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阐

王锡阐(1628年7月23日—1682年10月18日),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等,江苏吴江区(今苏州吴江区)人,明末清初民间天文历算家、科学家。

王锡阐出身贫苦之家,十一岁时就与史学家吴炎、学者潘柽章相交,结为好友。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覆灭,王锡阐几度要绝食殉国,被父母劝止。之后,王锡阐放弃科考,在家乡坐馆教书,并加入惊隐诗社。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王锡阐与好友潘柽章吴炎一起《明史记》分撰历法十表。在王锡阐三十六岁时,发生“南浔庄氏史案”,好友潘章、吴炎二人受牵连而遭诛杀。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王锡阐身患重病,经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医治,得以康复,并因此结识理学家张履祥等人。此后,王锡阐一直客馆桐乡语溪,与桐乡诸新友交往甚密,诗文创作也迎来高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前后,王锡阐返回家乡震泽。不久,好友张履祥、张嘉玲等人便相继病逝。在这之后王锡阐也常年患病,卧床不起。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农历九月十八日(10月18日),王锡阐逝世。

王锡阐在天文学、数学方面有很大成就,对诗文也有研究。撰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历说》《历策》《大统西历启蒙》《推步交朔测小记》《圜解》《三辰志》等著作,其中《晓庵新法》首次创立了金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计算方法。在诗文方面,王锡阐著有《晓庵先生诗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崇祯元年六月二十三日(公元1628年7月23日),王锡阐出生在江苏吴江区(今苏州吴江区)震泽镇的一个贫苦家庭。王锡阐的祖先王份官至宋大曾祖父王云,王锡阐远祖是南宋王份,其曾祖父入赘蒋氏后,便定居在震泽。王锡阐的生父是王培真,王锡阐兄弟姐妹五人,家中排行第二,后被过继给其叔父。王锡阐天资聪颖,从小就能执笔写文,深得叔父器重,但性格孤僻,不与同龄儿童玩耍,后因家中贫困,未能多读诗书。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王锡阐与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明朝生员吴炎结识。

拒不仕清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王朝覆灭,王锡阐悲愤欲自杀殉国,他先是自缢、投河和绝食,试图三度以死殉国,但是均告失败。王锡阐在往后的人生岁月里,在自传《天同一生传》中,以“帝休氏”自称,表达强烈的亡国之痛。然而清朝统治逐渐稳固,王锡阐放弃科举求仕之路,以表达自己“誓不仕清”的决心,以专注于研究古学,研究天文历数为主。王锡阐因忠于亡明,与明朝遗民中的一些志同道合者走到了一起。

隐居治学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后,王锡阐在吴江区江村一边教私塾,讲论算法,一边与潘戍章等人为亡明修史。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吴江一带文人成立了惊隐诗社,“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芒鞋笠,时往来于五湖三之间”。当时入社的有顾炎武、潘柽章、吴炎等诸多名流,王锡阐也为成员之一。潘、吴都是王锡阐的挚友,潘柽章的弟弟潘耒还曾受业于王锡阐数年。潘柽章、吴炎两人精通史事,因念明代没有成史,他们仿《史记》体例合著了一部《明史记》,由王锡阐负责撰写其中“表历诸志”。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王锡阐在历学方面大有长进。 此时,王锡阐对中西历已能条其原委,考其得失,并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完成了《 历说 》五篇,在所著《历说》中对中西历法进行比较,在肯定西历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和错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王锡阐虽然出身寒微,拒不仕清,但与做过南明官员、具有反清思想的顾炎武交往 , 二人相互推崇,互有赠诗 。

好友罹难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3年),清朝统治渐趋稳定后,开始大兴文字狱,打击对满清统治不满的文人。王锡阐的好友潘柽章吴炎因“南浔庄氏史案”接连罹难,王锡阐悲愤,先后赋诗多篇,寄托哀思。经此事后,王锡阐不再专心修明史,并于此年8月完成了《历策》,而《晓庵新法》并序成书于这年秋,该书首创日月食初亏和复圆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在论证太阳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亮的命题时,方法已接近现代天文学水平。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6月17日,西法预测将发生月全食,而王经过锡阐测验, 没有出现预测的结果。后来,王锡阐在给薛凤祚的信中提到西法预测的失误。

