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西魏潼关之战

东西魏潼关之战

东西魏潼关之战是南北朝时期,535年(东魏天平二年,西魏大统元年)至537年(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东、西魏军在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地区)地区进行的战争。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八月,高欢逼得元修元修离开首都洛阳市,逃向长安,投奔了原北魏的另一将军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邺城遗址(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史称东魏。第二年,长安的宇文泰将投奔他的孝武帝元修毒死,另立元宝炬刘恒,建都长安,史称西魏。于是,北魏分裂东魏、西魏两个朝廷。此后的一二十年中,东魏、西魏之间战争不休,潼关天险成为东西魏必争之地。此战,西魏军大获全胜,东魏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历史背景

高欢攻尔朱氏之战后,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满居于太原市(今太原西南)的丞相高欢擅命专制,设谋欲发兵讨之,高欢识破其谋,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六月先机督兵南下。七月,孝武帝勒兵迎战,兵败后,西奔长安(今西安西北),投关西大行台宇文泰。九月,高欢亲领兵攻拔潼关,委行台尚书长史薛瑜镇守,自还洛阳市(今河南洛阳东北)。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元善见),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宇文泰率军攻潼关县,斩薛瑜,俘其7000人还长安,被孝武帝任命为大丞相。同月,高欢逼孝静帝迁都邺城遗址(今临漳县西南)。闰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元修,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翌年正月,改元大统,史称西魏。从此,东、西魏相互兼并,连年征战。

战役过程

东魏天平二年正月,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上(今西安东)。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永济市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大荔县),被刺史王罴击退。

三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梁请和。同时,乘渭河平原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昂领兵攻商洛市(今商州区),大都督窦泰攻潼关县,高欢亲领兵自太原市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

四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驻守广阳(今陕西临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我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宜先击之。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舍而袭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宇文泰率骑6000自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获全胜。

宇文泰纳其策。遂扬言退保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是月十七日晨至小关。窦泰猝闻西魏军至,惊惶失措,急自风陵(今芮城县西南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陕西华山北麓),纵兵袭窦泰,大破之。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商洛市撤军。

战役点评

此战,宇文泰审时度势,利用东魏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举获胜。东魏军缺乏协调行动,又骄傲轻进,以致失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