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斌(1967年生于重庆市),号德厚堂主人,是一位中国书法家。他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八届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生导师,并在全国第十一届文代会上担任代表。
人物经历
199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1年,任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
2012年,任四川美术学院书法特聘教授;
2014年,于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神与物游——吴云斌书法展”;
2015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理事;
2016年,任重庆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生导师;
2019年,在中央书画频道录制播出《一日一书》书法创作节目15讲;
2021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理事、重庆书法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12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文艺界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
2022年,被聘为“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参展
1992年,参加中国四川·日本山梨书法交流展;
1993年,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新人新作展;
1994年,参加94国际名家精品邀请展,中国·新加坡师生书法交流展;
1995年12月,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展;
1996年,作品入选中日第七回自咏诗书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参加中韩书法交流展,;
1997年11月,作品在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中获优秀奖(最高奖);
1998年,于中国美术馆参加“巴蜀风十五人作品展”,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铜奖),2月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中青展;
1999年,6月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12月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展;
2000年12月,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展,参加重庆市新加坡书法交流展,赴新加坡交流访问;
2001年,荣获重庆市首届文学艺术奖(书法类);
2004年,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奖);
2006年,被《书法》杂志评为“全国百强青年书法家”;
2008年,荣获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五个一批”青年人才(文艺类)称号;
2018年7月,作品入选当代中国书协创作与评审工作专题研讨班作品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书协第七届理事书法作品展;
2021年6月,参加“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11月参加全国名家邀请展(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展暨全国名家邀请展)。
学术成果
1996年于《中国书法》发表《从全国第六届书法作品展看四川书法创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6年《书法报》第11版“书家一日”整版刊介《嘿!由重庆小面开始的一天》;
2017年9月《赓续·传承创新高校书法教学实践》获重庆市政府表彰“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9年10月于书画频道发表“一日一书”创作讲座(共15讲);
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精品集·吴云斌卷》;
出版《神与物游--吴云斌书法展作品选》。
名家评论
1、何应辉《云斌书法之我见》:
云斌是一位各方面综合发展得好的代表书家。创作中以行草、章草和篆书最多。他的篆书,颇能得战国中山王𰯼器铭文之秀逸刚润的意韵与雍穆而不失活脱的姿致,每与密匝跳宕的章草小字相合成篇,益彰其美。吴云斌的章草,我赞许他并未为追摹王蘧常的时风所左右,而是从自己的内在需要出发进行选择:与他的篆书风格,更是与其本真的性情特征相统一,他是从帖学的精神切入的——萧爽、健畅、明秀、文雅,与前人明显不同的是对汉简书营养的吸纳:简率质任的意态、铿锵跳宕而又流贯的节律与力求变化的章法。应该说,吴云斌的这种选择是立足艺术本体规律和艺术主体精神,而不是时尚功的。近几年云斌行草深入二王,又及历代行草名家,对董其昌一路轻松上手,颇得精气神韵。
