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大明与后金在大凌城(今辽宁锦州凌海市)发生的一场战役。
崇祯二年(1629年,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避开明朝严防死守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进攻明朝都城,并成功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督关内外军事,随即前往辽东修筑大凌河城,巩固宁锦防线。皇太极得知后,害怕大凌河城再次成为宁远、锦州一样的城池于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出兵攻打大凌河城。
在此次作战中,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攻。大凌河守将祖大寿率领大凌河城官兵四次突围均遭失败。在此情况下,明廷派出四万援军救援大凌河城,在长山口(锦州府城东南,距城十五里)与清军作战失败,四万兵马全军覆没。 大凌河城围困日久,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投降后金。 最终,后金大获全胜。
此战后,明朝援军损失尽,损失物资不计其数。而后金在此战中革新战法,成功仿制在关内缴获的明军火炮,并建立专门的炮兵部队。同时,皇太极积极招抚明军将领,后金更加强盛。
战役背景
宁、锦之战
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后金两位首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先后发起宁远、宁锦之战。由于明朝方面守将袁崇焕采用坚壁清野,避免与后金野战,并利用“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使得后金两次进攻受挫,均无功而返。
两次战役的胜利使明朝收复了大片失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宁锦防线,形成了以宁远为核心,联络关外诸城,各城池可以独自固守,而且还能互相支援的防御体系。
提升汗权
皇太极即位之初,后金依然遵照努尔哈赤规定的共议国政。皇太极和其他三大贝勒轮流执政。此时的皇太极空有大汗虚名,实际上与旗主无异。
皇太极为提升大汗权威在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月,在每旗设立总管旗务大臣一名,参与国事商议;设立佐管大臣两名,负责佐理本旗事务及审断狱讼;另外再设调遣大臣两名,负责出兵驻防,随时调遣。这些官员的设置分散了旗主贝勒的权利,新任命的官员也因感恩皇太极的提拔而向皇太极靠拢,从而扩大了皇太极的统治基础。
绕蒙入关与袁崇焕之死
宁锦之战后,皇太极吸取宁远、宁锦之败的教训,不再正面强攻宁、锦,而是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入关,攻击明朝防守薄弱的城池。崇祯二年(1629年,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由于明朝重兵皆在宁、锦一带,山海关以西边防废弛,后金一路直抵遵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军救援战死于遵化城。后金一路势如破竹直至京师。
此时袁崇焕尚在关外,急忙率兵前去救援。因一路急行军,人困马乏,袁崇焕请求进城休息,崇祯帝不同意;后又请求在城外驻扎,也没得到批准。都城突然遭到兵祸,都说是袁崇焕纵敌拥兵。与袁崇焕不和的朝中大臣也诬陷袁崇焕之前与皇太极议和是叛国。并且此前袁崇焕私斩毛文龙让崇祯帝心里已经有所猜疑,这时皇太极使用“反间计”使崇祯帝坚信袁崇焕已经反叛投敌。十二月一日召见袁崇焕时,将其逮捕入狱。袁崇焕被捕后,崇祯帝以大同总兵满桂统帅入援军队,并催促出战。但最终寡不敌众,战死于安定门。
后金在关内大肆劫掠,但因宁锦防线的存在后金害怕后路被截断,所以不敢在关内久留并且也不能长久控制关内城池。 同年年底,皇太极率军返回,沿途占领遵化市、永平、滦州、迁安市四城,派部分军队驻守,其余部队返回沈阳市。次年八月,袁崇焕以“擅自议和,私斩大帅”二罪被下令处死。
自制火器
