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pǔ]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别名金秉藩,字俊之,是清朝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zǎi fēng]之次子,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的胞弟,因此又被称“皇弟”。
溥杰八岁读书,十五岁成为溥仪的伴读,清朝覆灭后,溥杰心怀复辟的幻想,奉命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然而当时日本以“日满一家”为借口成立伪满洲国,不过是把溥仪作为政权的傀儡,妄图侵占中国领土,溥杰想依靠日本人复辟的梦想终究落空。在这期间,溥杰于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在伪满洲国禁卫队步兵团担任中尉排长。随后又去日本陆军步兵专门学校学习,并在东京与日本人安排的对象嵯峨浩完婚。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杰被苏联红军俘虏囚禁,度过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生活。1950年,他被新中国政府引渡回国。溥杰作为战犯,回国积极改造,于1960年获得特赦,并在两年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83年5月,溥杰当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溥杰在晚年专心于书画,取得诸多成就,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还致力于维持中日友好关系,曾代表国家出访日本,并担任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1994年2月28日,溥杰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溥杰在书画和诗词方面成绩斐然,作品有绘画《竹林飞瀑图》、书法《行书中堂》、诗词《溥杰诗词选》、著作《溥杰自传》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六日(公元1907年4月16日),溥杰于醇亲王府出生。其父是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母亲是军机大臣瓜尔佳·荣禄之女苏完瓜尔佳·幼兰。一年后,溥杰的哥哥爱新觉罗·溥仪登基为帝,父亲载沣成为监国摄政王,溥杰则成了“皇弟”。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溥仪被迫退位,醇亲王府因“清室优待条件”,照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自幼受封建礼教教育的溥杰,仍抱着复辟清朝的幻想。溥杰八岁起在任真堂读书,十五岁入宫成为哥哥溥仪的伴读,书法深受天宝书法家褚遂良的影响。溥杰十五岁这年,溥仪与端康皇贵妃起冲突,端康太妃迁怒幼兰,幼兰自杀去世,给溥杰留下“匡复清朝”的遗言。1924年,十七岁的溥杰与端康太妃的侄女唐怡莹成亲。
日本留学
1926年,溥杰与时任奉军军团长的张学良结识,溥杰为了复辟清朝,有意参军。1927年,由张作霖、张学良领导的奉军遭北伐军和冯玉祥、阎锡山围攻,在张学良帮助下,溥杰和家人至天津租界避难。溥杰欲去沈阳市(今辽宁省沈阳市)实现在讲武堂学习的梦想,但被父亲和溥仪事先安排的日本人扣留。1929年,已经和日本人远山猛雄学习了半年日语的溥杰,在溥仪的安排下去日本学习军事,为了隐藏身份,溥仪给溥杰改名“金秉藩”。但抵达日本后的半年里,溥杰随远山猛雄四处玩乐,未曾考虑学习之事,很快就把学费花得所剩无几。后来远山猛雄介绍溥杰认识了日本财阀大仓喜七郎,在喜七郎资助下,溥杰的学费和生活费得以保障,但他因没有强大的后台,未能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最终进入日本贵族学校学习院大学就读。在学习院学习的四年间,溥杰受日本文化影响,思想由恐日到亲日,再到崇日。
1931年,溥杰休假回国之前,日本鹿儿岛市步兵第四十五连大队长吉冈安直邀溥杰去鹿儿岛游玩,期间向溥杰预言,东北地区将有大事发生。7月10日,溥杰从日本返回天津市,29日,日本华族水野胜邦子爵拜访溥仪,并送给他一把题有“天,不可空勾践;时,不可无范蠡[fàn lǐ]”字样的扇子,暗示溥仪等待复辟清代的机会。同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东北沦陷,溥仪在伪满洲国执政。1933年3月,溥杰从日本学习院大学毕业,在日本军队服役四个月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本科学习军事。1934年3月1日,溥仪在伪满洲国正式称帝,年号“康德”。8月,溥杰从日本返回新京(今长春市),与家人庆贺溥仪的登基,高呼“皇帝万岁”。1935年6月末,溥杰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被提为陆军上士,后任专门保卫溥仪的长春禁卫部兵团排长。
