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英语:Hongyi cannon),是一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

明代后期,明军引进了欧洲在公元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仿制成功后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统称为红夷大炮。万历后期,明朝从前来东方贸易的荷兰人处得到了他们使用的火炮,因为当时明朝称荷兰人为“红夷”而取名“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明朝本土拥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发射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缺点是过于笨重,没有合适的陆用炮车,导致机动性极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

历史沿革

十六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常用于战舰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被中国人称为红夷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的长款纺锤形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福建省渔民在中国海域沉没的军舰里打捞的舰炮,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之一就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明朝的红夷大炮则是从被当作海盗、倭寇击沉的小股荷兰舰队里打捞上来的荷兰舰炮,或是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地铸炮的工匠带来的“吕宋炮”(两者均属于西班牙式纺锤形加农火炮)。

十七世纪中期,明朝因长时间的战争与内部腐败、工匠缺失而急需大量的优质火炮,因此以增长葡萄牙夷目(明朝对葡萄牙人聚集地的称呼)本为每年五百两白银的租金来威胁澳门的葡萄牙人来长期进行对火炮的代工,并派出官员进行监造。澳门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大部分来自这个炮厂。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族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ujenchooha,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明清战争中出击潼关县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

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比利时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清代官书《钦定大清会典》。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和威力依然不及英舰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备废弛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可以对火炮内膛进行精密加工;更标准化、精密化的各种配件、炮弹生产;连早已被所有国家掌握的黑火药加工工艺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波拿巴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因此让当时火炮的威力、射程与射速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最传统的手工铸炮工艺,因为管理和工艺等等原因,使当时清朝自产大炮的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英军。两百年前的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再,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武器构造

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炮更偏向于早期枪炮不分时的火器款式。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在基本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皆为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明朝前期火炮多用铜铸造,中后期出现锻造铁炮与铜铁复合型火炮,虽然制作技术先进、综合工业发达,但是款式却相较落后,大部分款式的内膛呈喇叭型,炮管单薄,炮管长度与口径不匹配,这是早期火器的通病,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和宋朝“突火枪”相同。而明中期引进的弗朗机炮则是一种追求射速的小口径近战火炮,虽然子铳的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射速,并且口径在明朝的仿制下被大幅度增加,但闭气极差的问题让弗朗机对于重目标和远程目标缺乏威胁能力。这些火炮与红夷大炮相比发射药填装量少,炮体气体密封差,加速距离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即使在明朝改良后加大了口径和炮管长度,使其更像是火炮的样子,但是款式上依旧偏向于枪炮不分时的款式。

红夷大炮主要是铜、铁两种材质,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不容易出现气孔,甚至寿命也比较长等等优势,但是费用太高与重量过重均是致命问题(铜是铸币金属,中国总体而言也属于缺铜国家),因此有相当大比例的火炮采用了铁铸,并且将铁炮技术反向输出至葡萄牙西班牙欧洲国家(当时只有英国和瑞典等极少数欧洲国家初步掌握铸铁工艺与铁炮技术)。在中国,明朝还创造性地发明了铁芯铜体的设计,这种铜铁复合金属铸炮技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保持了相当高的技术指标。

技术特征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欧洲的中型舰用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以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为主,也可发射链弹、霰弹等弹药,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炮弹直接撞击目标的物理破坏为目的。但是红夷大炮由于倍径大、膛压高,因此无法发射开花弹,也不能发射后面出现的榴弹,当时的开花弹都是由口大身短的臼炮发射的,一直到出现倍径适中的榴弹炮为止。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工艺比较复杂,采用整体泥模铸法,如果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作为陆用长炮使用,红夷大炮属于偏重型的火炮,有青铜生铁和铁芯铜体三种材质,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发射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比较高。红夷炮由车运载,需要大量牲口拖运。

最早红夷大炮由天启年间闽人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加农长炮。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仿制与改进

红夷大炮可分为两种形式相同的款式,分别是来自英国、葡萄牙的“英制红夷大炮”和来自西班牙荷兰的“西制红夷大炮”,最早的“西制红夷大炮”是由万历间年的福建省地方所尝试仿制,而“英制红夷大炮”最早由天启年间的闽南地区工匠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加农长炮。现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火炮来源和仿制经过

明末引入的红夷大炮实质上应该有四个来源,即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根据史料记载,红夷大炮一词最早是在明朝天启二年,是以徐光启为首的西法党通过教会从葡萄牙人手里引入的从英国沉船上打捞的火炮,被首次叫做红夷大炮,其形制接近英制长炮中的寇菲林(长管炮)炮。而明末引入的西方火炮显然不仅仅是英制的铸铁长炮。事实上,因为英国与明朝接触甚少,其后明朝所自行仿制的红夷火炮与英国反而没有多大关系。

相对于徐光启为首的西法党对红夷大炮的引入,事实上在东南沿海地区更早的就已经在使用这些欧式纺锤形火炮。天启元年,协理戎政李宗延言:“雷州府海康县有红毛番大炮二十余位肇庆府阳江县有东南夷大炮二十余位俱堪取用”。雷州府和肇庆府均在广东省,这里所言的“红毛番”即指荷兰,东南夷则指吕宋,吕宋即菲律宾,当时已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天启元年,广东沿海已经事实上装备了“红毛番大炮”“东南夷大炮”(吕宋炮)这两种来自荷兰和西班牙的西制火炮,而同时期英制与西制的纺锤型火炮并没有本质上的差距,只不过在此时的明朝,“红夷大炮”一词并没有被正式使用。

