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在帝国主义挑动下,伊朗伊拉克在1980年9月22日到1988年8月20日期间进行的一场边境战争。两伊战争爆发在美苏冷战时期、持续8年之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伤亡人数最多、损失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对交战双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伊交战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领土纠纷、宗教矛盾和民族仇恨,但伊拉克的泛阿拉伯主义与伊朗的泛伊斯兰主义双方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则是两伊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兵伊朗,引爆两伊战争。战争初期,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占领伊朗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一些城镇。1982年4月,伊朗大举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自1984年年初,双方互有攻守,战争不断升级,并向波斯湾水域和双方平民区扩展,“油轮战”和“袭城战”全面展开。尽管双方伤亡惨重,但战场整体形势未有重大改观。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都重点攻击对方的经济目标,进行 “经济消耗战”。双方采取袭船战、袭城战等方式破坏对方的经济、后勤设施。在这场战争中,伊朗常使用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海战术向伊拉克发起攻击,而伊拉克方面则使用了包括“塔崩”毒气在内的各种化学武器向伊朗发动袭击。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制米格-25战斗机战机、美制F-14战斗机战机、法制飞鱼反舰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伊朗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停火后双方还断续交战至8月20日才完全停止战斗。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战争导致了交战双方两败俱伤。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因此,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也被称为“用先进武器打落后战争”的战争。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背景及起因

领土争端

两伊之间最突出的领土争端源于阿拉伯河的划界问题。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汇流而成,最后注入波斯湾。全长205千米,其中100千米在伊拉克境内,10千米为两伊界河。围绕这条河的争夺由来已久。1937年,两伊通过条约对边界做出调整,在伊朗阿巴丹附近两国边界以靠近伊拉克一边的深水线为界。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资源日益重要,伊朗和伊拉克的竞争趋于激烈,伊朗越来越不能忍受这一重要油运航道为伊拉克所控制。1969年,伊朗国王巴列维伊朗单方面废除了1937年条约,导致两国断交。1975年,双方一度达成协议,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水上边界,为此伊朗应让出原属伊拉克的部分地区共300平方千米,作为伊拉克因水上边界改划受到损失的补偿。但伊朗并未履行协议,迟迟没有把上述地区交给伊拉克。伊拉克对此极为不满。1980年,伊拉克萨达姆总统宣布废除1975年协议。两伊边界领土争端骤然升级。

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19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

石油问题

伊朗的胡泽斯坦省位于阿拉伯河下游地区,是伊朗粮食和石油产地,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都很重要。伊拉克当局一直对胡泽斯坦省怀有领土野心,如果占领胡泽斯坦省,不仅可以占领阿拉伯河下游的整个流域,还可以打击伊斯兰教革命后尚未稳定的伊朗伊斯兰政权。最为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伊拉克在战略上控制波斯湾,便于国内的石油出口,进一步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贸易。从两国自身资源条件以及战争手段来看,两伊战争的战略意图并不是争夺石油资源,而是争取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对于伊朗伊拉克,针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并不意味着侵略、占领对方石油产地,而是拥有本国石油出口通道、市场以及在海湾地区产油国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两伊正好处于两大文明的交汇处,伊朗继承了古波斯文化传统,伊拉克属于阿拉伯文化圈。两伊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教徒却分属两大教派。95%的伊朗居民属于什叶派,伊拉克有60%的教徒也属于什叶派,但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逊尼派手中。两派在对宗教教义的解释上存在不同,对政权的态度也不同。两个教派的矛盾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矛盾

公元226年,波斯人推翻安息王朝,建立了波斯帝国,征服了阿拉伯人。公元651年,阿拉伯人趁着波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战,起兵灭了波斯帝国,又反过来奴役了波斯人。阿拉伯帝国灭亡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都成了被征服者。双方的遭遇并没有让两个民族握手言和,反而是更加敌视。再加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十分凶悍、崇尚武力,使得双方很多时候都不考虑后果,多次兵戎相见,积怨甚深。

萨达姆与霍梅尼的恩怨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曾在伊拉克流亡十多年,他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执政的逊尼派,被萨达姆下令驱逐出境。霍梅尼1979年在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对伊拉克的什叶派产生了很大影响。萨达姆为抵制霍梅尼的影响,对国内的什叶派采取了强硬措施,导致了两伊矛盾的加剧。

