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姑妄言

姑妄言

《姑妄言》是曹去晶所著的一部粤语长篇章回小说,创作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以林钝翁评点本传世。小说正文九十万余字,性描写约占五分之一,内容多,描写细,范畴广,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性描写的集大成之作。与明清其他艳情小说一样,作者“借淫说法”,在书中批判明末政治与社会的恶俗风气,揭露人性阴暗,以因果报应的观念警醒世人、劝人向善。

小说构建了因果轮回的框架,以明朝末期的南京市为故事背景,情节主要围绕钱贵、钟情、宦萼、贾文物、童自大五人展开。妓钱贵与书生钟情一见倾心,互定终身,二人坚守约定,并在钟情高中举人进士后成婚。明亡后,钟情离开妻儿,隐居深山。宦、贾、童三人起初依仗财势欺人,臭气相投,后因阉党倒台以及钟情的善待而弃恶从善、大做好事,最终获得善报。主要情节之间还穿插着各类人物故事,涵盖了晚明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姑妄言》向无刻本传世,且在历来文献中并不见著录或记载,仅在小范围内抄录流传,因而知道的人极少,直至1941年其残抄本于上海刊印,更多的人始知有《姑妄言》一书。1964年,李福清教授在列宁图书馆发现了《姑妄言》全抄本,经校勘整理,《姑妄言》全刊本于1997年在中国台湾省出版,这是其全刊本的首次出版。

成书背景

创作背景

《姑妄言》创作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此时已远离朝代更替的动荡,进入平和的发展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日益活跃,社会风气开放,新兴阶级开始表现出个性解放的需求。《姑妄言》便成书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表现出当时市民阶层庸俗的审美观念和喜欢新奇、刺激、肉欲、娱乐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出市民思想观念与传统文化的抵触。此外,清朝盛行文字狱,极力抵制反清思想,而在文学作品上,出于道德风化的考虑,对于含情色内容的小说查禁也十分严格。《姑妄言》内含以明室为正统的思想,又含有大量性描写内容,因而在当时无法被刊印,其流传受到很大限制。

内容取材

故事的时空背景基于明代末年的历史,极力描写真实的市井生活。在时间上,作者将故事情节设定于具体的年代,且交代出故事进展的时间间隔;在空间上,作者依靠长期在南京生活的亲身经历,采用真实的地名写南京的道路、街巷、场所。书中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如魏忠贤阮大铖史可法等,均采用了真实的姓名。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虚构故事,情节通常真实而合理,但也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描述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如包含两世姻缘、厉鬼仙狐等情节,跳出了生活的逻辑。书中出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事迹也并不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记载,以虚构假故事的方式丑化历史真实人物,如作品中李自成残暴荒淫的形象与历史记载并不相符。

《姑妄言》的素材来源广泛,包含明清小说、游记、戏曲、民歌等,进行参照引用甚至大段抄录。如书中杜小英、高烈女、朱珠儿等人的故事均取材于清代陈鼎《留溪外传》;书中人物所著《峒谿备录》实为清代陆次云所编《峒谿纤志》;对云贵之旅的记录杂抄自清代陈鼎《滇游记》、清代许缵曾《滇行纪程》等书。

创作过程

曹去晶创作《姑妄言》的态度是“但我姑妄言之,诸公姑妄听之”。“妄”指荒诞、不真实。他在真实的时空背景上,描绘虚构的人物,并根据人物去虚构故事,只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就可以自由落笔,有时不顾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或历史真实,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描述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如包含了两世姻缘、厉鬼仙狐等情节,又如以虚构假故事的方式丑化历史真实人物。评者林钝翁将其概括为“因人言事,随笔成文”。

作者的创作受到佛教轮回思想和明清世情小说、艳情小说的影响。在佛教思想方面,以“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情节框架劝人行善。在明清小说方面,承袭了《金瓶梅》的创作主旨,以写社会芸芸众生以寄托愤世嫉俗之情,同时也受到《肉蒲团》《灯草和尚》等作品的影响而对情色展开露骨的描写。

