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梁承圣三年(554年)九月,梁朝首都江陵县(今湖北荆州)遭西魏军队进攻。同年十一月甲寅日(555年1月10日),江陵城破前夕,萧绎命人将城中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烧毁,史称“江陵焚书”。
当时,雕版印刷技术尚未出现,江陵所藏书籍多是手稿本或手抄本,许多都不存在第二份抄本。这批书籍的消亡对中国文化史而言是无法挽救的损失。隋代秘书监牛弘将江陵焚书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并列,称之为隋代之前中国书籍的“五厄”之一。当代学者葛剑雄认为:“从数量上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
梁元帝其人
梁元帝萧绎,自号金楼子,是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早年患眼疾,梁武帝亲自动手为其医治,结果瞎了一只眼睛。天监十三年(514年)封湘东王,太清元年(547年)累迁镇西将军、都督、荆州刺史,镇守江陵县。太清二年(548年),南梁内部发生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叛军困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次年三月被俘虏,五月去世。552年,萧绎平定侯景之乱,于江陵称帝,改年号为承圣。
梁元帝酷爱读书。由于眼睛有疾,经常下令让左右之人朗读书籍,入睡时也要听人念书,以读书声为睡眠环境,甚至在睡眠中能觉察出左右之人是否念错,是否偷工减料。一旦发现,便会严惩朗读者。明末学者王夫之认为,萧绎对读书的嗜好已经误入歧途,到了“兵临城下而讲《道德经》”的地步,跟其他亡国之君醉心歌舞、玩物丧志并无不同。
在雅好书画的同时,梁元帝的性格又非常喜欢猜疑、妒忌。《梁书》评价他“禀性猜忌”。《南史》称他性格猜忌且好粉饰,容不下比自己优秀之人。司马光评价他“于兄弟之中,残忍尤甚”。
江陵藏书概况
梁朝藏书之风
自刘宋开始,南朝各代都很重视藏书事业,其中又以萧梁为最。萧衍尚未称帝时,就用心搜藏图书;起兵攻打南齐萧宝卷时,采纳手下的建议,在攻陷首都之日,首先保护收藏图书;称帝后,又颁布征书令,号召天下藏书之家向官府献书。萧梁的官方藏书机构包括秘阁、文德殿、华林园、西省、寿光殿、东宫、国子学等。鉴于前朝典籍频遭毁损,梁武帝时期创造了“正御本制度”,要求秘阁藏书至少抄写三部,“正御本”专供帝王阅读,“副御本”作为备份,“重杂本”供臣子使用。这些措施让南梁的官藏图书数量很快超越了前朝,后人评价称“在南朝中,萧梁时期的官府藏书算是最丰富的”。
受萧衍影响,萧梁的政治文化中有着浓厚的藏书风气。宗室中,萧统萧统(梁武帝长子)与萧劢(梁武帝侄子)各有书三万卷;大臣沈约、萧纶、张缵有书两万卷,任昉、王僧孺、张缅等有书万余卷。
元帝个人藏书
萧绎所著《金楼子》中有《聚书》一篇,按时间顺序,专述其个人数十年来辛苦找书、抄书、藏书的经过,最后总结称自己四十年来,得书八万卷。学者丁红旗认为,《聚书》明确卷数的藏书虽然只有七千余卷,但加上一些趁宗室、大臣死后占有的图书,以及诸多未提及具体卷数的书籍,梁元帝本人的藏书很可能确实有八万卷之多。
萧梁国家藏书
除了梁元帝私人藏书外,江陵城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藏书。这批藏书主要来自萧梁的前首都建康,原先集中在秘阁、文德殿等官方藏书机构。侯景之乱中,秘阁与东宫的藏书被焚毁,其他地方的藏书幸存了下来。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将这批幸存的国家藏书,加上六朝建康都城遗址内部分私家藏书,共计七万余卷,集体运至江陵。。自此,中国南方地区的图书几乎全部集中在梁元帝之手,丰富程度明显胜过北方,达到了“史籍以来,未之有也”的水平。
焚书始末
兄弟阋墙
侯景之乱爆发后,萧绎以荆州为根据地,先后出兵攻击以长沙市为根据地的侄儿河东王、湘州刺史萧誉,以襄阳市(今湖北襄樊)为根据地的侄儿岳阳王、武威郡刺史萧詧(chá),以郢州(今湖北武汉)为根据地的兄长邵陵王萧纶,荆、湘之地沦为萧氏叔侄内部争夺权力的战场。最终,萧纶投降北齐,萧誉被杀,萧投靠西魏。
平定侯景之乱期间,萧绎与弟弟武陵王萧纪之间再次发生了严重冲突。萧纪以益州刺史的身份坐镇蜀地,抢在萧绎之前于成都市称帝,并率军出川东下参与争夺。萧绎写信向西魏求援,西魏太师宇文泰派兵伐蜀。最终萧纪兵败身死,益州则落入西魏之手。
江陵之战
侯景之乱引发的皇室内斗,使得南梁国力迅速衰弱,大片土地落入北齐和西魏之手,只能偏安长江以南。承圣三年(554年)三月,梁元帝致信西魏太师宇文泰,要求恢复过去的国界,引发宇文泰强烈不满。九月,西魏发兵五万,与之前投靠西魏的梁朝宗室萧詧并力进攻江陵。十二月,江陵被攻破,萧绎投降,被萧詧下令以土袋闷杀。