域外力量的影响

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开辟了一条现代化道路。这场革命的领袖赛义德 ·鲁胡拉 ·霍梅尼,他的对外政策主张既是基于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教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把伊斯兰国家衰落的原因归结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斯兰的掠夺、改造、渗透。伊斯兰国家之所以在世界政治领域丧失自身的建设性的作用,是因为教法学家没有在穆斯林世界掌权,真正公平正义的秩序没有建立;西方主导建立的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强加于伊斯兰国家,并导致穆斯林世界分裂、石油财富被不合理的剥削;没有形成能代表广大穆斯林利益的真正意义上的伊斯兰政府。霍梅尼的美国观在实践当中让伊朗在中东地区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且逐渐发挥区域大国的影响力;但同时在对外尤其是与美国的交往中受到了美国的制裁与封锁,导致了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伊朗“伊斯兰革命”的主张,对西方世界全盘否定的态度,使西方国家深表忧虑。

此外,1979年2月,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认为美国在伊朗搞策反,反对新政权,于是扣留美国人质,大骂美国是“撒旦”,宣布美国是伊朗头号敌人,美伊断交。随着两伊战争升级,1987年下半年,美国增大波斯湾军事存在,并为海湾国家护航,伊朗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美国和伊朗之间在海湾水面上也频频发生军事摩擦、报复袭击。美国打算伙同苏联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案,遭到伊朗抗议。1988年7月3日,美国在海湾击落伊朗客机,298人全部丧生,使海湾局势和伊美关系顿骤紧张。

两国国内矛盾

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最高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并不信任曾经效忠巴列维伊朗的正规军。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优秀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1980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正是其实力最弱的时候,也成为了萨达姆出兵伊朗的最佳时机。

战争准备

双方的战争潜力对比

战前,两伊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工作。伊拉克方面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的调动。伊朗方面则不惜重金大量购买武器装备,力图依靠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优势胜过伊拉克。当时伊朗的国土面积约为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伊拉克国土面积约为43.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伊拉克的国土面积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口也只有伊朗的二分之一左右。同一时期的伊拉克正处于空前繁荣强大的时期: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伊朗的人均GDP为2449.7美元。

伊拉克总兵力22万人,其中陆军19万人;海军4000余人,各种舰艇43艘;空军2.8万人,各种飞机500余架。此外,还有人民军10万人,预备役部队25万人。伊朗军队经过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大规模清洗,总兵力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军2万多人,各种舰艇80余艘;空军7万人。还有新组建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9万人,预备役部队30万人。战前双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临战措施。伊拉克方面,制造“和平”空气,麻痹伊朗;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利用边境冲突掩护地面部队的调动。伊朗方面,事先对伊拉克的进攻企图有所察觉,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霍梅尼授权总统全权指挥国防部的神职人员,并释放一批被捕的前国王统治时期的军官和飞行员;突击购置武器装备,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零配件和设备;空军战斗机秘密向国内纵深基地转移,并紧急修好约200架F-4幽灵II战斗机、F-14战斗机;积极改善外交上的孤立地位。

伊斯兰革命对伊朗政治的最大影响是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政治纲领被载入宪法 , 从而导致了法基赫政治体系的诞生及其体制化 ; 对伊朗国家决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为加强新政权的伊斯兰特性 ;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的涌现, 促进了民众的解放及其对新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接受 。

据新华社2017年3月15日消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秘书长盖特15日在巴格达表示,阿盟支持伊拉克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并再次要求驻扎在摩苏尔附近的土耳其军队撤出伊拉克。

战争经过

1980年4月开始,两伊之间边境冲突就未曾平息。4月5日,因伊拉克副总理、外交部长阿齐兹被一名伊朗籍人炸伤,萨达姆·侯赛因总统指责伊朗策划一系列袭击事件。隨后,双方互相指控、驱逐对方外交官並驱赶侨民,两国关系趋于紧张。4月7日,两国边界冲突,双方军队处于戒备。4月8日,萨达姆表示谁企图打伊拉克,就“砍断他的胳膊”。4月9日,霍梅尼表示决心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将其领导人拋进“历史垃圾堆”。双方出动空军、地面部队在席林堡等處互有攻守。在为袭击事件遇难者举行仪式中又发生手榴弹袭击。伊拉克将境内伊朗人驱逐出境。9月,双方边境冲突已经上升到相互炮击阶段。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阿拉伯河归伊拉克所有。之后,伊拉克便对阿拉伯河上航行船只严加检查,同伊朗冲突加剧。