内容情节

作品正文共二十四回,文前有作者自序、作者自评、林钝翁总评、引文,每卷前有林钝翁评文。

引文讲述在明朝万历年间,南京应天府有一人,姓到名听,字图说,终日以听新闻、说白话为事。一天,他醉倒在古城隍庙,梦中见到古城隍庙神判于殿内断案,根据所犯罪之轻重判以再世的报应。汉代董贤、唐代李林甫、宋代秦桧、明代朱棣等人,他们的再世均因前世的罪孽而受到恶报。最后,古城隍神判明女子白金重、富家子黄金色以及三个好色才子前世的情缘纠葛,并命五人转世托生人间,分别为钱贵、钟情、宦萼、贾文物、童自大。正文的故事主要围绕着这五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展开。

应天府上元县有一乐户姓钱,妻郝氏生女名为钱贵,其因幼年染疾而眼瞎。钱贵十三岁时,郝氏见其貌美,希望她能接客挣钱,便联合姘夫竹思宽使女儿失身于富户铁化。钱贵成为瞽妓,但她不喜在青楼的生活,只希望能嫁于良人,并在丫鬟代目的物色下相中了钟情。钟情是世代业儒的读书人,其兄钟悛私吞家产逃至外乡,钟情由外祖抚养长大,在同窗好友梅生的帮助下求学。一年春天,钟情随梅生拜访秦淮河瞽妓,与钱贵结识,两人一见倾心,互定终身。

宦萼、贾文物、童自大是三位“呆”公子,在帮闲邬合的撮合下结为酒肉之友,一起吃喝玩乐。听闻瞽妓貌美,三人相约去嫖钱贵,不仅未成还反被钱贵讥讽。钱贵在与钟情定下白首之约后,一直守身如玉。一次,宦、贾、童又来纠缠钱贵,恰逢钟情考完试归来去探望钱贵,正与钱贵并坐谈笑。三人因而大怒,命家奴动手打砸。此时,宦萼收到京中父亲的急件家书,得知靠山魏忠贤事坏自缢,余党将被惩办。三人恐惧,一哄而散。

钟情中举后,娶钱贵为妻,并纳代目为妾。夫妻前往古城隍庙还愿,古城隍神托梦将他们的前世情缘告知二人,赐今世生二子,又令钱贵的双眼复明。随后,钟情又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宦萼的父亲宦实因依附逆党魏忠贤而被关押于死囚狱,钟情认为其并无杀人害人,罪不致死,于是上疏力争,救了宦实的性命。宦萼羞愧,后古城隍神托梦于宦萼、贾文物、童自大,以及三人的妻子侯氏、富氏、铁氏,向他们说明了前世的孽缘。三男决心弃恶从善,宦萼避色积德,童自大舍粮赈灾,贾文物捐资杀贼。三女被抽去妒筋,丈夫们也不再害怕她们,三家人积德而获善报,后代子孙昌盛。

李自成起义攻陷北京后,崇祯自尽,南明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奸臣马士英、阮大铖乱政,社会动荡不安。钟情因直谏触怒龙颜,见天下无望而罢官返乡,与钱贵相聚。钟情回乡后,不计较哥哥钟悛昔日的薄情寡义,收养其子小狗子,视如己出。他与钱贵、代目生活美满,子孙连绵。南明福王政权覆灭后,钟情离开妻儿,归隐山水。

人物角色

钟情

钟情是书中塑造的一个主要正面人物,他才德兼备,为人谦虚恭谨,宽容大度,不念旧恶。自幼父母双亡,兄长携家产远迁,由外祖父抚养长大,亲戚朋友皆因其家业飘零而远离他。为此他发奋进取,最终高中,博取功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典型的读书人。故事的最后,他因刚正直谏而触怒龙颜,罢官回乡,在南明福王政权覆灭后归隐山水。

钟情是儒家寒士人生理想的化身,在他身上体现出儒家道德的规范:于家庭,他遵循孝悌之道,父母在世时他极尽孝心,对于兄长的欺凌百般忍让;于朝廷,他为官清正,直言敢谏,受人敬重。更难得的是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中举之后,他放弃攀高亲的机会,不顾众人议论而矢志于钱贵,不鄙其寒贱,此举具有反世俗、破陈规的创新意义。

