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571年),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市府昆山市(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朝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会试落第八次,搬到嘉定安亭江上居住,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任长兴知县、顺德区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隆庆五年(1571年)身染重疾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今江苏昆山)。
人物关系
父亲:归 正
长姐:归淑静
二弟:归有尚
二妹:归淑顺
三弟:归有功
长子:归子孝
儿子:归子慕
儿子:归子
儿子:归子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德元年(1507年)归有光出生在苏州府昆山市(今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母亲就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败落。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第一名,同年到南京市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归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然而,三年一次的会试,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市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
入仕途径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作罢。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中了三甲进士,这时他已经六十岁。因为他是三甲出身,不能授馆职,所以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为官经历
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姓,而被调任顺德府(今邢台市)通判,管理马政。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对此归有光非常愤慨,他曾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并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归有光虽然对迁升顺德区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马政志》。
晚年与逝世
晚年生活
隆庆四年(1570年),归有光到北京市朝贺万寿节。同年,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来又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归有光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
逝世
隆庆五年(1571年)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
安葬地
人物作品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易经渊旨》等。
人物成就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又是桐城派梳理文统、上溯"唐宋八大家"承上启下的中间人物,他的古文创作布局新颖,在古文写作中描写日常生活并杂以小说的笔法,拓宽了古文的题材;写作风格古朴简雅、情感真挚;在文论方面提出“文必有法",重道而不轻文,重视文章的章法技巧、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梳理桐城派对归有光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接受和批评,有助于我们了解桐城派对归有光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人物评价
先生为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义县、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 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赞曰:风行水上, 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吴中往哲像赞》)
译文:先生作古文词,虽然出自《史记》、《汉书》,但在昌黎、庐陵方面却很恰当地加以折衷,这是他所获得的,意在沛如,不事雕琢修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世。赞曰: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风停,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尽于陈、梁。千栽有公,继承韩、欧阳,我哪有不同的志趣呢?
熙甫之才气笔力,不及唐宋韩、欧诸贤,而以与之配者。得文家之真脉,不袭其貌而神理上通周秦,故才不必大而可贵。夫唐宋以后为文者多矣,何以独推归熙甫?以熙甫能于北宋诸贤中自开境路也。( 清朝散文家姚鼐《古文辞类纂》)
译文:熙甫才气笔力不及唐宋韩、欧诸贤,而以与之相配的,得文家之真脉,不袭其貌而神理上通周秦,所以才不必大而可贵,唐宋以后为文者多了,为什么独推归熙甫呢?因为熙甫能在北宋贤人中开启境界的途径。
余从事古文有年矣,虽不能为古人之文,而窃知之不同于众人。最后得归震川之书,有惬于心,余好之。或有问余,震川佳处何在?余心口之间拟议良久,意不能言其然。(清代文学家戴名世)
译文:我从事古文已有多年了,虽然不能写古人的文章,但私下知道不同于一般人,最后得到归震川的书,心里感到满意,我喜欢它,有人问我,震川的好地方在哪里,我心里在口头上考虑了很久,想不出这样的意思。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写下“庭有枇杷树”的归有光,还曾寄情石头、上山乞雨、掌管马政?_上观新闻.www.jfdaily.com.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