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1980年9月至10月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袭击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个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事实上在这轮空袭中只有少量的伊朗战机被摧毁。原因也是多样的,一部分是伊朗自身的战机整备率就极低,并没有太多可供摧毁的目标;另一部分是伊拉克空军没有对目标实施轮番多次攻击,打击效能极为有限。1980年9月23日凌晨3点,伊拉克地面作战部队5个师又2个旅,约5万人、1200辆坦克越过边境,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的480公里的战线上,分北、中、南三路大军向伊朗境内大举推进。伊朗仓促应战,随即派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16个目标,但地面部队不断后撤,未能挡住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猛攻。伊朗方面成立了最高防务委员会,征召志愿者走上战场。胡齐斯坦省内的阿拉伯人也并未像原先预料的那样积极支持伊拉克部队。进入伊朗国内的伊拉克军队供给吃紧、进攻势头受阻,除南线外其他地区都处于防御状态。进入10月以后,双方不断调整兵力部署,伊朗由原有的4个师增至7个师,并在梅赫兰、霍市多次组织反击。伊拉克军队在初战得手之后由于深入太快,后勤补给跟不上进展,加之地形不利,又遭伊朗军队特别是革命卫队的顽强抵抗,进攻速度开始放慢,伊朗终于基本上稳住了阵脚,迟滞了伊拉克军队的初战势头。虽然如此,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巩固战果的基础上仍在向前推进。1980年10月末至11月初,伊拉克占领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了阿拉伯河东岸的狭长地带。南部战线入侵深度达90公里。并于11月3日包围了伊朗石油中心阿巴丹。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伊拉克利用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二阶段:伊朗发动局部反攻,伊拉克由攻转守阶段,1980年11月至1982年2月

从11月开始,伊朗军队在北线向伊拉克阵地频频反击,但收效甚微。而在中路和南路,伊拉克军队均遭伊朗军队、革命卫队及民众组织的顽强抗击,未取得进展。至12月底,伊拉克在北线马里万地区开辟了新战场,使整个战线由原来的480公里延长到620公里。伊朗方面调整部署,加强重镇的防守。战线基本稳定在阿巴丹至阿瓦士、提斯孚尔、沙赫阿巴德一线。其后北线冰冻雪封,南线进入雨季,双方战争消耗都很大,兵员不足,补给困难。交战暂处间歇状态。1981年1月之后,伊朗以毛拉、伊斯兰卫队和正规军组成的混合军队向伊拉克军队实施局部反攻,虽然未取得很大进展,但鼓舞了士气。伊拉克军队也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攻坚能力有限,再发动大规模攻势已力不从心,其被动的态势日渐明显。从1981年第3季度开始,伊朗在阻滞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势头以后,不失时机地由局部反击转入全面反攻。1981年9月底,伊朗在南部战线集中数十万大军,发动了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歼灭伊拉克1个师,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围困,打开了由此通往阿瓦士、达尔赫文的通路。1981年11月,伊朗军队在中部地区发动了布斯坦战役,击溃了伊拉克1个旅,击毁坦克150辆,收复了布斯坦镇。伊拉克为扭转败势,于1982年2月以两个师向伊朗的布斯坦守军发动进攻,结果未能得手。至此,中部战场的态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伊朗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伊朗进攻阶段,1982年3月至1984年3月