元帝焚书
《南史》《二王书录》《三国典略》《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了江陵陷落前后的场景。西魏军队防火烧栅,攻破南城。南梁大臣朱买臣、谢答仁劝梁元帝乘乱逃出城外,但梁元帝不善骑马,没有信心突围,而是接受了左仆射王褒的意见,决定投降。梁元帝命人将自己所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和珍贵书画全部烧毁,还想投入火中,一同毁灭,最后被左右拉住;毁完书后,他又把宝剑在柱子上折断,感叹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战后,西魏将领于谨、杨忠等从城中收集了四千卷幸免于难的藏书,带回长安。
浩劫之因
《资治通鉴》记载,萧绎投降后有人问他为何焚书。梁元帝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当代历史学者左华明解读认为,梁元帝将图书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然而江陵陷落这个结果与他对书籍收藏的重视程度不匹配,因而感到深深的困惑与不甘,才选择焚书。
当代文化学者张国功将梁元帝焚书与秦始皇焚书进行比较,认为秦始皇焚书是因为厌恶图书,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梁元帝焚书则是因为痴爱图书,在即将失去藏书时由爱生恨,目的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是一种心理变态的极端行为。
影响和评价
隋朝秘书监牛弘指出,萧绎焚书对文化的伤害极大,虽然之后南北各朝都致力于收集整理典籍,但到杨坚开皇年间,朝廷所藏图书总量仍远不如南梁时代的水平,阴阳术、医术方面的图书尤其缺乏。牛弘将江陵焚书列为自秦汉至隋代中国图书典籍的“五厄”之一。这五次文化大浩劫分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末年长安陷落宫室藏书尽数被焚;东汉末年董卓迁都毁弃洛阳市藏书;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大批书籍被毁;梁元帝江陵焚书。
当代历史学者葛剑雄认为,“江陵焚书从数量上说,萧绎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质量自然远在民间所藏或太建年间抄本之上,所以损失是无法用数量来估价的。”“经过江陵焚书,南方的古籍已毁灭尽了。”“要是梁元帝没有焚书,……公元555年前的中国史会比今天所了解的丰富许多,中国古代文明必定会更加辉煌。”
《中国图书散佚史》认为,梁元帝焚书“愚昧之态,不可思议”,其罪超过了项羽焚烧秦朝宫殿,理由是梁元帝“把藏书完全看成是自己的私产,让藏书为自己‘殉葬’,14万卷藏书只剩下4000余卷,江南的文化种子在他手中化为一缕青烟”,“由于印刷术尚未发明,图书都是抄本,大量图书属于孤本;因为是皇帝藏书,又多是善本。他这一烧,基本把南方有价值的图书烧光了。”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江陵县人民政府.2023-10-27
太平御览·学部十三·焚书.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梁书·卷第五·元帝本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南史·卷八·梁本纪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读通鉴论·卷十七·元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稽古录·卷十四.识典古籍.2023-02-14
梁书·卷第二十一·柳恽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梁书·卷第二十九·萧纶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梁书·卷第五十五·萧誉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周书·卷四十八·萧詧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南史·卷五十三·梁武帝诸子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世祖孝元皇帝下.识典古籍.2023-02-14
梁书·卷第五十五·萧纪传.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