钱贵

钱贵美丽动人、天资聪颖,善于吟诗写词、弹琴唱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她出身于应天府上元县的一个乐户,幼年时因染时疾、遇庸医而双目失明。最终如愿嫁给钟情,双眼复明。

在书中描绘的欲望横流的世界中,钱贵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是一个鲜明的亮点。她虽为妓女,却坚定地希望从良,一心只想与一位疼爱他的才子相伴终生。虽然眼盲,但她善于识人,断然拒绝富家公子祁辛的求爱,因识破此人“虚花轻佻”,且不会有所成就。如此善于阅人的她在第一次遇到钟情时便觉得此人可托付终身,并在定下婚约后坚持守身如玉,甚至为了爱情的忠诚敢于舍弃性命,其烈女形象与书中各种淫乱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宦萼

宦萼出身于有钱有权的官宦之家,其父宦实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宦萼资质愚钝,顽劣霸道,时常倚靠权势作恶,具有“呆也狂”的个性特征。娶妻侯氏凶悍蛮横,吓得他不敢待在家里,总是在外鬼混。但他天良未泯,又因其父所依附的魏忠贤事败,以及被钟情的宽容大度触动,深刻自省,决心悔过。在此之后,他多做善事,仗义疏财,救济难民,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其妻侯氏也由泼悍善妒变为温柔贤良,一家人得到神灵庇佑,家庭和美。

贾文物

贾文物是翰林之子,但他不喜读书,腹中全无点墨,却喜欢假装斯文、附庸风雅,具有“呆也假”的个性特征。他十三岁听从父母之命娶比自己大十来岁的富氏为妻,丈人花重金为他买下一个举人的身份,闹得江南秀才集体哭庙。第二年春榜,因魏忠贤阮大铖贪贿,贾文物又花钱成为了“贾进士”。他勉强学了些之乎者也的文腔,照应了名字“贾文物”。生活作风放荡是贾文物的另一个特点,但他极其惧内,“如小鬼见了阎王一般”,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造成了他不幸福的家庭生活,后来依靠春药得到了妻子的欢心。由于靠山魏忠贤的倒台和钟情的帮助,贾文物弃恶从善,赈济灾民,资助义军置办军备,最后获得善报“四位美妾也都各产佳儿”。

童自大

童自大,出生在官宦之家,名字谐音“铜子大”,暗示了他贪财好利的特点。童自大言行痴愚,“说话行事,终带三分呆气”,无时无刻不关心着钱财利益,但风流成性的他在淫欲方面却丝毫不“呆”。他弃恶从善的原因与宦萼和贾文物类似,在此之后,他开始对穷苦流民动恻隐之心,曾经极吝啬的财主竟舍万担米救助流民。他是故事中唯一一位会采战之术的俗人,即汲取他人元气补益自身,童自大因此延长了寿命。

代目

本名仙桃,出身良家,长相娇俏美丽,性格温和。天资聪明,读过书,能写字。她被父亲送给铁化为婢女以还赌债,后随铁化的妹妹铁氏陪嫁至童百万家,又被卖给钱贵当丫鬟。钱贵待仙桃如亲姐妹,因自己双目失明而为仙桃改名为代目。代目善解人意,心思周全,事事为钱贵着想,并助其择钟情为婿。在钟情与钱贵成亲后嫁给钟情为妾,生一子,最后与失散多年的亲人重聚。

主题思想

借淫说法

《姑妄言》以两世姻缘为故事框架,根据善恶终有报应的原则设定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今世的命运同时受到前世善恶以及今世行为的影响。这是曹去晶对世界的理解和希望,他在自评中提到,书中所写善恶贞淫意在宣扬报应观念、劝人向善。因此,《姑妄言》写了各种各样的恶人丑事,以描写社会污秽的方式揭露社会的病态,在人心中制造强大的威慑力量,从而约束人的行为。让作恶之人受到应有的报应是小说叙事的主要模式,此中包含了作者对恶人的不满,并以文学的形式对他们施加惩罚。

