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万岁冲锋

万岁冲锋(バンザイ突/バンザイとつげき banzai totsugeki )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部指挥官以“玉碎”(全体阵亡)而不投降为前提,对进行跳岛战术登陆后的美军或者是在满洲的苏联红军各阵地发起的人海攻势。在弹药以及油料不足而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日军手拿步枪刺刀或武士刀向敌军冲锋,绑日本军军旗于肩膀或头盔并系上日本国旗之布带,齐声大喊“天皇氏皇帝万岁(日语:天皇陛下万/てんのうへいかばんざい tennōheika banzai )”。

基本介绍

万岁冲锋(バンザイ突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期间及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败几乎已成定局。日本军队进行最后反击,冲锋时所高喊的口号,全句是“天皇陛下万岁”。万岁冲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也经常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用得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反法西斯同盟一般拥有先进的自动或者是半自动步枪武器,盲目向盟军冲锋差不多等于白白送死,效果不大,代价太高。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为了阻止盟军登陆日本才不惜代价重新启用万岁冲锋。

渊源

万岁冲锋的精神来自于武士道中的玉碎,即与其忍受被俘的委屈,不如进行荣誉自杀如切腹。玉碎一词出自北齐书的“丈夫玉碎耻瓦全”。明治维新时代,全日本民族以尊天皇氏、行武士道为准则,当时的日本政府和民间均将玉碎视为崇高行为。尤其是西南战争西乡隆盛在最终被围困在城山时,在凌晨4时与亲信武士40人向政府军发动自杀式冲锋。西乡大腿、腹部中弹,由身边的别府晋介即时介错切腹。剩余武士见西乡选择玉碎,继续冲锋,直到上午9时,全员战死或在阵地即时切腹。

旅顺会战中,日军第三军进行了多次正面冲锋,由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列装的机关枪,日军以巨大的伤亡才攻下了旅顺要塞。有记录描述当时“地面上堆积着巨量的完整尸体,冰冷的大地被盖住不见得一点痕迹”。事后日军才总结正面强袭并非对抗坚固要塞的最佳方式。

1930年代的中日战争中,日军发现冲锋战法对抗最早期的小规模中国军队非常有效。前期的中国军队即使人数上占优势,但被小股日军冲锋后立即溃不成军。中国派遣军于是正式将冲锋列为标准战术并开始列装枪头刺刀。1943-1945年随着国军对付日军的模式有所变化,日军就再无使用万岁冲锋,且在兵源、弹药军粮无以为继的情况下采取消极退守状态,导致万岁冲锋战术绝迹于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争

1944年,战事十分不利的状态下,大日本帝国宣布准备进行一亿玉碎以图美国军队无法占领日本本土。一亿玉碎即武装所有平民妇孺,对登陆的盟军进行殊死抵抗。1942年8月17日,美军海军陆战队奇袭马金岛(Raid on Makin Island)。被奇袭的日军丧失了机关枪等重型武器,于是对美军发动了万岁冲锋,结果被美军火力击退。1942年8月21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一木清直少佐率领800日军在亨德勋地(Henderson Field)附近的丛林中对美军阵地进行正面冲击,在接战不久后一木军即发动万岁冲锋,但由于美军战线火力强大,一木军全军战殁,一木少佐亦自杀。

1943年5月29日,山崎保代少佐率领的2600名占领军在阿拉斯加州阿图岛对在屠杀湾(Massacre bay)夜间登陆的1.5万美国军队进行了万岁冲锋。由于美军的强大火力和人数优势,山崎军几乎在当夜全员阵亡,仅存26人,美军损失549人。

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万岁冲锋发生于1944年塞班岛战役。斋藤义次将军手下结集了4,300名士兵,其中包含带伤者、以竹刀武装和完全无武装的平民。7月6日-7月7日在踏盼战斗中的万岁冲锋,在15个小时的白刃战中造成大约2,000名日军死亡,而美军也受到很大震撼,第105步兵师第1营、第2营几乎被摧毁,全队损失了近650人,以及造成幸存美军的创伤候群症斋藤一自己在10日傍晚被空爆弹击伤后切腹,由副官开枪爆头的方式介错。斋藤死后被美国军队指挥官霍兰德·史密斯厚葬在塞班岛

在满洲战略攻势行动期间,随着苏联红旗第一军冲进牡丹江市市区,南下的苏联第五军继续向西推进,包围并歼灭日军第278步兵联队,之后其余幸存日军朝苏联红军发动了最后的万岁冲锋。至此,牡丹江全境落入苏军之手,城镇之战结束。紧接着,关东军的主力部队就按照天皇的终战广播,放下武器投降。至此,牡丹江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部分大日本帝国军官意识到了美军已经有所准备和万岁冲锋的自身的过时和低效,比如有驻美经验的栗林忠道将军即禁止手下将官发起万岁冲锋,认为是白白浪费士兵性命。在栗林指挥的硫磺岛战役中,美国军队即很惊讶日军居然没有使用万岁冲锋。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