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以宁夏新技术应用研究所骨干人员为主体组建而成的教学单位。下设材料科学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加工系、新能源材料系等四个系。材料专业实验中心、金工实践中心两个实验中心面向校内提供相关专业服务,材料科学实验中心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12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基本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硕士生、本科生1200余人,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省部共建大学重点实验室,1个分析测试中心,1个金工实训中心,1个循环经济研究所。其中,“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为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宁夏分析测试中心是经过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认证授权,是公开面向社会进行有资质测试服务与咨询的技术机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单位,材料科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学”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建设单位。现有自治区级“材料实验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材料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自治区首批“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技术研发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学院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工科人才的同时,积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加大院企合作步伐,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学院使命和价值回归。学院的科研方向重点集中在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储电电池及工业固废处理等方面。在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院拥有实验室面积6000m ,拥有设备近3000台套,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

近年来,完成自治区教改项目5项,获各类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4项,主编21世纪创新性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等教材6部,自编实验指导书30余部。承担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前期研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及其它项目30余项,获奖7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3项,专利公告9项。科研成果实现技术转让3项,推动宁夏高技术产业发展,新增产值逾千万元/年。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瑞典luleå大学、德国联邦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常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选送多名教师出国进修访学,选送部分学生到北京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访问学习。

学院的学生工作既体现了鲜明的工科特征,又彰显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学生在3D设计、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机械创新设计和信息技术水平等全国性的多种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来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在宁夏乃至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中名列前茅。通过开展“读书月”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这些工科学院不大擅长的活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风建设成效显著,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是坚持以现代企业需求为根本,以材料性能、结构表征,材料制备与合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塑性成型、高分子材料成型为主线,模具成型工艺、设计、制造技术为重点,快速成形及快速模具制造方法为特色,体现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工程创新意识,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依托宁夏,面向全国,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硕士专业设置

历史

材料科学学院的前身宁夏新技术应用研究所于1978年创建,原名宁夏技术物理研究所(含宁夏分析测试中心),隶属宁夏科技厅主管。拥有众多实验室和多台进口大型精密分析仪器。馆藏两万余册科技图书和500多种中外文科技期刊,研究实验手段齐全。与美、澳、日、德、俄等国外院校和研究院所开展了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新技术所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所,下设分析测试中心、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研究部门。建所以来,承担和完成了170多项科研课题,16项科技成果荣获自治区和化工部科技进步奖,取得国家专利7项,承担完成过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数十项自治区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技术成熟、可供推广的科研成果二、三十项。

分析测试中心通过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面向全区,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农业、商业、医疗卫生、政法公安等部门提供有资质许可的分析测试服务。

新技术所配合宁夏经济建设的需要,重点研究开发碳化硅微细粉体与高技术陶瓷,以及老瓜头、黄芪、枸杞等我区特色植物的提取和药用价值研究,致力于我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承担课题有区科技攻关,宁夏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国家级火炬项目等十余项研究开发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有超细微粉、高技术陶瓷,中草药成分研究及提取,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太阳能利用等。

学科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受到金属材料、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机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其它高新技术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材料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材料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3、掌握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材料设计、材料研制的初步能力;

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熟悉技术经济管理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量子与统计学、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结构显微分析、近代仪器分析方法、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测试、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工艺实验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面广、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聚合物加工、模具及成型机械、化学纤维等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学生主要通过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础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等知识的学习,接受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的训练,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体系的综合知识;

3、具有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制备、加工和性能评价的系统知识;

4、具有工程意识和丰富的工程知识;

5、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高分子产业的发展状况;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工原理、聚合物合成原理及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基础、高分子材料及应用、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高分子成型机械及模具、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破坏、高分子材料新技术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成型与控制

专业培养目标: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属“宽基础、宽口径、宽面向”的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工程性较强的材料成型加工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机械学、材料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相关领域的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试验研究和企业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学、材料学和自动化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从事各类材料成型工艺、模具设计、计算机应用、工程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有力学、机械学、热加工工艺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工程制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学科领域内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相当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热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材料与模具寿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材料与模具寿命、热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及设备、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CAD/CAM基础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加工与改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2、较系统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3、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的初步能力;

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达到国家、学校规定的英语水平考试;

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勇于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开发和应用;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主干学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等

主干课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近代物理概论(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应用电化学、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无机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现代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硅材料基础、硅材料检测技术、化学电源设计、化学电源工艺学、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薄膜技术与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系统设计、应用光伏学、电池组件生产工艺、光伏逆变器原理与应用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师资力量

学院共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8人,博士18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教师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313人才工程”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塞上英才1人,聘请工程院院士何季麟等中外客座教授8人。授课教师中既有长期从事教学的资深教师,又有具备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科研教学型人才。不少教师曾主持过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获得各级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多项,专利多项,多篇论文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登载。

主要授课教师

吴澜尔, 教授、国务院特贴获得者、塞上英才;

耿桂宏,教授,博士,313人才;

马金福,副教授,博士(后);

薛同,副教授,博士;

陈占林,副教授,博士;

郭生伟,,副教授,博士;

客座教授

1)何季麟,冶金与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稀有金属铍冶炼与加工技术的研究。

2)Wolfgang Boecker博士,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院(BAM Federal 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材料辐射组负责人。曾经在美国碳化硅公司从事工程陶瓷产品开发11年。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专利30篇。

3)黄振坤教授,博士、旅美学者,原中科院硅酸盐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专门从事精细陶瓷材料研究数十年,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美国专利数项。曾获“中国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