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
齐云山旧名白岳,是位于中国休宁县齐云山镇的一座国家地质公园,占地面积约110.4平方千米。
齐云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充足,四季分明,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具有明显的丹霞地貌特征,在其地层中还埋藏有恐龙化石。生态环境多样,生存着八角莲、野大豆、野含笑等国家濒危植物和黑麂、金钱豹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景区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在唐乾元年间,即有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明朝时期,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齐云山景区包括横江、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四大游览区,拥有玄天太素宫、真仙洞府、白岳飞云等众多景观景点。
自1982年后,齐云山景区逐步修复重建了真武殿、玄天太素宫等道观宫殿和众多亭台。景区于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2006年,齐云山宋朝至清朝的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命名由来
齐云山由齐云、白岳、岐山、万寿峰等九座主要山峰组成,以其中的“白岳”一山最早闻名于世,所以古时将这些山峰统一称为“白岳”。在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峰名“香炉峰”,又称“凌虚岩”,峰体高耸入云,宋朝时的程珌在石前刻“云岩”二字,至明嘉靖年间敕令将“白岳”改名为“齐云”。
区域历史
唐代岐山石桥岩一带为佛教圣地。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绶捐款建石门寺。地方权贵,社会贤达,文人雅士,僧侣等多来此游览,成为山岳风光揽胜之地。唐朝乾元年间(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方士余道元自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拜请居士金安礼、金士龙两人在齐云岩建造了佑圣真武祠。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齐云山道教基业。
明朝年间,齐云山地区道教活动频繁,在此建立了齐云观、三清殿、玉虚宫等众多道观殿堂,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置道会司于休宁县城崇寿观,主领全县道教事务。齐云山上的名道士被任命为道会司。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教真人张天师后裔驻齐云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
清代末叶,佛教活动在齐云岩西白云岩萌发,佛教徒均为黟县西递人,多为带发修行的女尼。在同治、光绪以后,朝廷频遭内忧外患,于是裁撤道官职司,由齐云山各道房公推有威望的道士任道长,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初年仍沿用清代设置。民国23年(1934年)休宁县国民政府设置“齐云山管理委员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玄天太素宫被拆除尽,宫内的的一批历史文物被洗劫一空,神像、经书等被损毁。1980年,安徽省建设厅拨款休宁县政府专项资金3万元,用于齐云山景点维修。同年,休宁县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齐云山管理组,齐云山旅游业开始起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千米的齐云山镇,介于东经117°57′—118°07′,北纬29°47′—29°50′之间,东至齐云山镇蓝渡村,南至渭桥乡的紫溪河,西至黟县渔亭镇的万寿山,北至山脚横江。东西长16千米,南北相距6.9千米,景区总面积110.4平方千米。
地质
