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松,1964年3月出生,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教授(3级),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的第一带头人。他是福建师范大学锂离子电池研发的创始人,在少量的研发经费、个人薪资和废弃仪器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领域。据中国电池协会统计,截至2011年3月18日,童庆松教授在磷酸铁锂专利数量方面以单位排名在中国排名第9。
人物简介
童庆松教授是福建师范大学锂离子电池研发的创始人。童教授创建福建师范大学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基础是在少量研发经费、个人薪资,以及废弃仪器的基础上发展的。据中国电池协会统计,截止2011年3月18日,童庆松教授的磷酸铁锂专利数量以单位排名,在中国排第9名。
学习工作经历
1981.9.-1985.6. 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攻读大学本科,获得获学士
1989.9.-1992.6.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获硕士学位
2002.2.-2005.6.在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
2000年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5名,已经毕业15名。指导的研究生分别成为深圳贝特令电池公司、珠海鹏辉电池公司等单位的技术骨干,还有毕业研究生帮助“211”大学创建了锂离子电池研发平台,部分研究生薪酬在同年级毕业生中名列前茅。已经在福建师范大学建设了独立的锂离子电池研发体系,是福建省省属高校和研究所中最早创立锂离子电池研发平台的团队之一。领导的课题组与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福建、天津市等省市的相应团队及企业建立了联系,已经与深圳松鼎实业公司、优科能源(漳州)有限公司(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飞毛腿(福建)电池公司(上市公司)、多氟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参与发起的“福建省(海西)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福建省科技厅首批批准建设的7个产业联盟之一。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的企业的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作为专家参加国家、国家教育部和福建省层次的许多重要科技活动,如参与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部分制定工作,受邀担任国际SCI 2区刊物Electrochemical Communication(IF4.31)和SCI 2区刊物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审稿员,此外,还担任了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电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多个杂志审稿员。受到国内多个全国性协会担任理事、常务理事的邀请。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电化学学会的会员。
科研简况
研究领域
现代电化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及附件。从事碱性锌锰电池电极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电镀、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表征等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2项及福建省科技厅项目1项等。参与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设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国家基金项目:阴阳离子协同掺杂改善硅酸硫酸亚铁锂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国家科技部项目:可控Fe2P物相掺杂磷酸亚铁锂正极的扩大制备
代表性论文/论著:
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SCI第1区刊物和第2区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发表论文近80篇,在锂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制备、电镀等项目上申请专利45多项,授权专利15项。
获奖情况及重要科技活动:
(1)获奖情况
2001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3等奖1项(第1名)
2003年被遴选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2006年被遴选为福建师范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
(2)重要科技活动
2011.12.18.在中国电池企业联盟年会暨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及材料与充电技术高峰论坛中做大会发言并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市)。
2012.4.18.在国际电化学协会春季会议(10th Spring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lectrochemistry)做分会发言并担任电化学能量转化及储存电池分会(Electrochemical 能量 Conversion and Storage- Batteries)的主席(澳大利亚珀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