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淋病(Gonorrhea),是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简称淋球菌)感染导致的性传播疾病,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也可导致眼、咽、直肠感染和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淋病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淋病分为无并发症淋病、有并发症淋病、其他部位淋病以及播散性淋病。男性最常见的表现是尿道炎,临床上以分泌物和最常见;而女性则为宫颈炎,其中约50%女性无并发症淋病感染者无明显症状。男性局部并发症主要为附睾炎,女性主要为骨盆腔发炎,其他部位淋病包括眼、、。
中国自1975年以后,淋病又死灰复然,病人逐年呈直线增多,是性病主要发病病种。淋病主要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淋球菌的培养为淋病的确诊试验。治疗药物有头孢曲松钠等。治疗结束后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1周后病原学检测阴性,判为治愈。
淋病早在公元2世纪由盖伦(Galen)命名,1879年奈瑟(Neisser)找到淋球菌并正式命名为淋病奈瑟菌。淋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据估计全球淋病每年新发病例达到8800万。淋病发病率在中国性传播疾病中占首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需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
命名
早在公元2世纪,盖伦(Galen)就为淋病命名,叫“Gonorrhea”,按希腊字义是“精液流出”的意思。尽管这个术语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学者曾几度对这个病的名称加以修正,但人们已习惯用这个术语,并被一直沿用下去。
唐朝以后,中国关于淋病名称的分类更为繁多,其中劳淋似为慢性淋病的劳累后易于发作的情况,膏淋极似现代所指的淋病。近代中医称淋病为花柳毒淋。
分型
淋病分为无并发症淋病、有并发症淋病、其他部位淋病以及播散性淋病。其中,无并发症淋病分为男性无并发症淋病、女性无并发症淋病、儿童淋病;有并发症淋病分为男性有并发症淋病及女性有并发症淋病;其他部位淋病包括眼结膜炎、咽炎、直肠炎;播散性淋病包括成人播散性淋病及新生儿播散性淋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也可有眼、咽、直肠感染和播散性淋球菌感染。淋球菌呈卵圆形或肾形,无鞭毛、芽孢,常成对排列,接触面平坦或稍凹陷,直径0.6~0.8μm,革兰染色阴性。淋球菌的适宜生长条件为温度 35~36℃,pH7.2~7.5,含5%~7%CO2的环境。淋球菌离开人体后不易生长,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较弱,52℃只能存活5分钟,60℃1分钟内死亡;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小时即死亡,但在不完全干燥的环境和脓液中则能保持传染性10 余小时甚至数天;对一般消毒剂很敏感,1:4000硝酸银溶液7分钟死亡,1%苯酚1~3分钟死亡。、
发病机制
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淋球菌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黏膜有亲和力,通过其表面菌毛含有的黏附因子黏附到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并沿生殖道上行,经柱状上皮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溶解破裂;淋球菌还可从黏膜细胞间隙进入黏膜下层使之坏死。淋球菌内毒素及外膜脂多糖与补体结合后产生化学毒素,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和疼痛;如治疗不及时,淋球菌可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成为慢性病灶。淋球菌的菌毛和外膜主要蛋白具有抵抗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杀伤作用的能力。
流行病学
淋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于1960年宣布,已有15至22个国家出现了上升趋势。3年以后这种上升趋势已波及到世界卫生组织111个成员国家中的53个(占47.7%)。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达到8800万,是美国的第二大性传播疾病。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宣布基本消灭性病,但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性观念的开放、卖淫嫖娼等活动的出现,使性病再度流行,淋病的发病率在中国性传播疾病中占首位,并有大幅上升的趋势。另外,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也是淋病蔓延的原因之一。
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为化脓性炎伴肉芽组织形成以及纤维化。主要累及男、女泌尿生殖器官。在感染的第2~7天,尿道和尿道附属腺体呈现急性卡他性化脓性炎,黏膜充血、水肿,并有黏液脓性渗出物自尿道口流出。如未经治疗,男性患者的病变上行蔓延至后尿道及其附属腺体,波及前列腺,精囊和附睾引起急性化脓性炎。女性患者则病变蔓延到前庭大腺、尿道旁腺、子宫颈引起急性化脓性炎。通常女性尿道和子宫颈的脓性渗出病变不如男性显著。部分女性患者由于经期、流产等诱因,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弥漫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严重后果。急性炎症之后伴随着肉芽组织修复和痕形成,可导致受累及组织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慢性者淋球菌可长期在病灶潜伏,形成以显著浆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并反复引起急性发作。
