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敬奠瀛

敬奠瀛

敬奠瀛(1890-1957),山东省泰安市马庄乡敬家杭村人,地主出身,是中国耶稣家庭教会的创始人和“家长”。他在19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因信仰被捕。

人物简介

(1890~1957),本色教会耶稣家庭创始人、“家长”。山东省泰安市马庄乡敬家杭村人。地主出身。

敬奠瀛得力的同工有四位:陈碧玺、左顺真(左宗棠之后,乃父当时身居高官)、周新民、崔宪详

人物生平

在家中排行老五。父亲是一位儒家思想浓厚的私塾教员,对基督教颇为反感。

十四、五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其后由大哥抚养。

1906年,废科举后,因功名无望而厌世。曾云游泰山、徂徕山,企图学道修仙。

1912年,敬奠瀛到美国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在泰安市所办的萃英中学(Tsui Ying Coeducational School)读书。

因其在班级中年龄最长,故担任班长。敬奠瀛自幼受父亲影响,在儒家文化环境中长大,故起初并无兴趣于基督教

1914年,读书期间,他受到美以美会女传教士林美丽(Nora Dillenbeck)的影响,又经仔细研读圣经后,方为基督福音所折服,终致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用

他自己的话说:"经数年之详细观察,方知基督教乃一出世入世之真道,耶稣实为舍命爱人之救主,即笃信不疑而接受了"。

1919年,在济南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任传道员,休了前妻与林美丽订婚。在林美丽的资助下回家集股创立诚信之商店。

1921年阴历初一,该商店在马庄敬家杭正式成立,名之曰:"圣徒信用储蓄社",简称"圣徒社",这就是"耶稣家庭"的前身。

1922年,任萃英中学教师,其间变卖家产,企图与林美丽结婚后同去美国,遭其拒绝,又与前妻复婚。

1925年,受美国牧师安临来之聘,任泰山孤贫院会计。

1926年,在美传教士单翠恩的资助下,增设“蚕桑学道房”。购置了三架织布机,聚集了十几个信徒,过起男耕女织的集体生活。

1927年,学道房与圣徒信用储蓄社合并,在马庄成立耶稣家庭(以下简称“家庭”),自任家长。

后多次率徒到各地巡游布道,劝人入“家”,并在各地建立“小家”。马庄耶稣家庭称“老家”。

1930年,敬奠瀛将其马庄西面祖传三亩地捐,又购得周边土地,合计二十四亩半,作为"耶稣家庭"本家,取名为伯大尼,"耶稣家庭"在此地正式建立。以后这里就被称为"老家"。

在董恒心、陈壁玺、左顺真和周新民等人的协助下,"耶稣家庭"逐渐成长壮大。他们在伯大尼建立房屋,栽植树木,并建造起一座可容千人的礼拜堂,使该地成为一个新兴的基督徒村庄。

1937年,“老家”成员发展到60多人,有土地200余亩,“小家”达14处。

1940年,前妻因病去世。

1945年,“老家”成员增至500余人。

1948年,“小家”发展到127处,遍及数省,大部分在华北各省农村。马庄老家,有人口500人左右。

1948年,泰安解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成员们要求归还家产,恢复自己的家庭。

建国初期

1950年,敬奠瀛与其亲密同工陈壁玺医生结婚。

1950年代初期,"耶稣家庭"曾被推崇一时。

1950年,敬奠瀛带领耶稣家庭成员和崔宪详、朱大卫等一起签名拥护吴耀宗等人所起草的《三自宣言》,人数居各宗派之首。

在1950年9月第一批签名的1500多人当中,"耶稣家庭"的成员就有381人。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敬奠瀛还组织差派了一支医疗队赴朝支援前线,并获政府所颁发的"家国之光"的锦旗。

但随著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耶稣家庭"为新的社会体制所不容。

1952年,由政府和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联合组成工作队,进驻马庄"耶稣家庭"。

队长沈德溶,成员包括崔宪详、朱大卫、金启昌

经多方协商,根据众人意愿,清查财产,按血统恢复了原来各自的家庭,政府安排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各地“小家”亦相继解散,耶稣家庭解体。

判刑入监

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他佯装“中立”、不准“家庭”成员与外界接触,他却暗中窝藏汉奸伪泰安市道尹杜中,并护送他潜逃。

后又隐藏恶霸地方分子,掩护中国国民党军政要员,与人民为敌。

在“三自”革新运动中,家庭成员纷纷揭发其罪行。

1952年10月,敬奠瀛被人民政府判刑10年。

1957年3月,因病保外就医。

1957年8月31日,死于西安监狱,终年67岁。

尽管“耶稣家庭”实际上早已实现了经济自养、牧养自立、信仰自传“,但在“三自”运动中,“耶稣家庭”仍被掌握这一运动话语权的教会自由派视为必须被革除的异己,于是敬奠瀛以”帝国主义代理人“、”文化买办“、”与人民为敌“等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刑10年。

其他个人信息

敬奠瀛归主前后,在信仰上深受两位西方女传教士的影响,一位是林美丽,另一位是Lillian Breer。

她们都是"灵恩派"基督徒,注重"圣灵充满"、"说方言""唱灵歌"以及"灵医"等作为,这些都成为日后"耶稣家庭"的特色。

"耶稣家庭"独具特色,从信仰与实践方面看,"耶稣家庭"是一个具有灵恩特色的教会团体,是地地道道的华人自己建立的本色教会。

从生活态度与方式上,概括言之,"破家岀世,参家入世","换一个生命,耶稣为家主","打倒衣食住,成全衣食住",和"存心为主活,立志为主死"这四个方面最能体现其特色和内在精神。

凡加入"耶稣家庭"的信徒必须要认同这样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并乐于付诸实践。

实际上,在"耶稣家庭"内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衣、食、住各方面都极为简单,只能维持最起码的生存而已。

家庭成员按性别分开居住,夫妻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家庭内设有各类生产小组,人们根据各自的能力参加生产劳动,劳动所得之收入,由整个家庭成员共用。

他们的宗教生活十分严苛,除白日劳作外,从清晨四点到八点,以及夜晚的许多时间,信徒都要参加集体崇拜和祈祷生活,或各自安排时间进行灵修。

虽然如此,"耶稣家庭"还是吸引了许多信徒前来参加,特别在抗战时期,"耶稣家庭"发展尤为迅速,马庄"老家"最多时达500多人。只十数年间,先后在华北和西北九省,就建立起十几个"耶稣家庭"。

到1949年时,分布全国各处的"耶稣家庭"已有127个之多。远至绥远省甘肃省云南省,以及在上海、南京市芜湖市等大中城市里,都有了"耶稣家庭"的分家。

敬奠瀛在所有的"耶稣家庭"中备受敬重,信众以"敬五叔"来称呼他。

他是属灵的长者,日常所关切的是信徒的灵性生活,也为众人提供灵性上的需要。

物质生活方面,他不大过问,多由其他家长同工来分担。

当然,有关敬奠瀛独裁专制,滥用权威,或在生活上搞特殊化等事也见载于书刊,或为人所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