宁远之战后,后金开始重视制造西洋大炮。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三年),皇太极率军入关时在涿州市缴获了明军的红夷大炮 ,马上命后金汉官仿制。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正月,造成第一门新式火炮。到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后金已经有四十门火炮。皇太极考虑到满族不熟悉放射火炮,故将满洲八旗中析出部分汉人军士,组成汉军炮营部队,命佟养性为昂邦章京,统领这支炮队。
修筑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是宁锦防线的一部分,宁锦防线南起宁远,北至锦州市,以宁远为后劲、锦州为中坚、大凌河城为前锋,再以周围台堡做联络,扼守险要,配备各兵种及红衣大炮,屯田聚民,且守且战,从而形成沿关外辽西走廊,纵深400里。这段防线的大凌河等城于天启七年(1627年,天聪元年)开始修建,但或因明人自毁,或后金撤退时焚毁一直没能完全修复。
袁崇焕死后,明廷派孙承宗督关内外军事。孙承宗上任后很快收复关内四城。 四城收复后,朝廷商议修筑宁锦防线的事。时任辽东巡抚丘禾嘉建议修筑广宁、义县、右屯三城。时任兵部尚书梁廷栋询问孙承宗意见,孙承宗认为广宁路远,应先占据右屯,在大凌河筑城,然后逐渐向前延伸。此建议得到了梁廷栋的认可。随后由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与副将何可纲率兵四千,班军一万四千人,另有一万人四川省兵护卫前往大凌河筑城。
战役起因
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五月,皇太极就听说明军在修建大凌河城,先后十四次派人前去侦查。 经过几个月的侦查,于同年七月探明明军果然在兴筑大凌河城。 皇太极害怕大凌城再次成为宁远县、锦州市一样的城池,随即出兵十万,并征调蒙古军一同征明。
战前准备
后金方面
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大军向西进发,并运载红衣大炮 。八月初,后金军与蒙古军在辽河会师。皇太极鉴于宁远、宁锦战败的教训改变以往战术,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命贝勒阿济格分兵两万占据锦州与大凌河之间,来阻挡锦州增援部队。皇太极则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城,将后金军部署在大凌河城四周炮火不能及的地方,并命佟养性率领的火炮营在锦州大路扎营,而且围绕大凌城建造隔离墙并挖掘三道壕沟,使大凌河城完全与外界隔绝。
明朝方面
后金军突然到来明军并无防备,并且大凌河工程七月才开始动工,临近结束时梁廷栋又被罢免。朝臣议论大凌荒凉遥远不该建城,并让主事官员回奏。邱禾嘉害怕,将防兵撤走,仅留班军一万人驻守。
此时大凌城中有总兵祖大寿及副将八员,马步军各七千人,夫役商人约一万余人。祖大寿所部虽然都是精锐部队并且配有火炮,但城中缺少粮食。并且大凌城修建时间较短,齿墙仅修完一半。孙承宗与邱禾嘉得知大凌河被包围后,急忙前往锦州市,准备派兵救援。
战役经过
明军突围
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八月九日,明军先以百余人小股部队试探性出击,次日又派出马步兵约五百人出战,两次出战均被后金击退。两天后明军第三次准备突围,先派小股部队从西面出城诱敌,然后派重兵从南面突围,但与后金军相遇,后金将领图赖率先冲入明军,然后其他后金军也随即冲入。两蓝旗将明军逼入壕沟,舍骑步战,但距离城池太近,壕岸明兵与城上士兵利用大炮弓箭攻击,两蓝旗遭受重创,死伤惨重随即后退。但明军也没能突围。
随后几天皇太极命佟养性用红夷大炮攻击大凌城周围墩台,招降两处,毁坏两处。大凌城四周建有不少土石木夯筑的墩台,内有驻军,墩台使得其与大凌城相互策应。后金毁坏大凌城周围墩台使大凌城失去策应能力。八月三十日,大凌城中明军出城夺取后金占据的墩台。后金军两红旗、两正蓝旗和蒙古军等各率兵出营,一起夹攻明军。明军不敌,再次退回城内。