2、毛峰《神与物游书法展评论》:
吴云斌的“米董”行书,用工甚勤,自有风神,彰显了当代书法家的个性和情绪,比传统书法更浪漫、更具美感。吴云斌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当代主流书法的影子,既传承了古代大家的传统经典,又有当代书法的轻松和洒脱。
3、刘庆渝《神与物游书法展评论》:
观云斌书展,涉篆隶行草诸体,自中山王,急就章,二王,海岳至香光。笔意绵绵,心迹相印,甚是好读。书者行于山阴道上,揽物之情,自有不同,但凡有所得,皆为虚心缓行,气定神闲者。云斌近年心仪香光,駐足深入,雅秀从容,得香光面目。而大篆章草之古意,羲献父子之韵,米芾之机锋,随之而出,更近香光精神。善书者,拾级而上,不离过往,师师而师师之师,溯流求源。云斌前行,亦如此也。
4、漆钢《神与物游书法展评论》:
作为一名优秀的书家,云斌兄于书法的研究与创作差不多有三十年。他的作品来源于传统,擅长多种书体,自九十年代以来,即以他擅长的中山王𰯼篆书和章草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在全国正书展中获奖,应该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难得的是,面对这些成绩,他并没有止步不前,固步自封,而是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充分利用时间寻师访友,特别是几年前专程到四川省参加——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著名书法家何应辉老师的书法高研班进行深造,使他的行草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可以从“神与物游—-吴云斌书法展”中得以体现。
展览的五十多件作品品味高雅,格调不凡,大多是最近两三年的精心之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对二王、米芾研究的同时,于董其昌书风尤有会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云斌学董书并不斤斤计较于点划结构的简单模仿,而是着眼于董书散淡的气韵与内在精神的深层次把握,其用笔灵便而见筋骨,点画不纤不涩而合雅道,结字疏朗而呈潇散之态,形成秀润、畅达的基本风貌而别有一番潇洒出尘的雅逸之趣。
5、吴川淮《碑意诗书此中藏——我读吴云斌和他的书法》 :
十年前认识本家吴云斌潇洒俊爽,十年后还是潇洒俊爽,有的人天生偏老,有的人愈活愈年轻,吴云斌就属于后者。十年之间人没有怎么变化,字却更精神自然了。书法能养人,同时也磨人,云斌从书法中养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重庆市的山高水深,云斌的书法也是山高水深,甚至还有了某一种超脱与自逸。我在云斌优雅的工作室向外眺望,一脉江水蜿蜒而过,翠峰如簇,归帆去棹,仿佛就置身在一种怀古的情境之中,禁不住就想挥毫起来。书法如人的精气神,蓬蓬勃勃的显示着一个人的精神格局。赏读吴云斌的书法,我感觉江南才子自可以是二王沿承的一脉,重庆的巴山夜雨江河纵横也可以造就二王的遗风余脉,同时,远古的金文草篆及章草风味兼杂其中。吴云斌当下的书法,就是比较纯粹的二王书风,细观之杂融米芾、董其昌的笔意,更有一种来自传统多样的滋养。人变书变,温文尔雅的吴云斌当下的审美情调就是要造就笔下有爽爽的那种雅致,那种静谧,那种格调。已入天命的他,在阅尽无数江山人物,看过不少书坛新潮之后,书法进入一种心灵上的回归状态。心不争锋,笔不拗倔,人不倨傲,自趋风规自远之路,便笔下留一份温润,心上多一份宽裕,随性随笔,随意随心,书法写到这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就只是写给自己了。我对吴云斌的印象首先是作品,其后才认识了这个人,作品是缘,从作品可以看脾气,看气质。我们十年前在一次研讨会上认识,一见如故。而认识他的作品,则是在2000年以前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上,当年的作品就带着一种新意跳入人的视野里,潇洒而不乏清秀,灵动而蕴藉厚朴,与当时入展的很多作品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可以说他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守持传统而能变化传统,吸收碑帖而能化解碑帖,但还有那种特有的巴蜀书风的风味,更偏重于文秀的书卷之气。作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在几十年的摸索中,他是在不同的书体中体悟着书法,体悟书法中的哲学。从他过去和现在出版的作品集,再从不同的国展集子中能够看到不同的探索,不同的会意。吴云斌的创作状态是对传统虔诚追求中,不懈地在碑帖的转换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种形式意味。书法入古出新,入韵追味,没有入古,就不可能笔下有内涵。他的笔下既有富有装饰意味的中山王𰯼器铭文篆书,也有章草、二王的书风,用笔之路相当地开阔而不是矜持。古典传统于他来说,成为了一种背影,一种血肉。他兼收小篆卜辞、汉碑篆额、钟鼎文字,又孜孜于二王、米芾、杨凝式、董其昌,灵动回环,刚健婀娜。书法没有多重的修养,是达不到一种纯粹,也达不到对于书法的深刻理解。有的人在创作中,笔底下是冲突的,云斌兄却是在融汇中变化,信脚自能知旧路,云影空明与古人共游。阅读他的书法,感觉是自在的,同时也是自适的,书法不是要脱新,也不是要复古,书法是一种感觉,身心合一,书字合一。对书法三昧的知悟体会是不一样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云斌对书法的追寻已经几十年了。