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和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技术、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社会科学简明辞典》:“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德国《大百科辞典》:“文化同自然有区别,它是人通过对自然的加工而创造的世界之总和。”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对文化有三层内涵的解释, “①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来源
“文化”是“文”与“化 ”的合成词。文化是语言文字等符号所改变和产生或创造的财富。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符号 。文化是思想、心智、精神、心理、意识和观念(六者是同一概念)所改变与产生或创造的财富。
西文的 “文化 (英文和法文Culture,德语Kul tur)”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主要是耕种或照料,亦即对农作物和动物的照料。“文化”原本是与“自然”对立的概念 ,有“人为”“人化”“人造 ”之意。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思想、心智支配,因而人为、人造和人化,是心智或思想的改造和创造。文化是人类心智和思想的改造或创造,是心智的耕种。
内涵
人类学的解释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上来说,是包括全部 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认为:“文化的特性首先必须放在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释,而不是一味诉诸普遍进化论的模式。”
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即器物和风俗,由此我们可以进而再分成较细的部分或单位。”
克拉克洪在列举和归纳160多种文化定义之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界定了文化,认为文化是“三个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一种思维与情感和信仰的方式,一种对行为进行规范性调控的机制。”
社会学的解释
社会学对文化的解释主要从以下四个路径展开。一是将文化看作是“由思想、情感、信仰和价值构成的,将文化定义为一种主观的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马克斯·韦伯、社会学家帕特森等。二是将文化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如鲁思·本尼迪克特、社会学家克罗伯和帕森斯等。三是将文化界定为象征符号和意义表达。如迪尔凯 姆、索绪尔、丹尼尔·贝尔、恩斯特·卡西尔等。四是将文化看作是习俗、宗教、道德、政治和法律等规则、规范体系。如埃米尔·迪尔凯姆和塔尔卡特·帕森斯、中国学者梁漱溟和费孝通等。
阶层
钱穆等学者将人类生活划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阶层。
物质文化
第一个阶层是物质的、自然的或经济的人生,主要是人与物的关系,此阶层的人生,面对的是物质世界,如衣食住行等。
社会文化
人际关系文化即社会文化。第二阶层是社会的、政治的或集团的人生,主要是人际关系,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如家庭组织、国家礼制、民族分类等。
精神文化
心际关系文化即精神文化。第三阶层是精神的或心灵的人生,主要是心际关系,面对的是心灵世界,属于观念的、理性的、趣味的范畴,如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
类型
世界人类文化可以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大类型。
农耕文化是“安足性”的内倾型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是“富强性”的外倾型文化。
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发展于草原高寒地带。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发展于温带平原河流灌溉区。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则发展于海滨及近海各岛屿。
要素
文化有:经济、科学、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道德等七个要素。经济包括衣食住行种种物质生活,相当于文化第一阶层物质文化。从实际应用方面来说,科学属于物质经济生活的范畴;从精神方面来说,科学属于人类的理智。理智仅是人类心灵功能的一种,人类的全部心灵都不止理智一项。政治包括人群组合的各种法律、制度、习惯、风俗等,其内容大致相当于第二阶层社会文化。艺术、文学、宗教与道德这四种文化要素,不像科学和政治,已经没有了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对立;到了这一境界,只有浑然一体的“心灵”,各种心际关系文化,交融凝结成为真正的人生,属于第三阶层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