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蛭纲(Hirudinea)是环节动物门的一纲。本纲动物通称蛭,俗称蚂蝗。蛭纲是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它们与寡毛类、多毛纲等其他环节动物不同,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蛭纲的体上无刚毛,前、后端有吸盘,体内肌肉发达,体腔被肌肉和结缔组织分割充填而缩小。世界已知约600种,分隶于4目10科。中国已知约70种,隶属于3目5科25属。
形态特征
一般背腹平扁,前端较窄,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上无刚毛。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前端的腹侧有1前吸盘,围绕在口的周围;后端有1后吸盘,多呈杯状,朝向腹面。身体由34个体节组成,最后7节愈合成后吸盘,实际分27节(图1)。每个体节的表面又被横沟分成3、5或更多的体环。头部背面有眼,眼的数目、位置和形状是鉴别种类的标志之一。有的从口中伸出1根管状吻。体表有感觉乳突。环带区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各1个。雄孔在前,雌孔在后,2孔相隔2环、 5环或多至 11环;少数种类的雄孔和雌孔在1个突起上或合为1孔。后端有1肛门。少数种类在体侧有呼吸器,如鱼蛭的呼吸囊或鳃蛭的鳃。
由于蛭类结缔组织或葡萄组织以及肌肉的发展,体腔受挤缩小,形成一种窦系或腔隙系。
消化系由口、口腔、咽、食道、囊、肠、直肠和肛门等部分组成。嗉囊的两侧有1~12对盲囊,最后1对盲囊通
常较长,并弯向后方。肠或为1根直管,或有4对细长的肠盲囊。
肾管按体节排列,10~17对,由肾孔开口于体外。
雌雄同体
雄性先熟,异体受精。雄性有4~11对球形的精巢,从第12或13节开始,按节排列。每个精巢育输精小管通到输精管。输精管纵行于身体的两侧,到第1对精巢的前方,各自膨大或盘成贮精囊,再到射精管。两侧射精管在中部汇合到精管膨腔,经雄孔开口体外(图2)。卵巢通常1对,包在卵巢囊内。卵巢囊通输卵管,2根输卵管汇合到总输卵管和阴道,经雌孔开口体外。
生活习性
大多数蛭类,包括舌蛭科、鱼蛭科和医蛭科的大部分种类在内,都以吸血或吸体腔液为生。吸血的对象包括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鱼蛭吸食鱼血,盾蛭取食两栖纲和爬行纲,鳃蛭寄生于爬行纲,晶蛭寄生于水鸟的鼻孔中。医蛭的食谱最广,一般吸人和耕畜的血液,但也常侵袭龟、蛇、蛙、鱼、蚯蚓,甚至其他蛭类。石蛭为肉食性种,鱼肉、蛙肉、蛙卵、贝类、甲壳亚门、蠕虫、昆虫及其幼虫都可作为食物。吻蛭目的种依靠吻穿入宿主组织内取食。
种类分布
吸血种类主要为医蛭、牛蛭、鼻蛭、山蛭4个属。它们的吸血有3个共同的特点:①能在宿主未察觉的情况下,从宿主体上吸吮大量的血液。这是由于它们有锐利的、精细的切割宿主皮肤的工具——带齿的颚,并在切割时分泌一种麻醉剂和扩张血管的类组胺化合物。②吸血时分泌一种抗凝血药的蛭素,使吸入的血液不会在蚂蝗体内凝固,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不致因凝成血块而妨碍运动。③吸血蚂蟥的肠道内无任何蛋白水解酶,所以消化机能可能完全由共生菌承担。
吸血的蛭只是偶尔才有机会吸血。因此,每次吸血量很大,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10倍,可供在数月内慢慢地消化。在消化道中有食物时,蛭利用的热量大都由蛋白质分解而来,18℃时能量的消耗为每天15卡。在饥饿时,蚂蟥利用贮藏的糖和脂肪,能量的消耗降到每天7卡。所以,蛭即使每年只吸1次血也不会饿死。
蛭的触觉敏锐,吸血蛭能根据水波准确地向波动中心位置游去。化学感受器发达。例如拟扁蛭一般不理会碰到它头边的玻棒,但如果将玻棒在鱼皮上擦过,
它就会敏捷地吸附上去。医蛭对于在人腋窝处放过的玻棒,晶蛭对于与鸭体接触过的玻棒都有同样的反应。
蛭的运动可以分为游泳、尺蠖式运动和蠕动3种方式。游泳时体平铺如一片柳叶,波浪式向前游动。水蚂蝗离开水体时象尺蠖一样运动。旱蚂蟥把身体平铺在地面上向前蠕动,速度虽慢,但可钻入缝隙。陆上生活的山蛭已失去游泳能力。此外,生活在水边石块下的扁舌蛭等石蛭科的种类有卷曲的习性。一受惊动,身体两端向腹面弯曲成圆球形。有的种类会滚翻。
医蛭科蚂蝗有阴茎。交配时,两条水蛭的腹面紧贴,头部方向相反,1条蚂蟥从雄孔伸出阴茎插入另一条的雌孔内。有的种类无阴茎,交配时,把精埋到对方皮下,传送精子。交配后经2天或数个月产卵茧,卵茧的形状依种类而异(图3)。孵出的幼蛭有的需亲体暂时保护,有的当即能独立生活。
分布与生态
