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锅庄舞

锅庄舞

锅庄舞(藏文:གང་ལྗོང་སྐོར་བྲོ་),是“卓舞”的俗称,藏语之意为“圆圈歌舞”,与热巴、彝族月琴被称作藏族三大民间舞蹈,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阿坝县、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等藏族聚居地,又可称为“卓”“歌庄”“果卓卓”“萨朗”等,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无乐器伴奏。

锅庄舞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和遗迹考证,锅庄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源于当时的人对各种飞禽走兽的模仿,以及对原始图腾的崇拜,锅庄舞在藏族的大范围流传离不开藏传佛教的发展,早期的锅庄舞有很强的宗教祭祀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锅庄舞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在现代文明的催动下,锅庄舞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走进了校园,呈现出新的活力。锅庄舞在表演时,人数不等,一般是男女围成圆圈,以顺时针方向行进,期间会变换队形,舞蹈逐渐加快,锅庄舞的音乐旋律通常分为快板和慢板两个部分,音乐基本特征为五声自然调式音阶。锅庄舞按照表演场地可以划分为农区锅庄、牧区锅庄和寺庙锅庄,按照起源时间可以分为古锅庄舞和新锅庄舞,根据锅庄舞的规模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小锅庄、中锅庄以及大锅庄。

锅庄舞迄今已有千百年历史,风格多样。因为中国藏族的分布地域不同,在不同藏区的锅庄舞又各具特色,有昌都锅庄、玉树卓舞、迪庆锅庄、马奈锅庄、白龙卓舞等,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与藏族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其舞蹈动作与歌舞处处流露着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历史、情感,是对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缩影。2006年,玉树卓舞、昌都锅庄、迪庆锅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马奈锅庄、白龙卓舞、甘孜锅庄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甘南锅庄加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由来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锅庄舞又被称为“果卓卓”“卓”“歌庄”等,藏语之意为“圆圈歌舞”。关于锅庄舞的叫法各地不一,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地区的锅庄舞称为“果谐、堆谐、果卓”等;流行于云南省地区的锅庄舞,称其为“擦尼、擦司、勒巴得”等;流行于四川地区的锅庄舞称其为“巴塘玄子、俄卓、朵体卓”等;流行于甘肃省地区的锅庄舞称其为“木莎春、安多果卓”等;流行于青海省地区的锅庄舞称其为“卓谐、安多依、锅哇”等。

目前,“锅庄”作为这个一舞蹈品种的统一称谓,有围圆而起的踏脚舞蹈之意。对于“锅庄”一词的来源有许多的争议,有人认为“锅庄”是“果卓”或者“贡卓”的谐音,虽然这三个词听起来相近,词义却大不相同,还有人认为锅庄舞一名来源于藏族人们围绕着支撑炊具的石桩起舞。根据清朝的史料记载,“锅庄”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户”,一个是“部落”,由史料可知“锅庄”的原始含义与舞蹈并无关联,“锅庄”极有可能来源于某个民族的方言,或者是汉语中对某一个部落的泛称。

“锅庄”,是藏语 sku -dmg 的 音译 。 之意为“贵族”。在汉语辞典中的解释为:商人住宿、集货的店铺,该称谓主要流行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锅庄一词最早见于康熙时期,乾隆《打箭炉志略·土司》记载:“康熙五年,丹忠札克巴率旧附十三锅庄土目投诚, 复颁发印信。”可见,锅庄词源至今仅有几百年历史。“锅庄”的词义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不同时期和不同藏汉语境,其含义也有所不同,最早的含义为“商贸之家”。后来也有“支锅之桩”的说法,即用三个石头架在火塘里形成的支锅代灶、烧水煮饭的生活用具;也有在康东九龙等地,人们把男人入赘称为“坐锅庄”。而在艺术界普遍认为锅庄舞是对藏族地区围圈而舞的统称,是过去川、甘 、青一带较流行的汉语俗称,源于藏语“果卓”。民国时期,藏边游记和边区考察记中通常使用“锅庄”“锅庄舞”描述藏彝走廊各族群连臂踏歌、围圈而舞的民俗事项。