齐云山地质为中生代白垩纪形成的陆相岩系,地层为白垩系湖相沉积岩层。其岩性为红色砂岩、砂砾岩,层序清晰、构造明显。齐云山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岩层,周边有部分元古界、古生界地层分布。按其岩性本身差异和时代不同,又可分为上统和下统。上统有“齐云山组”(紫灰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和紫红色厚层钙质砂岩)和“小岩组”(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由暗红色厚层砾岩及鲜红色厚层硬砂岩构成,在齐云山北麓的登山亭一带可见。上部为砖红色厚层硬砂岩,还与紫灰色巨厚层砂岩、紫红色巨厚层砂岩互层)组成,下统主要为“桂林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由棕灰色巨厚砾岩、紫红色厚层钙质硬砂岩、钙质细砂岩、钙质粉砂岩组成若干个大型韵律层。上段主要由暗紫色厚层粗砂岩、中粗粒砂岩、紫红色薄层钙质粉砂岩组成若干韵律层组成)地层。
地形地貌
齐云山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至晥南盆地边缘隆起部位,其山体是东北—西南走向,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海拔最高585米,相对高差200—400米,其地形地貌主要由“桂林组”“齐云山组”等地层发育而来。白垩系地层既是形成齐云山丹霞地貌的母体,也是恐龙化石的赋存层位。
齐云山区域内拥有赤壁丹崖、峰丛、石峰、石台、石岭、丹霞洞穴和天生桥等丹霞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景观。其中赤壁丹崖景观主要位于月华街景区内,其中位于齐云岩东侧的赤壁丹崖,由栖真岩、忠烈岩、寿岩和象鼻崖等4部分组成,规模庞大,是齐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中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整个山体长约337.9m,相对高差约40m,是由多个不同走向的山体在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多面相”丹霞地貌。
气候
齐云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源充足、热量丰富、日照适宜、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3℃,年际间变化较小。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7°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27.9℃。年均降水量1613.7mm,最多年(1954年)为2641mm,最少年(1978年)为928.8mm。春夏降水集中,降雨量可达全年的70%以上。1—6月份降水逐渐增多,雨量较小但较为集中,持续时间长。6月中旬的梅雨季容易形成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日照时数1931h,无霜期达231d。
水文
齐云山地区水系众多,其中横江古名黟川,又名吉阳江,上溯黟县渔亭镇,经过齐云山北麓,主河道全长69.8千米,休宁县境内长近40千米,流域面积997平方千米,县境内近550平方千米;资河又名资水,位于齐云山南侧,河面较窄,流水平缓,由多股细流小溪汇聚而成,环绕山麓东流,注入渭河;桃溪源自齐云山桃岭北,汇入横江;紫溪源自波阳湖,经过岐山石桥岩出,流至齐云山南渠口,经蓝渡汇入横江。还有人工建造的湖面面积5400平方米的五老湖,蓄水近10立方米的三清湖等众多河流湖泊。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齐云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所属的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植物种类173科553属1302种,其中木本植物581种,草本植物721种。有鹅掌楸、银杏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有杜仲、短穗竹等中国特有单型种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绞股蓝、喜树等抗癌物种;还有八角莲、野大豆、野含笑等我国濒危植物。还有休宁矮竹、休宁荛花为安徽省特有物种。齐云山各山地分布有南山茶、油桐等油脂植物,构树、华桑、自茅等纤维植物以及麻栎、青㭎等科植物等,在各低缓山地则分布有板栗、甜槠等淀粉植物。
