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归城城址

归城遗址位于山东省龙口市市区东南6.5公里归城姜家村东、莱山北麓山脚下丘陵延伸地带,遗址由两个城墙圈构成。据1973年烟台市博物馆组织的早期考古学调查所估计,原来外墙的总长度为10千米。

传为春秋战国时莱国都城遗址。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莱国被齐国所灭。

遗址简介

归城城址在龙口市城东南6.5公里处,坐落于县境最高山峰——莱山之间,莱阴河自南向北穿过故城,汇黄水河向西北汇入渤海。城址藩范围内包括姜家镇、和平、北山、大于家、董家、东迟家、南埠、曹家(含小刘家)八个自然村。这里是丘陵中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在农业生产与建筑破土过程中发现过很多古代遗迹和遗物,从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分析上看,这里应该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国都城。

归城城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烟台市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古遗址,从建国前至现代,迭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其中姬瑕时代青铜器启尊、启被国家确定为西周时期断代标准器,现藏国家博物馆。

城址现状

古城之繁荣伴随着国家的没落乃至灭亡而掩入萋萋之荒草,在经历2500余年的风雨之后,当年坚固高大的城墙早已倾颓,现地面上可见的夯土墙仅遗二处,长度仅在百余米。

1973年,烟台市文管会组织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古城址进行了调查探测,发现的城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在盆地中部的河旁台地上,南北长780米,东西宽约定米。外城位于盆地四周,沿山岭筑建。北城墙在凤凰山南坡山腰,南城墙在莱山北坡山腰及其西的马岭山顶。东西城墙皆筑于低矮的山岗顶部,环周总长约10公里。城墙经长期自然剥蚀,又加上当地群众历代挖土筑房、整地造田,大部分墙段已毁损无存。在古城范围内,出土的遗物比较丰富,其中以铜器和陶器为大宗,在发现的遗物上多有铭文或玺印等文字资料,为解决归城古城的归属提供了佐证。归城故城遗址位于龙口市兰高镇归城姜家村一带。故城分内城、外城,内城建于盆地中央莱茵河西岸黄土台地上;外城沿五陵山围筑,内含归城姜家、东和平、南埠等8个自然村,整个遗址35.1万平方米。

归城故城始建于西周时期,是历史上“莱子国”国都所在地,这个由“莱夷”部族建立的国家,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不但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而且是齐国在东方强大的敌人。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石器,考古资料证明,它与中原文化不仅同步、而且在某些方面优先于中原文化。归城故城遗址是我国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文献记载

东方是莱夷族的居住之地,胶东半岛更是莱人的势力范围。因此,文献记载认为归城就是周代莱国的国都。《春秋》鲁宣公七年(前602年),“夏,公会齐候伐莱。”杜预注:“莱国,今东莱黄县。”自《元和郡县志》至《齐乘》、《读史方舆纪要》,以及《春秋》,《战国策》的一些疏笺者皆沿袭此说,清人叶雨过天青绶《续山东考古录》对此虽有怀疑,但无新说。王献唐先生在《黄县箕器》一书中,根据归城出土的铜器否定了以归城为“莱子城”的说法,认为“黄县灰城为箕国故都,古名箕城,后转音为灰城”,又转音为归城。此亦为一说,但长久以来,莱人是否曾建立国家尚存争议,以归城为莱国国都的确尚需斟酌,考古新发现证明,归城是一处古国的都城遗址已无争议,但究竟是哪个古国,究竟是中原部族抑或莱夷部族建立的国家还需要将来更精确的考古发掘去证实。

相关研究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将莱国的中心定在现今一个叫“归城”的地方,在今天渤海南岸的龙口市(旧称黄县)东南约6.5千米处。区域内地貌主要由连绵起伏的丘陵、小湖泊以及在宽阔的山谷中和沿西北海岸分布的长短不一的带状平原所组成。他们一起组成一个位于北部渤海和南部莱山之间的约600平方千米的大三角地带;莱山最高峰海拔550米,它把这个地带和半岛内陆地区隔离开来(龙口市的行政单位面积为893平方千米,包括山区)。归城遗址在莱山脚下丘陵延伸地带,地处与东边黄水河河道相分隔的一个天然最易于防护的空间。遗址由两个城墙圈构成,并且据1973年烟台市博物馆组织的早期考古学调查所估计,原来外墙的总长度为10千米。其巨大的规模以及残存城墙的壮观程度与位于曲阜市的鲁国故城相差无几;在青铜时代晚期,归城城市综合体无疑是整个山东省东部最大的城市中心。早在19世纪晚期,当地一系列带有铭文青铜器的发现表明了归城及其毗邻地区在考古学上中的显著地位。一些铭文明确提及了陕西周朝中心文武官员的活动,其中启尊和启卣记录了在南方由周王亲自领导的一场战争。这些发现使归城成为除周代中心之外最重要的有铭文青铜器的集中发现地之一。

参考资料

莱国与归城.中国社科院.2021-10-2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