关于锅庄与舞蹈之间的联系,最早见于四十年代的文献《理化县志稿》卷十“礼俗”中的“娱乐”云:“康人娱乐,歌舞一端而已。而物理化学歌辞既简,舞式亦陋。康语曰‘捉抢’,译言作‘跳锅庄’。”康巴藏区民众将围圆而舞的形式作为生活娱乐活动方式,康方言将这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称为“捉抢”,译为“卓羌”,意为跳舞、舞蹈。当时的民众并未形成“锅庄”舞蹈名称的概念,也不直接联系于“跳锅庄”,而是“捉抢”的转译。而“跳锅庄”是在“锅庄”中跳舞,也就是“锅庄中的卓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与这一舞蹈形式相联系,它是民间早已习惯的叫法,且一直流传至今。

历史沿革

起源传说

锅庄舞历史悠久,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多数认为与生产生活、宗教祭祀活动等相关,主要流传有三种起源传说。

传说一:据说原始时期,在一个叫做“达折多”的地方,由一个富裕的土司和两个奴隶,分别叫做锅庄和彝族月琴。锅庄和弦子有一天外出,发现一个美丽的湖泊,弦子高兴的手舞足蹈。突然,雷鸣下雨,锅庄也随之舞动起来。从此,二人遇到烦心事,便会舞蹈消除烦恼。不久,富裕的土司知道了,让其将消除烦恼的方式记录下来,便将二人杀了。但这种舞蹈方式流传下来,便将锅庄跳的称为“锅庄舞”,弦子跳的称为“弦子舞”。

传说二:据说古时,锅庄是当地的炊具,由三块石头搭建而成,人们在三块石头中点燃火堆,在石头上烹食物。人们等食物做熟的闲暇之余,围着石头跳舞,便有了“锅庄舞”之称。

传说三:相传,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自治区修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供僧人出家。当修建完工后,工匠和群众欢呼跳跃,情不自禁相互拉起手围圆舞蹈,形成具有宗教色带的锅庄舞,具有祈祷之意。

历史发展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无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据1973年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出土的软陶泥,其内侧绘有三组人舞蹈场面,每五人一组,面向圈内,相互携手围圈,其头部的方向、动作、步伐一致,该文物是发现最古老的舞蹈实物;1995年青海省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盆内会有一组十三人和一组十一人的两组舞蹈图,该文物距今为止约5000年。这两组文物绘有的舞蹈形态与锅庄舞极为相似,可以推断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结合祭祀盟誓仪式等综合性因素而形成。

萌芽阶段

锅庄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由于原始人主要是以狩猎为生,所以原始民族的舞蹈也带有动物的情态,他们会模仿老虎、雄鹰、孔雀等飞禽走兽的姿态,不仅如此,锅庄舞还融合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另外,因为原始社会的人对各种自然现象的不解,宗教逐渐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元素同时也融入了舞蹈当中,远古西藏自治区的六大氏族均崇拜图腾,图腾偶像的树立使得舞蹈开始模仿图腾形态动作。锅庄舞与其他舞蹈一样,也是人们宣泄情感、敬神、祈福的表达方法,是一种通过跳舞来祭祀神灵,获取与神灵沟通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锅庄舞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娱乐活动。

初具形态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藏专家学者对吐蕃碑石研究和莫高窟藏文遗书考证后认为,锅庄舞的形成和发展与最初的盟誓活动有直接关联,此时舞蹈已度过原始时期的萌芽状况,逐渐进入藏族舞蹈发展的雏形期。据藏文史料《拉达克王系》记载,在吐蕃王朝之前,西藏自治区各地盛行歌舞,有围绕歌篝火围圈起舞的习俗。当时的“卓舞”多用于祭坛、盟誓、宗教等祭祀仪式活动。小邦时期的部落盟誓是当时一种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据资料记载,在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写为“卓次”(“卓”意为舞蹈,“次”意为词),很可能这是一种边唱誓词边舞蹈的形式,在盟誓宣布誓言时,“为着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辅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据此推论,这是当时专门在盟誓仪式中表演的舞蹈。这是锅庄舞萌芽阶段。

