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江豚属

江豚属(学名:Neophocaena)是鲸偶蹄目鼠海豚科下的一属,是一类在印太地区近岸、河口及淡水广泛分布的小型鲸类。

江豚身长1.4-2.2米,体重45-100千克。体色铅灰色至浅灰色,也有少数白色个体。头小而圆,无吻突,没有背鳍,只有脊背上有一列凸起。江豚主要分为三种:印太新鼠海豚东亚新鼠海豚以及长江江豚。

印太江豚分布于波斯湾印度、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方沿岸,2017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级别;东亚江豚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至日本海一带,2017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级别。长江江豚分布于长江流域,2017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级别。

形态特征

江豚没有背鳍,头小,额隆略突出,无吻突,口部短阔,口角上弯,这让它们的表情看起来像是在微笑。江豚的上下颌基本一样长,上下颌各有31-44枚牙齿,牙齿呈铲形,上颌比下颌牙齿略多。

从江豚的牙齿可以判断它们的年龄,江豚的牙齿中有类似年轮的结构,年龄越大的江豚牙齿剖面中的层数越多。

江豚属于小型鲸类,体长1.4-2.2米,体重45-100千克。江豚雄性体型略大于雌性。在4-5岁达到性成熟,寿命约20年,亦有长寿个体可达30岁。妊娠期11个月,初生江豚体长60-80厘米。以印太新鼠海豚体型最大,东亚新鼠海豚次之,江豚最小。江豚的前三块颈椎愈合,它们的脊椎数为60-64枚。肋骨12-14对,其中胸部肋骨7对。

它们的鳍肢较宽大,长度约为身长的1/6,尖端尖锐,尾鳍宽度约为身长的1/4,尾柄细且扁。江豚没有背鳍,背部有一条低矮的隆起称为背嵴,长度为体长的1/4-1/2,高约为体长的0.7-1.2%,上面有多列棘状小结节,结节宽度仅2-3毫米。各种江豚外观主要区别就在于背嵴的长短和结节区域的宽度。雄性生殖器裂延长至肛门,雌性无此特征。

印太新鼠海豚背上的结节最宽处有16行,形状为纺锤形。前端自鳍肢基部上方起至肛门后方垂线止。结节区域长度约为体长的57%,结节个体较大,间距亦较大。印太江豚的背嵴较短,为体长的1/3左右,高度为体长的0.7%。

东亚新鼠海豚背上的结节最宽处有4-10行,形状细长,结节区域长度约为体长的44%。结节个体较小,间距亦较小。东亚江豚背嵴较长,为体长1/2左右,高度为体长1.5%。

江豚背上的结节区域基本为线状,最宽处只有3行,结节区域长度、结节个体大小及结节间距与东亚江豚类似。背嵴的长度和高度也与东亚江豚类似。

新生长江江豚体色为灰色或棕灰色。随着幼体年龄的增长,其体色开始变浅,也有白色个体出现。东亚江豚与长江江豚外形及颜色类似。印太新鼠海豚幼年时为蓝灰色,成年后体色逐渐变深,直至黑色。

东亚江豚的头骨更长,印太江豚的头骨更宽,长江江豚的鳍肢更大,这三种江豚在形态上各有特色。

通过对江豚头部的CT扫描,可以看到它们头部结构中骨骼、软组织和气囊的分布。在对声波的发射和定向中,这三类组织都参与了过程,其中又以额隆中的软组织对整个过程的贡献最大。

物种学史

命名

法国学者乔治·居维叶(G . Cuvier )最初于1829年将采自印度的江豚标本命名为 Delphinus phocaenoides ,格雷 (Gray )于1846年为江豚建立 Neomeris 新属, 将江豚的学名统一为 Neomeris phocaenoides 。1899年 帕尔默(Palmer )发现 Neomeris 属名早已被占,遂将江豚的属名改为 Neophocaena ,学名改为现今通用的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

1972年法国学者皮勒里和吉尔( Pilleri and Gihr) 将分布于中国沿岸和长江的江豚命名为新种Neomeris asiaeorientalis 。1975年皮勒里和吉尔( Pilleri and Gihr) 又根据印度巴基斯坦产江豚标本、长江产江豚标本和日本产江豚标本三者之间的形态差异,提出江豚属应包括三个种,即分布于印度洋巴基斯坦、印度沿岸的江豚为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分布于中国沿岸和长江中的江豚为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把分布于日本沿岸的江豚命名为新种 Neophocaena sunameri (Pilleri and Gihr ,1975)。