3月22日凌晨,伊朗出动正规军3个师和部分革命卫队,发动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反攻战役。其主力在提斯孚尔和舒什地区切断了伊拉克南北两线军队的联系。经过8天激战,伊朗军队突破了伊拉克中线防御,重创伊拉克两个师,全歼两个旅,俘万余人,缴获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收复了扎赫阿巴斯、艾因霍什等重要城镇,共200平方公里的失地,伊拉克军被迫后撤30至60公里。随后,伊朗调整部署,先后将两个师和大批坦克、装甲车由中线调往霍拉姆沙赫尔方向,同时调4万名革命卫队队员前往阿瓦士西南地区。1982年4月30日,伊朗发动了代号为"圣城行动"的进攻战役,主力部队在达尔文一带越过卡隆河,突破了伊拉克军的防线,南下迫近霍拉姆沙赫尔城。1982年5月24日发起总攻,一举攻克霍市。1982年6月10日,伊拉克宣布单方面停火,承认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10天以后,又宣布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至1982年6月29日,军队基本撤出,两国边界暂时恢复到战前状态。1982年7月13日,伊朗展开斋月攻势,发动第77步兵师、第82装甲师一部、革命卫队第7师以及巴斯基民兵等。集中10万各种军事力量,分兵两路,向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发动猛烈进攻。在进攻巴士拉的战役中,伊朗曾利用包括儿童在内的无武装群众发动人海冲锋,为装甲部队清空雷区。 而退守国内的伊拉克军队由于收缩了阵线,供给有了保障,同时正确估计了伊朗军队的攻击方向,组织了有效的阻击和稳固的立体防线。因此伊朗军队的进攻并未取得多少进展。 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但未能攻下巴士拉。在1982年中,双方的空军力量发生了变化。伊朗空军的美式战机由于得不到零件维修,数量开始减少。而伊拉克不仅重新打开了和苏联的交往扩充了自己的苏式战机,还从法国得到了幻影F1式战斗机和直升飞机。 因而在两伊的地面战中,伊朗部队开始逐渐体会到缺乏空军支援的苦果。1982年秋天,伊拉克国内的什叶派穆斯林受伊朗进攻的鼓动,在德黑兰成立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但却没有支援攻入伊拉克境内的伊朗部队。1982年10月1日,伊朗出动地面部队5万人,控制了曼达利至纳夫塔纳之间的战略公路,对巴格达造成威胁。1982年11月1日,伊朗军队又在中线提斯孚尔以西地区发动了代号为"穆哈拉姆"的攻势。至此,伊拉克欲战不能,欲和不得,完全陷入被动的局面。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以曙光、曙光一号至六号命名的一系列小规模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但其南部的石油产区马季农岛和一些边境地区被伊朗占领。其中,在曙光二号攻势期间,伊拉克首次大规模使用包括氯气芥子毒气在内的多种神经毒气。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第四阶段:1984年4月至1988年8月

这个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双方经过连年征战,均已疲惫不堪,战线呈犬牙交错和相对固定局面。为了迫使伊朗罢兵言和,伊拉克从1984年开始采取"以战迫和"的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对伊朗主动出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1984年5月13日,伊朗战机炸毁了向英国运送石油的科威特油轮“乌姆卡巴希”号,标志着“袭船战”进入无差别打击阶段。袭船战是主动攻击对方油轮和货轮,以打击对方经济力量的战争形式。伊朗此时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因而采取了以长期消耗战拖垮伊拉克的战略。在前线不同地段发动中、小规模的有限进攻,力图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1986年,两伊战争再趋激烈,除加强地面交火之外,海上"袭船战"也日益升级,双方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因此科威特于1986年底先后两次向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提出护航。联合国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促使两伊停火,但两伊之间积怨深久,谁也不肯让步。1988年,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机。1988年2月至4月,双方使用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城镇。在相持中,伊拉克逐渐占上风。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发动"斋月"攻势,次日收复了被伊朗占领两年的法奥地区。

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除加强地面交火之外,海上"袭船战"也日益升级。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袭船战"中非交战国的船只也被波及,包括世界上最大船只诺克·耐维斯号在内的许多舰船都在两伊所进行的袭船战中受损。