走向成熟

锅庄舞的形成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据传,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人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晚上就被妖魔破坏。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妖魔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寺庙。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族自治区,尤其是藏族工布地区,也被多个权威性史籍记录在册。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卓舞便在当地的寺庙中流传,后续流入到民间。

清乾隆五十七年《卫藏图识》记载:“俗有跳歌(即锅庄舞)之戏,盖以妇女十余人,首戴白布围帽,如箭鹄,著五色彩衣,携手成圈,腾足于空,团栾歌舞。度曲亦靡靡可听。”描写的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妇女跳卓舞的情景。据《西藏舞蹈概说》记载,古时康定市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组织设立客栈,专门收购土特产,代办转运。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寄宿于此,晚间闲余之时,常常在院内空旷场地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消除疲惫。又有《皇清职贡图》记述了藏民男女跳卓舞:“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庄舞。”也有清人李心衡在《金川琐记》记载:“俗喜跳锅庄舞嘉会。”“锅庄舞”一词在清乾隆才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锅庄舞形式多样,发展成盟誓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中的舞蹈,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舞蹈特点

呈现方式

由于锅庄舞在藏族不同的地域分布,每个地区的锅庄舞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各地区之间的锅庄舞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锅庄舞是一种集体性舞蹈,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至几百人。各个地区的锅庄舞都围圆而舞,有单圆形、同心圆、多环形等,围成的圆形大小不一,舞蹈队形按顺时针旋转,偶尔会形成“龙摆尾”的场图运动路线。锅庄舞表演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先慢后快。表演时,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舞者手摇响铃站在队伍前领舞引歌,其余舞者,男女手拉手,各站半圆围成圈。表演在歌声中渐渐加快,愈演愈烈。锅庄舞可以分为序舞、慢板卓舞、快板卓舞三段式,整个舞蹈的表演氛围和谐、优美。

动作特点

锅庄舞的跳法较多,锅庄舞主要依靠腿部动作,上身动作较少,腿部动作主要体现在踏步、躲步、擦腿、跨腿、踏瞭腿和端腿等,要求膝盖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手势可以分为拉、甩、绕、悠、扬等等。锅庄舞还有很强的技巧性,主要有跨腿转、躺身跃进、平转、碾转、点布反身等主要技巧,锅庄舞根据节奏的快慢可以分为快板和慢板,这些技巧主要出现在快板时,慢板时舞姿优美愉悦,快板时舞姿粗犷矫健。

音乐特点

锅庄舞的音乐旋律通常分为快板和慢板两个部分,慢板大多由三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的小节从六小节到八小节不等,快板部分一般也由三个乐句构成,少数锅庄舞的快板部分只有两个不相等的乐句。按照锅庄舞种类的不同,歌曲的节奏也不同,比如大锅庄常用于宗教祭祀活动,所以旋律更平缓沉稳,典型曲目有《东布尔戎》,小锅庄节奏更加轻快活泼,更受年轻人的喜爱,代表曲目有《马奈尼扎》。锅庄舞的音乐基本特征为五声自然调式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与我国的民俗音乐相似。其次曲中大多运用四、五度音程,六、八度较少,快板音乐和慢板音乐起句音相同,快板音乐中的不少旋律要重复演唱。

分类

锅庄舞分类形式多样,以地域分类多且繁杂,因此在研究领域,对其以表演场地、起源时间和模式进行分类。

按表演场地分类

根据锅庄舞流行的地区不同可以分为农区锅庄、牧区锅庄和寺庙锅庄。

农区锅庄(玉卓),主要在西藏自治区东部的昌都和川西地区流行,农区锅庄分为慢板、快板两大段,速度由慢到快,表演开始时男女各自拉手成圈,轮番唱和,甩腿踏步,之后舞步越来越快,在激烈的快板中表演结束。

牧区锅庄(仲卓),主要在羌塘高原青海省和川西的牧区广为流传,结构和形式与农区锅庄大致相同,主要是在慢唱部分的舞蹈风格有所不同,牧区锅庄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小,快板歌舞部分动作节奏快,雄健有力。