他的书法是大漠高云,也有小桥流水;是山川锦绣,也是幽鸟相逐。他的作品有在功夫之内的,表现了充分的技巧性;也有的完全是随心而写,把技巧全忘的,写得也是俱道适往,如瞻岁新。他视书法如道,但又能在书法之中超脱,不斤斤计较书法的细枝末节,更没有自己去刻意经营书法,一任自己自然地书写,随碑入碑,随帖入帖,笔下或波澜壮阔,或风生水起,皆是造心之境,造境为心。书法写到了一定的时候,不是传统继承的问题,而是传统的化解。吴云斌对于传统的理解与打磨,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经验的累积与创作实践的累积,都使他处于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之中。他的书法从来没有朝着激进的个性化突出的路子上走,而是一步一步在传统中提炼吸收,在继承中发挥自己内在的个性。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我读吴云斌的书法,他逐渐地把巧、曲、细、华去掉,而更趋于拙、直、粗、质。他的书法早已不是去炫技,而是归道归心,文秀之中熠其个人矣。当代书法界正面临着某种困境之中,传统的技巧似乎已经掌握到了分寸毫发之中,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模式的不断复制与再生,使带有原创性和个性的书法不多。经典在式微,学养的不足带来创作能力不足。书坛必须建立新的审美的标准、独创性、超越性。吴云斌的书法中,没有野心,但有一种传统的理性和理想,他在优柔地也是艰难的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他不是在荆棘中前行,而是在传统的通途大上优雅地采。他的笔下,有自己的情调,也有自己的审美,他具备自己的书写经验,并将这种经验延伸成一种能力,他在对传统与自我个性之间,不断地互相塑造、互相印证和互相调节。他的书写与创作,是建立在自己主体性上,这和他在上世纪接受的哲学理念与自己创作经验建立的。他的创作,是“回到书法本身”的创作,是自我精神审视。吴云斌是一个在书法的创作上讲究形式的书法家,但他的形式始终是和表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他的形式是建立在自己的美学观与创作观念之中,在一定的度中,书法绝不是唯形式而形式的纯形式,而是通过形式阐书法的深层意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看到拼贴,也没有看到染色,而是一种朴素的形式,一种纯粹的自然。生活在重庆的吴云斌,是一个幸福的书法家,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专业,也有一个默默支持自己的贤妻,还有一个优秀的从艺儿子。更重要的,他把重庆市作为了自己创作的田野,坚守在那里,写自己的字,读想读的书,收集自己爱好的古今雅玩。重庆水深浪高,吴云斌静水流深。感受云斌兄其人其书之魅,作诗以赠:云斌笔下有秋霜,碑意诗书此中藏。统景温泉筑书院,碧津园圃作文章。心随古法追胜境,情愫先贤翰墨场。遥望山城多碧树,世间高士爱清凉。
6、刘洪郡《评临\u003c石门铭\u003e》 :
当代书风的审美倾向是一个融合与灵敏的演进状态,以碑入帖或以帖化碑已然常态,书体之合体、笔法之交错、造形之规范与变幻在诸般书家高手笔端亦极尽能事。唯独是一个人的修养气质胸次,读书治学精神,再加上那独特高出一点的天赋而有所分别。此幅临摹更多展现创作成分,感受到了吴云斌先生的综合能量。他提取了《石门铭》“以草作楷”的奇逸特质,运用帖学法度流韵,思量供养中瞬间从笔端生脱而来,天然清丽,风神俊朗。魏晋风度,宋之散怀,元明之态,当代之观念与思考,等等均可窥得消息一二。作品中间之诠释题文,以篆气、章草法抒之,古朴浑穆,进一步衬托出了《石门铭》临创的“新雅蕴藉”,好范本也。
作品欣赏
参考资料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历届主席团及荣誉职务名单-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重庆市书法家协会.2022-11-14
吴云斌_亦书亦画画廊_画廊主页_雅昌艺术网.雅昌艺术网.2022-10-05
“神与物游”---吴云斌书法展重庆开幕-艺术频道-华龙网.华龙网.2022-09-27
第七届名书协主席团成员和理事会理事名单,值得收藏!.搜狐网.2022-11-14
吴云斌 _光明网.光明网.2022-11-14
一日一书|吴云斌《登高》_云斌.搜狐网.2022-11-18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理事名单.中国书法家协会.2022-11-14
吴云斌 _光明网.光明网.2022-09-27
吴云斌(书法家)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3-14
吴云斌简介_书法_当代_书画纵横网.书画纵横网.2022-11-05
吴云斌先生书法作品赏析之---行书册页《书论》.搜狐网.2022-11-18
以正为本·重庆青年书家楷书十人作品展评选揭晓|吴云斌|渝北区|书家_新浪新闻.新浪新闻.2022-11-18
当今书坛的两大展览丨全国书法院作品联展←→中书协第七届理事作品展.搜狐网.2022-11-18
艺术惠民 | 吴云斌:书法技道的融合是传承价值_传统.搜狐网.2022-11-05
何应辉书法艺术之我见--《中国书法》1986年01期.知网.2022-11-09
神与物游---前言_艺术评论_当代_书画纵横网.书画纵横网.2022-11-14
碑意诗书此中藏——我读吴云斌和他的书法--《书画世界》2019年06期.知网.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