传播机制
传染源
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传染源主要是淋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及眼炎病人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淋球菌,在淋病的潜伏期或发病早期,尤其是女性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性交直接接触传播
是淋病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淋球菌对人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可直接黏附在黏膜上生长繁殖,无论性伴侣的任何一方带有病原体,当发生性接触时另一方均易感染上淋病,绝大多数淋菌性尿道炎是通过阴道性交感染,但也可发生于男性同性恋患者,若性伴侣患有淋菌性咽炎,也可通过口交发生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
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淋球菌污染的毛巾、内裤、被褥、便盆、手指等而被感染,但是这些传染途径比较少见。
母婴传播
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母体患淋菌性宫颈炎、阴道炎时,在分娩过程时,因新生儿通过产道而感染新生儿,引起淋菌性眼炎、淋菌性口腔炎及淋菌性外阴炎等。妊娠期女性患者感染可累及羊膜腔导致胎儿感染。
临床表现
淋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性活跃的青、中年,多发生于15-30岁年龄段,以20-24岁最常见。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潜伏期患者具有传染性。病变主要累及泌尿生殖系统。
无并发症淋病
男性无并发症淋病
淋菌性尿道炎为最常见的表现,约10%的感染者无症状。潜伏期为2~10d,常为3~5d。有症状患者中以尿道分泌物和尿痛最常见,部分有尿急、尿频或尿道刺痒感。尿道分泌物开始为黏液性,量较少,数日后出现大量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患者尿道口潮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包皮龟头炎,表现为龟头、包皮内板红肿,有渗出物或糜烂,包皮水肿,可并发嵌顿包茎。 偶见尿道瘘管和窦道。少数患者可出现后尿道炎,尿频明显,会阴部坠胀,夜间有痛性阴茎勃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即使未经治疗,一般在10~14d后逐渐减轻,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但并未痊愈,可继续向后尿道或上生殖道扩散,甚至发生并发症。
女性无并发症淋病
约50%女性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常因病情隐匿而难以确定潜伏期。
宫颈炎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子宫颈充血、红肿,子宫颈口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可有性交痛,可有外阴刺痒和烧灼感。
尿道炎
尿痛、尿急、尿频或血尿,尿道口充血,有触痛及少量脓性分泌物,或挤压尿道后有脓性分泌物。
前庭大腺炎
通常为单侧性,大阴唇部位局限性隆起,红、肿、热、痛,可形成脓肿,触及波动感,局部疼痛明显,可伴全身症状和发热。
肛周炎
肛周潮红、轻度水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伴瘙痒。
儿童淋病
男童
男性儿童多发生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有尿痛和尿道分泌物,检查可见包皮红肿,龟头和尿道口潮红,有尿道脓性分泌物。
女童
幼女表现为阴道炎,有尿痛、尿频、尿急、阴道脓性分泌物,检查可见外阴、阴道、尿道口红肿,阴道及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
有并发症淋病
男性有并发症淋病
男性有并发症淋病常见并发症为附睾炎、精囊炎、前列腺炎、系带旁腺(Tyson腺)或尿道旁腺炎和脓肿、尿道球腺(Cowper 腺)炎和脓肿、尿道周围蜂窝织炎和脓肿、尿道狭窄等。
女性有并发症淋病
女性有并发症淋病常见并发症为骨盆腔发炎、肝周炎等。淋菌性子宫颈炎上行感染可导致淋菌性盆腔炎,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以及肝周炎等,淋菌性盆腔炎可导致不孕症、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不良后果。
其他部位淋病
眼结膜炎
常为急性化脓性结膜炎。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于出生后2~21d出现,症状常为双侧;成人可单侧或双侧,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水肿,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巩膜有片状充血性红斑,角膜混浊,呈雾状,重者可发生角膜溃疡或穿孔。
咽炎
见于有口交行为者,90%以上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有咽干、咽部不适、灼热或疼痛感,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咽后壁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
