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家鼠
褐家鼠(学名:家鼠属 norvegicus),又称大家鼠、沟鼠、挪威鼠、白尾鼠、家耗子,属啮齿目鼠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鼠。体长175毫米,体粗壮,体重100-500克。颅骨较粗大,脑颅较狭窄,耳短而厚。雌鼠乳头6对。后足较粗大,相对较长。尾长短于体长,其上覆以稀疏毛,鳞环可见。体毛柔软,个别种类毛较硬。毛色背部棕褐至灰褐色,毛基深灰色,头及背部杂有黑色毛。腹面灰白色,毛基灰褐色。足背具白毛。尾两色,上黑褐,下灰白。
褐家鼠繁殖力很强,只要环境和气候适宜,食物丰盛,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高峰期。寿命可达3年,平均1.5-2年。
褐家鼠分布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破坏力大、疫病传染率高,已成为危害性最大的鼠种之一。褐家鼠起源于中国东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和日本,随后在世界各地传播,并成功入侵了世界各地的主要生态系统。褐家鼠是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最主要害鼠,在室内窃取各种食品,并咬坏衣物及用具,在农田危害作物,并传染多种疾病,是数量最多、危害最大与人类伴生的鼠种之一。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褐家鼠入选害鼠名录。
形态特征
褐家鼠为大型鼠类,体粗壮,体长175毫米;颅全长45-55毫米;耳长19-26毫米;后足长38-50毫米;尾长190-250毫米;体重100-500克。
颅骨较粗大,脑颅较狭窄,颧弓较粗壮,眶上嵴发达,左右嵴向后平行延伸而不向外扩展。门齿孔较短,后缘接近臼齿前缘联接线。听泡较小。耳短而厚。雌性乳头6对,胸部2对,腹部1对,鼠部3对。
该鼠多数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并杂有部分黑色长毛,腹毛灰白色,与体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略带污白。尾二色,上面灰褐色,下面灰白色。尾背部生有一些褐色细长毛,故尾背部色调较深。尾毛稀疏,尾上环状鳞片清晰可见。前后足背面毛白色。毛色有变,与其年龄、栖息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幼年鼠较成年颜色深,棕色调不明显。成体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年龄愈老的个体,背毛棕色色调愈深,而且毛尖略带棕黄色调。
第一上臼齿第1横嵴外齿突不发达,中齿突、内齿突发育正常,第2横嵴齿突正常,第3横嵴中齿突发达,内外齿突均不发达。第二上臼齿第1横嵴内齿突,中外齿突退化,第2横嵴正常,第3横嵴中齿突发达,内外齿突不明显。第三上臼齿第横嵴只有内齿突,2、3横嵴连成一环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褐家鼠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各国、中亚、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非洲也有分布。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褐家鼠在中国有4个亚种,但对它们的原始分布知之甚少。
扩散入侵
褐家鼠原产于亚洲森林和灌木丛地区,后扩散至几乎所有适宜其找到食物和居住的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地方。普遍认为褐家鼠起源于中国东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和日本,随后在世界各地传播。但有化石证据表明褐家鼠有可能在1.2-1.6百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方,然后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活动向中国北方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扩散。
大约在300-500年前,在农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剧增、人口高频迁徙的情况下,褐家鼠随着人类活动迅速从中国及周边地区逐渐扩散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地。褐家鼠在第十八世纪初已经慢慢向欧洲迁徙,到1800年,每个欧洲国家都出现了褐家鼠的踪迹。
调查资料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兰新铁路建成以前没有褐家鼠分布,新疆地区的褐家鼠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铁路修建以后才传入的,这是一个由于人类迁徙活动造成的褐家鼠扩散入侵各地生态的案例。
栖息环境
