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是美国犹太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派的代表作品。小说从1954年开始创作,初版本由Simon and Schuster公司于1961年正式在美国发行。

小说共42章,主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离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8英里的地中海皮亚诺扎岛(虚构)上驻扎着的美国第256空军中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其行文并不按照传统叙事顺序,几乎每章围绕一个人物,叙述零碎庞杂,前后无紧密关联。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始终或隐或现地贯穿其中。主人公约塞连是名飞行员,他渴望完成飞行任务回家,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却一直“戏弄”他。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规定又强调,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当约赛连飞满25架次时,卡斯卡特上校又把规定任务增加到60次、70次……这样,约赛连尽管一次又一次完成了飞行任务,但还是不能停止飞行。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可这得由本人提出申请。但可以提出申请又证明本人精神正常。所以这条军规实际上不可能被执行,故而营构出一种荒诞的境况。

小说从始至终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这一类似于“皇帝新衣”的“空文”,既无作用于现实的可能性,却又频繁地为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中提及,显得无孔不入,似乎现实中所有荒谬困境又都可溯源于此,形成一种毛骨悚然的效果。其英文名用“catch-22”表示,有着陷阱和圈套的含义,实际象征了某种邪恶力量对人的控制和禁锢[gù],无影无形,却又无时无刻不压迫和威胁着人的生命。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第二十二条军规》用这种夸张可怕的玩笑,似是而非的矛盾,造成了巨大的讽刺意味。以喜写悲,以幽默姿态讽刺社会的荒谬和混乱,表现人类的痛苦与不幸,形成了“绝望的喜剧”之独特风格,开创了“黑色幽默”文学的先河,当时美国社会特别是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影响了一批作家的创作,掀起了此类小说写作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小说的发展。

创作背景

《第二十二条军规》首次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二战结束不久,西方文明遭受了沉重精神打击,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理想摇摇欲坠,基督教的博爱信仰亦面临严峻挑战。战后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核战争的威胁,以及美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和军事上的穷兵黩[dú]武造成的朝鲜越南战争的困境、还有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频繁的政治暗杀等等酿成了60年代的时代阴郁氛围,使这一时期的美国民众遭受心灵重创,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学生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价值信仰迷失,忧虑幻灭感弥漫。海勒在二战时曾作为投弹手在意大利法国服役,执行过六十次战斗任务,亲历了二战及战后荒诞现实。再加上犹太人的特殊身份,海勒自然没有逃脱这种“世纪病”的感染,对西方固有价值观和国家爱国主义宣传都产生深深怀疑。在思想上,海勒与美国文学界在这一时期兴起“黑色幽默”风潮不谋而合,他曾公开声明自己受到了《好兵帅克》的直接影响。作为荒诞时代的产物,《第二十二条军规》表面描写二战时的美国军队,实则借以讽喻整个美国社会和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

与社会时代背景相呼应,《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文化基础是现代反理性思潮,受到了包括弗洛伊德主义、亨利·柏格森哲学和存在主义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实际上,这也是整个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思想来源。《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突出代表,反映了世界的荒诞、疯狂以及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西方文学中的非理性写作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书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弗兰兹·卡夫卡、王尔德、尤金·奥尼尔等作家的艺术风格深深吸引着海勒。此外,从文本中存在的广泛“互文性”,也不难看出反战文学、讽刺文学和荒诞派诗歌、小说等对《第二十二军规》造成的潜在影响。

内容情节

第1-12章: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国飞行大队的驻扎地,一个叫做“皮亚诺扎”(虚构)的地中海岛屿上。故事以零碎的方式叙述,这意味着事件通常按非时间顺序勾勒出来,随着其他故事的进展而填写。叙事时间从1944年开始,主人公约塞连因假装肝病住进了部队医院,一位名叫塔普曼的牧师去看望他。小说接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包括与约塞连共住一个帐篷的奥尔、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克莱文格、喜欢执行危险任务的哈弗、经常用飞机在营地冒险的麦克瓦特、一个富有商人的儿子内特利,内特利后来爱上了一名罗马妓女,还有美洲原住民酋长等等。约塞连询问医生,自己是否可以因为精神错乱而禁飞。得到的回答是“不”。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悖论之一。军规规定,若精神错乱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停飞。但实际上精神错乱者不可能自己提出停飞的要求。因而这一规定不可能被执行。此外,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满二十五架次的人可以不再执行任务。可当约赛连飞满25架次时,卡斯卡特上校又把规定任务不断增加,这样,约赛连尽管一次又一次完成了飞行任务,但还是不能停止飞行。这是第二个悖论。约塞连对此不满,但卡斯卡特上校和他的助手科恩并不在乎,两人都只想着晋升军衔。

