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骏

黄钟骏(1931年4月28日—2010年11月8日),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人民画报社总编室主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书装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山书画会会员。

个人简介

于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就任《人民画报》社美编及美术设计,曾担任美编室主任、美术总设计、总编室主任,美术编审等职务。

艺术成就:

1954年至1992年:在人民画报社任美编及美术设计。历任美编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及美术总设计。编辑美术稿件20余年。设计版面8000余面。书写标题数十条(书法)。配画插图约几十幅。发表美术作品一组《江南水乡》。并为外文局《人民中国》《中国文学》《今日中国》配文插图20余次。

文革时“革命样板戏”风行一时,《人民画报》也刊登了这些样板戏的文章和剧照。当黄钟骏的标题字《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在《人民画报》一出现全国各地的大小海报,招贴画,各省市的报刊,杂志,图书,连环画都采用黄钟骏的字体,真正是“风靡全国”。《八一电影制片厂》也请黄钟骏为电影《闪闪的红星》写了片名,并首次以书写的方式出现在银幕上,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80年后以书画家身份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多次访问日本

1987年评为美术编审。

从1987年起,黄钟骏被《中央文献出版社》借调去整理设计大型画册,这批大型画册陆陆续续出版十五本,历时12年,影响极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1997年获国务院新闻出版事业特殊津贴奖励。

同时为许多朋友设计出版物封面,写书名。如《人民日报》社的资深记者张韫磊的作品集《走遍神州》,《人民中国》杂志社资深老编辑的秦泥的《亲昵晚年作品集》以及旅美女作家杨晓晓的散文集《芝加哥格格》等等,还为全国各地的多处庙宇、公园、饭店、公司题匾额,其中为北京紫竹院公园、朝阳公园、龙潭公园、北京桂公府、北京鸭王烤鸭连锁店等多处撰写匾额、楹联和条幅。

退休后着重钻研书法,书写了大量各种笔体的书法。1998年《福建出版社》精心出版了黄钟骏《毛笔硬笔行草唐诗三百首》精装本一书。并历年被请到欧洲各国,澳州各地进行访问和教学。并与父亲黄文东一起被编入江苏吴江历代名人录。

参展情况

1958年,年画《下放干部生活》四条屏。由文化部主办下放干部展览并送苏联展出。

1955年,由政协主办“孙中山诞辰90周年”展览会任总设计。

1958年,任扬州专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总设计。

1980年至1990年,为人民画报社30周年及40周年组织书画会并任总设计,并有国画作品展览。

1983年,书法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书展并赴日本展出。

1986年,书装设计,参加大熊猫等,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1980年,水彩《江南水乡》,参加中国绘画书法作品并赴日本展出。

1997年,书法配画《还我河山》,参加中央直属机关香港回归书画展。

出版专著

1956年:中国名画选集《17-20世纪》,人民画报社出版。

1965年:版画《南方来信》,人民画报社出版。

1988年至2000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十五本大型画册,由中央文献出版社

80、90年代,为人民画报、旅行出版社、社会出版社、金融出版社等设计画册百余种。

1998年,出版书法《毛笔硬笔行草唐诗三百首》,福建美术出版社

发表论文

1956年,招贴画,《庆祝国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2年,水彩画,《江南水乡》组画,人民画报发表。

1959年至1980年,以水粉画,为画报插图有《巨猿》《扬水才》专题。并为寓言,漫画等插图。

1964年,为外文版《中国文学》小说三家巷插图。

1956年,水粉组画,《武汉长江大桥》,人美连环画报发表。

1980年,国画、书法作品;唐诗及花鸟画20余幅,由日本总理府收藏。

1978年,国画,书法作品;参加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1984年,国画《群鹤图》,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收藏。

