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瑞鹤图

瑞鹤图

《瑞鹤图》创作于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宋徽宗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画作规格为纵51厘米,横138.2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瑞鹤图》可分为两部分,左侧为文字,记录作画背景,右侧则是画作,描绘了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当日发生在汴京端门的祥瑞之事,群鹤围绕着祥云弥漫的端门飞舞,还有两鹤停留在鸱吻上休息。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瑞鹤图》色彩浓艳厚重,构图严谨规整,取景上下皆不靠,只截中景,突破了传统绘画中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架构,而是具有现代审美的平面图形。《瑞鹤图》是宋代花鸟院画的名作,在中国美术史上拥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承载了宋徽宗为弘扬自己德政明治,稳固其统治合法性而喜搜祥瑞,喜画马万里的内涵。

画作内容

画面部分

《瑞鹤图》图画部分描绘了十八只丹顶鹤在京都汴梁宋皇宫之端门四周云雾缭绕,它们形象体态各异,身形飘逸。另有两只仙鹤直立于殿脊的鸱吻之端,扭头互相对视,姿态舒展。画面主要部分是四散的仙鹤和大片的蓝天,下方有祥云环绕,宫殿屋顶虽只占了较少部分,但描画的屋檐结构缜密,笔致匀停,画中右侧檐下可见部分斗拱结构清晰可辨,整件作品透露出一种清俊有神的情调。

题跋部分

《瑞鹤图》左侧文字使用的字体为宋徽宗自创的瘦金体,用七言诗和诗序记录了政和二年祥云环绕端门,群鹤来仪这一祥瑞之事。题跋末尾写着“御制御画并书”,证明了此画和上面的文字均为宋徽宗所作。

序言内容是:“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吻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俪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记其实。”

诗歌内容是:“清晓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印章部分

画面上存有多枚印章,包括“御书”朱文方印、“平生珍赏”“吴彦良氏”“隐”收藏印三方,“沙门来复”“见心”“翠竹黄花”印三方,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宣统皇帝在画面上的“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赏玺印。

创作背景

事件蓝本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傍晚,都城汴京上空中出现云彩,飘散在低空,绕在端门四周。随后突然从西北处飞来一群仙鹤,其中,十八只仙鹤飞鸣在宫殿空中,盘旋良久;另有两只仙鹤停留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相对而望。无数百姓都仰头定睛观看,为之诧异,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空中仙鹤经时不散,最后向西北方向飞去。宋徽宗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就欣然记录下来。有学者认为,瑞鹤聚集并不是偶然之事,而是因为宋徽宗宫廷、苑中圈养着大量仙鹤,这些仙鹤为这次的祥瑞之事埋下了伏笔。

时代背景

宋徽宗赵佶喜好书画并精通于此,他搜集历代名画,扩充画院,兴办画学,同时组织编写《宣和画谱》。这些行为大力推动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与繁荣。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体制更加完善,规模也不断扩大,宋徽宗以考试的形式选拔绘画人才,画家水平的优劣决定着其职衔的高低。在这种选拔制度的影响下,院体画呈现出高品位、高水平的状态。在政教策略上,宋徽宗尊崇道教,并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他将绘画活动与道教紧密联系起来,乐于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之物,以此佐证统治的合法性,安抚民心。

艺术鉴赏

构图

《瑞鹤图》与传统花鸟画的构图方式有所不同,它大体上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构图形式,以宫殿中心为对称轴,将画面分成规整严密的左右两半,这种严谨的格局非常符合传统中式空间的审美观念,而天上飞舞的丹顶鹤阵势在大体对称的情况下,又有着微妙灵动的不对称姿态,它们的舞姿既富有变化又规整统一,秩序中透露出精心设计的杂乱, 在视觉上给人以均衡与和谐之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瑞鹤图》中天空和宫殿的划分,天空约占三分之二,宫殿约占三分之一,大体符合美学分割比例。鹤群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开来,有聚有散。画面下方中央宫殿与两侧局部宫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建筑磅礴的空间气势,与此同时,围绕宫殿的祥云则给画面带来强烈的动感。天空部分的丹顶鹤稀疏而灵活,宫殿部分的屋檐拥挤而缜密,使整幅画面看起来节奏有缓有疾,错落有致。学者傅熹年指出,群鹤下方的建筑是端门。端门是宋金时期宫城南面正门的统称,北宋汴梁宫殿端门称宣德门,即宣德楼。《瑞鹤图》之中对宣德门的描绘写实度较高,无论是琉璃瓦还是宣德门的外形,都刻画都得十分真实,重视细节。