第13-25章:故事回溯到两个月前,卡斯卡特派这些飞行员去往博洛尼亚执行一项危险的任务。约塞连差点死亡,当时他的飞机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回到基地后,他偷偷溜去罗马,后来在意大利和一个妓女过了一个晚上。当他回到基地时,他得知任务配额再次增加,于是假装肝病去了医院,叙事时间于是回到小说开始。从这里开始,叙事开始变得不稳定。基地的死亡事件也变得更频繁和诡异。米洛大发战争横财,为了利益不惜轰炸自己的基地,杀害自己的同胞。受到残酷战争和荒谬官僚制度的刺激,塔普曼牧师的信仰受到考验,但他最终决定仍然相信上帝,只有站出来对抗卡斯卡特、科恩和其他军官,他才能帮助与他一起服役的士兵们。牧师一致和约塞连秘密地计划送执行完足够飞行任务的飞行员回家。

第26-31章:由于哈弗的错误导航,约塞连的大腿被炸伤,躺进了医院。约塞连跟丹尼尔医生交谈,担心如果德国人在日本被击败之前投降得太快,他终究会带着所有异国情调的疾病被派往太平洋。约塞连病好了之后,丹比上校命令他们一众飞行员去轰炸一处村庄和无辜平民。约塞连和邓巴都将炸弹投在了离村庄很远的地方。邓巴因抱怨这次不必要的爆炸而神秘“失踪”。麦克瓦特在军队休战时,又玩起了他的危险飞行游戏,因将飞机开得过低而不幸坠毁,失控的飞机还意外地撞死了一名士兵,丹尼尔医生由于将自己的名字列在了麦克瓦特的飞机的飞行名单上,也被军方判定为死亡,尽管他仍然好好地活在部队里。

第32-42章:恶劣的天气蔓延到皮亚诺萨,约塞连开始思考那些被杀或失踪的人。在小说中,约塞连的思想经历了缓慢的改变。一开始,他只是满足于尽可能逃避自己的职责。但随着朋友们的离奇失踪和去世,经历了诸多痛苦和死亡之后,约塞连愈加确信军队是不道德的。特别是一个血腥的创伤性记忆不断在他脑中闪现,一个名叫斯诺登的年轻人在执行任务时死在他怀里。他心烦意乱,再次请假前往罗马。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内特利在执行任务时死去的消息,奥尔也在飞机坠毁后乘坐安全筏漂流出海失踪了,牧师塔普曼则被以“伪造信件”的罪名抓捕,遭到监禁和酷刑。实际上,信封上伪造的名字——“华盛顿·欧文”,是约塞连在无聊和整理邮件时写的。塔普曼后来被释放了,仍然致力于和约塞连一起计划的秘密运动。战争即将结束,许多任务在军事上不再必要,访问完饱受战争蹂躏的罗马后,约塞连拒绝再继续执行任务。卡斯卡特和科恩告诉他,如果他拒绝飞行,那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军事法庭审判,要么被送回家。然而,只有当他假装对指挥官友好时,他才能被送回家。约塞连受到这笔交易的诱惑,于是和牧师商量,但牧师表示,当其他人仍然被迫飞行时,接受这笔交易是不道德的。牧师说服了约塞连,约塞连于是想要直接逃离军队摆脱自己的困境,逃去中立的瑞典,因为他听说奥尔可能幸存下来并去了那儿。故事结束时,约塞连向出口跑去,决心将他的计划付诸行动。