八月间,明军两次共派出八千人军队前往大凌城救援,双方互有损伤,但明军援军都未能前往大凌城。到九月十六日, 辽东巡抚邱禾嘉及总兵宋伟、吴襄合兵七千人从锦州市第三次增援大凌城。皇太极率贝勒多铎一千七百人和佟养性所部五百人及车盾前往迎击。皇太极命车盾在后,亲率二百人延山路潜行,见明军出锦州城,出其不意率军杀入。明军不知情况退入锦州,之后明军再次出战。将车盾、火炮火器等放置城壕外,骑兵在后排列布阵。此时,后金阿济格部兵及皇太极后军一起到达,后金军数千骑兵分成五队冲向明军,明军与后金连战十余次不能胜,随后退入锦州固守。皇太极随即收兵返回大凌城。
此次大败明援军后,皇太极命人在锦州市通往大凌城的路上奔驰扬尘,佯装锦州援兵已到,然后率后金军埋伏于山内。大凌城内守军看见后,果真以为援军已至。九月十九日,祖大寿率军开始第四次突围。明军从城西南出兵,接着遇到后金镶蓝、镶红及蒙古两营,共四营兵马攻击,皇太极也率伏兵从山上向下冲击。明军战死百余人,祖大寿得知中计,随即退回城内,明军第四次突围失败。自此,祖大寿紧闭城门,不再突围。 此时城中粮食仅有一百余石,城内将士以马鞍为柴,煮马肉为食。
长山之战
九月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宋伟等率守备都指挥使司备御千总共百余人及马步兵四万余人前来解大凌城之围。明军渡过小凌河后就列阵严整,皇太极亲率后金军前去没有找到进攻机会随之放弃进攻,观察明军动向。
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到达长山口(锦州府城东南,距城十五里),皇太极率领后金及蒙古兵两万兵迎战。明军马步兵一同合营,四周架设火炮鸟铳等火器。皇太极怕车兵行动迟缓,随即舍弃车兵,率领两翼奇兵冲入敌营用弓箭射击明军,明军严阵以待,火器竞发。后金右翼骑兵冲入张春营,吴襄先败与副将率先逃跑;左翼骑兵跟随右翼骑兵冲入,明军被斩杀大半纷纷溃逃,后金追击三十余里。
张春重新组织溃兵再次立营,皇太极命佟养性率所部屯于明军东面,发射大炮攻击明营;同时命精兵埋伏于明军退路;并派遣车盾在前掩护,蒙古兵在后推战车前进。明军依然坚守,发生火器御敌。后金以弓箭继续进攻,宋伟抵挡不住也乘机逃走,明军再次溃败。后金先斩杀明军步兵,然后四面追击,逃跑的明军也被后金伏兵悉数全歼,明军至此大败。此战,明军三名副将及无数士兵战死;吴襄、宋伟等率所部百余名将士逃走。后金生擒张春及参将、游击共三十三人,缴获全部牛马车辆及甲胄器械。
明金两军在长山口大战时,大凌城中的祖大寿以为这次又是皇太极诱兵之计,所以没敢出城夹击后金。 长山之战后,大凌城就再没有援军了。
大凌城之降
到了十月,大凌城内粮食完全没有了,能吃的马匹也消耗殆尽,仅剩三十余匹,城中很多夫役商人饿死。皇太极派被俘虏的明军军官前往大凌城告知祖大寿明援军战败的事,想劝降祖大寿。此前,皇太极已经两次写信招降祖大寿,祖大寿均未回应。此派明俘虏军官前去,祖大寿还是坚决不肯投降。
十月中旬,大凌城内已经没有可以再果腹的东西了。而前几日后金军摧毁了大凌河城周围一座大的墩台,此台被后金攻占后又有好几处明军墩台投降后金,后金获得了够其士兵一个月的粮食。大凌城的处境越来越糟糕,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城中军士饥饿至极,开始以人肉为食。祖大寿与众将还是准备突围,但后金防守严密实在没有机会。此时皇太极再次派遣明军被俘军官前来招降,祖大寿派游击韩栋去面见皇太极,同时侦查是否有机会突围。韩栋回来后告诉祖大寿,后金军军纪严明,守备森严,根本没有机会。祖大寿不降之心开始动摇。
祖大寿与城中众将商议后,大家都愿投降,唯独副将何可纲不愿意。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命人杀死何可纲,率领城内其他将领三十八人投降后金。大凌城被围前共约三万人,至后金招降大凌河城后,城内仅剩一万一千余人。
逃回锦州
祖大寿率军民出降当天就对皇太极表示,妻子尚在锦州,愿做内应,以炮声为信,攻取锦州。皇太极随后同意,放祖大寿及其随从几人去往锦州。
祖大寿进入锦州后以亲信不足等理由没有按照约定行事。皇太极也没有记恨祖大寿,反而优待祖大寿留在后金军中的亲属。由于后金出兵至今已经三个多月,军中也逐渐缺粮。十一月九日,皇太极下令摧毁大凌河城,班师回朝。大凌河城中尚有三千五百门大小炮火及无数鸟铳发射药悉数归于后金。至此大凌河战役以后金大获全胜而归。
战役后续
吴桥兵变
大凌河被围困期间,登州巡抚孙元化命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前去支援。三人原本是毛文龙部将,袁崇焕杀毛文龙后不愿跟随袁崇焕便前往孙元化处任职。援军行至吴桥县(今河北吴桥)时,因天降大雪,部队缺少食物随即三人纠集千余人,就地叛乱,连陷多城。