寺庙锅庄(曲卓),是一种带有宗教和祭祀色彩的舞蹈,歌曲内容和舞蹈形式都比较古老,歌词内容固定,舞蹈稳健缓慢,具有稳重肃穆的特点,寺庙锅庄经常在重大宗教典礼或者迎宾活动时表演,舞蹈的形式较为严格,表演者都是男性,还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艺人负责领舞。

按起源时间分类

按照流传时间的不同,锅庄舞可以分为古锅庄舞(擦尼)和新锅庄舞(擦司)。

古锅庄舞据传是在很久之前流传下来的并且具有祭祀色彩的舞蹈,歌词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都比较古老,瑞安鼓词和舞蹈动作都是固定的,歌词不可以随意改动,老年人和宗教人士比较喜爱这种锅庄舞。

新锅庄舞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以时代特点或者根据锅庄舞的内容为基础所改编的歌舞、唱词都比较丰富的舞蹈。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舞姿舞步丰富多彩,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按规模分类

根据锅庄舞规模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小锅庄、中锅庄以及大锅庄。小锅庄经常在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跳,中锅庄则通常用于藏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大锅庄常在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

地域流派

流派发展

锅庄舞是藏族聚居区的民间舞蹈,主要以西藏昌都、那曲,阿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及青海省甘肃省等地为主,分布广泛且分散。

在不同地域中,锅庄舞各有不同特点。以地理方言,将藏区分为康巴藏区、卫藏、安多。康巴藏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腹地、川藏高原的西北部,分为西藏昌都地区、甘孜县、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行政区域;卫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地区,目前有西藏昌都这一自治区;安多藏区跨布中国青海、甘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的交界地带,目前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行政区域。

同一藏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也流行各不相同的锅庄舞,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锅庄舞中有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州锅庄等;四川嘉绒地区有马奈锅庄、四土锅庄、丹巴锅庄、五屯锅庄等;青海玉树市锅庄有玉树卓舞、玉树依舞等。

西藏昌都锅庄舞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在四川、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的汇合处,不仅是康巴藏区文化的中心还是锅庄舞的发祥地。在2001年,政府将昌都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根据相关歌词和民间传说可知,昌都锅庄在吐蕃时期就已经存在。2006年,昌都锅庄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都锅庄在当地流传十分普遍,经常在一些重要的节点表演,比如重大节日、活动庆典或者婚嫁等等,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围成圆圈,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载歌载舞,一般由男性带头领唱,随后女性跟唱,歌曲唱完一段后,舞蹈会突然变快,男性表演者舞蹈幅度大,女性表演者舞蹈幅度较小,昌都锅庄舞中还有不少动作是模仿虎、鹰等动物的形态,注重姿态的表现和情绪的传达。昌都锅庄可以分为农区锅庄、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类。

云南迪庆锅庄舞

迪庆处于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三省的结合地,是云南的唯一一个藏族自治州,迪庆锅庄从一种祭祀、图腾崇拜的舞蹈发展而来,成为今天藏族人民喜爱的舞蹈,由在丽江市发现的唐代藏文画像碑可知,迪庆锅庄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迪庆锅庄舞被加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格里拉市锅庄和德钦奔子栏锅庄是迪庆锅庄中最有代表性的。香格里拉锅庄有新、旧之分,古旧锅庄被当地人称为“擦尼”,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歌舞,具有很强的祭祀和宗教色彩,这种舞蹈有固定的动作和专用的歌词;新锅庄更受年轻人的喜爱,舞蹈动作和歌曲都更加灵活自如,当地人称为“擦司”。德钦奔子栏锅庄舞多用于庆典或宗教仪式,男女围着缠绕着哈达的花雕酒桌起舞,桌子上还放置着吉祥宝瓶,舞蹈幅度大且变化多,动作潇洒舒展。