分类

最初认为江豚属是单种属,现有三个种都是其亚种。但无论是体色、头骨结构尺寸、背嵴样式以及背部结节的形态和分布区域,印太新鼠海豚和窄脊江豚都有明显区别。原同为窄脊江豚的东亚新鼠海豚和长江江豚在基因上亦有一定差异。所以最终这三个亚种都成为了单独的物种。

江豚属原来分为两种,即印太江豚和窄脊江豚,长江江豚原本是窄脊江豚的一个亚种。但基因研究表明,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有一定不同,二者也有生殖隔离。长江江豚为了适应在淡水中生活,还对身体结构进行了一些改变,甚至改变了身体细胞渗透压。所以现在长江江豚成为了鲸豚类的第90个物种。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印太新鼠海豚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印度、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方沿岸,东亚新鼠海豚主要分布在东海黄海渤海湾朝鲜半岛沿岸以及日本沿岸。在台湾海峡附近两种江豚分布范围重叠。江豚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上至宜昌市、下至长江口,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也是它们的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东亚江豚和印太江豚通常在近岸水域活动,多聚集在潮流冲击的场所,以及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印太江豚喜欢有红树林生长的港湾。在长江沿线的支流及湖泊与长江的汇合处,弯曲河段、江心洲头尾,可见到长江江豚出没。它们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沿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沿横间呈趋岸性分布。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江豚一般会组成1-5头的小群,其中又以2-3头的母子群或家庭群最为常见,超过20头的情况很少。在繁殖期江豚聚集数量较多,但小群之间并不密集。江豚在觅食时也会聚集,观测到的数量最多的时候为87头。

江豚个体较小,并没有海豚跳得高,但也能跃出水面1米左右。江豚呼吸时先露出头部再露出背部,下潜时头部先没入水中,然后脊背弯曲,最后举起尾部潜入水中。江豚潜水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2分钟,但受惊后潜水时间可达8-9分钟。

江豚不惧怕船只,也有伴随船只同游的现象,但在听到较大声响后会迅速避开,受惊后速度加快,在潜水中有改变方向的现象。

江豚喜欢顺流游走,这是因为它们的食物各种杂鱼游动的规律也是如此,这让它们比较容易陷入渔网。

食物与进食

印太新鼠海豚东亚新鼠海豚的食性较广,主要在近岸水域摄食,以鱼类和头足纲为主,也会捕食虾类。

日本外海的东亚江豚胃容物主要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沙瑙鱼(Sardinops sagax)、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等中上层群游鱼类,日本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虾虎鱼等底栖性鱼类,以及乌贼、章鱼、鱿鱼等头足类动物。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的印太江豚胃内容物主要包括天竺鲷(Apogon spp.)、棱鳀(Thryssa spp.)、叫姑鱼(Johnius spp.)、枪乌贼(Loligo spp.)和小牙鲾(Gazza minuta),此外还有虾等甲壳亚门

鄱阳湖地区长江江豚胃内容物包括至少二十种在长江中生活的鱼类,以鲤形目鲇形目鲱形目为主,其中在出现频率上又以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贝氏䱗(音餐)(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为最多。

江豚会用嘴喷吐出水柱驱赶鱼群,鱼群被驱赶后会跃出水面,江豚们通常会迎头冲向鱼群张嘴吞食,然后再环绕鱼群追逐吞食。它们每天要吃3千克左右的食物。

天敌与避敌策略

江豚已知的天敌包括虎鲸和像噬人鲨这样的大型鲨鱼。江豚主要通过向浅滩游动来躲避它们的捕食,但由于江豚较慢的速度,这种避敌策略通常难以奏效。

声音

江豚发出的声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于交流的频率较低声音,一种是用于捕食和定位的频率较高的声音,频率约为每分钟20-120次。

迁徙

江豚的迁徙主要是追逐鱼群移动。以东亚新鼠海豚为例,在中国旅顺口区老铁山附近水域3-4月发现较多,5月以后北上进入辽东湾,9月以后逐渐回归,11月又形成旺季,与鱼群移动规律基本一致。日本朝鲜沿岸江豚的迁徙也有类似的规律。

