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莺(学名:柳莺属 burkii),为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黄绿色或橄榄绿黑色,中央冠纹灰色或绿色,有的为灰色沾橄榄绿色,侧冠纹乌黑色或黑色,从额往后一直到后头;耳羽头侧暗黄绿色或橄榄绿色,眼先稍暗,眼圈金黄色。背、肩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内侧翅上覆羽颜色同背,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大覆羽具窄的、不甚明显的淡黄色或黄绿色尖端,形成一道不甚明显的翅斑,有时缺失。尾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白色或大都白色。下体鲜黄色,两胁沾橄榄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厚而阔,上嘴暗灰色或角褐色或黑色,下嘴黄色,脚橙黄色或角黄色。
体重雄性5-9g,雌性7-9g;体长雄性95-115mm,雌性95-107mm;嘴峰雄性9-12mm,雌性9-10mm;翅雄性49-58.5mm,雌性49-54.5mm;尾雄性42.5-51mm,雌性43.5-45mm;跗雄性16-18mm,雌性16.5-18mm(西南亚种)。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迷鸟分布地:斯里兰卡。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四川省、贵州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地。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尤以林下灌木发达的溪流两岸的稀疏阔叶林和竹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混交林和针叶林。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疏林和灌丛中,有时也到农田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内活动。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有时也见和其他柳莺属与小鸟一起活动和觅食。常在林下灌丛中枝叶间跳跃觅食。
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冬候鸟和旅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甲虫、金花甲、金龟甲、象鼻甲、叶跳蝉、蚂蚁、蟋蟀科、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昆虫卵和少量蜘蛛。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中地上或距地不高的灌 丛与草丛上,也在山坡、土坎、岸边岩坡和岩石脚下营巢,巢附近均有灌木、草丛或小树隐蔽。巢呈球形,主要由苔藓植物和杂草茎叶编织而成,侧面开口。大小为外径10-12.7cm×7.5-10cm,内径4-5cm×2.5-5cm,高7-14厘米,深5-7.5厘米。也有报道巢的形状为浅碟状,由茅草和苔藓铺垫而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2-13.5厘米,内径6.2-7厘米,高5.8-6厘米,深3.5-4.0厘米。
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或浅土黄色,大小为14.4-7.1 mm×11.6-13.4mm,平均16.0mm×12.7mm,重1.3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原产地属局域常见物种,但在某些区域少有分布。金眶鹟莺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亚种分化
金眶鹟莺原本属于鹟莺属,学名为Seicercus burkii,包含若干亚种。2018年发表的一项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鹟莺属不是单系群,因而根据其亲缘关系将金眶鹟莺及其它若干种鹟莺归入柳莺属。金眶鹟莺指名亚种(学名:P. b. burkii)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等地。金眶鹟莺西南亚种(学名:P. b. distinctus)分布于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东省等地,部分学者将其归入灰冠鹟莺,因而使金眶鹟莺成为单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