政治联姻
1936年9月,溥杰入学日本千叶步兵学校。1937年,关东军想强化“日满一体”,因溥仪没有孩子作为皇位继承人,就开始筹划溥杰的婚事。日本人要给溥杰挑选日本皇族的女子作为妻子,溥杰起先并不愿意,但日本人威逼利诱,还想胁迫溥杰的妻子唐怡莹签订离婚协议,日本人没找到唐怡莹本人,便让她的弟弟代签。溥杰无奈之下,与日本人安排的日本侯爵嵯峨公胜的孙女嵯峨浩见面,两人一见钟情,2月6日,伪满洲国驻日大使馆发布溥杰与嵯峨浩的订婚公告,3月6日,二人在滨口家举行订婚仪式。4月3日,溥杰和嵯峨浩在日本东京军人会馆完婚。7月,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面抗战。9月,从千叶步兵学校毕业的溥杰担任伪满洲军队的中尉。1938年2月26日,嵯峨浩诞下女儿慧生。
重回伪满洲国
1939年春,溥杰担任伪满洲国驻日大使馆武官职务,同年10月,溥杰调任奉天军官学校。溥杰与溥仪谈及复辟清朝之事,都认为如今的境况难以实现。1940年3月13日,嵯峨浩生下二女儿爱新觉罗·嫮生[hù shēng]。1943年秋,溥杰携妻女去日本陆军大学学习军事,战时的日本物资短缺,溥杰与妻女在窘迫中度过了一年多。1945年,日本四处征兵,连陆军学校的教官也被勉强拉上战场。1945年2月,溥杰得到溥仪的召回,便立即与妻子收拾行李赶回长春,途中屡遭空袭,最终还是安全抵达长春。回到长春不久,蒙古的德王前来拜访溥杰和溥仪,德王认为他们不该一直做日本人的傀儡,应该反抗,溥杰和溥仪虽赞同,却无能为力。而他们的这次会面,很快就被吉冈安直知晓,吉冈安直找溥仪问话,溥仪并未说出实情,但他和溥杰意识到日本人对他们的监视十分严密。
被囚苏联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长春遭遇空袭。8月10日,伪军事部人事科长戴有威上校给溥杰带来军事部的临时命令:“溥杰、润麒、万嘉熙着调任侍从武官,扈从皇帝陛下赴某处(未写明地点)。”8月11日,时任宫内府侍从武官的溥杰与妻子分道扬镳,和关东军一起护送溥仪“迁都”,乘专车离开了长春市。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8月18日,存在了13年零5个月的伪满洲国正式解体,溥仪退位。溥杰复辟清朝的幻梦也彻底破灭。8月19日,溥杰、溥仪和部分伪满洲国官员乘飞机去往沈阳市,结果飞机刚落地,就被苏联红军逮捕,并被押解至苏联的赤塔。被囚苏联期间,以溥仪为首的一派担心回到中国会被当做汉奸枪毙,于是申请留在苏联,溥仪甚至还想加入苏联共产党;以溥杰为首的一派反对留在苏联,而且既不愿留在苏联,也不想回中国,只希望和远在日本的妻女团聚。
回国改造
1950年7月,新中国经过与苏联的努力交涉,将溥杰等中国战犯引渡回国。8月初,溥杰等人被转移至抚顺战犯管理所,他们都被编了号,溥仪是981号,溥杰是1000号。后来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战争打响,溥杰申请去抗美援朝前线,因为他幻想着自己若是被美国军队俘虏,或许有机会被引渡至日本与妻女团聚,但并未得到批准。为安全起见,管理所决定把他们转移到哈尔滨市的一个看守所。直到1954年3月17日,溥杰和溥仪等人才又回到了抚顺市。同年5月,管理所开展“大坦白、大检举”,溥杰等人互相检举批评,因叙述属实,都得到宽大处理。8月和11月之间,溥杰获得了与妻女通信的机会,周恩来总理还帮溥杰转交信件。
溥杰在管理所期间积极改造,因政策宽松,他的文娱生活很是丰富。溥杰写过相声、双簧段子,如《逛北京》《春联》等,还写过两部剧本,《打击侵略者》和《从黑暗走向光明》。前者是写英国侵略者侵略埃及的故事,后者是写战犯们在抚顺管理所的故事。1958年1月28日,溥杰得知长女慧生于1957年殉情的消息,悲痛不已。在管理所期间,溥杰进行了翻译日本战犯的检举材料的工作,并于1955年到1958年之间帮助溥仪完成自传《我的前半生》初稿。
特赦回京
1960年11月28日,管理所召开特赦大会,溥杰第二批获得特赦。12月7日,溥杰回到阔别了十六年的北京,后来在景山公园管理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工作。1961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溥杰成功与嵯峨浩、女儿爱新觉罗·嫮生,以及嵯峨浩的母亲团聚,一家人住在护国寺街52号。
