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1937年2月5日至2006年2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无锡,系中国著名计算机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王选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复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后分别获得一项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奖。主持研制了“华光”和“方正”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并被广泛用于书刊和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用于“华光Ⅳ型”和“方正91型”“方正93型”上。此后,又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直接制版系统等,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并成为自主创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典范。
在科研成果方面,王选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多项大奖,1987年获得首届毕昇印刷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王选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人物经历
早年与求学
1937年2月5日,王选出生在出生于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母亲周邈清,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就读北京贝满女中,家中兄弟姐妹5人,王选排行最小,因受家庭影响,从小养成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4岁时,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附属幼稚园,5岁时,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小学就读。1947年,小学五年级的王选被选为班长,后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直到大学毕业。
1948年,小学毕业,并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上海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今上海市七宝中学),就读初中。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担任团支部书记,并被免试保送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就读,1954年,顺利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大二下学期分专业,为响应国家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王选选择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从此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下不解之缘,1958年,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
工作经历
1958年10月,参与北大自行设计的“红旗”中型计算机的研制,负责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以及部分电路设计,次年夏天,圆满完成了“红旗机”的逻辑设计,并运行成功。1961年,王选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但因长时间忘我工作,体能透支到了极限,加之营养不良,积劳成疾,于次年回上海市父母家中治疗,坚持边治病,边学习,边钻研。1963年,为及时了解国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王选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提高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这也成为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王选的一条“罪行”。1964年,继续软、硬件相结合的科研工作,进行ALGOL 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次年,回到北京大学,与同事进行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设计工作,并于1967年研制成功,成为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之一。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环境混乱,到昌平北京大学分校休养。次年,与陈堃銶喜结连理,搬回北京大学。1968年年底,王选被扣上“偷听敌台广播”的帽子,召回北京大学,进学习班“交代问题”,次年因身体情况,被命令从“学习班”回家“思过”,此后的6年,王选成了“劳保”户。1974年,承担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 60编译系统的研制,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1975年,王选从陈堃銶那里得知了“748工程”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被“精密照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自主决定进行研究,采取数字存储方式,发明了“轮廓加参数”的汉字信息高倍率压缩方法和高速复原技术,还攻克了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等技术难关,这一方案上报北京大学后,并得到了支持,北大成立了“748工程”会战组,王选和陈堃銶等成为骨干力量,并参加研制工作。
1976年,王选团队组决定采用激光输出方案,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王选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后分别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9月,“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北京大学,王选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硬件设计,带领科研团队开始原理性样机的艰苦攻关。1979年,经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相排版系统“华光”,成功从计算机里输出了汉字,并输出了第一张八开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1980年,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次年,将研究成果商品化,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在市场上大量推广。
1983年,北京大学“汉字激光照排项目”被纳入全国印刷技术装备发展“六五”规划,获得印刷专项支持,同年,成功研制出“华光II”型系统,并且担任北京大学在原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特批晋升为北大教授。1984年,“华光Ⅱ”型系统圆满完成鉴定和验收,同时当选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并参加了日本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同年,“华光III”型系统问世,次年通过鉴定和验收。1987年,王选发明的“高分辨率字形在计算机中的压缩表示”获欧洲专利,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位获得欧洲专利获得者。1988年,“华光VI”投入生产,同时经过批准,王选带领团队和北大新技术公司合作,设计、生产、销售北大华光电子出版系统。1989年,担任新建立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华光Ⅳ”型系统通过部级鉴定。
