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经济舱症候群

经济舱症候群,又称经济舱综合征,是指长时间坐在飞机上狭窄的位置,双脚活动空间不大,以致静脉血流变差,加上飞行期间不断吸入重新过滤的干燥空气,血液黏稠度增加,引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19世纪中期,Virchow 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按照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主要临床表现有两种: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呼吸困难,重者可致死亡。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和实际病期而定,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病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病情非手术治疗(允许时,着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后起床活动)。

建议在飞机上多喝白开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搭机尽量穿着轻便宽松的服装,不宜穿太紧的鞋袜,让身体舒展一点。至少每隔30~60分钟就起身走动、伸展四肢,保持血液流通顺畅。

定义

经济舱症候群,又称经济舱综合征,是指长时间坐在飞机上狭窄的位置,双脚活动空间不大,加上飞机内湿度低、气压低,不断吸入重新过滤的干燥空气,乘客体内的水分容易散失,致使血液变稠,引发深度静脉血栓,这些血栓块顺着血流跑到肺部,会造成肺部血管栓塞,导致呼吸困难,重者可致死亡,飞机上的乘客都可能发病,尤其超过五小时的飞行就有发生此病的危险,而经济舱可能因空间较小,病例较多,所以称为“经济舱症候群”。

病因

19世纪中期,Virchow 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损伤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或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

造成血流缓慢的外因有: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此时,因静脉血流缓慢,在瓣窦内形成涡流,使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白细胞黏附及迁移,促成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血栓,尾部为红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的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其后,在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的作用下,血栓可溶解消散,血栓脱落或裂解的碎片成为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但血栓形成后常激发静脉壁和静脉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使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纤维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静脉瓣膜被破坏,导致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和分型

按照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主要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局限于腋静脉,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发生在腋、锁骨下静脉,整个上肢肿胀,病侧肩部、锁骨上和前胸壁浅静脉扩张。上肢下垂时,肿胀和账痛加重,抬高后减轻。

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上腔静脉血栓

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起因于纵隔器官或肺的恶性肿瘤。除了有上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表现外,并有面颈部肿账,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颈部、前胸壁、肩部浅静脉扩张,往往呈广泛性并向对侧延伸,胸壁的扩张静脉血流方向向下。常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原发疾病的症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多系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躯干的浅静脉扩张,血流方向向头端。当血栓累及下腔静脉肝段,影响肝静脉回流时,则有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

根据急性期血栓形成的解剖部位分型:①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骤,全下肢明显肿胀,病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病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左侧发病多于右侧。②周围型:包括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特征为大腿肿痛,由于髂-股静脉通畅,故下肢肿胀往往并不严重。局限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作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致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③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窝、小腿肌层都可有压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股白肿)。如病程继续进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背往往出现水疱,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股青肿),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

根据临床病程演变分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随着病程的延长,从急性期逐渐进人慢性期。根据病程可以分成以下四型:①闭塞型:疾病早期,深静脉腔内阻塞,以下肢明显肿胀和胀痛为特点,伴有广泛的浅静脉扩张,一般无小腿营养障碍性改变。②部分再通型:病程中期,深静脉部分再通。此时,肢体肿胀与胀痛减轻,但浅静脉扩张更明显,或呈曲张,可有小腿远端色素沉着出现。③再通型:病程后期,深静脉大部分或完全再通,下肢肿胀减轻但在活动后加重,明显的浅静脉曲张、小腿出现广泛色素沉着和慢性复发性溃疡。④再发型:在已再通的深静脉腔内,再次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脱落