作品中用笔最多的是各色“淫人”与“淫事”,报应主要围绕着“淫”展开,试图达到“以淫止淫”的目的,这是作者对“万恶淫为首”的道德规范的认同。然而,这些内容虽然意在以“淫报”警醒世人,但其消极影响便是使作品低俗化,有了“色情小说”的嫌疑。《姑妄言》是中国古代小说性描写的集大成之作,正文九十多万字,性描写约占五分之一,且正文每一回中都含有淫秽描写,其中包含的动作与形式类型多而全,文字露骨而污秽,描写细致详尽,展现出一个淫欲横流的世界,几乎可以被称为性交的百科全书。虽然对于揭露恶俗世情和人性阴暗是不可或缺的,但过多庸俗下流的篇幅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作品对现实的抨击意义以及讽刺的严肃性和深刻性。

批判现实

作者自序表明作品书于“独醒园”,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全书将重点置于明末清初封建制度下的政治与社会风气,以市井勾连家庭,通过世风描写表达国家兴亡主题,深刻反思明朝治乱盛衰的原因,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各方面的人性污浊与阴暗。

从政治方面来看,揭露了根深蒂固的腐败政风。统治者腐朽无能、不辨忠邪,奸臣陷害忠良、祸乱朝纲,官吏贪污受贿罪、欺压百姓,科举考官贪贿舞弊,刻画出明末封建社会的官丑图。社会动荡不安,残酷的剥削压榨酿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民穷财尽”,最终走上反抗的道路。作者虽怀念已逝明王朝,但也以批判的方式对其政权的覆灭作出理性而深刻的分析。从社会方面来看,晚明世风日下,淫靡之风弥漫。作品痛批了各种贪淫成性、唯利是图、背信弃义之恶人,以及伦常关系的崩溃和拜金主义的盛行。此外,僧道泛滥是明末清初的一个突出问题。作品中描写和尚、道士与尼姑的淫乱,以及他们种种亵渎宗教的行为,揭露了淫僧恶道的罪恶,也是对当时世风的有力抨击。

钟情作为主要正面人物之一,集中了封建社会的多数美德,与作品中其他污浊之人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钟情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以及关心国事的忧愤。而在情与欲方面,各类露骨的情色描写以及奸夫淫妇、寡廉鲜耻的人物之中,作者对钱贵与钟情爱情的处理谨慎而克制,似乎尤其吝惜笔墨。两人初次相合时,只有几句暗示性的描写,他们的新婚之夜也仅用“如鱼得水”一笔带过。作者以二人的贞情构建出心中的理想世界,对情与欲兼有之爱持真诚而严肃的态度。

艺术特色

程式创新

中国的章回小说在明末清初时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式:每一回的字数为万余字,讲述一个故事,或故事的一个情节,或两个相联系的情节,并以两句对仗的句子作为一回的回目概括该回内容。《姑妄言》的创作冲破了这个程式。全文包含引文与二十四回正文,每一回的字数多达四万言,少则二三万言,内容情节庞杂。采用双联对偶回目,即每一回均有一联正回目和一联附回目,共四十九对,且各联回目的字数并不固定,既详尽反映了该回的故事内容,也顾及了主线与枝节情节的关系。

叙事艺术

首先是因果轮回的叙事框架,引文中古城隍神的宣判直接暗示了相关人物的命运走向,具有先验性的结构特点,读者能够在一开始就对故事的最终结果形成预设。

其次是交叉网状的叙事结构,小说并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中心故事,其主要情节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一是瞽妓钱贵和正人君子钟情的情爱史,其二是贾文物、宦萼、童自大三人弃恶从善的转变史。两条线索均按时间顺序展开,并通过共时性的情节相互连接,串联起朝廷、官绅、百姓、地痞各个方面。叙述结构比较松散,作品常常交叉叙述多个同时发生的故事,或多组各自活动的人物,在主要情节之间还穿插着另一些与主线无因果关系的情节,往往以一个牵线人物引出另一个人,再详细交代这一家人家的兴衰起落以及风流韵事,形成相对独立的“情节板块”,通过插叙、补叙、倒叙来讲述。因而《姑妄言》总体的结构介于有中心情节的长篇小说和短篇连缀式的长篇小说之间,呈现出交叉网状的特点,反映出广泛的社会生活,但一些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比较薄弱。