四川阿坝州马奈锅庄

马奈锅庄主要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马奈乡流行,受到苯教文化的影响,源于苯教在金川修建雍忠拉顶寺时期,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天下第一锅庄”之称,2008年,马奈锅庄加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奈锅庄受到苯教文化的影响,在表演前会向部落首领等人献上珍贵的礼品,或者是献给出征的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多为敬献哈达和帕子,还会在场地中间拜访杆杆酒,由德高望重的表演者念祝词开酒,并点燃柏树枝。表演时男女舞队齐声唱歌,女领舞为男领舞人献上哈达,男领舞三拜回礼,表演正式开始,马奈锅庄在表演时,男女领舞不会会面或者并列,男性单独一排,女领队在男队的末尾,男女队型向着反方向行进,队形变化多端,这是马奈锅庄与其他锅庄的区别。其中嘉绒锅庄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前者气势壮大,气氛庄重,多用于重要活动和节日,小锅庄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瑞安鼓词大多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有关,气氛明快活泼,更受群众的喜欢。

青海称多白龙卓舞

白龙卓舞是一种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白龙村地区流行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据说在九百多年前的格萨尔王的婚礼上,就有白龙卓舞艺人受邀去表演。白龙卓舞是一种在宴会、迎宾活动时表演的舞蹈,只允许男性参加,在藏区民间有着重要的地位。2008年,白龙卓舞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龙卓舞有慢板和快板两部分,表演之前要祭祀表示祝福,然后正式开始,舞者分为两个半圈,组成一个没有闭合的圆圈,领舞者先对唱、合唱一段后,逐渐展开队形起舞。在表演时身体重心下沉,腿部发力,脚下步伐与手臂不断摆动。

青海玉树锅庄舞

玉树市地处青海省的西南部,毗邻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两省,被称为“歌舞的海洋”,玉树锅庄舞的内容多为称赞家乡和自然风光。玉树锅庄舞的发展历史源于原始社会,如今的玉树锅庄舞中还保留着远古时期的特点。2006年,玉树锅庄舞加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树锅庄舞的表演可以分为序舞、正部、尾声三个部分,序舞主要是祭奉神佛,正部可以表现广泛的社会生活,尾声主要是吉祥的祝愿。玉树锅庄舞分为两类,第一个是“俗卓”,表演形式不被时间地点所约束,适合男女老少,舞姿优美,步伐轻盈。其次是“求卓”,严格要求了表演的时间和地点,其表演内容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并且只允许男性参加表演。

价值和影响

锅庄舞是一种藏族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是藏族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周围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和劳作生活,锅庄舞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锅庄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样的舞蹈形式、欢快的音乐节奏,表现出了集表演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艺术特点,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锅庄舞不断交流、借鉴,锅庄舞逐渐融合了历史、民俗、艺术、体育价值为一体。锅庄舞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在长时间的传承和保护下,锅庄舞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扩张。

首先锅庄舞具有历史价值,对锅庄舞的深入考察有助于研究藏族传统歌舞的流传区域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藏族人民大多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锅庄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距今约4600-5000年历史的“彩陶盆”,上面的纹饰就具有锅庄舞的一些特点。另外根据流传至今的歌词和民间传说,可以得出,锅庄舞的舞蹈形式在吐蕃时期就已经存在,在天宝时期,锅庄舞开始流行于丽江市及其周边地区,在宋、元、明、清时期也均有关于锅庄舞的文献记载。

其次是宗教、民俗价值,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宗教信仰也影响了民间舞蹈,锅庄舞的动作随处可见“圆”这一元素,例如圆圈的队形、绕袖动作、击鼓动作等等,宗教文化还影响了锅庄舞的韵律,使得锅庄舞的动律刚中带柔,优美与灵动相结合。锅庄舞在藏族地区分布广泛,不同地域在表现细节、语言、服饰等方面会略有不同,如今的锅庄舞不仅呈现出许多藏族传统的民俗特征,而且锅庄舞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衍生出不同的传承类别,无论是传承已久的老锅庄舞,还是流行于城市、学校的创新锅庄,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民俗特点。

其三是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锅庄舞古朴的舞蹈形式得以传承,男女拉手成圈,有艺人领头,徒歌唱跳,无需乐器;锅庄舞的编队形式多样,由快板、慢板两段舞蹈组成,会变换各种基本动作,队形以顺时针行进,偶尔会变换图案;锅庄舞中的一些动作模仿了禽兽的姿态,舞姿矫健,注重舞蹈的姿态和情绪的传达;锅庄舞的音乐结构变化自由,音乐动感激昂,节奏鲜明,另外锅庄舞朴实的歌词中还蕴含着藏族人民的剽悍气质。

