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苣(学名:Cichorium intybus L.),又称蓝花菊苣,为菊科(Asteraceae)菊苣属(Cichorium)多年生草本植物。菊苣原产于地中海、中亚和北非,较多种植于欧洲地区,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山东、陕西和新疆等地区。其喜温、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生长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阳光充足的田边、山坡。
菊苣茎直立,单生,有条棱,全部茎枝呈绿色,其上被有稀疏的长而弯曲的糙毛或刚毛,基生叶莲座状,倒披针状长椭圆形;茎生叶卵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全部叶质薄,两面疏被长节毛。头状花序单生或集生茎枝端,舌状小花蓝色,倒卵状瘦果。
菊苣为药食两用植物,可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综合征、气管炎等。菊苣中可以提取出菊粉,广泛运用于各类食品中,可提高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改善风味、质地与口感,且安全性佳。
历史记载
菊苣原产于地中海、中亚和北非地区。最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诗人就曾写下“橄榄、菊苣及冬葵都是我的食物”的文字。同时代的诗人普布留斯·马罗也在其著作《农事诗》中写到“带有苦味纤维的菊苣”。并且,古罗马著名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一书中描述了其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将菊苣作为咖啡的一种替代品,直到现在的欧洲和美国仍然会将菊苣根磨成粉末,将其加入到咖啡中食用。
菊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和食用历史,最早是作为咖啡的添加物或替代品。1978年引种中国,后成功提取菊苣浸膏,作为食用香料来使用。1988年,山西农科院成功引进饲用品种菊苣,推广至中国许多地区,开始大范围种植。1990年以后,菊苣作为一种蔬菜在中国被广泛食用。
形态特征
菊苣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茎
茎直立,单生,有条棱,全部茎枝呈绿色,其上被有稀疏的长而弯曲的糙毛或刚毛。
叶
基生叶莲座状,花期生存,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包括基部渐狭的叶柄,全长15-34厘米,宽2-4厘米,基部渐狭有翼柄,大头状倒向羽状深裂或羽状深裂或不分裂而边缘有稀疏的尖锯齿,侧裂片3-6对或更多,顶侧裂片较大,向下侧裂片渐小,全部侧裂片镰刀形或不规则镰刀形或三角形。茎生叶少数,较小,卵状倒披针形至披针形,无柄,基部圆形或戟形扩大半抱茎。全部叶质地薄,两面被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但叶脉及边缘的毛较多。
花
头状花序多数,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顶或枝端,或2-8个为一组沿花枝排列成穗状花序。总苞圆柱状,长8-12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披针形,长8-13毫米,宽2-2.5毫米,上半部绿色,草质,边缘有长缘毛,背面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或单毛,下半部淡黄白色,质地坚硬,革质;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2厘米,宽约2毫米,下部稍坚硬,上部边缘及背面通常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并杂有长单毛。舌状小花蓝色,长约14毫米,有色斑。。
果实与种子
瘦果,呈倒卵状、椭圆状或倒楔形,紧贴内层总苞片,顶端截形,向下收窄,褐色,有棕黑色色斑。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菊苣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西省、山东省、陕西省、新疆、江苏省、河南省、湖南省,引种栽培于广东、四川省等地。
生长习性
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再生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其耐热,耐寒,气温达到零下3-5℃时,叶色仍呈深绿色,零下30℃可越冬。菊苣喜充足水分但不宜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5-8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多生长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阳光充足的田边、山坡等地。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菊苣自然繁殖能力强,分布广,野生分散,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异花授粉。花果期为5-10月。。
人工繁殖
菊苣的主要人工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栽植时充足浇水,追施氮肥,勤除草,收获时将根系全部挖起。播种后既要有让肉质根充分生长的时间,而又不会出现先期抽。可春季或秋季播种。春季播种,秋季可以割取地上部分和挖根。秋季播种,以幼苗越冬,第二年夏末可采收,优质的菊苣芽呈乳黄色,肉厚且紧凑。
栽培技术
软化栽培
软化可在冷床、温室、暗室或露地场所进行,软化床的底部可用电热线等进行加温,最适温度为18℃。温度低时菊苣黄较脆嫩,苦味少;温度高时形成的菊苣黄有苦味,且不脆。
田间管理
菊苣以“见干见湿”为其灌溉原则,根据天气状况浇水,视情况追肥与除草,定苗时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并结合中耕除草。十月份菊苣植株进入莲座期后,应进行蹲苗,以免簇叶徒长对肉质根的膨大产生影响。
采收
菊苣采收时从土中挖出菊苣黄,清除附着的土壤,切除根部,去除脏损的叶片,即可上市。
病虫害防治
菊苣在软化期间易发生核菌病,一旦发生易造成严重减产,应避免连作或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防治。其次是软腐病,软化期间要注意防止水分过多,及时清除病株,并用氢氧化钙等药剂对病株穴进行消毒,减少植株产生伤口的机会。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菊苣地上部分和根部均可入药,味苦,性寒凉,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菊苣可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气管炎。菊苣根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闷。
经济价值
菊苣可作为食用香料使用,也可以用做饲料。
食用价值
菊苣作为一种栽培蔬菜,能够炒食、做汤或做色拉;其块根煎水提取可得到菊苣色素,可做饮料、调味液等的着色剂。烘焙过的菊苣根提取物可做咖啡添加物。菊苣中可以提取出菊粉,菊粉被广泛运用于奶制品、面制品、肉制品、饮料及各类食品中,可提高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改善风味、质地与口感,且安全性佳。
观赏价值
菊苣花淡蓝色,清新雅致,适宜作为观赏植物种植于庭院绿地。
相关研究
菊苣中含有多种重要的化学成分,包括半杯内酯类、有机酸、多糖、脂肪酸和香豆素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肖培根院士已经对菊苣提取物作为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做出了详细说明。200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将菊科植物列为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包括对菊苣生物学性质的研究及对其有效成分的测定和检测;已有超过300种复合制剂中含有菊苣,800多种药物成分中含有菊苣酸。
延伸文化
在欧洲地区,菊苣不仅仅是地方特色植物,也能够代表地方文化。如意大利的威内托大区区有菊苣节,伦巴第大区地区有菊苣根节。
菊苣用于代替咖啡的饮食习惯与拿破仑一世有关,在1808年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制度”后,禁止了咖啡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由于法国本地咖啡有限,于是人们将便宜的菊苣掺入咖啡,后来虽然封锁取消,这一习惯却得以保留,并传播到其他国家。
参考资料
Cichorium intybus.中国植物志.2023-03-16
菊苣.多识植物百科.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