导弹袭城战

1988年2月29日至4月21日的两伊导弹袭城战,在两伊战争中更为引人注目。战争一开始,双方都出动大批飞机对敌方重要军事基地和工业设施进行猛烈的袭击和轰炸,展开了空袭和反空袭的激烈较量。伊朗方面主要使用了美制战斗机和“响尾蛇”、“麻雀”空空导弹攻击、迎战伊拉克空军飞机,并用秃鹰空对地导弹攻击敌方机场、港口等军事设施。伊拉克方面主要使用了苏式先进歼击机和重型轰炸机攻击敌方军事设施和战争要地。伊拉克飞机深入到伊朗境内500公里实施空袭,而伊朗飞机也深入到伊拉克境内达400公里。伊拉克空军用空地导弹将德黑兰国际机场的一架“波音707”飞机炸成两截。伊朗则用自己装备的空地导弹,从50米高度向伊拉克巴士拉石油设施进行猛烈袭击。在战争后期,伊朗空军用具有精密制导功能的“小牛”空地导弹袭击了伊拉克重要石油中心巴士拉附近的桥梁和其他设施,使伊拉克遭受重大损失。伊拉克野战炮兵在战斗中使用了射程为160公里的“飞毛腿导弹”B式战术导弹和“青蛙-7”式火箭,但由于射击精度低、威力小,没能有效地重创敌人。伊拉克共向伊朗发射了189枚导弹,伊朗有40多个城市遭到袭击,炸死炸伤近万人,数千幢楼房和建筑物被毁;伊朗向伊拉克发射了近百枚导弹,袭击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20多座城市,炸死炸伤数千人。这次规模、数量和时间都超过以往的导弹战,给双方心理,经济和军事上都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和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成为结束两伊战争的催化剂。

双方的零星冲突

1987年9月16日,伊拉克袭击了伊朗3处石油设施和1艘油轮,17日又轰炸了伊斯法罕的两座兵工厂。伊朗立即给予回击。9月16日全线炮击伊拉克阵地,17日又在伊朗中部地区击落1架伊拉克米格-23飞机。10月5-6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两枚导弹。10月8日,伊拉克一次出动飞机50架,轰炸了伊朗武器库和一行政中心。598号决议由于伊朗的强硬态度,尤其先确定战争责任者后才接受正式停火的立场,不得不被拖延下去。双方仍在兵戎相见,以争取未来谈判桌上更多的发言权。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收复法奥半岛,士气大振,接着发动了代号为“依赖真主行动”的战役,在南北战线向伊朗领土推进。到6月,伊拉克收复了被伊朗占领的萨拉姆杰马季农岛、哈拉布贾等城镇。7月上旬,伊拉克军人攻进了伊朗境内,占领了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伊拉克并不想真的占据伊朗领土,只是想在伊朗面前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逼迫伊朗坐到谈判桌旁,所以伊拉克军队又主动撤出占领区。面对伊拉克的猛烈攻势和伊朗的溃败,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同意停火,接受598号决议,为两伊真正实现和平打开了大门。1988年8月20日,两伊正式停火,开始了艰苦的谈判历程。

两伊战争各方的停火努力

1980年9月26日联合国就召开了会议并通过了促使两国停战的决议,然后便是旷日持久的外交努力和明暗博弈。1982年7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撒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双方一直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两伊战争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和组织多方进行调解。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没有明确表态。1988年4月,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发动进攻,再次攻入伊朗境内。美国等国对安理会施加压力,要求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

战争结果

在两伊战争期间,其他国家也有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到其中,一些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的支持,还有美苏都比较支持的是伊拉克。但也有阿拉伯国家如叙利亚利比亚支持伊朗。前者是出于对伊拉克的仇恨与矛盾。叙利亚的执政党与伊拉克执政党同为阿拉伯复兴党,但两党自1968年在诸多问题上出现分歧,叙利亚还担心伊拉克影响其在波斯湾的威望。同时,两国还在幼发拉底河水权、伊拉克石油管道过境费等经济问题上产生了纠纷。导致国际之争更加激烈,加剧了当时的美苏冷战格局,而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相争使其他国家受益,特别是美国,在此期间通过武器和债务签署,在两伊战争中获得了许多利益,进一步影响了国际格局,使得国际局势更加紧张。

1988年7月,在军事和外交压力下,伊朗终于同意停火。双方长达八年的战争至此结束。近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元气大伤,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物资严重短缺、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上升、产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竟不及战争前的1%。战争使得伊拉克债台高筑。据西方观察家估计,外债800亿美元左右,资金的缺乏使国家财政和国民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现象,通货膨胀率达每年40%。1990年,伊拉克石油收入的二分之一用于偿还战争期间的外债。然而,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跌,1990年6月跌至每桶11美元,伊拉克石油收入锐减,经济重建进程步履维艰。 总之,两伊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战争影响