动物
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动物资源有哺乳纲动物49种,鸟类200余种,爬行纲45种,鱼类17种,昆虫纲12目160余科700余种,两栖动物2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颈长尾雉、梅花鹿、黑麂、金钱豹、大灵猫、白鹇、大鲵属、猕猴、花面狸等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早年,在齐云山水库旁有水老鹳活动,现已较为罕见。
景区布局
齐云山共分横江、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四大游览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其中,横江游览区位于齐云山北麓,东起蓝渡古桥,西至黟县渔亭古桥;月华街游览区东起白岳峰,南至方腊寨,西至青狮峰,北临横江;楼上楼游览区位于齐云山风景区北部腹地,东与月华街游览区相邻,西与云岩湖游览区连接;云岩湖游览区位于齐云山风景区西南端,月华街西南的岐山。
主要景点
横江游览区
横江游览区位于齐云山北麓,其范围东起蓝渡古桥,西至黟县渔亭古桥,面积约12平方千米。横江是横江游览区最主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缓,9座石碣(拦水坝)把16千米长的横江自然分成9滩18湾,东西两端架设有两座古石拱桥。该游览区的主要景点有历史悠久的登封古桥、新建设的小壶天艺术馆等。游览项目有农民健身基地、竹筏小舟江上游、江上垂钓、摄影休闲农家乐等。
登封古桥
登封古桥建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横跨于横江之上,是登齐云山的隘口,桥长147米,穹高12米,为九孔石拱桥,造型古朴典雅。2002年以来,在古桥附近先后建成了“滚水坝”“亲水码头”“休闲绿地”“临江徽派建筑商住楼”等靓点建筑,构成了一条以登封古桥为中心,以太极大道(滨江大道)为主轴,全长600米的风景线。
小壶天艺术馆
小壶天艺术馆建于2006年,位于齐云山镇横江滨岸,为徽派园林风格的仿古式建筑。艺术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
月华街游览区
月华街游览区东起白岳峰,南至方腊寨,西至青狮峰,北临横江。以展峰下真仙洞府和玉屏峰下太素宫为中心,面积43.4平方千米。有玄天太素宫、真仙洞府、仙人指迷、南山三亭遗址等众多景点。
月华街
月华街位于齐云山半山腰,因半悬峭壁之上,被称为“天街”。又因时常笼罩在云海之中,被称作“云上天街”。街上有玄天太素宫等古建筑。
玄天太素宫
玄天太素宫是齐云山重要的道教建筑,被钟峰、鼓峰、玉屏峰、香炉峰四座山峰环绕,宫前有横江流过。殿宇为三进递进式构建,正门左右辅以一对石狮,宫正门牌匾为“玄天太素宫”。中门楹联为“妙造自然,收拾起大好风光,山川不老;意有所得,把握住云开晴日,香火为缘。”第一进殿为“灵官殿”。殿为“明三暗五”开间,单层硬山式建筑,内供奉王灵官神像,左右青龙白虎神君拱立。在第一进殿与第二进殿之间为一条神道,两旁立有铜像,中间立有一只仅存的明万历年间方形四角大香炉,两侧为东西偏殿。渡仙桥横跨虚危池之上,池边挂满红色丝带。二进殿为“太岁殿”,殿为“明五暗九”开间,重檐歇山式建筑,内供奉黄铜铸成的六十甲子太岁、斗姆元君神像。三进殿为玄天太素宫的主殿“祖师殿”,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殿脊高九丈九尺,建筑总体结构周密。殿两侧安置钟、鼓,殿正中供奉真武大帝鎏金坐像,上首两旁两侧神像分别为玄天上帝青年、中年的化身。两侧分别立有十大护法,拱卫玄天上帝。祖师殿是齐云山道教举办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真仙洞府
真仙洞府位于石门岩与黑虎岩之间,是齐云山十大名洞之首。真仙洞府位于一个四面环山的峡谷里,地势险要,周边无路可通,洞口围有三面高墙,洞穴内空旷宽敞,通道曲折,之间相互贯通。据传,宋朝时天谷子曾在这里居住。在真仙洞府下方有各代碑碣,岩壁凿有大小摩崖石刻近百处。
仙人指迷
仙人指迷景点位于五老峰南麓,是一座山峰,峰体陡峭,从不同的角度观望形态不同,有的角度像大拇指,有的角度像点燃一支巨型的蜡烛,故又名“拇指峰”“蜡烛峰”。
南山三亭遗址
