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鸻

石鸻(拉丁学名:Burhinus oedicnemus),别名欧石鸻,是一种中型鸻鹬类鸟类,属于鸻形目、石鸻科、石鸻属。

石鸻‌体型‌较大,体长40-44厘米,体重290-535克,头顶、上体和胸部呈黄褐色,布满暗褐色的羽干细条纹。眼先和眉纹为白色,从下嘴基延伸出一条黑褐色颊线,与耳区的褐斑纹相连,腹部‌白色。拥有较粗的淡黄色腿,脸型醒目,眼睛为黄色,十分显眼。分布于整个欧洲北非及西南亚,在其分布区内较温和的欧洲与亚洲区域,该鸟为夏候鸟,冬时在非洲越冬,是一种生活在多种干旱环境中的鸟类,常见于开阔平坦或起伏的沙地、戈壁、干河床、荒漠草原和灌丛地区,偶尔也会出现在农区。白天,它们多选择休息或小群活动,且因怕光而不活动,主要在阴暗或傍晚时外出活动;常在夜间鸣叫,发出“kur—liu”的声音;杂食性,主要以昆虫、植物病原线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为春季(覆盖大部分分布区),产卵期自4月初持续至6月或7月初,通常每窝产2枚卵。

在某些地区,石鸻因捕食害虫而被当地人视为农田帮手。在埃及,石鸻婉转空灵的鸣声常于夜间可闻,然其形迹几乎难觅。此种鸣声频现于诗歌、歌曲及影视作品,例如作品《石鸻之歌》。

2018年,石鸻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极大、种群基数庞大,尽管种群趋势呈下降状态,但并不严重。2023年,该物种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

石鸻隶属于鸻形目石鸻科、石鸻属。截至2025年6月,ITIS显示石鸻共有5个亚种,分别为:石鸻大西洋亚种(B. o. distinctus)、石鸻普通亚种(B. o. harterti)、石鸻加那利群岛亚种(B. o. insularum)、石鸻指名亚种(B. o. oedicnemus)、石鸻摩洛哥亚种(B. o. saharae)。

1936年报道石鸻指名亚种(B. o. oedicnemus)在中国新疆(新疆天山)有分布记录。郑作新(1976)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该报道可能存疑。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考察队于1960年7月23日在新疆福海获得过1只雌性成鸟标本,证实了石鸻指名亚种在新疆的存在。但‌遗憾的是‌,该种未被录入1976年版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

而Peters(1934)认为,石鸻的指名亚种欧洲一直分布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周永恒等(1987)根据采自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石鸻标本,确定其为中国新疆亚种(B. o. astutus),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原苏联鸟类志》(Дементьев,1951)。Vaurie(1963,1965)、Prater et al.(1977)、Hayman et al.(1986)、del Hoyo et al.(1996)和Dickinson(2003)等学者均不承认中国新疆亚种的存在。他们认为,里海以东至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分布的石鸻是B. o. harterti亚种

Howard and Moore在1991年坚持认为存在8个亚种,‌并不承认‌Vaurie于1963年提出的石鸻普通亚种(B. o. harterti)为“新亚种”。郑作新在1994年和2000年,以及马敬能等人在2000年均认为,‌分布于中国(或西藏东南部)的亚种是指名亚种‌,即B. o. oedicnemus,但由于中国国内缺乏西藏地区的相关标本‌,因此无法对这一亚种进行直接的比较和确认。

特征

‌石鸻‌体型‌较大,两性相似,无明显性别差异,体长40-44厘米,体重290-535克,翼展76-88厘米。

头顶、枕部、后颈及上体呈现沙褐色或沙黄色,其间布满暗褐色细条纹。前额、眼先、眉纹和面颊均为白色;由下嘴基延伸出一条黑褐色颊线,与耳区及枕后的褐色斑纹相融合,构成独特的面部图案。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或暗褐色,外侧3枚初级飞羽中部有白色横斑;翼上的小覆羽和中覆羽具褐色、黑色、白色和灰色带斑,形成翼面‌黑、白和灰相间的线条交织,形成独特的图案,大覆羽为灰色,并带有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增添了翼部的层次感。

腰部、尾上覆羽以及尾羽呈现黄褐色,外侧尾羽则带有白色并镶有棕黑色先端。颊部和喉部为白色,颈部、胸部和胁部则染有褐色,且密布暗纹,显得神秘而优雅。腹部和肛周为纯白色,尾下可能沾有棕黄色,翼下覆羽为白色。虹膜黄色,眼睛特别大,嘴部为黑色,基部带有黄色,腿和脚的颜色为黄色或黄褐色。

分布范围

石鸻分布于整个欧洲北非及西南亚,在其分布区内较温和的欧洲与亚洲区域,该鸟为夏候鸟,冬时在非洲越冬。其分布范围从英格兰向东到新疆东北部(中国西部),在南方从毛里塔尼亚向东到巴基斯坦西部和中部,并且包括加那利群岛(马卡罗尼西亚中部)和一些地中海岛屿;越冬至南部,远至肯尼亚南部和阿拉伯半岛。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天山伊犁新源县、新源、巩留县阜康市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塔城地区福海县额尔齐斯河流域等地)、西藏自治区广东省沿海‌。

石鸻指名亚种繁殖于英格兰南部(现分布非常局部)向东到伏尔加河三角洲(俄罗斯西南部),在南方从伊比利亚半岛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区);越冬至北部和东部非洲、阿拉伯半岛以及西南亚。

石鸻摩洛哥亚种分布于巴利阿里群岛马耳他塞浦路斯地中海西部至东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以及北非向东到尼罗河谷,向南到毛里塔尼亚西部。