人物角色

主题思想

反官僚体制

《第二十二条军规》表面上写战争,实际上借军队中的荒诞境况影射专横、灭绝人性的制度对人生命的扼杀。“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泛指一切约定俗成的制约人的荒谬规则和不可逾越的困境,展现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人道主义的基点,讽刺了战争本身的荒谬残酷与不道德以及美国僵化的官僚权利体制和过度组织化的生活对人性的扼杀,有力地抨击了“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Downing L H.借用蒂莫西·梅利的阴谋概念,具体分析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这种社会对个人的操纵的实现途径,即通过较大的社会机构策略性地生产压迫性的话语和限制性的规范意识来控制个体意识。而个人只有将自己视为制度系统化的对立面,才能捍卫个体的自主性和人格完整。米勒自己曾在采访中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要表现的是那些在权威领导下的盲目个人。表现他们在扮演的社会角色与个人内在主体的矛盾冲突。

反战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体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生命的关怀。表达了鲜明的反战主题,通过不同阶层人物典型的塑造,一面刻画出了官僚和资本家的邪恶嘴脸。一面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如约塞连等一众普通士兵,关注他们在残酷荒诞战争中生存境况。《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反英雄的小人物来表现人与命运之间的深刻冲突,凸显了小人物在无法挣脱的命运下的痛苦挣扎。此外,《第十二条军规》消融了悲喜剧之间的界限,以漫不经心的荒唐嘲讽表现传统悲剧严肃悲壮的意义,实现了两种艺术的高度统一。如同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孜孜不倦地关注年轻的欲望,战争创伤这一文学母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故事中被不断重述,特别是对年轻飞行员斯诺登的死亡记忆进行的意识流式拼凑与不断重复,凸显了战争创伤对人的精神伤害。除了直接的战争创伤,还有由战争衍生的社会性问题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如学者Tri Rahayu A.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切入,指出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故事情节中,存在有美军内部的种族主义和社会政治镇压现象。

反资本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表面上是反战,实则是借此来讽刺整个美国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小说对美国社会存在的或隐或现的社会问题统统予以辛辣讽刺。特别是米洛这一人物的设置,突出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心异化,资本家乃至普通个人不择手段自私逐利的丑陋现实。《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了现代人在这种高度组织化的体制生活中的生存困境,以直面荒诞的勇气质问现代社会的诸种怪现状,对现代社会及生存其间的人类提出了警示,可说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现代启示录”。它试图告诫人们去正视现代社会的荒诞与自身的麻木且不要因为希望的虚妄就放弃抵抗,而是要像西西弗斯般勇敢地反抗绝望,高扬人的主体性。

艺术特色

黑色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其“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著名,以幽默、讽刺勾勒出了僵化体制下的丑恶与荒诞现实,揭示了不合理制度对人的捆绑与扼杀,嘲讽了庞杂腐朽的官僚权利体系,并以此来影射整个现代社会下人类的生存困境。Downing L H.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幽默实则源于矛盾结构中的冲突框架。实际上,《第二十二条军规》这种表面上的荒谬、悖论和不协调,隐喻着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小说试图利用超现实主义元素,通过怪诞图像和非理性思维的描绘,表达更潜意识的意义。《第二十二条军规》借鉴了超现实小说关于更高的真实是“某种组合形式”的观点,认为只有不拘泥于模仿现象真实,才能揭示本质的真实。

夸张反讽

《第二十二条军规》常常出现漫不经心的调侃和相互矛盾或褒贬相对的词汇与句子,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以夸张漫画的笔触勾勒反常无理的人物性格,利用身份和人物行为之间的错位变形,从超现实的角度写出一种概括化了的真实,制造出喜剧反讽的效果。如写将军自我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写丹尼卡医生自嘲:“救命可不是我的事”;写某上校“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写迈洛:““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等等,极尽嘲讽之能事。贝尔格莱德大学的研究生Knežević M M.指出,《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在故事情节中直接公开的反讽,而且还在文本中建构了一种持续性的反讽结构,形成了一种情绪性的反讽。而根据布斯的反讽理论可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反讽类型概括为直接警告、已知错误、事实冲突、风格冲突、信仰冲突等等。