南山三亭遗址位于齐云山南麓。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婺源人汪应蛟在朝为官,并为嘉靖帝上齐云山求子有果。于是,嘉靖帝御封齐云山。当时婺源县明示,自婺源县地界至齐云山60余千米,命名为“祥光路”。路上每过2.5千米,建一亭供行人休息;每5千米,立庙宇方便香客敬神。珰金至齐云山南麓7.5千米分别建有“登封亭”“慈云亭”“辞香亭”。今亭已毁,仅留遗址。
小壶天
坐落月华街梅轩道院内,因岩洞呈壶形,故名。洞内宽广若室,昔为游山的士绅贵客品茗消夏之所,称为“清凉石室”。洞内有一线泉,洞外有舍身、飞升台胜境。
九古桥
九古桥指位于紫溪河上的九座古桥。紫溪河珰金村到渭桥村一段主河道全长9千米。明清时期先后在此建造了九座半圆形石拱桥,拱桥大多为单孔,也有双孔和三孔。其中紫光东西两桥间隔100米,造型灵巧。
辇辂峰
即玉屏峰。齐云山十大名峰之首。石壁峭立,峰岩似一道天然屏风。海拔580米。位于玄天太素宫南,为古代帝王专用的坐车。远远观之,山峰形若一辆规模庞大的皇宫用车,故名。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吏部尚书程珌书“云岩”二字镌于壁。
五老峰
位于紫云关之北,紫霄峰西南,与独耸峰相对峙,是齐云山十大名峰之一。五老峰由五座山峰连体成群而成,山峰间高低参差,似五位老者面北朝圣,故名五老峰。另说形似五指,又名五指峰。海拔500米。十余株千年古松屹立峰巅。
楼上楼游览区
楼上楼游览区位于齐云山风景区北部腹地,东与月华街游览区相邻,西与云岩湖游览区连接。其范围东起青狮峰和五老湖,西至万寿峰,南接船头峰,北临横江。面积27平方千米。有楼上楼、万寿峰等景点。
楼上楼
楼上楼是一座丹崖峭壁巨岩,由于不同成分所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各异,天然形成洞上累洞的多间重楼。清代乾隆,白云道长题为“第十三楼”。左有玉屏峰,前有一线天龙井等。
万寿峰
位于楼上楼景区最西端,海拔535米。峰体扁平,山峰形似一只骆驼,又名骆驼峰。以往建有佛教寺庙,石牌坊、碑碣等名胜。
白云岩
位于齐云山西北4千米,一山居高临下,北临横江。山岩体型庞大,岩体中有一个幽洞,南北贯通。清朝末年,黟县徽商筹集巨资,在此大兴土木,构建大雄宝殿、观音阁、精舍等佛寺。
迷宫洞
迷宫洞位于齐云岩西南,群仙楼北侧,是齐云山十大名洞之一。洞口朝西,洞内套洞,纵横交错繁复,洞内吹凉风,光线幽暗。主洞深120米,经探测,洞内通道前段较宽,人可弯腰行走,随着通道深入高度逐渐降低,在其深处,只能爬行,内洞堵塞,没有出口。
云岩湖游览区
云岩湖游览区又名岩坑水库,位于齐云山风景区西南端,月华街西南的岐山。其范围东起休宁县渭桥乡境内的洪坑河,与南山接壤,西至黟县渔亭镇山场,北临横江,南至紫溪河,面积28平方千米。该景区以秀水、奇峰、怪石和佛教遗址、古迹称胜。主要景点有云岩湖、群仙楼、九古桥等。
云岩湖
云岩湖面积4.6平方千米,湖体瘦长,航道曲折多分岔,水面清澈,四周群山环抱。
群仙楼
群仙楼是一处山峰群,有接连成片的玛瑙红巨崖,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峰峦。对于峰群的形态有人认为形似楼阁,也有人认为如群仙下凡,所以称“群仙楼”。
时令景观
恐龙化石
公园内白垩系中保存有大量的恐龙遗迹化石,主要包括小壶天恐龙足迹、上山根村恐龙足迹、雨君洞恐龙足迹以及南北麓恐龙蛋化石,赋存层位为休宁盆地小岩组和徽州组。其中,小壶天恐龙足迹化石位于月华景区内,保存在上白垩纪小岩组下段红色厚层砂岩中,一共包括55个恐龙足迹和3条龙行迹,所有足均是三趾型,全部为两足行走的兽脚类恐龙留下的,此外,小壶天区域还保留有恐龙尾迹化石。
在齐云山南麓上村石场徽州组上红粉砂质岩与岩屑砂岩组成的韵律层中还发现了恐龙蛋化石。这些化石成窝产出,共有十余枚。部分蛋化石与岩石未完全剥离开,仅见蛋壳,少数为完整蛋化石,“蛋壳、蛋清、蛋黄”三层结构清晰。蛋化石呈椭球状,大小4x8厘米—6x9厘米,蛋壳为青灰色,厚1—2米,全部由方解石组成。
季节景观
齐云山四季分明,各个季节的景观有其特色。春季,山间迎春花、桃花、啼血杜鹃、山茶花、山节子、紫藤花、菊花、紫藏、剑兰等上百种花朵盛开,可供观赏;夏季,齐云山有珍稀林木古树一千余种,大多属于常绿乔木,可供夏季避暑;秋季,齐云山地区的木瓜、板栗,银杏、甜槠、杨梅、阳桃、南瓜等瓜果成熟;冬季,齐云山降雪丰富,崖沿、洞口、树梢挂满会挂上冰柱,形成晶莹透明的钟乳石、银帘、玉树和琼楼等冬季景观。
佛光
佛光,气象学称“峨眉宝光”,因阳光折光衍射作用而形成。夏日清晨,在峰顶或岭台之上可以观赏到云海,当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光从人的背后照射过来时,在人面前密云浓雾的天幕上会出现一圈五颜六色的金色光环,当阳光与人的位置和光环形成一条直线时,光环正中则显现本人的影像,人动光环亦动,即所谓的“佛光”景观。佛光持续时间较短,云开雾散,自行消失。