1991年,凭借在计算机方面成就,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培养青年人才,同时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1994年,在对国家方面做出的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担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所与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时,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受聘为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国际顾问小组成员,并辞去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2002年,辞去方正控股(原香港方正)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该公司首席科技顾问。2004年,任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名誉会长,出席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逝世
2006年2月13日,王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研究综述
ALGOL 60语言的编译系统:1960年代,王选承担了DJS21机的ALGOL60语言的编译系统研制,该系统取得圆满成功,并在几十个用户中推广成功,成为中国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1975年,担任《汉字信息处理工程》中的精密排版系统的整个科研项目的领导人,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1979年7月29日,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并由硬件生成和输出了第一张八开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
华光系列和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出版系统:从1979年至1989年,王选团队成功研制出”光华I、Ⅱ、Ⅲ、Ⅳ”、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出版系统,这引起了中国出版印刷业废除铅字印刷、实现激光照排的技术革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并占领海外华文报业市场,进入日本及欧美等西文市场,为中国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
中文彩色照排系统等:王选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和直接制版系统等,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人才培养
王选院长一直很重视人才培养,多次表达过,看到年轻人“出彩”是最高兴的事,他认为,要培养和吸引人才,就要把年轻人推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让其充分发挥才干,他鼓励年轻人“异想天开”,不迷信权威,放手让他们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上担当重任,在王选鼓励下,他的学生、后来继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肖建国,开始研究中国第一个大屏幕报纸组版系统和彩色出版系统。此外,为支持年轻人研究,还专门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
主要论著
出版书籍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学术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专利
根据北京大学王选纪念网站显示,王选先后所获专利9项
担任职务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荣誉与奖励
荣誉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科研奖励
据不完全统计,下表仅收录部分
影响
王选逝世后,中宣部、统战部、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让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学习王选同志先进事迹,而三部委与九三学社联合组织了“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并赴广州市、无锡、上海市等城市进行巡回报告,其妻子陈堃銶在九三学社组织了传递王选精神活动,设立“王选关怀基金”,开展捐赠、资助、关爱、交流等。中国计算机学会将“中国计算机学会创新奖”更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07年,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制作的“王选科技封”向全国发行,并由北大计算机所主持举行了发行仪式,而且北大计算机所和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筹建的“王选纪念陈列室”也成功建成开放。
2008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九三学社中央、教育部、北京大学等,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小行星4913”命名仪式,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其中以陈堃銶代表王选及北大计算机所,在设立“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奖励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2009年,江苏无锡的王选事迹陈列馆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还将“王选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法兰克富国际图书展览会、中国科技馆新馆(长期)展出。2012年,北大计算机所隆重举行王选雕像落成及揭幕仪式。2016年1月,由北大方正大厦的王选纪念陈列室“创新历程厅”在京揭幕。此外,王选其事迹还先后出版了《王选文集(修订版)》《永远的王选》《知识分子的榜样-王选》《风范长存-怀念王选院士》《当代毕昇-王选》等系列书籍。
评价
“王选是北京大学学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胸怀科技报国的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他不愧是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九三学社评)
“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是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学习的光辉榜样,他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卓越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原常委贾庆林评)
“王选老师高尚的品格,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邹维评)
“王选院士既是优秀的科学家,又是杰出的企业家,他既有精湛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有坚毅不拔的实干精神,他通过创办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产业化,为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评)
参考资料
王选院士的光辉一生.北京大学.2023-02-15
王选院士.院士馆.2023-02-15
公司介绍.北大方正集团.2023-02-16
王选生平.北京大学.2023-02-15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北京大学.2023-02-16
国产FZ-91b型汉字照排控制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23-02-16
王选:用一生诠释创新的人.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12-27
王选教授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12-27
【科技人科技事】当代毕昇——王选.澎湃.2023-02-15
王选:方正人生 创新之选.中国科技网.2023-02-15
新时代科学家需要具备怎样的精神——王选的成功和启示.澎湃新闻.2023-02-15
王选——发明家和企业家间的孤独者.北京大学.2023-02-15
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新中国百个企业创新故事.2023-02-15
王选年谱.北京大学.2023-02-15
王选同志在京逝世.中国政府网.2023-02-16
科技成就.北京大学.2023-02-16
追忆“最美奋斗者”、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北京大学.2023-02-16
纪念王选.北京大学.2024-01-09
所获专利.北京大学.2023-02-16
纪念王选.北京大学.2024-01-06
【科技人科技事】当代毕昇——王选.澎湃.2024-01-07
荣誉奖励.北京大学.2023-02-16
王选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