再次是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故事的叙述既有“知道一切”的全知视角,又有“不知内情”的限知视角。通过全知视角的运用,事件前因后果、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的叙述更加清晰完整,且许多发生于阴暗角落不为人知的淫秽之事因全知叙事而得以被表述,从而达到“借淫说法”的目的。限知视角的叙述以及视角流动的手法则加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真实性,例如第一回中城隍判案的情节,就是以闲汉到听在梦中所见所闻的限知视角进行叙事的。

人物塑造

《姑妄言》中的人物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正面人物,只有钱贵、钟情、梅生等少数几个;第二类为反面人物“贼”,包含“国家之贼”“家庭之贼”“圣人之贼”“伦常之贼”“地方之贼”和“世间之贼”;第三类为前期作恶、后期弃恶从善者,以宦萼、贾文物、童自大为代表。第一类人物是作者所歌颂的人物,且作者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作品虽然以钟情、钱贵这两个正面人物为最主要的人物,但在人物形象上以刻画反面人物为主,以此抨击丑恶世情与人性阴暗,相较于正面人物更丰富深刻。第三类人物的性格则是变化发展的,由恶向善的转变是作者对美好人性回归的期望,但有时人物形象前后变化极大,甚至于出现脱节的情况,其发展变化不一定都可信,如梅生原是淡泊名利的正人君子,后来却贪图宦萼的重金回报,这样的变化存在为了情节而刻意割裂人物性格的嫌疑。

作品通过各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尤其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及对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在心理描写方面,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也有人物内心世界的间接反映,如通过描写梦境表现人物潜在心理,或通过引用戏曲名作中的相关唱词和情节,借以刻画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在性描写方面同样深入到人物的心理,重视对各种性偏离、性幻想心理的分析。在环境描写方面,作者常常通过对不同人物居住环境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例如第九回中对童自大家大厅陈设的描写,既写出了他的身份之高、排场之大,又充分暗示了他吝啬爱财的特点。

小说中重视谐音命名方法的使用,虽不是作者原创,但其运用之广泛在明清作品中实属罕见。谐音名字出现百余个,人物的命名体现出其性格或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或预示着情节的发展,在强化人物形象的同时利于读者记忆。如“童自大”谐音“铜子大”,符合人物爱财的特点;官员名字“卜济事”“闻则陶”,谐音“不济事”“闻贼逃”,是对昏庸官员的痛斥;“陈仁美”与“成人美”谐音,预示助夫妻重修于好的情节。

语言特色

《姑妄言》中并存着两种风格的语言,一种是文言或文言气息颇重的书面语,另一种是几乎纯粹口语化的白话。这两种语言并不是完全文白相杂,叙事的风格影响了不同语言的使用,描写景物、文人、神仙鬼怪等特定段落,或是直接抄录或参照其他文学素材时,运用文言文或半文言的叙述,其他则用更流利的白话语言。白话的使用自然流畅,风格诙谐风趣,偶尔也在语言描写中插入几句方言土语,使人物形象带上地方风味。大量谚语、古语、俗语、歇后语的使用则使语言简明而富于市井气息。

作品影响

《姑妄言》对中国古代小说史有较大的研究利用价值。作品创作于雍正年间,可用于考证其他古代小说的成书时间。《锋剑春秋》一书的具体创作年代无证可考,一般被视作乾隆以后的作品,但由于此书在《姑妄言》中已被提及,可知其最晚在雍正年间已经出现。从中国小说发展脉络看,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到红楼梦《歧路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主体呈现由俗而雅的转变趋势,成书年代与《红楼梦》相近的《姑妄言》虽然雅俗兼备,却表现出向“俗”的艺术风格回归的特点,其对明清世俗小说的艺术风格流变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中提到或引用了善书、戏剧、小说、鼓子词、宝卷、民歌、唱本等艺术作品,保留了大量笑话、古语、俗语、歇后语等文化形态,为明末清初的中国艺术文化研究提供了史料。书中的艳情内容则描绘了明末清初中国的性文化的状况,有助于了解当时中国性科学发展的情况和社会上的性风俗。另外,作品中保存了丰富的社会史料,包含对人们生活情态、风俗制度的描述,以及对当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记载,对社会学、历史经济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版本情况

