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牡丹江战役

牡丹江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役中,前苏联与日本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耗时最长、攻坚难度最大、争夺最激烈、损失伤亡最重、对战役影响最突出的城市战斗。战役发生在1945年8月9日至16日,苏军击毙日本关东军4万余人。

1945年8月8日,前苏联(以下涉及苏联,苏军等不再标注“前”的字眼)对日宣战。同年8月9日凌晨,苏军远东第1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红旗第1集团军等同时对日军发动进攻。8月11日,八面通日军被肃清。因桦林车站是日军撤向牡丹江市的必经之地,也是守卫牡丹江市的主要防线,苏军第26军第257坦克旅于8月12日向桦林车站开进,并在12日夜到13日晨占领桦林车站,为主力部队打通了进攻牡丹江的通道。8月13日至14日,苏军对牡丹江市日军阵地进行集群炮击。8月14日至15日,苏军先遣部队持续在牡丹江市的前沿防线攻击。8月16日7时,苏军对牡丹江市发起总攻,并在9时攻占了爱河车站。11时,第300师的主力开始向牡丹江左岸渡江。红旗第1集团军第257、77坦克旅协同第5集团军第65军的各师,沿牡丹江右岸向西进攻,占领乜河镇。至8月16日17时,牡丹江市的日军被全部肃清。至此,牡丹江市全境解放。

牡丹江战役解放了牡丹江地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宣告结束。这场战役成为苏军发动的远东对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14年的血腥统治彻底崩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接促成了日本天皇裕仁下达《终战诏书》,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战役背景

地理位置

牡丹江市位于牡丹江中游,属于日伪“东满省”的核心地区,是日军从东面掩护哈尔滨市方向的重要防御枢纽,同时也是铁路和公路枢纽。这一地区还是日军预备队集结地。是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地区腹地的“第1关”。

对日宣战

欧洲战场战争结束以后,苏联调集大军到苏中边境地区。1945年6月30日,《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中规定苏联尊重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宣布大连为自由港等,为苏联对日作战创造了条件。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发表后,日本天皇于次日主持最高作战会议,但没有做出一致的决议。铃木首相在7月30日宣称,要把大东亚战争进行到底。

1945年8月8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正式约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宣布从即日起对日宣战,苏军盯上了牡丹江这个通往中国东北腹地的咽喉。宣战后,苏联也宣布加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战前部署

苏联红军意图是使用3个方面军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向东北地区纵深实施向心突击,夺取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吉林省,切断关东军与关内日军及在朝鲜日军的联系,全歼关东军主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其中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梅列茨科夫)辖4个合成集团军,共32个师,14个旅,约58万人,主要兵力集中于兴凯湖东南地区,向绥芬河牡丹江市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尔后向吉林、哈尔滨推进。

战役过程

绥芬河战斗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驻远东部队在总司令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跨过边境线,向东北地区挺进。之后,苏军远东第1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红旗第1集团军、第35集团军和第25集团军在大雨中,同时对日军发动进攻。其中基里尔·梅列茨科夫元帅指挥的远东第1方面军担负进攻牡丹江市、绥芬河一线的作战任务,揭开了牡丹江战役的序幕。

日本关东军喜多诚一大将指挥的第1方面军10个师团约24万人,主要担负中国东北东部方向的防御,抗击苏联红军的进攻,司令部设在牡丹江。挡在第5集团军进攻道路前面的是望不到边的日军庞大的绥芬河筑垒。在筑垒的前面是反坦克壕沟,最前面则是几道铁丝网,这是用来阻挡步兵的。筑垒正面大约有40公里,纵深35公里,大约有400个火力点。日军配置火炮口径都在240毫米以上,最大的420毫米,这样的炮阵地有50多个。苏联红军远东第1方面军准备了8000门火炮,进攻绥芬河筑垒的第5集团军得到了其中的3500门,全部是75毫米以上的,还有400门喀秋莎BM-13火箭炮,每公里正面不少于200门,最多的250门。苏军针对日军筑垒坚固的特点,决定作好4个小时的炮火准备。苏军和日军首先开始了一场激烈的炮战,随后苏军出动强击机群掩护1600多架次轰炸机,对日军筑垒进行了4轮毁灭性的轰炸。

日军绥芬河筑垒在几个小时内被苏军的炮弹削去了大约10几米厚的土层,近3米厚的钢筋水泥地堡的四壁也被炸开了。此时,苏联红军的坦克和步兵发起了冲锋。但也就在这时,日军骤然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原来日军的表面阵地和炮阵地虽然被苏军强大的火力摧毁,但是步兵全部集中在地下永备工事。这些永备工事的顶层全是清一色的钢帽盖,即用钢铁铸成的顶盖,炮弹落到上面只能炸出一个小坑,下面仍是完好无损,只能从底部将其炸塌。守卫筑垒的日军官兵\给苏军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苏军在日军钢帽地堡的地道口上,安放了成吨的炸药,日军的绥芬河筑垒被全部摧毁了。苏军第5集团军与红旗第1集团军开始协同向牡丹江市哈尔滨市挺进。