1962年5月4日,溥杰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与同样职位的哥哥溥仪成了“文史兄弟”。1963年11月10日,周恩来总理接见第一、二批特赦战犯及其家属,进行了亲切谈话,并提出组织他们去全国各地旅游。1964年3月10日,溥杰和嵯峨浩随全国政协观光团踏上游览中国的旅程,被戏称为“帝王战犯参观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被解散,溥杰也被免除文史专员的职位。因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溥杰免于被抄家。
晚年生活
因文革结束前两年对外活动较为放松,且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1975年,溥杰与妻子嵯峨浩重游日本,见到了留在日本的二女儿爱新觉罗·嫮生。溥杰成为中日友好使者,1981年,溥杰与中国访问团一起,对日本进行第二次访问。此外,溥杰还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2年访问日本。1983年5月,溥杰当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担任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1984年8月31日,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溥杰担任副会长,致力于发展中日间的友好关系。溥杰晚年醉心书画,他生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也是名扬海外的书法家。1985年,伪满皇宫博物院筹备复原建设时,溥杰受邀为其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1987年6月20日,嵯峨浩因病逝世,溥杰悲痛欲绝。1994年2月28日,溥杰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人物影响
政治
溥杰晚年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多次出访日本,1984年担任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为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溥杰当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充分发挥民主精神,为人民说话,积极改革,给人大代表做出了榜样。
艺术
溥杰自幼研习书画,在绘画方面,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兴趣浓厚,因接受到皇宫中历代帝王收藏的名家画作的熏陶,自身又极有天赋,他的画作既继承了名家的风范,又融入了自己独特见解和领悟;在书法上,他自成一家,字体隽秀爽健、婀娜多姿,书画界有语云:“舒同的圆,溥杰的尖”,形象地说出了他书法艺术的特点。溥杰将自己的书法经验总结为:“腕头力气刚浑劲,纸上临摹守碎离。心正自然丰笔韵,形拘自得趋丰姿。”
历史
溥杰参与编撰的《溥杰自传》,展示了他自身在新旧社会中不同的面貌和心理,为世人揭露了旧社会的丑恶和日本侵略者的虚伪残暴,帮助后人更好地认识旧社会,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社会。
人物评价
叶祖孚在《溥杰自传》中评价溥杰在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虽然溥杰没担任过显赫的高官,但他因在日本留学而积攒众多日本人脉,也目睹过战争给中国人民和日本百姓带来的伤害,他主张中日友好相处,并在晚年为之四处奔走。
期刊《满族研究》编辑部评价溥杰:溥杰先生为人真诚坦率,善良仁厚。他于1983年与夫人爱新觉罗·浩在青岛市消夏时,曾赋七绝《吾庐漫咏自得诗》:“书有未尝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胸开霏月风光界,家卜廉泉让水村”。这是他读书、生活的感受和态度,为人处事的自我写照。
康熙七世孙爱新觉罗·溥筠:“大凡有益于群众,有益于社会的事,溥杰先生总是尽心竭力去做。他留给人的印象常常只是平易近人,而只有深入接触才能体察他内心深处是那么美好。”
主要作品
书画
《竹林飞瀑图》,作于1938年冬,图中竹林错落有致,高山、瀑布彰显自然意趣,整幅画古朴而雅致,表现溥杰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技艺的精通。
《行书中堂》,书于1985年夏,秀而不媚,丽而不俗,自成一家。溥杰起初学虞世南,专注行书,后效仿宋徽宗[zhào jí]的瘦金体,再后来又受到老师赵世骏影响而自成一家,其字体如业界的一句称语:舒同的圆,溥杰的尖。溥杰曾将自己的书法经验总结为:“腕头力气刚浑劲,纸上临摹守碎离。心正自然丰笔韵,形拘自得趋丰姿。”
著作
文章《古今中外的奇事》于1984年2月30日发表在群众出版社纪念《我的前半生》出版20周年专辑上。