1993年,书法,由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收藏。

任职经历

1988年曾任学生知识画审编委。

1988年任历史名人与酒书画大赛评委。

1987年任中国学生理想奖书法大赛评委。

1986年任有色金属美术书法大赛评委。

1990年任全国首届书刊封面设计大赛评委。

获奖作品

1982年,版面设计,获一等奖,(1980年2期人民画报中“美术电影”)。

1982年,版面设计,获二等奖,(1981年4期中国画报中“郎亭·桥”)。

1985年,封面设计,获一等奖,(1984年《日中留学生》刊物)。

1986年,总体设计,获二等奖,书刊优秀工作者。外文局主办。

1989年,封面设计,获二等奖,(1986年6月封面“丙寅大吉”。外文局主办)。

1989年,画册总体设计,获一等奖,(《金陵风光》大型画册。外文局主办)。

1989年,画册总体设计,获特等奖,(大型画册《中华揽胜》。外文局主办)。

艺术经历

小学时代

祖父黄韶字颂音,常居吴江区震泽镇,是职业书画家,曾居住苏州市十年。以卖字画为生。他的作品继承了 南派的花鸟画,是吴门画派风格。字风继祝元明、文微明,又近似任伯华等海派画家。潇洒自如,刚毅有力,肥瘦相间,正草互辅。他的画清秀亮丽,笔力遒劲,明暗有度,笔法娴熟。80年代我曾将他的一本册页请刘海粟启功二位大师看过,海粟大师说,他的字画远在任伯年之上,然常居乡里,故无人知晓,启功先生看时赞不绝口,称今人很难达到此意此境。父亲黄文东,字蔚春。自小书画俱佳,尤其是他的书法,沉着静雅,刚中见柔,20岁前就从师上海市名医丁甘仁,丁甘仁出诊时,随同写方。师念完时,他即写就,完全用毛笔方笺,因而他的行草流利秀美。从医之后,画笔高束。医余为友人书写一些书法作品。惜乎没有留下画,也找不到毛笔方笺的真迹。全部散落人间,弃之尘埃。

对祖父,父亲的书画的艺术功力,自小迷恋。小学时代,除正常课外有毛笔课,只写大字。开始只练柳公权体。课余我挑一些喜爱的字贴在家练习。为在父亲医案之上,笔墨俱全。过了门修之后,我就上书案任意书写。有时也信笔书写,不求法度。对上辈的书写风格一再揣摩。因而我的书法无论学过多少法帖,也免不了有我祖上的一种风范,雅气。开始时对学校的书法课,我写的并不认真,也可能当时老师看出我有潜在能力,而并不用功。因而奚落数句。受薄之后,我转而发力,认真书写,应该说在小学时代,我的字画均已在大众之上。关于绘画,我还不能欣赏大写意的笔法,只是喜欢小写意的山水或花卉。最喜爱的是小人书,以人物画为主,如三国、水浒这类的古装人物或是三十年代的小说改编的新人物画,旗袍西装、旗袍、洋装的人物,我在家用单线描绘,终日不知疲倦。不画即看,我家附近的小人书摊,每本都在三遍以上。可谓是长客也。

中学时代

初中三年在市立育才中学上学,日本人居然当上了副校长。幸运的是绘画教师是个画家,名叫徐希一,从素描开始学图案画,和装饰性的绘画。并没有书法课,可是有一次举行书法比赛,是全校不分班级的比赛。报名的人参加,那次我得了第四名,真是忧喜参半,喜的是得了个奖,忧的是能人辈出,别人比我强,刺激了我。从此以后,更激励我练字。仍然在医案上不断的写,有一次父亲警告我,在报纸上写字,不能写对政局不满的词句,任何时候都有文字狱。这段时间开始的横纵发展,包括扬州八怪的字画,尤其是不让学生练正规楷体,觉得特别有趣味,顺便用笔写一些梅兰竹菊,这也算是我学国画的开始,而学校里学的是西画,我能在后来改上美术学院也和我在初中就接受了西画中的一些基本要素有关。加上练习自然见效。但那时完全是由于爱好。

高中三年是在私立济南育英中学度过的。育英中学是我家乡震泽镇迁沪的,他的师资比较好,尤其是中文。全校有一个绘画老师,但是我不记得上过什么书画课。这段时间,在家练字,在校画画。因为中午在校吃饭,自带加热,就不用来回走了。饭后大部分同学都是买些花生仁,边吃边聊天。久之,我觉得太浪费时间,我就画起素描来了,无非是用照片或画,搬到我的画上。特别是画人像,许多明星照都成了我的画题。同班同学见我画得如此出色,不禁动了心,都要跟我学,因此大约有四、五个人成了一个小分队成天画画。顺至放假时,我们照样上学,在课堂里大画人像,也许是我画过于诱人,我的全部人像锁在一个住校同学顾泽同的书架里,居然被一劫而空。快到毕业时,学校绘画老师说,如果想考美院,最好实物写生。因为考试要画石膏像。我就在家画静物素描,当然老师看了还是很满意的。说就是线条的走向不是很专业,应该根据物体和光暗的走向来用线条。这是离开中学前的最后一幕。