1945年8月10日傍晚,苏军侦察机报告日军用列车到达牡丹江市车站,并卸下了炮兵和装甲部队,敌方的人员和器材都很集中。空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即令第三十四独立轰炸师轰炸了牡丹江车站。8月11日,红旗第1集团军在炮火和航空兵的掩护下,首先向穆棱市西方的敌124师团阵地发起猛攻。同日,八面通日军被肃清。经过两日激战,日军阵地被苏军占领。远东第1方面军第26步兵军,在军长斯克沃尔佐夫的指挥下,从三面一举攻入日军重兵把守的穆棱镇

桦林车站战斗

日军从密山市绥芬河筑垒撤出了大量的军队,124、125、126、135、111师团以及满洲第1步兵师向牡丹江市集中。桦林车站是日军撤向牡丹江市的必经之地,也是守卫牡丹江市的主要防线。苏军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员别洛鲍罗多夫上将命令第26步兵军马上攻下并坚决守住日军撤向牡丹江的必经之路桦林车站。此时第26步兵军能机动的部队只有第257坦克旅的几个营。

1945年8月12日清晨,按照苏军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作为先遣部队的第26军第257坦克旅向桦林车站开进,行进途中遭遇日军顽强阻击。日军在苏联红军必经的山口设下包围圈并进行炮击,但很快其架在山上的10几门山炮便被苏军摧毁。苏军先遣部队在占领桦林车站后,与反攻日军展开激战,并坚守不退。12日夜到13日晨,苏军占领桦林车站,为主力部队打通了进攻牡丹江的通道。

攻打牡丹江

为阻止苏军进攻和实行“焦土抗战”,日军炸毁了2座铁路桥和1座从爱河火车站到牡丹江市的公路混凝土桥,沿江左岸构筑了3道堑壕,由敢死队员固守。1945年8月13-14日,苏军的“喀秋莎”战车等炮兵部队对牡丹江市日军阵地进行集群炮击,苏军的先遣部队发起猛烈攻击,在外围阵地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军一面顽强抵抗,一面组织力量反击,堵住了被苏军突破的缺口。8月14日,苏军进抵掖河(今铁岭河)。日军为了调整核心防御的态势,迟滞苏军红旗第1集团军快速突破,在穆棱河至牡丹江一线,日军聚集了4个全员师、7个军的直属部队,计有15万人的重兵集团,妄图固守牡丹江市,阻挡苏军的前进,并对苏军进攻部队造成重创。日军凭借牡丹江这条天然大河组织了强固的工事,所有接近地上,都构筑了钢筋混凝土永备火力点,并环绕城市建立了两道防线。每个阵地前沿有宽约3米、深约5米的反坦克壕。壕沟前还设置了地雷场和5列桩铁丝网。

1945年8月15日晨4时许,苏军步兵第26军首先向牡丹江市以西、桦林车站以北的日军发起攻击。步兵59军沿林口至牡丹江边的通道,从北面向牡丹江进攻。步兵师乘坐汽艇、充气船以及临时搭建的简便渡桥,在牡丹江以北7公里处的桦树林子实施抢渡。

解放牡丹江

到1945年8月16日,日军已在牡丹江集结了大量的步兵和坦克。16日凌晨,东南线苏军65步兵师在第257和77坦克旅的配合下,成功地突破日军防线,沿乜河挺进牡丹江市区。东北线苏联红军22师从桦林强渡牡丹江,挺进市区。对牡丹江形成三面合围。同日7时,苏军对牡丹江市发起总攻。9时,红旗第1集团军第300师所属部队与第5集团军的第65军所属部队紧密协同,在两个坦克加强旅的配合下,攻占了爱河车站。苏联空军第252强击机师出动主力,向日军的炮兵、坦克和步兵发起了不间断的梯次攻击。

1945年8月16日11时,第300师的主力开始向牡丹江左岸渡江。红旗第1集团军第257、77坦克旅协同第5集团军第65军的各师,沿牡丹江右岸向西进攻,占领乜河镇,苏军在夺取的牡丹江多个渡口冒着日军的猛烈火力强行渡江。直至8月16日17时,牡丹江市的日军才被全部肃清,苏军缴获大批战利品,占领了东满这座重要的大城市。至此,牡丹江市全境解放。

战役结果

牡丹江战役以苏军的全胜告终,该役苏军解放了牡丹江市及周边广大地区,击毙日本关东军4万余人,全歼了精锐的日军122、135、126师团,但苏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18日开始,苏军第26军军长斯克沃尔佐夫将军,在横道河子接受日军第5军的大规模投降,受降仪式在横道河子东正教堂前进行。截至20日,投降的日本官兵达到2.6万人,其中有第5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中将、参谋长河越重贞中将等数名将军。

参战情况

牡丹江战役苏军动用了35万部队,1200辆汽车,830架飞机,近1万门火炮。牡丹江是通向关东军总部所在地长春市的门户,亦是日军核心防御的重要枢纽,在不到100公里的正面上,双方作战部队达到50万。

负责中国东北东部方向防御的日军是第1方面军10个师团,约24万人,由日本关东军喜多诚一大将指挥。

战争影响

牡丹江地区自1932年5月2日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经过牡丹江战役终于获得解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宣告结束。这场战役成为苏军发动的远东对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14年的血腥统治彻底崩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接促成了日本天皇裕仁下达《终战诏书》,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后世纪念

座落在铁岭河南山上的坦克纪念碑和虹云桥南头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是牡丹江市市人民对为解放牡丹江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红军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仰。

参考资料

建党百年|红色牡丹江:解放牡丹江.澎湃新闻.2024-12-30

..2024-12-30

..2024-12-3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