馆于语溪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王锡阐结识了清代学者张履祥,并在同县人张嘉玲帮助下馆于语溪吕家,在此继修明史,再一次与明朝遗民中的一些志同道合者结合起来,以宣扬、传授程朱理学相标榜。次年夏六月十二日,震泽水灾严重,王锡阐生活一时没有着落,张履祥等人得知后都为其谋求职业。清康熙八年除夕(公元1671年2月8日),王锡阐留居吕留良家中过年,作七律《除夕集存雅堂》一首。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张履祥之子张维恭跟随王锡阐学习。不久,王锡阐患瘤疾,肢体麻木,并且其在馆语溪期间时常患病,在吕留良和何汝霖的医护和关照下 ,才得以医治。在语溪期间,王锡阐在张履祥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宣扬程朱理学的治学之道。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王锡阐离开语溪,回到家乡震泽。不久,王锡阐好友张履祥和张嘉玲相继离世。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年初,王锡阐痹症复发,不能握笔。同年,王锡阐父亲去世。

中年病逝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王锡阐贫病交加,但仍坚持科学研究。同年农历八月一日(9月12日)将有日食,王锡阐以自制历与《大统》《成宪》《崇祯历书》等分别进行预测,欲在实际观测中加以比较。届时,王锡阐与徐发等人以五家法同测,而其方法最为精准。为记述这件事,王锡阐作《推步交朔测日小记》并序,并在序中强调实际观测的重要性,阐述了“步历固难,验历亦不易”的观点。次年三月二十七日,王锡阐从吴干省墓归来,走访黄叙九,为其寡嫂作《黄贞妇四十序》。农历九月十八日(10月18日),天文学家王锡阐逝世,在他死后,其遗稿大半已经丢失,后经清初学者潘耒、姚汝湘、徐善等人多方搜集,编辑成书,《晓庵遗书》和《晓庵先生集》等著作才得以存世。

人物成就

王锡阐生活在耶稣会士东来、欧洲天文学开始传入中国的时期,对于应否接受欧洲天文学,当时中国学者有三种不同态度:一种是顽固拒绝,一种是盲目接受,他则持批判吸收的第三种态度。从当时集欧洲天文学大成的《崇祯历书》入手,对其前后矛盾、互相抵触之处予以揭露,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批评,进而在吸收欧洲天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天文学,写成《晓庵新法》(1663年)和《五星行度解》(1673年)等书。《晓庵新法》共6卷,运用传到中国的球面三角学,首创计算日月食的初亏和复圆方位的算法,以及金星凌日和五星凌犯的算法。后来都被清政府编入《历象考成》,成为编算历法的重要手段。

天文学

创《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是继徐光启编《崇祯历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西方几何体系上系统建立起来的历法。它利用本轮——均轮模型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传统历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如节气的推演、日月五星位置的计算以及交食的预测等。王锡阐还力图从形式上保留中国传统历法的特点:书中虽采用几何体系,但全文只用文字表述,不见一张图表;与西方几何模型相关的术语,也尽可能转化为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术语,这就使得《晓庵新法》比以往的任何历法都难读难懂。《晓庵新法》中的天文知识多源于《西洋新法历书》,采用第谷门人的日月五星运动模型,完整、系统地解决了日月五星运动不均匀的问题,王锡阐创立了金星凌日的计算方法,改变第谷的宇宙体系。

创《五星行度解》

《五星行度解》是王锡阐在第谷宇宙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行星运动理论。他认为五大行星皆绕太阳运行,土星木星火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左旋(由东向西),金星水星在自己的轨道上右旋(由西向东),各有各的平均行度;太阳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这轨道在恒星天上的投影即为黄道。他据此推导出一组公式,能预告行星的位置。他还考虑到日、月、行星运动的力学原因,但错误地认为这些是因假想的“宗动天”(恒星所在的天球外的一层天球)的吸引所致。

数学

王锡阐在研究历法的同时,也研习了西方数学一几何、 三角学等,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数学进行联系和会通,力求用“勾股术”来解释它们。其中王锡阐的《圜解》用勾股术证明二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是成功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数学与西洋数学的一致性,消除了人们对西洋数学的疑虑。潘耒等都向他学习和请教过历法和数学问题,并对其学识极力推崇。

诗文

王锡阐在诗文方面也有研究,《晓庵先生诗文集》中收录了王锡阐的诗275篇,其中有60余篇与惊隐诗社有关,有为诗社而写,也有为诗社成员而写。王锡阐的诗大多是“率意而出,意尽而止”做成的,有用节妇自喻来表明自己心志的诗作;也有为凭吊古迹,怀古伤今而作;也有为挚友惨死而作等。整理过王锡阐文稿的潘耒说:“其诗沉郁刻深,皆为有感而发之作。”王锡阐死后百余年,清代文人俞钟岳在看到王锡阐的诗文集时,也为其“直抒己见”“畅所欲言”的风格打动,出资刻印诗文集。