褐家鼠栖息地广泛,喜栖息于水源附近。在居民区,该鼠常栖息于厨房、下水道、仓库、垃圾堆等处。在室外,该鼠常栖息于路旁、水旁、田地等处,也存在于火车、船舶、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褐家鼠会在栖息地挖土打洞穴居。室内常在不起眼的角落处打洞筑巢;在野外,大都在田埂、沟渠边打洞筑巢。春季(5-6月),野生鼠在农场或村庄附近的小区域聚集洞穴;这些洞穴在作物成熟后的7月被遗弃,然后在初冬(10-11月)在同一地点重建。
巢穴环境
褐家鼠大多居住在洞穴里,它的洞穴较为复杂,洞道不但深而且分叉多,平均洞深1-1.5米,个别洞道深达2米,洞口平均直径5-6厘米,每一个洞系有3-4个洞口,洞口极其隐蔽。窝以禾本科杂草、树叶、棉花等组成,平均直径8-10厘米。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褐家鼠是杂食性动物,食谱广而杂,但它对食物有选择性、喜欢含脂肪和含水量充足的食物,在居民区室内,喜吃肉类、糕点、糖类等;在野外,以作物种子、果实为食,如玉蜀黍属、小麦、水稻等,也食植物绿色部分和草籽。在野外褐家鼠还能捕捉昆虫、蠕虫、小鱼、虾蟹、蛙类等,甚至捕食小鸡、小鸭等家禽。
褐家鼠嗅觉和味觉发达且灵敏,能根据气味分辨出食物种类和好坏,能觉察出来毒饵中微量的化学物质。褐家鼠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对环境变化敏感。对于经常摄取的食物有较好的记忆,但对于新的食物会产生新物反应,刚开始会回避,确认安全之后才会取食。褐家鼠取食时一般会将食物搬到隐蔽场所进食。
群居习性
褐家鼠有群居习性,在族群里有明显等级制度,通常褐家鼠生活在大型的、雄性主导的群体中。级别高的强健雄鼠常把弱者赶出洞穴,独占几只雌鼠和多个洞穴,而且在占有巢区内不许外来者进入。
活动习性
褐家鼠活动能力强,善攀爬、弹跳、游泳及潜水。它们可在水平或垂直的绳索、管道上行走,也可在表面粗糙的砖墙上笔直上爬。
经验多的褐家鼠会带着其他褐家鼠进行漫长的夜间巡游,通过熟悉的路线前往已知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褐家鼠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它们能够记住如何绕过复杂的下水道和地洞网。
交流习性
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褐家鼠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途径。它们会用声音交流,也会使用肢体语言交流。褐家鼠具有较好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它们能够感知地面上非常细微的震动,用爪子和胡须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它们惊人的嗅觉给这些老鼠带来觅食优势,褐家鼠用气味来寻找食物和区分群体中的个体。
节律行为
褐家鼠以夜间活动为主,行动敏捷,它们会四处挖洞、觅食和准备巢穴。褐家鼠受气候和食物的影响,一般在春、秋季出洞较频繁,夏天和冬天出洞较少,而且无冬眠现象。
褐家鼠具有迁移习性,随着季节和作物的成熟,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在室内与农田之间进行往返迁移。初春气候渐暖,部分由室内迁至室外或田野,大约在10月份迁回室内,初春至10月份这段时间田野植被繁茂,食物结构丰富,有利于其繁衍。
生长繁殖
繁殖
雄性通常在3个月时性成熟,雌性在4个月时性成熟,并可保持1-2年的生殖能力。通常是强壮的雄性先与雌鼠交配,因为雄性之间的交配竞争夺取了那些体型较小、地位较低的雄性获得交配权力。
褐家鼠是社会性动物,倾向于大群体繁殖。雌性褐家鼠有发情期,一旦进入6小时的发情期,雌性褐家鼠可以与竞争的雄性交配多达500次。在幼鼠出生后18小时左右,雌性褐家鼠会发情,然后再次交配。而且产后可再次受孕。这种繁殖功能是褐家鼠的高出生率的原因。
褐家鼠只要环境和气候适宜,食物丰盛,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但交配次数会在一年中温暖的月份增加。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是褐家鼠繁殖高峰期,冬季是繁殖低谷期。繁殖参数与植物变更、作物成熟、气候条件诸因素有密切关系,且妊娠率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呈高度正相关。
褐家鼠繁殖力强,一般一年生6-10胎,怀孕期20-22天,每胎4-10仔,最高可达17仔,每只雌性褐家鼠每年可产达60只幼鼠。
哺育与生长
亲代雌鼠负责照顾幼鼠,雄鼠不参与其中。雌鼠通常在一起筑巢,几只不同的雌鼠的幼崽经常住在同一个巢里。在一只以上的雌鼠的巢中,如果其中一只雌鼠死了,那么其他的雌鼠就会接管照顾新生幼鼠的工作。
初生鼠只能不协调地移动,通常侧卧;一般4-6日龄能翻身,7-18日龄能在巢内慢慢爬行,此期间母鼠会哺乳幼鼠,将食物拖入巢内,咬碎后饲喂乳鼠;19日龄以后,幼鼠会跟随亲鼠离巢活动,但很快会被亲鼠拖回巢内,这是一种护幼行为;22日龄时,幼鼠能自由活动,亲鼠也较少阻止其出巢活动,而幼鼠多跟在亲鼠的后面学习模仿亲鼠活动行为,并且开始到食盘取食、饮水,但其特点是从巢内迅速跑到食盘(或水盘处),快速取食后迅速跑回巢内,此过程会连续多次进行;大概在22~25日龄之间幼鼠断奶,这时亲鼠不再拖幼回巢,开始疏远幼鼠,有时甚至会攻击幼鼠;25日龄后幼鼠开始独立生活,不再依赖亲鼠。
天敌
褐家鼠常被许多肉食性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纲捕食。如爬行类的无毒蛇、滑鼠蛇(水律)、灰鼠蛇(黄肚泡、过树龙)等;鸟类中的鹭、鹞等;兽类中的黄鼬、灵猫科、豹猫、黄腹鼬、鼬獾等。