大学时代

一九五零年的六月,我报考了南京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这是全国统一招考国立大学以外的唯一二个单独考试,在上海没有其他艺术院校可考。我父亲当时一心想让我报考医学院,而我一再表白我不爱当医生,而且我的英文很不好,考试时会受很大影响。如要放弃我热爱的绘画,恐一生都会遗憾。至于工作问题,虽说画家都是穷的,但也有例外。如果从事实用艺术,可以保证找到工作,并以此糊口。说服了父亲之后,第一次和周梦同学一起去南京考试,除了必要课程及素描外,居然要画一张创作,幸好我还有些国画基础。南京归来后又在上海美院考杭州美院。我的素描画得既快而又准确,当我离开考场时,有的连轮廓还没有打完。口试那天,画家庞熏琴考我,问我读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没有,我回答读过。让我说说主要内容,我一时一点都说不上来,心想完了,这个为工农兵服务这句话没有说肯定考不上了。因为刚解放政治很重要。出于意外,我二个学校都考上了,而我的同伴二个学校都未考上。尤其是在上海美专,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都是私立的)读过一到二年级的学生都与考华东分院。这么多人,收学生很少,真是万幸。和我同时考上的就是苏州美专高材生冯一鸣。我弃南京就学而去杭州市,为了生计报了实用美术印刷组。上学之后发现考入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预课直升上来的,即初中毕业后考入美院预科学习,二年之后即可直升大学一年级。像袁运甫等同学都已学了二年画。我们是解放后第一批招的学生,因此教学上有新的改变。重石膏像素描,减人体素描,无书法课,无国画课,无油画课。以插图、招贴、年画等为创作课。我的书法在这三年间就此搁笔。我的导师美术博士宋钟有一次说,你写几字我看看,当我用钢笔写完后,他说:你的字不如你的画好。可悲,我花了许多功夫在书法上,不能展示人间,以至荒废至此。第二张素描,我的作业已经超越别人,而我觉得学校的课程太慢太松。因而自己开始学油画,在宿舍里画了不少油画。1952年安排去安徽寿县参加土改,当干部约有半年之久,回杭州市后,患病住孤山疗养。为了就医回上海市养病半年有余。这是53年,在上海在家画水彩,静物,风景,因而常去写生。对我有启发的是到南京。看广告画,那是白报纸裱在木版上画水粉画,这是全国水平最高的水粉实用画,电影院门口的广告也是这样画的。还有四大公司赏画,挂有油画肖像,水彩,水粉画,我看到的是李慕白的,哈定的,还有一二张张充仁的。他们的画是艺术品,但已经过向商品化,至于马路上还有杭迟英、金梅生等月份招贴画,画的仍是大美人。虽然在家里躺了小半年,要比在学校学得扎实得多。54年初返校至54年8月毕业,我就踏上院系高速后的新址即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徐悲鸿去世,吴作人当院长。画了一张招贴画