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两伊战争的消耗是第二次世界以来局部战争历史上罕见的。8年中,由于相互攻击经济目标,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六千亿美元,仅军支一项,双方共耗费两千多亿美元。在收入减少的同时,两伊为支撑战争都加大了军费开支,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伊朗为60%,伊拉克为164%。这使战前外汇储备370亿美元的伊拉克变成了负债800多亿美元的债务国。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

国内政治问题

伊拉克正规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率达每年40%。战后大量被裁撤的退伍军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对伊拉克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伊朗依旧遇到粮食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经济问题。但由伊朗伊斯兰革命所引发的若干问题,在伊拉克入侵时已得到缓解,政府能够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两伊战争加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霍梅尼政府的威望。

赔偿及重建工作

战后联合国对两伊战争责任进行了调查,认为萨达姆应对发动两伊战争负责。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伊拉克应当向伊朗支付970亿美元战争赔款,而德黑兰认为,两伊战争给伊朗造成了高达1万亿美元的直接损失。伊拉克政府对此表态,称战争赔款问题在拉夫桑贾尼任伊朗总统期间已经解决,伊朗不应再提战争赔款问题。伊拉克百废待兴,急需经济重建资金,尽管国际社会大量减免萨达姆政权所欠债务,但是,据估计伊拉克所欠外债仍高达1000亿美元。从伊拉克的立场看,伊拉克愿就发动两伊战争向伊朗进行真诚的道歉,但是不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伊拉克的重建工作从1991年以后就开始了。除联合国986号决议“石油换食品计划”之外,广泛存在的石油走私活动使伊拉克获得大量资金,也使伊拉克周边国家从中受益。所以即使联合国不解除制裁,伊拉克的重建资金也是有保障的。一旦联合国结束制裁,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伊拉克可以迅速恢复战前的繁荣。

阿拉伯国家的分化

两伊战争,阿拉伯国家发生分化,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或明或暗支持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等则会开支持伊朗土耳其基本保持中立。在两伊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时,叙利亚关闭了经过其领土的一条伊拉克输油管道,给伊拉克造成巨大损失,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矛盾日益加剧。同时,对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深怀恐惧的埃及、约旦、科威特等国,则向伊拉克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伊朗采取袭击这些国家的油轮进行报复。

对国际势力的影响

两伊战争为国际势力,首先是美苏两个大国插手两伊战争,进而影响波斯湾和中东地区形势提供了三个“契机”。

双方战术

三路突击

萨达姆的战略目标没能实现,但地面进攻仍按时打响。1980年9月23日,伊拉克军队跨过边境线,分三路向伊朗纵深推进,其主力是北路和中路的4个步兵师,目标是直取伊朗产油区胡泽斯坦省,以便将阿拉伯河与伊朗内陆隔开,并在此建立受伊拉克控制的“缓冲区”。为了达成战略目标,伊拉克还出动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向南进攻霍拉姆沙赫尔阿巴丹,试图迷惑伊朗。伊拉克军队的进攻起初未遭到伊朗方面的有效抵抗,因为后者根本没有准备。例如伊拉克进攻重镇席林堡时,当地伊朗守军只有一个不满员的师。正因为指挥失灵,伊朗在战争之初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战至1980年10月中旬,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已深入伊朗国境40千米至80千米,夺取了席林堡、霍拉姆沙赫尔等重要城市。不过,萨达姆所期待的伊朗军队崩溃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出现。

人海战术

1981年5月,伊朗开始收复胡泽斯坦省沦陷区,重点是解救遭围困半年多的石油输出港阿巴丹。虽然萨达姆对伊朗的反攻早有预料,但仍被打得狼狈不堪。激战3天,伊朗2个步兵师和1个革命卫队旅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成功将围攻阿巴丹的伊拉克军队赶过卡伦河。阿巴丹惨败,失败情绪蔓延导致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出现严重的逃兵现象。另一方面,伊朗又于1981年11月29日至12月7日投入7个革命卫队旅和7个正规军旅,发起代号“耶路撒冷之路”的攻势,成功击溃伊拉克2个师1个旅,夺回胡泽斯坦的重要城市博斯坦。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在博斯坦首次尝试了“人海”战术。当地时间1981年11月30日上午10时,伊拉克士兵正躺在博斯坦阵地外晒太阳,突然炮弹如雨落下,伊拉克士兵连滚带爬地躲入战壕。等到炮火延伸射击后,他们透过逐渐消散的硝烟看到,上万名革命卫队少年高喊口号,一排排地用身体引爆地雷,为坦克进攻扫清道路,接着大批革命卫队穿过雷区,迅速突破伊拉克人的防线,攻克了伊拉克经营近一年的堡垒。战至1982年5月,伊朗境内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基本被肃清,战争又回到两伊传统边界上。