白岳飞云
白岳飞云景观出现于每年的春、秋、冬三季,指的是有时大雨过后,在日照的作用下,地面水气蒸发至一定的高度,受气压影响凝结成云块、云团,水汽在江湖溪涧上升腾,在山风的作用下,云雾在山间移动的景象。
横江彩虹
多出现于一年中的夏季。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彩虹最常见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由于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常在横江上空出现彩虹飞渡,形成一座七彩光谱的“拱桥”。齐云山风景区也出现过罕见的晚虹和双重彩虹气象景观。
节庆活动
农历三月三
道教真武大帝的诞日为农历三月初三,齐云山会举办大型的祈福法会。其时,休宁县、歙县、开化县等地的香客会背上黄色进香布袋,前往玄天大素宫朝山进香、上表、献花、祈福消灾。在院南地区,三月初三又为黄帝圣诞日,民众会开展祭祀活动。另外,清明节恰为玄天上帝圣诞日前后,徽州人民会开展祭祀、扫墓等缅怀祖先的仪式,部分香客会前往齐云山参加祈福法会。
农历九月初九
农历九月初九为道教玄天上帝的升天日,齐云山道教协会举办大型的斋酿祈福活动。在民俗文化中,这一天正好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九”在《周易风水》中为阳数之最,素有长久长寿之意,在民间被视为吉祥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有登高祈福、祭拜祖先的习俗。故而齐云山道场与重阳节活动相融合,丰富了节日的氛围。
其他看点
崖刻碑刻
1984年经安徽省文物部门普查,全山仍存古代崖刻305处,碑刻232块,后又增加当代刻18处刻70块,共计625件。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天门岩、真仙洞府、三天门、舍身崖、玉虚宫、最高峰和天桥岩楼上楼。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刻题于北宋治平丁未年(1067年),年代最古的碑刻始立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现存数量最多的为明朝嘉端、万历两朝的碑刻。石刻内容有文、赋、诗、记和题名等。字径大者逾丈,小者为蝇楷。书体有楷、草、篆、隶、行等。题书者的身份多样,刻工大多严谨精湛。这些遗留的摩崖和碑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涵盖的历史信息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土特产品
齐云山景区有多种土特产品。特产有竹、木制的工艺品,加以漆绘,香客称为“红货”,如朱漆筷、竹节碗等。朱漆筷由毛竹或箬竹削制而成,涂以红漆,刻上“齐云仙筷”等字样,八双一扎。竹节碗当地俗称“盂”,直径10—12厘米 ,口径与底径一样大小。也有像瓷碗一样的木制品,镂刻花纹或漆饰彩绘,坚固耐用。此外,还有白岳黄芽茶、柳叶腊梅等土产。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世纪70年代,齐云山的岐山地区兴修水利,解决防洪和紫溪河下游农田的灌溉,国家投资51万元在岩坑村拦截岐山筑坝,修建一座小型水库,名岩坑水库,库容量350万立方米,水面5平方千米,主航道4.6千米。水库建成后增添了“泰坦尼克号”等山水新景点。
1984年,齐云山管理处经过考察,将岩坑水库易名云岩湖,开发水上游览项目。
1985—1989年,齐云山景区修复重建了步云亭、凌风亭、云天一望亭、会仙阁、白云观等众多亭阁,在玉虚宫南边修建了一线天,在齐云山最高峰东北侧修建了观景台和石板步行道,重修了九里登山道,登山台阶2820级,每步台阶高15厘米,宽32厘米,长150—170厘米不等,均为红砂石料。并利用横江在齐云山下的资源优势,新购置玻璃钢划艇游船8艘,竹筏12条,开辟太极竹筏游项目。
1993年,楼上楼开发公司成立后投资12万元修路架桥,建亭辟景,并于1994年试开放游览楼上楼游览区,1995年2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此后开发公司继续投资11万元清理维护景点,健全接待设施,并在会仙阁、楼上楼、白云关、龙吟桥等景点办起了餐饮服务业。
1999年开始,齐云山管委会在地质公园范围内建立了7块中英文对照解说碑,并利用路灯广告牌等宣传普及地质保护知识。
