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前身为1907年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物理化学选科,经解放初期院系调整,由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化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福建研究院工业研究所等合并,组成福州大学化学系,1953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2002年11月,化学系与高分子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合并成立化学与材料学院。2012年,为优化完善学科结构体系,在原有化学与化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调整组建化学与化工学院。在百余年办学历史上,走出了包括黄维垣、卓仁禧、梁敬魁、姚建年等4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杰出人才。
学科建设
学科方面,学院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二级博士点;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学科教学论·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催化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具备招收化学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拥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科专业。化学(教育)专业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建设项目。
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建立了福建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化工新材料研究所,和兄弟学院共建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功能材料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公共实验平台、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方面,全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双聘院士1人,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人、省百千万工程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占56%,已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科研建设
科研方面,学院形成了理工渗透发展的格局,在功能配位化合物、锂离子电池、新型工业催化剂、超分子化学、造纸助剂、无机化合物硅化物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37项,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项。在积极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产学研联合开发,许多研究成果成功地实现对接与转化,积极服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设,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学水平
教学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共建设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教学论》、《大学化学》、《精细化工导论》)、校级精品课程7门,“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5年获各类教学成果1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5篇。校青年教师世界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1人。承担各级教改项目21项。编写特色教材7部。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现有研究生178人,全日制本科生512人。1972年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8500余人,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教学骨干,应用化学硕士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100%,部分学生成了企业的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学院正按照近中期建设发展规划,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层次完整、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相结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化学化工类教学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