文章《我与\u003c我的前半生\u003e》于1984年12月1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溥杰自传》1994年出版,由溥杰口述,叶祖孚执笔的传记,精炼地记录了溥杰的人生经历。
诗词
《溥杰诗词选》1984年12月出版。溥杰自幼受名师赵世骏影响,对诗词兴趣浓厚,把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都写成诗,1983年由王世敏、郭招金编辑成诗词选。《溥杰诗词选》分为京华漫吟、神州游踪、家居杂咏、东瀛[yíng]诗草四部分,共约150首诗词。
相关人物
祖父:爱新觉罗·奕譞[xuān](1840年—1891年),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1873年获封醇亲王,即后来的老醇亲王,谥号醇贤亲王。
父亲: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静云,晚年自号书癖,第二代醇亲王,老醇亲王第五子,1908年长子溥仪即位后,成为监国摄政王。
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884年—1921年),军机大臣荣禄之女。
哥哥: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父亲为爱新觉罗·载,母亲为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12月2日正式登基,年号宣统。
第一任妻子:唐怡莹(1904年—1993年),他塔喇氏,又名唐石霞,端康皇贵妃的侄女。溥杰14岁时懵懵懂懂地接受了端康太妃的指婚,只知道新娘叫做唐怡莹,没见过面。1924年与溥杰成婚,1936年在日本人胁迫下离婚。
第二任妻子:嵯峨浩(1914年—1987年6月20日),日本侯爵嵯峨公胜的孙女。嵯峨浩与溥杰的婚姻是日本人强制安排的。1937年4月3日,嵯峨浩与溥杰成婚。两人相亲见面时互相生有好感,婚事顺利进行,婚后两人相濡[rú]以沫,相互扶持。1945年,长春市战乱,嵯峨浩与溥杰被迫分开,直到1961年两人才重逢,阔别16年之久。后来,两人住在北京护国寺街52号,共度晚年。
长女:爱新觉罗·慧生,生于1938年2月26日,母亲是嵯峨浩。1957年12月4日,慧生自杀而死。
次女:爱新觉罗·嫮生,生于1940年3月13日,母亲是嵯峨浩。
人物轶事
中庸之道
溥杰的父亲为人严肃,生活处事讲究中庸之道,在书房放有刻了“月盈则”和“满招损,谦受益”铭文的铜器。溥杰听祖母说这个铜器放一半水能保持平衡,放满水就会倾倒,便起了兴趣,要试试其真假。结果那个铜器装满水后果然都流了出来,溥杰通过这次实验对父亲的处世哲学有了清晰理解,父亲的中庸之道也影响了溥杰一生。
唯一的反对票
1988年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溥杰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对一项议案进行表决时,他举起右手,投出了全场唯一的反对票。这一举动引人注目,有记者询问他为何一改往日“老好人”的作风,公然表示反对。溥杰则回答,他是人大代表,就应当发扬民主精神,敢于发表意见。于是当年4月的《民族画报》用突出的版面报道了溥杰的举动。
纪念场馆
溥杰死后,一半骨灰被葬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中山神社(嵯峨家的神社)的爱新觉罗分社内,另一半葬于北京。
溥杰的故居位于北京护国寺大街52号,是一个规整的方形小院。北屋正房曾是溥杰的卧室和书房,南屋是会客厅,东屋是厨房和餐厅,西屋是秘书和保姆的办公室和卧室。各房门之间有甬道贯通,院子里种有花木,北屋墙壁有爬山虎覆盖。溥杰曾与妻子嵯峨浩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宁静而温馨的时光。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央视网.2023-08-25
“末代皇弟”——爱新觉罗·溥杰,书法堪称一绝,与启功、舒同各领风骚.华夏珍宝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08-16
溥杰故居里的故事:一直挂着周恩来的画像——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09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豆瓣电影.2023-08-09
末代皇帝 (1988).豆瓣电影.2023-08-09
流浪王妃·最后的皇弟 流転の王妃・最后の皇弟 (2003).豆瓣电影.2023-08-09
末代皇帝传奇.电视猫.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