混乱重复

《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叙事结构上达到了一种混乱与重复的精妙平衡状态。呈现出“反小说”特征,虽没有完整情节和严密结构,却以暗示、象征等手法建构的隐秘出文本的内在逻辑。小说以无时序的零碎叙述营构出混乱和疯狂的故事环境,但不断被重述的主题——“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及人物、情节上的某种惊人的相似性又使得故事的中心线索更显突出,创造出了“暴风中心”般的奇特的凝滞时空状态,揭示了混乱中的某种一致和复杂现实的统一根源,使故事的讽刺力度得以极大地强化。《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这种重复和混乱还特别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小说四十二个章节,几乎都是以人物命名,大大小小的角色有四十多个,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所谓的“主角”约塞连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见证者”勾连起琐琐碎碎的事件与人物。这些人物往往作为一种漫画式的符号被推演至极端,构成一幅狂欢化的“疯子”群像,在疯狂中呈现出异化本质,从而渲染了一种悲喜交织的意蕴,加重了作品主题内涵。

学者Harold J.也指出了《第二十二条军规》这种混乱中的整一特点。小说虽然使用了纷繁庞杂的非现实主义技巧,诸如凌乱的时间线索、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以及高度隐喻的文字游戏等等,但主要情节却很简单,叙事焦点始终聚集在约塞连如何避免死亡这一中心事件上。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第二十二条军规》映射了广泛的社会现实,被誉为60年代的史诗,被公认为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之一。开了讽刺荒诞文学的风气之先,指明了美国新文学的发展方向。“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成为一个固定词条,用来表示制度或习惯莫名其妙使人牺牲的荒谬现象。《第二十二条军规》继承并发展了现代主义创作风格,表现了西方现代生活的新体验,是“黑色幽默小说”的杰出代表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也是后现代英美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小说印行超800万册,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呼应了民众普遍的反战情绪。其在中国更是起到了改变文学发展走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王朔王小波余华等一批重要作家均受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影响,其黑色幽默的精神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6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周刊》曾就“海勒热”作过专题报道,将崇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年轻人称为“海勒”信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约塞连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也超越了战争主题和时空界限,成为人与社会对立的象征符号。《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在本土引起广泛关注。

衍生作品

60年代,海勒本人曾将作品改编为戏剧在百老汇和伦敦演出。1970年由美国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改编的同名影片反响热烈,进一步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获英国学院电影奖两次提名。1994年,海勒出版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续作《结束时分》(Closing Time),延续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风格以及主题,巧妙地讽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现实和神话:政治的荒谬、社会和大城市的衰落,以及商业和文化的贪婪和虚伪等。2019年的美国电视剧版《第二十二条军规》,由佐治·古尼格兰特·赫斯洛夫艾伦·库拉斯共同导演,获金球奖两次提名。但总体来说,艺术魅力和影响力都不及原著。

作品评价

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教授、美国英语系协会(ADE)前任主席查尔士·B·哈里斯在《美国当代荒诞派小说家》(1971)中评论:“海勒的小说尽管技巧上有所创新,事实上却在遵循特定的文学传统。《第22条军规》归根到底是一部激进的抗议小说,像《愤怒的葡萄》和《美国的悲剧》一样,他的抗议是指向美国的现行权力中心”。

美国斯坦福教授桑福德·平斯克认为:“如果说《永别了,武器》和《西线无战事》界定了开始与幻灭的界限,标志以前战争文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文学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那么《第二十二条军规》则探究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小说的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诺曼·梅勒在《裸者与死者》中所采用的表现方式,而且更接近战争本身的真相”。

美国commentary杂志的编辑、作家Norman Podhoretz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最好的小说,它使二战受到了讽刺性的对待。它的野蛮性与欢乐相媲美。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总编帕梅拉·保罗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核心思想,以及书名中的这句表达,是形容一种无解的逻辑论,它将人们困在某种状态,尤其是卑微的状态之中。这个表达已经进入了大众生活,适用于各种场合,以至于人们找不到第二种表达来形容类似情境。"

作家本人约瑟夫·海勒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确造成了一场(文学)运动,改变了小说的传统形式,使出版商更大胆地出版非正统的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第二十二条军规.时光网.2023-01-17

第二十二条军规. 科克斯书评网.2023-01-17

第二十二条军规.时光网.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