石鸻加那利群岛亚种分布于富埃特文图拉岛至阿莱格兰萨岛(加那利群岛东部,马卡罗尼西亚中部)。

石鸻普通亚种分布范围从伏尔加河三角洲(俄罗斯西南部)向东到新疆东北部(中国西部),向南到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部和中部;越冬至东北非和西南亚。

石鸻大西洋亚种分布于耶罗岛到大加那利岛(加那利群岛西部和中部,马卡罗尼西亚中部)。

栖息环境

石鸻栖息于植被稀疏的石质与砂质区域,例如荒芜的丘陵区、草原地带,偶见于开阔的松树林地、牧场、河床沿岸及沼泽区域,通常栖息于海拔不超过500米的区域。

在欧洲该物种栖息于低地荒原、半天然干旱草原、贫瘠农田草地、贫瘠土壤上的草原、沙漠及广袤沙丘,其在裸露开阔地表或植被稀疏区域繁殖,虽已适应耕地环境,但仅限于繁殖季作物低矮或结构开放的农田(如玉米、胡萝卜甜菜和向日葵田);集约种植的谷类作物通常在春季因植株过高过密而无法利用。在西班牙,秋冬季集体日间栖息地位于具有遮蔽物(如灌木丛砾石坑、葡萄园)的传统地点,包含本地个体与越冬个体。

习性

活动规律‌

白天,石鸻多选择休息或小群活动,且因怕光而不活动,主要在阴暗或傍晚时外出活动;这些鸟在繁殖季节通常是独居或以对出现。

鸣叫特征‌

石鸻常在夜间鸣叫,发出“kur—liu”的声音,这声音与其英文名称“Curlew”相似,且能传播至数公里之外,叫声在旋律和结构上多变,经常在音量上波动,多只鸟加入歌唱形成大合唱,可持续约30分钟。在求偶或受惊时,它们也可能发出一系列尖锐的断音符。

摄食行为

石鸻为杂食性,主要以昆虫、植物病原线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一些主要食物包括甲虫蟋蟀科毛虫、蚂蚁、苍蝇、蚯蚓、蛞蝓、蜗牛和蠼螋。其饮食可能还包括小型哺乳动物、爬行纲和部分植物,例如蜥蜴、小龟、小鼠鸟卵等,它们尤其喜欢甲虫及其美国白灯蛾,它们通过缓慢行走并啄食地上的猎物来觅食,通常是在夜间。它们的取食地常在数公里以外,通常单独觅食,但有时也会成群结队,最多可达6只。

天敌

石鸻的主要天敌包括狐属、獾以及鸮与鹞等猛禽,因其采用地面营巢方式,卵与早成雏极易遭受捕食威胁。

防御

石鸻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即在受到威胁时会原地冻结不动,依靠伪装来保护自己。

迁徙

石鸻是石鸻属中唯一真正迁徙的种类,迁徙时可形成上百的结群。迁徙时间规律,9至10月迁往非洲(如肯尼亚乌干达),3至4月则返回。亚洲南部的繁殖群是个例外,它们不迁徙,如泰国的石鸻。有记录显示,2003年8月9日在新疆伊犁河流域曾观察到6只的小迁徙群,生性胆怯,行为诡秘。

生长繁殖

繁殖

石鸻的繁殖期为春季(覆盖大部分分布区),产卵期自4月初持续至6月或7月初,加那利群岛繁殖期为2月至6月,英国则始于4月。它们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对关系,且常会年复一年地返回同一繁殖地点筑巢。

巢为地面浅坑,内铺少量草屑或无衬垫,但边缘常环绕石砾、贝壳及植物碎屑,通常每窝产2枚卵,卵呈浅黄色基底并带有深褐色斑点,与环境形成极佳的保护色,双亲共同孵卵约24至26天,,坐巢时间长,不活动。

生长

早成雏为早成雏,孵化后不久即可行走并自行觅食。它们于36至42天后离巢,但仍会跟随亲鸟活动数周。石鸻的典型寿命为6年,有记录的最长寿命达17.9年,和所有鸟类一样,其寿命可能受到捕食栖息地质量、疾病及获取食物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保护

2018年,石鸻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极大,因此未达到“范围大小标准”(分布面积<20000平方公里且伴随范围缩小或波动、栖息地缩减或质量下降、种群数量衰减以及分布点稀少或严重碎片化)下的易危阈值。尽管种群趋势呈下降状态,但该衰退速度未被认定达到“种群趋势标准”(十年或三代内衰退>30%)的易危阈值。其种群基数庞大,亦未触达“种群数量标准”(成熟个体<10000且十年或三代内持续衰退率>10%,或具有特定种群结构)的易危阈值。

2023年,该物种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用途

在某些地区,石鸻因捕食害虫而被当地人视为农田帮手。

文化

埃及,石鸻婉转空灵的鸣声常于夜间可闻,然其形迹几乎难觅。此种鸣声频现于诗歌、歌曲及影视作品,例如作品《石鸻之歌》。

参考资料

石鸻.类群2000(中国).2025-06-28

Eurasian Thick-knee.iucnredlist.2025-06-28

Eurasian Stone-curlew.birdfact.2025-06-28

Eurasian Stone-curlews.earthlife.2025-06-28

鸟纲鸻形目石鸻科欧亚石鸻(石鸻、欧石鸻)Aves Charadriiformes Burhinidae Burhinus oedicnemus190-1.pdf.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6-28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宁乡市人民政府.2025-06-28

Burhinus oedicnemus (Linnaeus, 1758).itis.2025-06-28

欧石鸻.avibase.2025-06-28

Обыкновенная авдотка.ebirds.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