能否取得食物是决定蛭类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山蛭的分布范围常可通过放牧畜群的活动而扩展。温度和湿度对蛭类的活动影响很大。开春后气温回升的快慢和水田灌水的早晚直接影响田埂中蛭出土的时间。医蛭在平均温度 10~13℃时开始出土。蚂蝗在11℃以下的水体中通常不能繁殖。但鱼蛭能在5~10℃时生殖。医蛭科蚂蝗的卵茧一般产在含水量30~40%的土壤中。山蛭的活动与湿度关系密切,它们的分布范围与空气和土壤的湿度更有直接的关系。海南山蛭分布于年雨量为1800毫米的山区或低洼地中。山蛭常分布于一定的海拔高度。喜马拉雅山脉的敏捷山蛭分布于海拔1700米上下,珠峰山蛭分布于2 400米上下,水蛭可分布于3 000米上下的水域内。蛭对水的氢离子浓度、含盐量和含氧量的适应范围较一般动物为广。
分类和进化
蛭类与寡毛类的亲缘关系最相近,据推测,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蛭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寄生于鱼体上的棘蛭,有许多明显的寡毛类特征,如在身体前端的几个体节上仍保留少数刚毛,无前吸盘,后吸盘在体后部的顶端,与体轴一致,体腔较宽广等,都与 寡毛纲、蛭蚓科(Branchiodellidae)有共同点。
蛭类与寡毛类都具有环带,环带分泌接受卵的卵茧。两者均为雌雄同体动物,并有通向体外的生殖腺。可以认为蛭类是适应外寄生生活方式而特化了的一类寡毛类动物。在特化过程中,它们失去蚯蚓赖以运动的刚毛,而在身体两端发展成吸盘,以便吸血时吸附于宿主;它们的消化道发生了变异,适应贮存大量的食物;肌肉发达,体腔退化,体节不分明,都与它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亲缘关系
蛭类内部的亲缘关系大体如下:除最原始的类群棘蛭目(Acanthobdellida)外,蛭类在早期即从吻的有无向两大分支发展,有吻的一类为吻蛭目( Rhynchobdellida),无吻的为颚蛭目(Gnathobdellida)和咽蛭目(Pharyngob- dellida)。
吻蛭目无颚,前端有吻,用以刺穿宿主的组织,如舌蛭科中的舌蛭、泽蛭、拟扁蛭和晶蛭等属中的一些种类,鱼蛭科中的鱼蛭和鳃蛭等。
习性特点
颚蛭目的特征是咽头有3个肌肉发达的颚,颚上有细齿列。眼5对,排成弧形。医蛭科的日本医蛭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水田中的主要吸血蛭。但在广东省、云南省一带,主要吸血的蚂蝗是牛蛭属中的种类。金线蛭属中的种类不吸血,主要取食腹足纲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鼻蛭分布于东南亚,体暗绿或铁锈色,无任何斑纹,寄生于人畜的鼻腔等处。如果寄生时间过长,生殖器官萎缩,甚至几乎消失。山蛭科山蛭属的种类生活在温湿的山区,在草地、山林上等候宿主的经过,吸食高等动物的血液。
咽蛭目的种类,咽部无颚,有3条长的肌肉脊。眼不排成弧形。肉食性,可吞食整条蠕虫或昆虫幼虫。在淡水或湿土中生活。常见的有石蛭、红蛭、巴蛭和齿蛭属的种类,都属于石蛭科。本目的其他科在中国尚未见分布。
循环及呼吸
蛭类与其他环节动物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体腔被结缔组织大量地侵入而逐渐缩小。在原始的棘蛭(Acanthobdella)中,身体的前端还保留有分室的体腔,背腹血管仍存在。有趣的是这类蛭没有前吸盘,具体腔的体节仍保留有刚毛,它提供了蛭类与寡毛类有亲缘关系的例证。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蛭体节间的隔膜消失。一种葡萄状的组织(botryoidal tissue)逐渐侵入体腔,形成发达的血窦。在吻蛭类(Rhynchobdellida),形成了背血窦(dorsal sinus)、腹血窦(ventral sinus)、侧血窦(lateral sinus),中间窦(intermediate sinus),以及皮下窦(subepidermal sinus),同时背、腹血管存在,位于背、腹血窦中。血窦中仍充满体腔液,它们实际上起着循环系统的作用,其中背血管及身体的收缩推动体腔液的流动。在颚蛭目(Gnathobdellida),体腔中的间质更发达,使体腔窦进一步缩小成管状,中间窦也消失,背、腹血管也完全消失,循环作用完全由血窦进行,其中以侧血窦的搏动推动体腔液的流动。蛭类主要是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只有个别种具有鳃。例如鱼蛭科(Piscicolidae)的一些种,具有囊状鳃,末端分支,它实际上是体壁的一种延伸物,其中充满体腔液。另外吻蛭类与咽蛭类的体腔液中含有呼吸色素,以致产生红色,这些呼吸色素负责传递部分的气体。
生殖与发育