主要危害
褐家鼠具有分布较广,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危害较重,损失大等特点。
褐家鼠为中国广大农区、城镇和工矿企业的最主要害鼠。大量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为褐家鼠创造了有利的栖息条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给鼠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条件,造成褐家鼠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入侵到农田,大量盗食各种粮食;在城市地区,褐家鼠对各种结构的破坏,特别是对电缆的侵蚀可能会引发重大事故,进入高压变电所可能引发停电,引起火灾等。
褐家鼠是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的宿主,是鼠疫、肾综合症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型斑疹伤寒等鼠传疾病的重要媒介,而把疾病可传播给人类和家畜。一部分研究人员分析了引发流行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并结合其宿主褐家鼠的谱系地理分布,认为汉坦病毒起源于我国,并通过褐家鼠向欧美国家扩散。在过去1000年里,由老鼠传播的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所有战争和革命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它们是虮子和跳蚤的藏身之处,这些虱子和跳蚤会携带鼠疫、虱子病、头滴虫病、虱子病、传染性黄疸病和许多其他严重的疾病。
除此之外,在某些地方褐家鼠作为入侵性捕食者,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的本土动植物的相当大的生存威胁。
物种防治
冬春季是该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在灭鼠方法上,采用"农业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器械灭鼠为基础,科学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的治理策略来防控鼠害。大范围内连片统一进行。采用溴敌隆、敌鼠钠盐、杀鼠迷等抗凝血杀鼠剂,配制成毒饵,组织灭鼠专业队伍统一投放灭鼠。在突击灭鼠后,采取有效措施长期巩固,达到最终控制的目的。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褐家鼠入选害鼠名录。
主要价值
科研价值
在现代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大白鼠是褐家鼠白化种的人工培育种,很容易在实验室环境中饲养。褐家鼠是行为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有用的实验室模型。
因为褐家鼠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因此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行为学研究。
也有相关研究人员利用该物种进行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相关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的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利用褐家鼠进行异种杂交探究种属位置并推断其种群进化路线,以及探究某些基因在体内的表达调控。
其他价值
褐家鼠是很受欢迎的宠物。最早的褐家鼠被驯化的证据来源于日本,在江户时代(1603-1868),日本出现了饲养的老鼠。此外,在《清干草枣集》中有关于和日本交易老鼠的描述,因此中国早期也有可能养殖老鼠。19世纪,捕鼠者杰克·布莱克捕获一只野生白鼠和一只黑色变异体,然后他利用它们培育出了新的品种—花枝鼠。
褐家鼠也被作为食物和运动动物饲养,但不供人类食用。从19世纪早期开始,在英国、法国,褐家鼠被培育用于当宠物狗的玩伴。
参考资料
褐家鼠.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30
Rattus norvegicus.ADW.2024-08-25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5
褐家鼠.中国卫生有害动物防制协会.2022-11-30
褐家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2-11-30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公布.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8
褐家鼠.AnimalDiversityWeb.2022-11-30
农业农村部公布《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