同是天启元年,壬辰刑部尚书黄克缵疏请演神器并收遗兵言:“臣任协理戎政时,曾募能铸吕宋大铜炮之匠人来京铸完火炮二十八位,遣援辽守备黄调焕,同壮士陈有功、顾应泰等三十人解去辽阳七位,其一位重三千余斤,为李秉诚请去奉集,一发击毙建夷七百余人、将官二人。此道臣高出之所目击,其余重二千余斤及一千斤者,分守辽阳市山东省。”黄克为有记载的第一个尝试仿制西制红夷大炮的官员,他在天启元年前即铸成二十八尊铜制的西制火炮。黄克瓒是万历八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两度出任兵部尚书,对中国的火炮历史有着不菲的贡献,他通过寻找在民间的会铸造吕宋炮的工匠(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马尼拉铸炮,雇佣了很多华人工匠)仿制了很多西式火炮,并带到京师(今北京)。万历四十七年,户科给事中应震就上疏说过他的事迹:“戎政尚书黄克业捐多金,购闽人之善造者十数人辈至京,同泰宁侯造炮于京营,已造成火炮一位,铜重三千斤”。

天启三年十月,一支荷兰武装商队(地理大发现时期,武装商船、私掠船等与正规海军舰队的军舰和武器并无差异)曾闯入厦门、金门一带,数艘军舰被明军当作海盗击沉,明朝官员派人打捞沉船获得了数十门铜制火炮。根据相关资料,早在万历年间,一些福建官员就曾向荷兰商人索要金银和火炮以换取他们在中国海域进行贸易的权利。由此可证,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收藏的天启四年制造的红夷铁炮(残炮)与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收藏了另一门同批制造的火炮的款式来源为荷兰的西制铜炮,明朝所仿制的红夷大炮的主要来源也并非来自英国。

而对于“西制红夷大炮”即吕宋炮或发炮的仿制,则有更早的历史。相传隆庆、万历年的海盗集团头目,饶平县林凤曾购买西制红夷大炮并对其仿制。而根据地方县志等史料记载,早在万历三十一年,福建省地方就已经尝试铸造了一批三千斤(约为3580市斤)的吕宋铜炮,在之后黄克缵曾雇佣这些工匠进京铸炮。英国皇家炮兵博物馆则收藏了一门约为1700市斤的万历四十八年所铸的铜制吕宋火炮,根据博物馆的介绍此炮是由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所缴获,是现存的较为完整的万历时期的火炮。

社会评价

优点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有其明显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发射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可以以此为轴调节仰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比较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0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依据当时西方同类型炮数据,宁远之战所用最早的这一批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仰角不超过5度的直射)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

后又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

局限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不等、弹丸的重量来看,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因为过于笨重,没有合适的陆用炮车,导致机动性极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红夷大炮是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

红夷射速比较慢,因为发射一次以后,首先要把火炮复位,然后必须用带钩的刷子先把没有燃烧完全的碎步等东西钩出来,再用沾水的毛刷伸进炮膛清洗并熄灭火星,然后用干布包裹的炮杆伸入炮膛去擦干,这才能再填入发射药,放入炮弹,有时候还需要塞一些东西固定,最后用烧红的铁插入火门点放,这些动作非常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这是那个时期前装火炮的通病,能两分钟一发就不错了。所以红夷大炮的特点是射速偏慢,炮体过于沉重,但射程远,威力大,适用于攻城战和防御战。

典籍记载

明程子颐《武备要略》载

西洋炮说

夫西洋炮者,乃香山澳西夷之所造也。其制巧妙,且铜铁极其炼,大小相称,厚薄得宜,眼有方,无一不善,其制火药之法更极其工,而放炮之人皆惯习之士。其炮有三号:一号者长一丈,炮口稍昂,能至十六里;二号者长八尺,炮口稍昂,能至十二里;三号者长六尺,炮口稍昂,能至八里。此号可用之行阵,皆能一毙多命,贼闻无不胆寒,亘古以来未尝有此最上之器,有志疆场者宜熟筹之。

明朝:一里=554米

西洋炮车全图

依呼为红夷炮,如炮口径三寸者至火门,该长九尺九寸矣,其炮口每径一寸,炮该长三尺三寸,口径之大小俱照此例增减。然打放远近规则取规四分之一为十二度,其炮口昂高不可过六度,多则反过近矣。其铅弹大则难下铳腹,小则减药气,惟是弹与铳筒一股关净,弹贴药上送出有力方能发准。

发射药

硝六,磺十二两,炭一斛四两。又方,硝一斛,磺夏月二两冬月二两二钱,炭三两七钱。俱照后方制法制捣万余槌者为妙。

参考资料

中国航海火器丨古代外传海战重器——红夷炮.中国航海博物馆.2024-02-01

#丝绸之路周#2022年丝路文物:明代红夷大炮.舟山博物馆.2024-02-01

明朝火力最猛的“大将军”,牛在哪?.央视新闻.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