直肠炎
主要见于有肛交行为者,女性可由阴道分泌物污染引起,通常无明显症状,轻者可有肛门瘙痒症和烧灼感,肛门口有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或少量直肠出血,重者有明显的直肠炎症状, 包括直肠疼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检查可见坐骨直肠窝脓肿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播散性淋病
临床较罕见。
成人播散性淋病
患者常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最常见的是关节炎皮炎综合征,肢端部位有出血性或脓疱性皮疹,手指、腕和部小关节常受累,出现关节痛、腱鞘炎或败血性关节炎,少数患者可发生淋菌性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等。
新生儿播散性淋病
少见,可发生淋菌性败血症、关节炎、脑膜炎等。
检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疑似病例为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临床表现中任何一项者。确诊病例为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实验室检查中任何一项者。
流行病学史
患者有冶游史或不洁性接触史,配偶有感染史,与淋病患者(尤其家中淋病患者)共用物品史,新生儿母亲有淋病史。
临床表现
淋病的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流脓或宫颈口阴道口有脓性分泌物等。或有淋菌性结膜炎、直肠炎、咽炎等表现,或有播散性淋病症状。
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检查
取男性尿道分泌物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显示多形核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为阳性,适用于男性无合并症淋病的诊断(敏感性≥ 95%,特异性97%),但不推荐用于其他类型的淋球菌感染(如咽部、直肠和女性宫颈感染)的诊断。
淋球菌培养
为淋病的确诊试验,适用于男、女性及除尿液外的其他所有临床标本的淋球菌检查。从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到形态典型、氧化酶试验阳性、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鉴定为淋球菌,必要时可进行糖发酵试验确认鉴定。淋球菌培养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85%~95%,可保存淋球菌 菌株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是培养的另一优势。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培养,适用于各种类型临床标本的检测,用PCR等核酸检测技术在标本中检测到淋球菌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为阳性。核酸检测应在通过相关机构认定的核酸扩增实验室开展。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真菌性阴道炎及滴虫性阴道炎等进行鉴别。
非淋菌性尿道炎
临床表现与淋病相似而较淋病轻,有尿道刺痒,伴有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男性患者可发生尿道炎、附睾炎和前列腺炎,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刺痒及尿道口潮红等症状,在较长时间不排尿或清晨首次排尿前,可有少量的黏液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念珠菌性阴道炎
又称霉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炎。常见症状有白带增多及外阴、阴道瘙痒,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痛,排尿时尤为明显,还可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典型的霉菌性阴道炎,白带黏稠,呈白色豆渣样或凝乳样。有时白带稀薄,含有白色片状物或表现正常。检查见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片状薄膜,擦除后,可见整个阴道黏膜红肿,急性期还见受损的糜烂面或表浅溃疡,需要做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是否查到芽孢或假菌丝以鉴别。
滴虫性阴道炎
主要症状为白带增多。分泌物呈灰黄色、乳白色或黄白色稀薄液体,或为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有腥臭。严重时,白带可混有血液。多数患者有外阴瘙痒、灼热、性交痛等。有尿道感染时可有尿频、尿痛甚至血尿。约有半数绦虫者无症状。检查可见阴道及宫颈黏膜红肿,常有散在红色斑点或草莓状突起。后穹隆有多量液性或脓性泡沫状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可确诊滴虫性阴道炎,通过此可与淋病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应尽早确诊,明确临床类型,明确有无耐药,明确是否合并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应及时治疗,治疗方案或药物应正确、足量、规则;应严格考核疗效并追踪观察;应同时检查和治疗其性伴侣。
一般注意事项
未治愈前禁止性行为。注意休息,有并发症者须维持水、电解质、糖类的平衡。注意女性外生殖器局部卫生。
药物治疗
