层位上确定了琮、璧、钺等大型玉制品属于良渚文化。随后的考古工作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良渚文化玉琮。
1976年,妇好墓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共出土1928件随葬品,玉器700余件,其中有两件带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选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较为少见。
1986 年,考古专家们开始发掘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出土了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进驻余杭县(现余杭区)长命乡雉山村,对反山这座高出平地4米左右、长90余米、宽30余米的土墩,在西端布了10×10米的6个探方,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 6.5 千克,外方内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得名“玉琮王”。“玉琮王”是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高8.9厘米,上射径17.1厘米至17.6厘米,下射径16.5厘米至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文物馆藏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现多藏于良渚遗址文化公园与浙江省博物馆。少部分其余遗址出土的玉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三星堆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
浙江省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参考资料
玉琮.故宫博物院.2023-05-16
遗址概况.良渚遗址.2023-05-18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2023-10-12
周礼(周官).识典古籍.2023-10-16
说文解字系传(说文通释).识典古籍.2023-10-16
遗产价值.良渚遗址.2023-05-19
王明达:良渚玉琮王何以“玉见千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2023-05-18
玉琮.故宫博物院.2023-10-12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2023-10-12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