蛭类完全行有性生殖。与寡毛类相似,雌雄同体。生殖腺也是由残存的体腔形成,具有固定的位置。雄性生殖系统有4~12对球形精巢,每个精巢都包在精巢囊中,并通过一输精小管连到两侧的输精管上。输精管前行,至前端盘旋形成贮精囊,其后端形成肌肉质的射精管。两个射精管联合形成阴茎,其周围有前列腺包围,最后以雄性生殖孔开口在体表腹中线上。原始的吻蛭类不形成阴茎,而形成精包囊(spermatophore)。卵巢一对,位于精巢之前,也包在卵巢囊中。每个卵巢通出一条输卵管,两个输卵管很快联合形成阴道,以共同的生殖孔开口在雄性生殖孔之后。蛭类也行交配,其交配方式相似于寡毛类,阴茎为其交配器官。没有阴茎的种类行皮下注射,即将精包囊排到对方环带处,然后穿过体壁进入体内,精子在体内经组织进入卵巢管受精。产卵时也形成卵茧,卵茧落入水底或潮湿土壤中。发育也相似于寡毛类,一年后成熟,在夏季开始繁殖,成体寿命2~5年。
经济意义
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古代都有用医蛭的吸血习性来给病人放血,特别是在欧洲曾大量采用。
许多地方采集医蛭,甚至在池中人工培养。我国对医蛭的利用更早,古籍上记载有把饥饿的蚂蝗装入竹筒,扣在洗净的皮肤上,令其吸血,治赤白丹肿。不过更重要的是把蚂蟥入药,水蛭首载于我国《神农本草经》, 后在《本草纲目》和《中国动物药》等专着中均有收载,其中《本草纲目》对水蛭的药理学疗效,使用方法, 做了较全面记载。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汇总,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在药典上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蚂蟥以干燥的全体入药,体内含有水蛭素和蛋白质, 有抗凝固、破血的功效, 主治血痊病、血管病、瘀血不通、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症。近年来,医务工作者试验用活蚂蝗与纯蜂蜜加工制成外用药水和注射液,治疗角膜斑,老年白内障的触发期和膨胀期,能使混浊体逐渐透明。蛭素还能缓解动脉的肌肉痉挛,降低血压的黏着力,所以能显着减轻高血压的症状,也有人以水蛭配其它活血、解毒药,用于治疗肿瘤。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国内外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9,10,16]。
1.水蛭素的发现和其它活血成份
水蛭素(hirudin)是从动物水蛭 (蚂蟥) 中提取的一种抗凝血药蛋白质。1884年Haycraft首次发现欧洲蚂蝗提取物具有抗凝血性质和作用; 1904年Jacoby等人首次从水蛭中分离出抗凝血物质,并正式命为水蛭素;1954年Mark wardt等人从水蛭头部唾液腺分离出水蛭素纯品,开始对其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1955年他指出这种抗凝物质为蛋白质; 70年代确认水蛭素是一种天然多肽类化合物,并完成其一级结构分析等。
菲牛蛭素,自菲牛蛭中分出的一种多肽,其抗凝活性与水蛭素相似,抑制凝血酶, 也是由60多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7000多, 序列分析表明, 其中50%~60%的氨基酸残基与水蛭素相同。其立体结构和构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它的免疫抑制活性与水蛭素不同。
裂纤酶,自南美巨人蛭中分出的一种中性金属蛋白酶,分子量120,000,它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断裂其中肽键,不再与凝血酶作用而凝固,起到抗凝作用。其作用效果与某些蛇毒相似,但机理不同。
溶纤素,自巴西一种吸血水蛭中分出,其抗凝作用与链激酶相似, 活化纤维蛋白原前活化因子, 是纤维蛋白溶酶前活化因子的活化剂。
待可森,自北美一种蚂蝗中分出,它拮抗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 抑制血小板聚集,当其浓度达到1mmol时, 则血小板聚集完全被抑制。由39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4000多。
凝血因子Xa抑制剂, 自欧洲医蛭中分出, 只抑制Xa, 则不抑制凝血酶。作用温和, 对血液凝固起调节作用。
上面简单介绍了水蛭的几种活血有效成分, 对已发现的成分,如水蛭素,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许多水蛭科学家及生化专家, 还继续在从各种水蛭中探索新成分。吸血水蛭的唾腺里, 都含有抗凝物质,阻止宿主血液凝固, 便于吸血, 同时维持吸入的血液在肠道内不致凝固。广泛研究蚂蝗中的抗凝物质, 就有可能获得活血作用的新成分。我国在水蛭的药理学试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11,12,13]。