头孢曲松钠250mg单次肌内注射在尿道和直肠感染的治愈率为99.2%,咽喉部感染的治愈率为98.9%;推荐使用单剂250mg头孢曲松治疗单纯性宫颈、尿道和直肠淋球菌感染;同时还有一些替代方案。
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直肠炎
头孢曲松钠250~1000mg一次肌内注射;或大观霉素2.0g(宫颈炎4.0g)一次肌内注射;或头孢克肟400mg,口服,单次给药;或头孢噻肟1g,肌注,单次给药。
淋菌性咽炎、妊娠期淋病、成人淋菌性眼炎
头孢曲松钠250~1000mg,一次肌内注射;或头孢噻1g,肌内注射,单次给药。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头孢曲松钠25~50mg/(千克d)(单剂不超过125mg)静脉或肌内注射,连续3天。
淋菌性盆腔炎、播散性淋病、淋菌性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头孢曲松钠1.0g/d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续10天以上,或大观霉素4.0g/d,分2次肌内注射,连续10 天以上。淋菌性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疗程更长。
预后
治疗结束后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1周后病原学检测阴性,判为治愈。
泌尿生殖道无并发症淋病患者经治疗后,有下列情况时应做淋球菌培养检查以随访:症状或体征持续存在,咽部淋球菌感染,接触未经治疗的性伴,并发骨盆腔发炎或播散性淋球菌感染,妊娠期感染,儿童患者。淋球菌培养宜在治疗结束 后至少5d内进行,如果应用核酸扩增试验宜在治疗结束后3周进行。发现治疗失败或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应报告。
淋菌性附睾炎经治疗后,若3d内症状无明显改善,应重新评价诊断与治疗。淋菌性盆腔炎患者应在开始治疗3d内进行随访(有发热症状者在24h内随访),若病情没有改善则收入院。患者应在3d内出现明显的临床好转(退热、腹部压痛减轻、子宫、附件和宫颈举痛减轻),3d内无好转的患者可能需入院治疗,进行其他诊断检查或外科会诊。淋菌性脑膜炎、心内膜炎如出现并发症,应请相关专科会诊。
公共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淋病视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设定了通过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来减少全球负担的宏伟目标。《2022-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艾滋病毒、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感染战略》旨在到2030年,将淋球菌感染的发病率比2020年降低90%。世卫组织正与各国和伙伴开展合作,改进以人为本的病例管理方法,确保适当的治疗建议和有效的检测及伴侣服务策略,支持开发易于使用且负担得起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开发疫苗、以及改进监测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还与各国和伙伴合作,通过增强淋球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监测计划(EGASP)改进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管理,其中包括实施和使用更好的监测系统,以发现淋球菌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从而为制定适合当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历史
淋病在中国已流行很久,《素问》的《宣明五气篇》中已有“膀胱不利为”的记载。公元五世纪、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中记有:“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神阙穴。”到公元七世纪,隋朝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开始区分5种淋病。
由于早期人们以为淋病只是男性病,从而忽视了女性淋病的表现。17世纪末,博斯韦尔(Boswel)描述了他本人发生淋病的经过。1769年,约翰亨特(John Hunter)将同时患有淋病与梅毒病人的脓性分泌物接种于自己的尿道,结果染上了淋病与梅毒,由于当时未能将这两种疾病分开,所以只认为是得了淋病,人们认为淋病是梅毒的早期病变。1832年,里科德(Ricord)通过接种试验才将淋病与梅毒分开。1879年,奈瑟(Neisser)在患者尿道、阴道及新生儿眼内脓液中找到了淋球菌,并正式命名为奈瑟氏球菌。1935年,淋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用磺胺药治疗获得成功;1938年,用苄青霉素治疗再度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淋病的发生率呈稳步下降趋势,因此很多人相信,由于采取了控制措施和青霉素问世,淋病已是一种“行将绝迹的疾病”。人们大大地依赖于青霉素,有的国家关闭了治疗淋病的诊所。20世纪50年代中期,淋病开始重新抬头。
预防
参考资料
Gonococcal infection.ICD-10 Version:2019.2023-11-20
1A7Z Gonococcal infection, unspecified.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3-11-20
国家及地区.复旦大学.2024-03-0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12-03
淋病(淋球菌感染).世界卫生组织.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