全抄本

《姑妄言》于清代成书后并未刊刻,而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清代的藏书目、禁书目等文献资料中均看不到有关此书的任何记载,其在中国本土未得到完整的保存。1848年,前苏联天文学家斯卡奇科夫(K.A.Skachkov)在中国得到一部手抄本《姑妄言》,并于1863年带回前苏联,辗转藏入莫斯科Runiantsev博物馆(列宁图书馆前身,1990年更名为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但一直未被编目。直到1964年,前苏联汉学家李福清(B.Riftin)教授在列宁图书馆发现了二十四卷全抄本《姑妄言》,并将复印本带回中国。

残抄本

在俄藏全抄本《姑妄言》被发现之前,1941年,上海藏书家周越然见到一部仅存三回的“清初素纸精抄本”《姑妄言》残篇(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回,其中第四十二回缺首两叶),其分回情况与俄藏本有别。此残抄本后来不知所踪。同年,周越然在《孤本小说十种》中谈及《姑妄言》残抄本,这是《姑妄言》首次记录于公开著录的书籍。

残刊本

1941年,上海优生学会根据周越然所见残抄本排印出版了残刊本《姑妄言》第四十及第四十一回(相当于俄藏本第十八回而略不足),这是《姑妄言》首次公开出版。其封面标有“海内孤本”与“会员借观,不可出售”字样,流通范围极小。1942年,上海中华书局亦出版了刊印本《姑妄言》第四十及第四十一回,正文上题“明抄本残篇姑妄言”。

全刊本

1997年1月,中国台湾省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全刊本《姑妄言》。该版本以俄藏本为底本,以上海优生学会残刊本为参校,由法国学者陈庆浩、台湾学者王秋桂主编,并收入《思无邪汇宝》丛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全本排印本《姑妄言》,共分十册,其中第一册附有影印的俄藏抄本和残刊本的一些图片,第十册以李福清先生撰写的《〈姑妄言〉小说抄本之发现》作为后记。

全刊本出版后,中国各地均有不同版本的《姑妄言》面世。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标点删节本,这是全刊本《姑妄言》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出版,其中删去了性描写内容和评语近17万字,并于删节处注明了所删字数。

作品争议

主题争议

关于《姑妄言》的文学性质,各学者众说纷纭。大量的性描写是作品的显著特色之一,作品对人的性活动作出了相当露骨的描述,因而有观点认为《姑妄言》是一部“集大成的艳情小说”。然而《姑妄言》与其他专写性交的艳情作品并不相同,也可根据作品所反映的广泛的生活场景而将其归为世情小说中的家庭生活类作品。另有观点指出,作品以描写世风表现国家兴亡主题,对明政覆灭进行分析,且内含对封建正统皇位思想的宣扬,因此应被视作政治历史小说。《姑妄言》的主题具有复杂性,对其思想意蕴的判断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考察。

作者争议

作品由曹去晶著、林钝翁评,二人未见资料记载,生平事迹不详。学术界对于曹去晶的真实身份主要有三种推测。其一,有观点认为作者在成书后自加评点,即曹去晶与林钝翁实为一人,主要理由有:林钝翁在总评中提到自己与曹去晶“实同一体”;篆书“曹”字除去“晶”字后剩下的就是“林”字,“曹去晶”或许并非作者真名;林钝翁在评注中曾对剧情进行跳跃回目的透露。其二,也有观点认为林钝翁是曹去晶的密友,可能还连带亲戚,而非曹去晶本人。其三,有学者通过对比《姑妄言》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以及创作时代,认为曹雪芹可能与曹去晶相识,或是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