2.水蛭素的结构和抗凝血药机制
从医蛭及其分泌的唾液中,已经提取出多种活性成份如水蛭素、伊格林(eglin)、博待啉(bdellins)等,其中研究比较清楚的是水蛭素,水蛭素是由6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多数含有65个氨基酸,也有一些异构体含64到69个氨基酸,天然水蛭素含有多种异构体,分子量为7000D左右。水蛭素肽链N-端有3个二硫桥键连接环绕,形成密集区,具疏水性C-端,富含酸性氨基酸,具亲水性,伸展在分子表面。已分离鉴定出10多种异构体。水蛭素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对其抗凝活性起决定性作用,二硫键是决定其分子构型的稳定性,保持高抗凝活性的关键。当二硫桥键被氧化或还原,或者分子发生了蛋白降解,则失去抗凝活性,若水蛭素的羧基被化,或失去酸性C-端氨基酸,也会失去与凝血酶结合的能力。
天然水蛭素具有抗凝血药作用,不同来源和结构的水蛭素, 其抗凝血机制不尽相同,天然水蛭素可从多个环节影响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1)抗凝血酶作用 蚂蝗素的抗凝血酶作用见于欧洲医用水蛭、亚洲水牛水蛭和印度水蛭等。这些水蛭素含6个分布相似的半胱氨酸残基, 这种结构可以达到水蛭素与凝血酶呈1∶1的比例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从而对凝血酶有高度特异的抑制作用, 起到抑制凝血酶的抗凝血作用。
2)其他抗凝血作用 1988年, 从墨西哥水蛭唾液腺中提取的一种由1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它含半胱氨酸残基, 能特异地、可逆地与因子Xa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 起到抗凝血的作用。新近, 在亚马孙河巨型蚂蝗中发现一种抗因子XIIIa的物质, 含66个氨基酸残基。它是迄今发现的因子XIIIa最强的特异性抑制物, 且对其他谷氨胺转移酶也有抑制作用,这样可以全面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交联反应, 起到抗凝血药作用。
3)抗血小板作用 1992年, 从墨西哥水蛭中提取出一种称为水蛭抗血小板蛋白质。它具有特异性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994年, 从北美水蛭中提取一种含3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其三维构象与水蛭素很相似, 抑制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4)降解纤维蛋白 (原) 作用 1984年, 从亚马孙河巨型蚂蝗中提取一种物质可以降解纤维蛋白 (原) 的特定肽链, 从而可以阻止血栓形成和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9,12,13]。
3.水蛭素的临床应用和医药学意义
近百年来,随着对吸血蚂蟥唾液腺分泌物的深入研究,发现蚂蟥在医疗临床上有许多新用途。1986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药学术会议上,蚂蟥被确定为35种活血化瘀中药材之一,属于作用很强的破血药类,批准投产的以蚂蟥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已不下10种 [9,12]。
(1)整形科和显微外科医生发现利用医用吸血蚂蝗可以清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使静脉血管通畅,减少了组织坏死发生为静脉血管形成侧枝循环赢得时间,从而大大得高了再植或移植指,脚趾、耳朵、鼻子的成功率。198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二医陆军骨科协作,成功地用饥饿的吸血蚂蟥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为例断指再植病人治疗术后瘀血,我国医生还用吸血蚂蟥处理皮辩静脉瘀血。俄罗斯医生用吸血蚂蟥治疗耳鸣和口咽缺损再造手术后的瘀血,均获得成功。