战争评价

美国陆军上校乔·雷伯恩和弗兰克·索布查克在美国《陆军时报》上写道:截至2018年这一研究结束时,伊朗似乎是这场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表示,作为穆斯林和近邻,伊拉克准备同伊朗翻开两国关系的新篇章。他呼吁伊朗领导人放弃对伊拉克的敌视态度,在伊斯兰教睦邻的基础上建立两伊友谊。

两伊战争停战,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说:“这是喝了一杯毒药。”对霍梅尼来说,他不想结束战争,而是在联合国和美国、苏联的压力下结束了战争,事实上,他吞下了毒药,心中痛苦。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包括化学武器),F-14战斗机、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曾在伊拉克旅居两年的李伟建深有感触:“两伊战争开始前的半年,作为中东石油大国,伊拉克是一个发展非常好的国家,那时已经有高速公路,基本家家都有小别墅和小汽车。后来,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和伊朗反复拉锯,伊拉克的局势每况愈下:物资供应紧张、社会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此后,经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两次重创,伊拉克倒退回了更早的年代,想要重新恢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相关书籍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新浪阅读.2023-08-02

两伊战争.中国军网.2023-08-02

资料:两伊战争.北方网.2023-07-13

1980年9月22日 两伊战争爆发.人民网.2023-07-13

伊朗革命卫队很神秘 总统靠它起家.中国日报网.2023-08-19

1980年9月22日 两伊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网.2023-08-19

两伊战争为什么被誉为“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最原始的战争”.今日头条.2023-08-19

阿盟秘书长表示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斯兰国”.财新网.2023-08-24

伊战.WordSimilarity .2023-08-19

伊朗强硬派招抗以志愿者 牺牲可获“烈士”称号.搜狐新闻.2023-08-19

两伊战争:一场没有下限的全面战争.凤凰网.2023-08-19

■两伊战争(1980—1988).通识.2023-08-02

两伊战争:用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典范.凤凰网.2023-07-13

中东观察丨伊朗汽油涨价引发的暴乱:积重难返的社会危机.澎湃新闻.2023-08-02

伊朗:除了认错,还要赔款.新浪网.2023-08-02

战略评论: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透视.新浪网.2023-08-02

两伊战争残酷战术:伊朗上万少年身体“滚雷”.新华网.2023-07-13

萨达姆呼吁两伊改善关系.光明网.2023-08-02

两伊战争停战,霍梅尼为何说这是“喝了一杯毒药”? .搜狐军事.2023-08-02

两伊战争:用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典范.凤凰网.2023-08-08

发动两场战争,美国毁了两个国家(环球热点).光明网.2023-08-07

《外国对两伊战争的评论》.豆瓣读书.2023-07-12

《伊朗前传》.豆瓣读书.2023-07-12

《差不多两人的战争》.豆瓣读书.2023-07-12

《美军战地记者伊拉克战争亲历记》.豆瓣读书.2023-07-12

《三万亿美元的战争》.豆瓣读书.2023-07-12

《伊拉克战争》.豆瓣读书.2023-07-12

《亲历伊拉克战争》.豆瓣读书.2023-07-12

《伊拉克战争之谜》.豆瓣读书.2023-07-12

失落的海峡.豆瓣电影.2023-07-12

气息.豆瓣电影.2023-07-12

杀戮一代 Generation Kill (2008).豆瓣电影.2023-07-12

揭秘:伊拉克战争的真相.豆瓣电影.2023-07-12

摄影师眼中的伊拉克战争.豆瓣电影.2023-07-12

战争,爱情,上帝和疯狂 War, Love, God & Madness (2008).豆瓣电影.2023-07-12

揭秘伊拉克战争 (2013).豆瓣电影.2023-07-12

两伊战地爱情故事 حکایت عاشقی (2015).豆瓣电影.2023-07-12

伊战十年 (2013).豆瓣电影.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