繁殖与生长

雌性在4到5岁时开始产仔。在中国近海,成年江豚在每年的3-5月交配。妊娠期为11个月,幼豚在来年2月至4月出生,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新生幼豚平均长度60-70厘米。幼豚哺乳期约半年。

通过对长江江豚的研究发现,雄性江豚在3-7月和9-11月都是性活动高峰期,而雌性只有6-8月这一个发情期。在非发情期雌性一般会拒绝雄性的性要求。长江江豚的鳍肢缺乏抓握能力,所以很难强制雌性发生性行为。

雌豚在育幼过程中对幼豚照顾得非常周到,主要会有以下五种典型行为:托举、携带、护领、干涉、返回。不同的母豚抚育幼豚的方式不同,但这五种行为都会出现,育幼经验丰富的雌豚对幼豚干涉较少,出生两个月内是母豚对幼豚照顾最多的时段,随着幼豚逐渐长大,游泳能力增强,它们的自主活动也会增加。

江豚的性成熟年龄雄性为4-5岁,雌性为4岁左右;印太新鼠海豚的最低性成熟年龄为雄性4左右,雌性5岁左右;东亚新鼠海豚性成熟年龄雌雄均为5岁左右。

江豚在4~5岁以前体长生长较快,性成熟后明显减慢,性成熟时体长为1.3-1.4米。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长江江豚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级别,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印太江豚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级别,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东亚新鼠海豚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级别,2021年亦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日本沿岸的东亚江豚分为五个种群:有明海峡/立花湾有3807头,大村湾有289头,伊势/三川湾有3743头,千叶市/仙台湾有3387头(2003年数据),濑户内海有7572头(2007年数据)。2007年调查发现,该地区东亚江豚数量比2000年左右下降了69%。

黄海朝鲜西部近海水域有21532头,近岸水域有5464头,均为2005年以前数据。2015年调查发现,东亚新鼠海豚数量下降了70%左右。

印太新鼠海豚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约有217头(2002年数据),在马来西亚沙捞越有135头(2017年数据),在兰卡威群岛附近有1000头以上(2017年数据),在孟加拉沿岸有1382头(2008年数据)。

在1984-1991年的调查中,初步得知长江江豚数量约为2700余头,1997-1999年的调查中数量为2000余头,在2006年的大规模调查中,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的总数约为1800余头。长江江豚数量呈现出逐年快速下降趋势。在2017年的调查中,长江江豚总数只剩下了1012头,其中长江干流445、洞庭湖110头、鄱阳湖457头。长江江豚数量已经降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2020年长江全面禁渔以来,长江江豚的数量有所恢复。在2022年的调查中,江豚鄱阳湖种群的数量已经上升到700余头。

致危因素

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船只干扰、渔业伤害以及环境污染。

由于江豚栖息地普遍靠近海岸,所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得很快。从波斯湾印度洋到西太平洋沿岸,人类为了航运畅通建设的港口、改造的航道,永久改变了海岸和海底的地形地貌。使得江豚最喜欢的砂质浅海海底的面积大为缩小,也使江豚赖以为生的近海的鱼类资源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在渔业捕捞中广泛使用的刺网和拖网,也经常会捕获江豚。在刺网被禁止之前,中国沿岸省份每年均会捕获上千头江豚。在日本及朝鲜半岛沿岸,印太新鼠海豚也是渔网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副渔获物。

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期间,石油泄露对于波斯湾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该地区发生了两次较为严重的海洋动物死亡事件。

印度巴基斯坦沿岸本来是江豚最先被发现的地方,但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渔业捕捞,导致了江豚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在该地区基本消失。

保护措施

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大通江湖泊全面禁止捕鱼,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豚自1976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1983年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一。

对于长江江豚的人工繁育研究也在积极进行,通过保存遗传物质建立长江江豚基因库,可以建立更大的饲养种群,为复壮及重建野生种群做好准备。

除原有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又陆续建成了湖北长江新螺段白豚国家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江豚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及迁地保护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为印太新鼠海豚东亚新鼠海豚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参考资料

江豚属.物种2000.2024-08-08

江豚属.ITIS.2024-08-0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8-26

..2024-08-26

CIT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25

长江禁捕退捕 工作动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2-11-1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