(2)水蛭素具有:强烈的抗凝血药作用, 能与凝血酶特异结合, 是已知的最强的凝血酶天然抑制剂, 系列试验表明,水蛭素无毒性、无明显抗原性。作为抗凝剂, 它比肝素优越, 对动脉血栓及静脉血栓等各种血栓性疾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巴格达萨罗夫(1969)首先发现蚂蝗在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方面的独特效果。
(4)英国人用其治疗心血管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在医用蚂蟥唾液腺分泌物中发现的蛋白酶抑制剂,Eglins对于防治肠内皮溃疡以及与败血病有关的凝血因子非特异性蛋白水解有明显的疗效。
(6)以色列科学家还从医用蚂蟥唾液分泌物中分离出4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而血小板聚集正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7)美国的生物化学家从一种黑西哥水蛭唾液腺中分离出一种含119个氨基酸的多肽,能通过抑制血清酶来阻止血凝固和血栓形成,也能减少实验动物肿瘤细胞的扩散,十分有利于肿瘤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将其各个击破。水蛭注射液能使肿瘤细胞坏死、消失,对网状内皮细胞有增强作用 [9,12,13]。
蚂蝗在临床研究方面报道还很少,这是因为从医用吸血蚂蟥体内提取到的活性物质数量还太少,这就大大限制了在临床上应用。
4.人工饲养繁殖蚂蟥和天然水蛭素的纯化
水蛭繁殖快, 再生力强, 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受精卵直接在茧内生育。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为产卵期。人工饲养的水蛭, 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型,
每条水蛭一次产茧4个左右, 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幼蛭, 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幼蛭。幼蛭呈茶黄色, 生长迅速,孵化后1个月内平均增长2厘长以上。如池内饵料丰富, 饲养密度合适, 水质环境较好, 到9~10月即可长成成蛭。蚂蝗属于高产、高效益水产养殖品种, 如果早春期间投放种蛭, 每亩水面放养密度以20公斤为好, 秋季一般可收700~1000公斤鲜水蛭[14,15]。
天然水蛭素的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从水蛭头部提取或从整体匀浆提取,然而这两种方法均需要杀死大量水蛭, 产量低而成本高, 致使水蛭素价格昂贵, 限制了它的临床应。
水蛭的嗉囊消化液中含有抗凝药物水蛭素。从100条吸食猪血后的日本医蛭可采取消化囊液100~200ml, 每毫升消化囊液约含水蛭素10ATU活力单位, 按目前的提取工艺从100ml消化囊液中可获得60ATU/mg的水蛭素。这样可降低成本[13,14]。
人工合成
80年代,水蛭素抗凝,抗血栓的医用价值得到普遍认识和重视,许多学者致力于水蛭素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研究,建立了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完成了更深层次的空间构型—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相关构象分析,1986年后基因重组水蛭素问世, 1993年Scacheri从菲牛蛭分离出2种水蛭素变异体, 测定其氨基酸的序列、cDNA克隆和表达,表达产物有抗凝活性。为水蛭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分了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对水蛭素进行编码和复制的cDNA,被分离,并在大肠杆菌、酵母菌等不同微生物细胞中表达成功,这对人工制备水蛭素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这些被筛选的微生物作为蚂蝗代替者,可较大量的生产重组水蛭素,重组水蛭素的结构和作用与天然水蛭素相似,这不仅引起人们对水蛭素临床应用的研究兴趣,而且还鼓励人们根据水蛭素活性部位的结构,设计合成模拟水蛭功能的人工肽段,这样得到的仿水蛭素称为水蛭肽,它是水蛭素医用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水蛭素的生产已进入人工合成时代。从此,水蛭素及其衍生物可望取代目前临床一些常规抗凝剂用药,如副作用较大的肝素等。重组水蛭素成为新一代抗凝剂和抗血栓剂,这将有效地帮助人类治疗血栓、栓塞等疾病
