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是指有氧代谢状态下的运动。在有氧运动过程中,人体氧气的摄入量和消耗量维持动态平衡。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提高机体摄氧量,提高心肺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是达到健康效应的最佳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运动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续时间长,而且方便易行,容易坚持,每日运动量20~60分钟、每周3~4次为宜。
1968年,美国医学博士肯尼斯·库珀(cooper)提出了“有氧运动法”及其运动处方,即通过运动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功能的身体调理法。
科学的有氧运动包括六要素,即运动频率( 频率 )、运动强度( intensity)、运动持续时间( 时间)、运动类型( type)、运动量( volume )和运动进阶(progression)。
常见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健走、步行、走跑交替、长时间游泳、骑自行车、滑冰、越野滑雪、划船、跳绳、上下楼梯、健身舞、有氧操以及多种球类活动等。参与者可通过有氧运动达到健身、减肥、塑形的目的。
起源与发展
有氧运动由美国空军运动研究室的医学博士肯尼斯·库珀(Kenneth.cooper)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健康的标准是心肺功能良好,而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使得机体维持功能的最佳状态。
有氧运动在提出后,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目前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机组成成分。
库珀在后续有氧运动学术理论发展中提出“12分钟体能跑测验”与“有氧运动得分制”,人们尊称他为“有氧运动”之父。
作用
生理作用
1.提高心肺耐力
有氧运动能够提升心肌功能,进而促进心脏泵血能力,使心脏功能得到提高。有氧运动同时还能提升呼吸肌功能,进而促进呼吸系统工作能力,保证对机体充足地供氧。
2.提高肌肉力量
有氧运动可以提升肌肉的横断面积,增加肌肉营养物质储备,从而增加肌肉力量。
3.改善身体成分(减肥)
有氧运动会伴随热量消耗的增加,燃烧掉机体多余的脂肪,从而改善身体的有机组成。
心理作用
1.调节情绪
有氧运动能有效缓解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紊乱等情绪。
2.改善睡眠
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浅睡状态,还能延长睡眠时间。
常见项目
有氧运动具有低强度、持续性、有节奏和运动时间较长等特征。生活中许多运动都属于有氧运动。
常见项目:散步、快走、慢跑、游泳、仰卧起坐、有氧操、球类运动如乒乓球、足球等、轻器械运动如跳绳等、骑自行车等。
运动方式
常见有氧运动根据运动场地、运动形式的不同,分为室外有氧运动、家庭实用器械运动、轻器械运动和有氧操等。
1.室外有氧运动是一类在室外进行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时间较长的韵律性运动。包括健步走、健身跑、慢跑等。其中健步走适用人群最广,运动条件最为简单。健步走包括散步走、倒步走、快步走等。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随时随地进行锻炼。
2.家庭实用器械运动是一类在家庭实用器械辅助条件下进行的运动。他可以起到增强体质、改善形体的作用。常见包括跑步机、动感单车等。
3.轻器械运动是一类在徒手动作的基础上,手持轻器械进行锻炼的运动方式。此类运动在机体运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器械的辅助功能,通过变化器械的运动,调整运动强度。常见包括绳操和棍操等。
4.有氧操是一种运动强度适中,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锻炼全身的健身运动。适用于对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的逐步提升。
适宜人群
运动强度尺度
以心率简易推测法为例:
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体健康,能坚持体育锻炼,欲进一步提高身体机能,可取最大心率值(最大心率值=220-年龄)的65%~85%。
年龄在45 岁以下,身体基本健康,有运动习惯者,开始进行健身锻炼,可取最大心率值的65%~80%;没有运动习惯者,开始进行健身锻炼,可取最大心率值的60%~75%。
年龄在45岁以上,身体基本健康,有运动习惯者,开始进行健身锻炼,可取最大心率值的60%~75%;没有运动习惯者,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专业人员来指导和确定运动强度。
禁忌
1.患有心脏病、肺病、高血压、严重贫血等疾病不宜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容易引发机体的缺血、缺氧等症状。
2.年纪较大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等症状者应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运动。
3.机体出现发热症状不要进行有氧运动。
注意事项
运动过程
1.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强度,从而增加机体供血供氧能力。
准备活动可以扩张机体毛细血管,进而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量,同时有助于后期运动过程的散热,防止体温过高影响运动。
准备运动在10~30分钟为宜。
2.剧烈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能够减轻疲劳、帮助机体功能恢复。剧烈运动后不进行机体放松而骤然停止运动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易引发不良反应。
3.运动完成后休息
运动完成后,机体会产生正常的疲劳现象,可采取静坐、平躺、睡眠等方式消除疲劳。
场地条件
日常锻炼如健身操、慢跑等可在一般场地内进行,而高水平训练应该在专业场馆内进行,以避免运动损伤发生。
营养补充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身体代谢水平的增加,加快了机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消耗,同时,出汗等脱水现象则会加速这一个过程,从而影响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地恢复锻炼过程中丢失的体液,关键在于水分、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电解质等营养素的补充。
低强度、持续性较长的运动过程,机体的有氧代谢大量消耗糖原。在完成运动后,我们应及时补充淀粉类食物,如玉蜀黍属、大米等,以促进体内糖原水平的恢复。高强度、持续性较长的运动后,机体由于糖原的无氧代谢,机体会产生大量DL-乳酸,我们应该及时补充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加速乳酸的代谢,进而消除疲劳。
与无氧运动的对比
1.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最直观的区别在于运动强度,通常情况有氧运动强度低于无氧运动。常见的无氧运动有:短跑、举重、俯卧撑、深蹲等。
2.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以有氧代谢为主,机体摄入氧气量与机体消耗氧气量基本持平。而无氧运动由于短时间内能量消耗过大,机体大部分糖来不及经过氧气参与的氧化分解,而直接进行“无氧供能”产生DL-乳酸。
3.有氧运动的有氧代谢过程,每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最终可产生30-32个ATP(三磷酸腺)的能量。无氧运动中的无氧代谢过程,每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产生2个ATP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无氧运动中并非只有无氧代谢一种方式,而是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相结合的方式。
4.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机体摄入氧气的能力,是日常锻炼的最佳方式。无氧运动对肌肉强度提升作用比有氧运动更加明显,是提升机体爆发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资料
有氧运动好处多.江苏卫生保健.2022-11-10
什么是“有氧运动”.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