人物影响

王锡阐因矢忠故国而在明朝遗民圈子里受到很大尊敬,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号称“御定”的《历象考成》中采用了王锡阐的“月体光魄定向”方法。王锡阐在《五星行度解》中对第谷·布拉赫宇宙模型以及《崇祯历书》中的行星运动理论所作的改进尝试,开启了清代天文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后,清代天文学家杨文言、江永等人的同类工作,也都受到王锡阐工作的影响和启发。王锡阐曾提出“中学西窃”之说,对梅文鼎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梅文鼎提出“西学中源”之说。王锡阐与梅文鼎、薛凤祚等人并称为一代历法名家。王锡阐用勾股术证明三角公式,在中国是开创性的,对清代数学家影响很大。

历史评价

思想家顾炎武在《广师》一文中誉王锡阐“学究天人,确乎不拔”。

清初天文学家梅文鼎评价:近世历学以吴江区王锡阐为最,识解在青州市薛凤之上。

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认为《晓庵新法》是“熔中西学说于一炉的一种尝试”,并评价天文学家王锡阐是个有才华的人。

文学史专家席泽宗评价:“王锡阐的天文工作已经过二百八十年了,只有历史意义,但是他的谦虚态度和严谨治学精神,却是我们每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我们应当承认它,予以新的发扬。”

主要著作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王锡阐纪念馆

王锡阐纪念馆坐落于原江苏省震泽中学东侧,于1998年建立,占地面积720平方米。纪念馆包括王锡阐墓、王贤柯及附房、门楼和晓庵桥。纪念馆内建有王锡阐墓,墓东侧建晓庵祠,祠前陈列三辰晷,祠内陈列王锡阐人物雕像、所著经典、人物介绍等,纪念馆东侧建石桥晓庵桥。其主要陈列内容包括:前言、塑像、楹联、遗诗字轴、墓志铭、遗著复印件、后人的研究文章、绘画、天文仪器模型、日器、三辰器、碑刻等。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

王贤祠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公元1837年),为纪念王晓庵而建,与墓紧邻。抗日战争时毁于日寇,民国35年(公元1946年)重建。现有屋三间,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1.8米,进深9.94米。

晓庵桥初建无考证,原为木桥,改成梁式石桥后,人们为纪念王晓庵而改为晓庵桥。现已修成水泥桥面,并新增栏杆,桥墩两侧刻有“晓庵桥”三字桥额。

王锡阐墓营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今墓坐北面南,封土1.3米,墓直径4.8米,基碑题刻为“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七年(公元1827年)重修立碑。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公元1837年)曾筹款为王锡阐营建墓地,墓前立了题刻“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墓东建造了“王贤祠”,现存王贤祠已重修。1982年,王晓庵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锡阐塑像安置在室内,为坐像,穿着为明服。

纪念馆内有两幅抱柱联,其联主题:主要反映王锡阐的一生成就,概括王锡阐在天文方面的突出贡献。联以“锡”“阐”两字嵌入,为嵌字联,“锡”同“赐”。由人民画报社美术总编震泽籍黄钟骏先生所书,正中采用的“学究天人”四字,由原北京天文台先生所书。祠门两旁柱上还有一联,为中国科学院星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先生创作并用所书。

王贤祠北墙上的仿红木镜框内镶有两幅国画,是由吴江区的两位业余画家合作创作的。两幅画分别为《夜观天象图》和《潜心著述图》。

祠旁朝东的墙垣旁有石碑5块,在苏州市陈凯歌先生的提议下制作的,碑上刻有王锡阐的三首诗,题为:《国有君》《遣兴》和《幽居》;清代顾炎武的诗《太原寄王高士锡阐》和张其淦的诗《王寅旭锡阐》。书法均出自吴江书法家之手,字体有篆、隶、行、草、行草五种。

王锡阐星

王锡阐星是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2009年3月获得207716号国际永久编号,是一个运行在火星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小行星。2018年9月27日,苏州吴江震泽镇举行了王锡阐星命名仪式暨王锡阐诞辰390周年纪念会,吴江区区政府、吴江区科学技术协会、震泽镇党委和镇政府等单位参加了此次命名仪式和纪念会 。

学术纪念会

2008年10月25~26日,为纪念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诞辰380周年,江苏省吴江市政府、震泽镇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天文学会等十余家单位联合在江苏震泽镇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30余人。

参考资料

清初天文学家王锡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4-04-29

紫金山天文台参加王锡阐星命名仪式.中国科学院.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