明廷对此次兵变是抚是剿意见不一,直到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孔有德等人攻下登州,随后又攻陷平度、包围莱州才开始大举围剿叛军。 同年八月,叛军战败,莱州解围,叛军东退。明军也遂即追至登州,筑墙围困。
崇祯六年(1633年,后金天聪七年)二月,叛军首领之一的李九成战死,导致士气大溃。孔有德、耿仲明从海陆逃跑,又遇到明军总兵黄龙水师的攻击,随即二人共率领一万余名兵丁及众多西洋大炮投降后金。
战役影响
明朝方面
战役损失
此役明军在大凌河城中被后金所困三万人。因战死、饿死、以人充饥而死最后仅剩一万余人。大凌河城中所剩三千五百门大小火炮及无数鸟铳发射药也全部被后金缴获。 同时,明军第四次援军四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并有3名军官阵亡,33名军官被生擒,其他物资损失不计其数。
祖大寿投降后,皇太极在撤兵前再一次摧毁大凌河城,使得锦州市成为前沿阵地,完全暴露在后金面前。祖大寿虽然只身逃回,但明军大凌河守军及明廷援军几乎全部战死或投降。
后金方面
战术改变
以往,后金与明辽军作战,大都采用骑兵速战速决。皇太极深知后金善于野战但不善于攻坚。此次皇太极进攻大凌河城时就认为以往攻城方式伤亡太大,不如挖壕筑墙。并且提前派爱新觉罗·阿济格分兵阻挡锦州而来的援军。此次战术改变,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锻炼了部队协同作战技能。不论明军突围或是支援都可发挥后金军优势。
到清代建立后,皇太极在与明的松锦决战中再次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使祖大寿再次被围困。同时全歼辽总督洪承畴所率领的十三万援军,并且生擒洪承畴。致使祖大寿再次因久困无粮而投降。围城打援就是从大凌河城开始。
红衣大炮
大凌河之战前,后金军并未配备火器。后金通过缴获、仿制等手段制造出红衣大炮装备于军。并命佟养性专门管理这支部队用于实战。新式武器及新式兵种使得后金军在大凌河战役中衍生出新的战术,皇太极利用红衣大炮围城、打援、攻坚,并摧毁明所造墩台共计12处,使大凌河城失去犄角之势。自此后,但凡军事行动后金必携带红衣大炮。
而吴桥兵变,登州陷落,又使孙元化为明朝所造的西洋火炮全部被孔有德带入后金,后金又拥有了更先进的大炮皇太极得以改革军制,建立“乌真超哈 ”,组建八旗汉军。使原本明朝占据优势的技术反被后金超越。
战役评价
清史专家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评:明朝自对辽用兵后,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等人,都是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统兵的将领都以身许国,为国捐躯的也是前仆后继。但是,明廷内部纸上谈兵的人从中阻挠,才使得边事越来越坏,作战无法取胜。
著名清史专家李鸿彬在其发表期刊说 :大凌河之战的胜利,对明的宁锦防线是个沉重打击。在此役中皇太极有三点变化对后金一意重大:①此次战役中皇太极以用人为先,对明朝将领积极招抚,使其归降。从而壮大自己,削弱敌人。②大力发展炮兵。利用火炮参与作战,并一路捣毁明军墩台,使火炮发挥了极大威力。③改变战术。此次战术改变,提高了组织指挥能力,锻炼了部队协同作战技能。不论明军突围或是支援都可发挥后金军优势。到与明松锦决战中再次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使祖大寿再次被围困。同时全歼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率领的十三万援军,并且生擒洪承畴。致使祖大寿再次因久困无粮而投降。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评:大凌河之战,明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后金更加强盛,后建八旗汉军,四入塞内,掳掠财富,残毁中原。大凌河之战,后金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明朝遭到战略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