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罗广斌

罗广斌(1924年11月22日—1967年2月10日),男,四川成都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当代作家。著有作品《红岩》《在烈火中重生》。他先后担任过青年团八区、四区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1924年,罗广斌出生在重庆忠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44年,他为追求自由生活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读高中,第二年5月,加入中共外围组织“民青社”。1946年9月,转到云南建水县建民中学任教。1948年由江竹筠(江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捕,次年11月越狱脱险。解放后他先后领导重庆团市委、市青联和长寿渔场等工作,并编辑了烈士诗集《囚歌》。1958年,他与杨益言合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红岩》小说出版后,罗广斌确诊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后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岩》被污蔑成为禁书。1959年2月,他与刘德彬、杨益言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1967年2月10日,罗广斌逝世,时年4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罗广斌出生于优越的地主家庭,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罗广斌因反对家庭封建思想,于1944年离家到昆明市读书。他在昆明读书期间,受马识途和齐亮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思想认识。1945年,罗广斌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青盟”第二支部。同年,罗广斌在“一二·一”学生运动中,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壁报联合会主席。1947年春,罗广斌在党组织安排下,考入西南学院新闻系。在西南学院,罗广斌与同学合办壁报《清明》和油印小报。后因多次领导学生运动而暴露,离开西南学院。同年7月,由于斗争需要,罗广斌转移到重庆江北民建中学教书,主要讲授物理、化学。1948年,罗广斌经江竹筠、刘国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战友暴露转移到秀山,以教师身份担负在学生中培养党团发展对象等工作任务。同时在团第四区区委工作任团区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团区委书记。1948年9月10日因冉益智出卖,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捕,随后被关押。

狱中斗争

被抓后罗广斌在成都稽查处关押了十多天,后押解到重庆市,先关在绥署二处,后先囚禁于国民党政府在重庆集中关押政治犯的渣滓洞,后又被关到白公馆监狱。本来凭着家庭的关系,罗广斌完全可以不坐牢,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为其出狱后埋下祸端。罗广斌的哥哥罗广文当时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最初的想法,是让罗广斌在狱中吃点苦头转变立场,但他坚持斗争,保持自己的坚定信念。当时,狱内党组织也曾希望他利用家中的特殊背景出狱,让狱外的党组织了解狱中的斗争情况,但罗广斌此次没有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他选择了留在狱中和同志们共同面对严刑拷打。在狱中罗广斌智斗徐远举、联络齐亮等其他被捕成员。1949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进监狱,罗广斌等人凭借着想象将这面“五星红旗”制作出来。后在渣滓洞监狱进行大屠杀时,特务看守长杨进兴将剩下的16个男犯集中关押到楼下右边2号“休养室”,便带着亲信提前向城里撤退。罗广斌劝说已被做了许多思想工作的看守杨钦典,最终他们逃跑成功。。

狱后经历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将狱中同志们针对党组织和革命工作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完成了《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罗广斌在1949年12月初,到临江门“脱险同志联络处”报到,而后参加整理烈士资料。后在团市委机关进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在1950年7月1日重庆《大众文艺》一卷三期发表了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人署名的《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1958年,罗广斌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同年十一月,朱语今向罗广斌、杨益言约写长篇小说。创作初始中共重庆市委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二稿因低沉血腥而受批评,中后期由王维玲指导修改最终发表。1959年2月,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合作的《红岩》出版。1963年,回重庆任重庆市文联创作员;后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重庆分会工作。

“文革”期间

《红岩》出版后罗广斌的政治生活受到许多限制,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时,受抑制的罗广斌很快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于是,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1966年,《红岩》被批判为“修正主义作品”。同年10月,罗广斌等在重庆市中心解放碑进行了与市委驻文联工作组的公开辩论,罗广斌成了重庆有名的造反派;后又代表造反派上京告状。最后在夺权导致的分裂中死于非命。但关于罗广斌自杀的死因,其家人和朋友均表示怀疑,在“四人帮”垮台后,其妻子和朋友提出申诉,但当时并未得到平反。后又有当时的中组部部长胡耀邦的努力以及群众关注,1982年,重庆市有关部门调查清罗广斌的死因,他才得以正式平反昭雪。

创作特点

非虚构

罗广斌在创作过程中,善以史为本,具有非虚构性创作特点。非虚构性写作,以作者现实元素为背景写作,在写作和叙事过程秉承“诚实原则”,让小说极具真实性。如《红岩》中作者罗广斌就是以自己的时代为背景,结合被抓入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江姐等真实人物事件

戏剧性

罗广斌在对仪式化场景的描写中,善运用戏剧性描写。在《红岩》中有多处情节性冲突和戏剧性情节描写,把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语言连同具体环境构成一个个象征性场景。如《红岩》中的严刑拷打和壮烈牺牲两个场景,就体现出戏剧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红岩》