最后是体育价值,锅庄舞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它的体育文化价值,锅庄舞不仅成为人们广泛参加的健身体育活动,而且还是弘扬藏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且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锅庄舞的许多动作都要求手脚并用,四肢密切配合,可以锻炼人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提升人们在舞蹈中的节奏感的同时,人的体质状况也得到了增强。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具有群体性的锅庄舞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

传承与保护

传承现状

锅庄舞作为藏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其传承方式也具有民间特色。随着时代变迁, 锅庄的祭祀作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健身与庆典活动中的日益丰富,娱乐成分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藏族锅庄舞舞台作品,开始实现由传统向娱乐性的转变,得到进一步传承。改革开放后,藏族锅庄舞蹈逐渐由传统藏区走向成城市,开始运用电子乐与新编舞曲进行编创,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受众面更加广泛。尤其是广场舞流行后,锅庄舞作为一种集体舞蹈,结合流行音乐“天路”“神奇的九寨”“草原上的金露梅”等,很快在人民生活中流行起来。正是如此,也产生了古锅庄和新锅庄之分,不同时期的锅庄舞表达了藏族人们不同的意愿和情感。

如今锅庄舞的传承方式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艺人传承,他们以跳锅庄舞为生,会以舞蹈顾问的身份参加许多机构的活动;其次是民众之间的传承,对于那些生活在藏族地区,可以长期接触到锅庄舞的群众来说,长时间的艺术熏陶使得他们逐渐掌握锅庄舞;第三类是随着旅游业发展产生的旅游锅庄舞。锅庄舞向舞台艺术的升华也是一种传承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锅庄舞逐渐走向舞台,不断提升其影响力。

但是锅庄舞的传承也存在着许多困境,锅庄舞在长年累月的传承中积累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曲目,因为传承方式的落后丢失许多,留存下来的曲目不到五百首,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搜集整理下,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保存。另外,锅庄舞的舞蹈动作是来源于人民的劳动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很难在日常的劳作生活中发展、丰富锅庄舞,年轻人对锅庄舞的了解也逐渐减少,比如在四川省康定市,在全县十五万人中,可以跳锅庄舞的不足40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虽然锅庄舞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资金的缺乏和专业人才难以为继也是阻碍锅庄舞传承的重要原因。

保护措施

锅庄舞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功能,在旅游业的发展下呈现出新的活力;另外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锅庄舞逐渐走进校园,出现在校园的教学活动和课余活动中,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将传统锅庄舞带入课堂,不断完善和规范,既受到学生欢迎也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锅庄舞以其动作的多样性、简易性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依然广泛流传于藏族和其他地区,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好方式,锅庄舞在现代社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前,锅庄舞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民间艺人传承,在藏族聚居区锅庄舞民间艺人,以表演锅庄舞维持生计,甚至被文艺团体或者政府机关邀请做锅庄舞顾问;二是民众之间的传承,主要指长期聚居藏族自治区的人民群众,经常接触锅庄舞,耳濡目染下掌握锅庄舞表演技艺,每逢节庆活动时参与其中进行表演与传承;三是舞台艺术作品的传承,这是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升华,为锅庄舞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因锅庄舞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锅庄舞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市、自治州都积极地组织锅庄舞非遗的申报工作。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2006年5月20日,青海玉树卓舞、西藏昌都锅庄、云南迪庆锅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四川马奈锅庄、白龙卓舞、甘孜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甘南锅庄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人

截止至2012年12月21日,中国文化部已公布的四批锅庄舞项目传承人名单共有1981名,前后共产生9名锅庄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产生在第二批和第三批。

                                                

参考资料

锅庄舞(玉树卓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2023-06-16

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中国藏族网通.2023-02-26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

锅庄舞(称多白龙卓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锅庄舞(甘孜锅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2023-06-1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28

..2023-06-16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锅庄舞(马奈锅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

锅庄舞(马奈锅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28

锅庄舞(称多白龙卓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28

锅庄舞(甘孜锅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