2002年,齐云山镇政府以及外地资商先后在横江区域投资建成“滚水坝”“亲水码头”“休闲绿地”“临江徽派商住楼”“玛瑙红色城墙护岸大堤”“园林式云山诗意休闲居”等靓点建筑。构筑了以登封古桥为中心,以太极大道(滨江大道)为主轴,全长600多米的登封桥风景线。截止2007年,齐云山先后新建了8幢屋宇,建筑面积达9650平方米,并新建了南坑登山道、南坑竹筏码头、登封桥亲水码头,规划设计了五老峰水库。
2009—2011年,齐云山管委会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地质公园的道路、防护栏等基础设施,并制作了中、英、日、韩四种文字对照的地质公园标志碑、标识牌60多块,并与道教协会先后在月华街2000米主街道安装了39盏节能灯,街道上安装具有道教特色的六角挂灯、宫灯和50多盏挂灯、地灯。期间,管委会投资修建、拓宽望仙亭下台阶160级,每级宽3米。
2016年,齐云山月华索道正式开通,为单线循环脱挂式抱索器吊厢式索道,全长772.78米,上下高差308米,最高运行速度达每秒5米,运行时间4分钟,单程最大运量可达每小时1500人。同年,新游客集散中心落成开放,占地面积约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44平方米,分东西两楼,呈八字形坐落,主要集售票、旅游接待、旅游集散等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兼顾景区办公等综合功能。
2017年4月,齐云山艺术馆开馆,艺术馆分两层展厅,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展出了白旭东、陈、丁文卿、杜荣坤等13位艺术家的艺术精品,同时展出了法国博物馆联盟提供的卢浮宫大师铜版版画及周春芽等多名中国著名艺术家的限量版画。两年后,在齐云山艺术馆的基础上建成天雕艺博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分为迎宾区、展示区、影视区、演艺区、休闲区和服务区,展出灵璧石70方。为中国首家以当代艺术理念展示灵璧石天然雕塑的艺术馆。同年,休宁县齐云山玉虚宫,经过一年时间的修缮,正式对外开放,并举行了玉虚宫神像开光庆典。
保护
1982始,齐云山景区先后重修了真武殿、玄天太素宫等3座宫殿,修复了东阳道院、太徽道院等4座宫宇。
1984年,齐云山管理处协同县文物管理所,耗资三干余元,对齐云山各个景点所有碑刻及摩崖石刻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洗和整修加固,并进行拓片留存,后又进行化学封护,并在濒危地段架设铁栏杆维护。
1994年9月,玄天太素宫第三进殿(祖师殿)修复工程启动,并于1996年10月竣工落成。
1993—1996年,休宁县政府成立了“齐云山绿化指挥部”对齐云山的绿化进行维护,经过三年实施,基本消灭齐云山周边的荒山。1996年10月,成立“齐云山绿化林场”后植树造林约73.3万平方米。
2002年,齐云山管委会搬迁了月华街游览区小壶天附近居民住宅,并在小壶天景点东侧上方开辟了新的观赏区,建立了小壶天恐龙遗迹化石保护隔离带,并对恐龙化石作了防风化侵蚀处理,加装了有机玻璃保护罩。2002—2004年,景区范围内退耕还林约1.73平方千米,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全部改成梯田,种植孟宗竹和经济果木林。
2012年,休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玄天太素宫依照历史原貌进行恢复重建。
2020年,休宁县文物部门组织实施齐云山“国保”摩崖石刻抢险加固工程,费用约800万元,对真仙洞府、玉虚宫两大区域“国保”摩岩石刻的危岩体进行加固、地表水疏导和裂隙灌浆等。
相关文化
道教文化
齐云山道教文化氛围浓郁,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道教建筑。早在唐朝末期,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石门岩,开创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历史,此后历代都有道教在此活动,在齐云山还留下了百鸟衔泥塑立真武大帝神像,昭示灵验的传说。在山间建有玄天太素宫等大型道教宫观和“九里十三亭”等亭阁。道教认为“九”是阳极中最大的一个数,代表至高无上的意思;“十三”则是阳数,龟背上有十三块板纹,代表长寿,“九里十三亭”的布局正是道教这一思想的典型反映。此外,齐云山的道教音乐也别具特色。齐云山道乐采用原始老谱“工尺谱”曲调(工、尺、上、乙、足)进行演奏。现如今,齐云山道场音乐主要由经韵音乐和曲牌音乐两部分组成,经韵名目繁多,主要为儿女体弱多病祈求解除劫难的《解结科》、祈求神灵以多生贵子的《百子科》以及秉承帝王救命为沙场捐躯和天灾大难中众多牺牲者超度而举行的《罗天大醮》等二十五种,曲牌音乐有《步虚韵》《主云飞》《大开门》等,运用频繁。