1.重组水蛭素的结构
水蛭素的cDNA已克隆, 重组水蛭素与天然水蛭素的结构极其相似,也是由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但在63位酪氨酸残基上无硫酸。重组水蛭素的一级结构具C端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丰富的特点, 肽链中有多个半胱氨酸残基, 序列中第27、36、47位是赖氨酸。然而, 重组水蛭素的空间结构与天然水蛭素相同, 其核心区由氨基酸3~30、37~46、56~67三个肽段组成, 指状区由31~36肽段组成, C端尾区由50~65肽段组成。
2.重组水蛭素的抗凝血药特征
(1) 作用靶位点单一, 只与凝血酶结合, 有特异地抑制凝血酶的作用; (2) 重组水蛭素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不依赖于其他血浆辅因子的作用; (3)重组水蛭素不被体内和体外物质所灭活, 因而在血浆中相当稳定。
3.重组水蛭素的临床应用
目前, 由于重组水蛭素的问世,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术后血栓形成、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1)不稳定性心绞痛:水蛭素与肝素比较。对患者重组水蛭素优于肝素。
(2)急性心肌梗塞:重组水蛭素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合用,有助溶栓的血管再通。且无不良反应和出血并发症。
(3)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重组水蛭素的疗效与安全性可以替代肝素用于血管成形术。
(4)外科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远低于肝素对照组,近端肢体静脉血栓发生率也低于肝素对照组。
(5)重组水蛭素的其他应用:血液透析。慢性肾衰而需间断透析的患者,在血透开始时给药。水蛭素可使出血危险减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在应用肝素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血栓形成,这是肝素的又一严重并发症。应用重组水蛭素治疗临床症状改善, 未见新的血栓形成, 也无出血并发症。
由于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 已能获得较大量的重组水蛭素, 适应临床试验的需要。从国外报道的材料看, 其适应症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静脉血管内溶栓后,或血管再造后,防止其再形成血栓;(2)预防动脉血栓, 尤其是心脏手术时, 防止冠脉旁路的血栓形成;(3)阻断急性或慢性心肌梗死;(4)预防短期术后血栓形成,治疗外科手术的静脉血栓;(5)血透析和体外循环中的抗凝作用;(6)不稳定心绞痛的抗凝治疗[9,10,12]。
总结:
由于吸血蚂蝗经常侵袭人畜, 因此, 蚂蟥的分布给旅游、放牧、科学考察和林区管理等带来诸多不便, 尽管如此, 由于蚂蟥的唾液腺能够分泌蛭素, 防止血液凝固, 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 抗血栓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合理保护、开发、利用这一动物资源, 变有害为有利, 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治疗血栓性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上正在对水蛭素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究竟最合适的适应症是什么, 采用多大剂量为宜等问题, 有待这方面的实验结果, 才能作最后的结论。近年来,我国已有几个单位开展重组水蛭素合成的研究,相信会给血栓性等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蛭类唾液腺含有较丰富的抗血液凝固的蛭素,虽然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要实现规模化的吸血蚂蝗饲养、繁殖来满足制药生产的需求并非易事,还有许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等待科学工作者们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