也就毕业了。而我的业余作业都有了一定的数量,尤其是水彩画,在校时绘画系的同学都借去看,至今还保存了几张。

工作时代

由于我的绘画基础较好,分配到通俗读物出版社,然当未报到。由于外文出版社未分到人,到院校大加交涉,点名要我分到外文出版社。学校随即改变,我服从分配到外文社报到。让我休息一周,谁知一周之内,人民画报社副总编画家丁聪到外文社人事处把我调过来,外文社美术组安排好的桌子都白费心了。到人民画报社工作,非我愿也,因为绘画的机会太小了。然胡考、丁聪二位画家为了稳定我,答应可以参加绘画界的活动,并帮助创造机会。1954年1月我正式设计封面及内页,同时就开始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我的书法标题字。在我去人民画报前,除了曾有一或二次用行草字作题外,全是手写美术字,我觉得有许多题材适合用书法作标题,加强民族性,加强艺术性,开始就获得好评,之后,我特请社会名人,包括书画家如李可染启功沈鹏刘炳森,法及光,李力生凌士欣等人。还有书法家协会的爱新觉罗·溥伒爱新觉罗·溥杰王传恭等人,南京田原、章炳文等专期为画报题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外界的政治身份不明,不允许请人书写,所有标题基本上全由我书写,包括所有的样板戏名,由此全国各地的书家来访甚多,各地刊用我的书法,作品或邀请写书名,或标题字,总计约有数千幅。在职期间,主要工作为设计画报版画,曾在画报,外文局范围内多次获奖。此外为本单位设计名贵画册,也获得不少奖项,1987年起中央文献出版社曾公函请求画报社借我设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代)画册,约十余本,历时12年。此外也应各部委邀请设计画册或题字有数十种。业余时当有书法、绘画包括中国画和招贴画在各地画报、报纸发表,以及各展览会展出,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交易,以及国内外展销。1978年后,中国青联、团中央,获得上级批准特邀请我参加各种外事活动,特别是对日本各种友好团体热爱书画,经常给外宾赠送书法,当场表演。当时中国青联主席胡启立,刘维明。委员李瑞环,高占祥等人常在一起活动。1980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第三次访日,接待单位为日本总理府,青少年对策本部,团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肖敬若,我以书法家身份出访,带领10名优秀矿工访问了东京福冈市、香川、大阪等城市,所到之处都赠送了我的字画作为最高礼品。1985年又以书法家及装帧设计家访问日本东京,进行学习交流三个月,接待单位为日本艾萨克·牛顿科学杂志。1986年又随中国画报及中国建设杂志以画报三十五周年,杂志三十周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大型招待会交流文艺及报刊经验。1988年后主持人民画报总编室及美编室工作,任命画报总设计职务。在职期间并培养民族画报、山东画报、林业画报、天津画报、河北画报、安徽画报等美术设计人才。在职时并兼任美术编辑,负责画与画家专栏,组织和选择登载的绘画作品并撰写文章。除了登载自隋唐以下至清代的名画家作品外,先后刊登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傅抱

石、关山月刘海粟蒋兆和等现代画家作品。并选用一些当时尚未极度威名的画家如李可染关良张仃李苦禅宋文治钱松嵒吴冠中黄胄范曾等人的作品。许多画家认为自画报刊登之后在全国有很大的反应。当时我还约请了诸名家与画报?开座谈会,提高办报质量。其中有华君武陈半丁叶浅予唐兰,石少华等人。并与诸画家如刘海粟,可李染,李苦禅,周怀民,黄胄,范曾,黎雄才袁晓岑,徐希,田原,程十发哈定李骆公,李山,汪稼华等交往甚深,学习他们的博学,见解,技艺,为人之道,无论甜酸苦辣,促膝谈心,言无不尽。许多大师与我结为忘年之交。80年代在天安门诗抄之后,我与书界朋友组织了天安门诗抄的书法展,他们大都在出版界,有沈鹏范曾刘炳森李力生法乃光谢德萍,傅家宝,苏士树,李华锦,凌士欣,李文新等人。同时筹备北京书法学会,直至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也称为书法早期活动作些贡献。在职三十八年间,书与画放到了从属的地位,这也就激发了我退休之后,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书画作品。

退休之后

1992年经过人民画报反聘一年之后,办理退休。退休后仍为中国画报出版设计画册约十余本,并继续为中央文献出版社设计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画册实至2000年。同时也为其他出版社设计了许多画册。退休后的十年内,除以上工作,并书写了大量的中、小、大型书法作品,出版了唐诗三百首行草字帖,并画了山水,花卉,花鸟,人物等国画作品数百幅。又画了旅欧水彩画数十幅。拍摄了约5千张风光素材。到达荷兰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奥地利泰国澳大利亚等国。为德国霍姆勃兰特博物馆,海德堡大学,威顿大学讲学。在杜塞尔多夫霍姆勃兰特博物馆展出我的2015年来的书画。在02年至03年并专门研究王羲之兰亭序,写出了仿真神龙本兰亭序本文及乾隆题字神龙本二种仿真品。与此同时写出了唐孙过庭书谱全文,手卷共长13米(仿真原大)。同时写出了唐怀素自叙贴全文及祝允明手书洛神赋全文。并为建国门鸭王书写了大幅李白将进酒诗全文。每周并为建设部单位教授老年人书法课,以智永千字文为基础,全面执教楷行草写法。已达五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