游山名人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宋代著名学者,理学家。早期曾游齐云山,石桥岩多处名胜,并创作了《云岩》五言诗。
程珌
程珌(1164—1242年)字怀石,号水遗民,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大臣、学者。宋绍熙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刑部、礼部、吏部尚书,福建省安抚使等官。擅长作诗词、书法。著有《洺水集》60卷、《内外制类稿》30卷和《书录解题》等。宋宝庆三年(1227年)游齐云山,并题有“云岩”二字,是齐云山年代较为久远的崖刻。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讲学于故乡阳明洞,学者称其阳明先生。举弘治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大司马等职。正德年间游齐云山,留有《题云岩》和《文昌阁记》等诗文。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年)号甘泉,字元易,明代学者、理学家、广东增城人。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嘉靖间登游齐云山,讲授《孟子·尽心章》于岐山石桥岩左之天泉书院,撰《心性图说》,刻于岩洞之壁,新安远近学子多从授业,尊夫子为甘泉先生。著有《云岩》等诗。
名人诗词
云岩
【宋】朱熹
山行何逍遥,林深气萧爽。
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
日照香炉峰,德霭烟飞暖。
云岩
【明】王守仁
岩高极云表,溪环疑折。壁立香炉峰,正对黄金阙。
钟响天门开,笛吹岩石裂。掀发长啸,满空飞玉屑。
云岩
【明】湛若水
休宁道人方直养,昔说齐云在天上。天风浩浩恣游人,雨晴二月花初长。
游人自爱花生意,花怜只为游人赏。我来长叹山云深,拍手放歌天地广。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93年,以齐云山风景区和凤凰山公园为中心,以西田林场、岭南林场、齐云山园林站、钟塘苗圃和皖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组成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占地面积6547万平方米,其中森林面积5447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同年,在齐云山地区发现了早期恐龙蛋、恐龙脚印、恐龙尾迹等多处化石。
2002年3月,月华街游览区的八仙洞、文昌洞、罗汉洞内先后发生5起岩石崩落地质灾害,落体岩石10—100千克不等。
2020年11月,在齐云山脚下的一个丹霞地貌的天然岩洞中发现一处摩崖石刻群,最少有8处以上石刻,其中部分石刻字迹清晰可辨,年代、题刊者不详。
所获荣誉
1981年,齐云山景区内宋代至清代的梵文摩崖石刻和碑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齐云山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10日,齐云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5年5月31日,齐云山被安徽省林业厅批准建立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2001年12月,齐云山被国土资源部授牌“国家地质公园”。
2005年12月12日,齐云山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
2006年5月,景区重要碑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天下之“道”·第4期|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低调的齐云山.生态中国网.2023-05-03
齐云山攻略|游江南第一名山,观世界最低云海!..生态中国网.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