长篇小说《红岩》以处于“黎明前的白色恐怖”的重庆市为背景,描述了1948年处在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重庆,共产党员在渣滓洞集中营中与敌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红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它先后译成日、英、德、法、朝、越等国文字出版。2021年《红岩》出版60周年,这期间《红岩》印刷177次,发行量超过1170万册,成为长盛不衰的红色经典出版至今。《红岩》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被纳入学生教材。

家庭成员

死亡争议

长篇小说《红岩》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后,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中国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后的幸存者,这种经历让他的日子并不好过。1967年2月5日,罗广斌被红卫兵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10日,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关于其死亡的真相,是具有许多争议的。

人物评价

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厉华馆长说:“虽然我没有见过罗广斌,但我和他在档案里交往了20年。他是一个让我崇敬的革命前辈,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红岩》这本书对中国几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作家敬文东评价罗广斌说:“他是一个热情似火的人,却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他牺牲于革命话语即兴色彩的新一轮顽皮,本想借助这新一轮顽皮,却最终失败。他以自己的肉身完成了又一轮的第二度理解与解释,贡献了新的剩余价值,为我们的话语市场拓展了篇幅,增加了疆域。”

诗人何雪松在《海燕》(当时名《我们的海燕》)里是这样评价罗广斌的:“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你——骄傲的海燕。”

重庆晚报》评价:作为印数达700多万册,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传播,被改编成电影、歌剧话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为流传的《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注定要被写进历史。

后世纪念

骨灰安放仪式

共青团重庆市委礼堂在1978年11月11日隆重举行罗广斌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仪式上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共青团中央,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名人赠送了花圈。

故居

抗日将领罗广文和《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兄弟的故居位于三汇镇罗岭村,忠县将对故居进行复建修缮,挖掘历史文化,留存历史文脉,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基地和乡村旅游景点。罗广文、罗广斌故居是忠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展现出了当地的忠义精神。

人物轶事

《红岩》作者姓名及署名排序

关于《红岩》最初创作时,是由罗广斌领导杨益言刘德彬三人成立创造小组,共同写作《禁的世界》(《红岩》初稿)。但之后在刘德彬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写作。

《红岩》在出版之前一直是“罗、刘、杨”,在《红岩》出版之后就微妙地变成了“罗、杨、刘”。出版前,“罗、刘、杨”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工作组合,他们一起在机关、学校、工厂做过的不计其数的报告会,被人所熟知。据当年重庆团市委负责人廖伯康回忆:“其中罗广斌作的报告最受欢迎,其次是刘德彬,再其次是杨益言。”后刘德彬因种种原因,被取消《红岩》出版署名权力,虽然还是那个三个人的工作组合,但是《红岩》出版后,他们之间的排名顺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很多时候和场合,刘德彬从排名第二变成了排名第三。在特别场合也有其它说法,在重庆南温泉完成的《锢禁的世界》中的片段发表时署名却是“刘德彬、罗广斌、杨益言”,是因其是刘德彬执笔写作的。《红岩》出版两年后由罗广斌执笔写给中青社文学编辑室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信中署名是“刘、杨、罗”。

参考资料

罗广斌.中国作家网.2023-04-28

罗广斌作品.中国图书馆.2023-04-28

《故事里的中国》走进“烈火”重温“红岩精神”.央视网.2023-04-28

罗广斌:狱中绣红旗 出狱写《红岩》.忠州日报.2023-04-28

《在烈火中永生》--意志在闪光.红岩英烈纪念馆.2023-12-25

国旗故事①:泪目!在白公馆监狱,他绣出的“五星红旗”是这样…….齐鲁网新闻.2023-04-28

小说《红岩》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光明网.2023-04-28

《红岩》作者排名的变奏.光明网.2023-04-28

傲骨写忠诚——经典军事文学作品《红岩》赏析.中国军事网.2023-04-28

1961年12月,长篇小说《红岩》首次出版,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 其故事背景和人物原型都与广安或广安人有关 ——重温《红岩》.广安市人民政府.2023-04-28

新华全媒+丨60年发行量超1170万册,小说《红岩》为什么这样红?.新华网.2023-04-28

罗广文和罗广斌家族轶事.抗日战争纪念网.2023-04-28

罗广斌:革命者和作家的一生.新浪网.2023-04-28

罗广斌:革命者和作家的一生(2005-6.搜狐网.2024-07-24

传承红岩精神暨纪念《红岩》出版60周年座谈会将在广安举行.中新网四川.2023-04-28

罗广文罗广斌故居完成复建设计.忠州日报.2023-04-2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