设色

《瑞鹤图》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天空,赵佶以大片的蓝色罩染宫顶之上的天空,色彩均匀,色调厚重明亮,同时又采用了染以及擦染的手法来表现浮云,使浮云具有了流动性。十八只舞于空中的丹顶鹤躯体呈现白色,乌色亮度降低,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浓淡适宜,色彩对比平衡。宫殿部分用靛色和青色相搭配,建筑的宫殿顶部则采用重彩青色加以渲染,祥云以简单的侧锋线描勾勒其轮廓,用黄色填实。色调厚重,色彩明快,显示出皇家宫殿的威仪。总体而言,赵佶运用了白、青、靛、黄四种淡浓相间的色彩,鹤身的黑白,云天的黄蓝,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主题

《瑞鹤图》属于“祥瑞图”,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在宋徽宗眼中更是一件祥瑞之事的记录。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往往被赋予高寿、仙人、高飞等含义。在宋徽宗之前,北宋就有关于仙鹤在吉日飞舞于殿前象征吉兆的记载。徽宗大力推崇道教,并认为一些自然现象乃天之暗示,沉迷于搜寻各地的祥瑞之事,于元符三年召“诸州军应祥瑞不得辄以进献,令图其状申尚书礼部。可编下州军照会,遵依条令”,因此,北宋时期的祥瑞图数量较多。鹤正是与道教的升仙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祥瑞之物,而群鹤来仪则是自身德政及盛世之治的象征。宋徽宗的题跋中提到了“三山侣”、“碧鸾”、“赤雁”等物象。题跋中强调了“瑞鹤”与“碧鸾”的相似之处以及与“赤雁”的落差,有研究者认为雁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宋徽宗此举正是其尊崇道教,轻视佛教的体现。“三山”一般多指渤海的三座仙山,与道教有着深刻的联系,题跋中的“飘飘元是三山侣”正是在说明瑞鹤与道教的关系。

重要展览

以上资料来源于:

著录流传

元末明初时期,临济宗的著名僧人释来复,在此画后作了跋,说明该画作曾经其手。而在《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中,又提到了元明时期此画的流传状况不明。到清朝时,被内府收藏。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为由,将其带出清宫,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东北地区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

作品争议

作者之争

目前,关于《瑞鹤图》作者究竟是谁还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该画作者为宋徽宗赵,持该观点者认为,《瑞鹤图》有可靠的收藏痕迹和递藏信息,从风格画法,瘦金书、款押方面亦可证《瑞鹤图》是徽宗亲笔。持反对意见者认为,《瑞鹤图》并非赵佶亲笔所画,而是代笔。原因是同一作者的书画工拙应是固定的,而赵佶书画忽工忽拙,不合常理,且文献记载赵佶有代笔画。赵佶真迹大都是水墨或淡设色的花鸟,而《瑞鹤图》属于工丽之作,为院人的代笔画。同时,学者高居翰认为宋徽宗的大部分画作均为仿作。

典故之辨

《瑞鹤图》记录的事情是否真实存在依然存疑,原因是现存史料上没有与《瑞鹤图》完全吻合的记载。鹤群在皇宫内苑聚集并非罕见,仅宋徽宗一朝,《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群鹤 “瑞象” 便有六次,但发生于1112年正月十六的这次群鹤来仪并未被记载。

参考资料

..2023-03-01

..2023-03-02

..2023-03-02

瑞鹤飞来好运却没来,在这幅画中感受一位皇帝的美与哀愁.上观新闻.2023-03-28

..2023-03-01

读画|压垮宋徽宗的一张奖状.新浪看点.2023-03-01

..2023-03-01

..2023-04-05

..2023-04-05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28

..2023-03-28

..2023-03-28

辽博举办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百家号.2023-03-03

北宋赵佶《瑞鹤图》亮相中国古代绘画名品伦敦特展.中国山水画艺术网.2023-03-01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展出.央广网.2023-03-01

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展出.中国广播网.2023-03-03

宋徽宗瑞鹤图 卷.辽宁省博物馆.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