深静脉血栓如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块肺栓塞可以致死,小的局限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典型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严重者发病急骤,可迅速处于晕厥状态,出现寒战、出汗、苍白或发,血压明显下降等。肺动脉CTA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已有肺栓塞发生史、血栓头端延伸至下腔静脉及取栓或置管操作可能造成血栓脱落者,应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随着血栓机化及再通过程的进展,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逐渐减轻,而深静脉瓣膜破坏造成的静脉逆流症状逐渐加重,后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处理方法根据病变类型而异。闭塞为主者,以前述非手术疗法为主。髂、股静脉闭塞而股静脉通畅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作耻骨上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使病肢远侧的高压静脉血,通过转流的大隐静脉向健侧股静脉回流。局限于股静脉阻塞者,可作同侧大隐静脉股-腘(胫)静脉旁路术。已完全再通者,因深静脉瓣膜破坏,静脉逆流已成为主要病变,可采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所介绍的手术方法治疗。凡有浅静脉曲张及足靴区溃疡者,应作曲张静脉剥脱和交通静脉结扎术。

检查诊断

一侧肢体突然发生的肿胀,伴有胀痛、浅静脉扩张,都应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作出临床诊断。下列检查有助于确诊和了解病变的范围。

超声多普勒检查

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利用压力袖阻断肢体静脉,放开后记录静脉最大流出率,可以判断下肢主干静脉是否有阻塞。彩色超声可显示静脉腔内强回声、静脉不能压缩,或无血流等血栓形成的征象。如重复检查,可观察病程变化及治疗效果。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

主要征象:①闭塞或中断:深静脉主干被血栓完全堵塞而不显影,或出现浩影剂在静脉某一平面突然受阻的征象。常见于血栓形成的急性期。②充盈缺损:主干静脉腔内持久的、长短不一的圆柱状或类圆柱状造影剂密度降低区域,边缘可有线状造影剂显示形成“轨道征”,是静脉血栓的直接征象,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③再通: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细小多枝状,部分可显示扩张,甚至扩张扭曲状。上述征象见于血栓形成的中、后期。④侧支循环形成:邻近阻塞静脉的周围,有排列不规则的侧支静脉显影。大、小隐静脉是重要的侧支,早明显扩张。

治疗

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和实际病期而定。

非手术治疗

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抬高病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病情非手术治疗(允许时,着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后起床活动)。

袪聚药物

如阿司匹林、葡聚糖双嘧达莫(潘生丁)、丹参等,能扩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防治血小板聚集,常作为辅助治疗。

抗凝治疗(anticoagulanttherapy)

抗凝药物具有降低机体血凝功能,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栓繁衍,以利静脉再通,通常先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分子量\u003c6000)静脉或皮下注射,达到低凝状态后改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口服,对于初次、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者,至少服用3个月;对于初次原发者,服药6~12个月或更长时间。

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静脉点滴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e,t-PA)等,能激活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栓。

出血是抗凝、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且剂量的个体差异很大,应严密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凝血时间(CT)不超过正常(8~12分钟)的2~3倍,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延长1.5~2.5倍,凝血酶时间(TT)不超过60秒(正常16~18秒),凝血酶原时间(PT)不超过对照值1.3~1.5倍,INR(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控制在2.0~3.0。

纤溶治疗时,尚需监测纤维蛋白原,不应低于1.0g/L(正常2~4g/L)。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除了停药外,应采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肝素维生素k,对抗华法林:使用10%6-甘氨酸、纤维蛋白原制剂或输新鲜血,对抗纤溶治疗引起的出血。

手术疗法

取栓术(thrombectomy)

取栓术(thrombectomy)最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病例。研究发现:发病后3天内,血栓与静脉内腔面尚无明显粘连,超过5天则粘连明显因此取栓术的时机应在发病后3~5天内。对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青肿,即使病期较长,也可施以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辅用抗凝、祛聚疗法2个月,防止再发。

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

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是腔内治疗技术之一,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形成。在超声或静脉造影监视引导下穿刺相应静脉,顺行或逆行将溶栓导管置人血栓内,通过导管的侧孔,持续脉冲式注人的溶栓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使溶栓效果更好,同时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经周围静脉给药系统溶栓更安全。

预防

预防经济舱症候群,使旅行舒适又安全,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