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邓曦泽

邓曦泽(本名邓勇,笔名邓曦泽),男,泸州市泸县人,1973年1月生;哲学博士,教授。著有专著《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现代古典学批判——以“中国哲学”为中心》、《冲突与协调——以春秋战争与会盟为中心》、《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及数十篇论文。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1988年初中毕业,考入泸县师范学校,1991年7月毕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在老家乡村小学和中学教书。

工作期间,参加四川自考,自学成才,分别于1993年6月和1996年6月获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

2001年考取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4年考取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1年8月至2001年7月在四川省泸县玄滩镇曾观小学和涂场小学任教。

2007年8月-2009年4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员。

2009年5月—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以“问题+方法+效用”为基本方法论,进行问题研究,寻求有效方法推进问题的解决。在方法上,追求论证与分析,走科学化道路。

主要贡献

代表作品:《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现代古典学批判——以“中国哲学”为中心》,《冲突与协调——以春秋战争与会盟为中心》,《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著述

(截止2017年1月)

学术上,以面对问题本身为理念,以“问题+方法+效用”为基本方法论,推崇问题研究,追求论证与分析,走科学化道路。同时,有跨学科研究倾向,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研究成果。

出版专著4部;在《哲学与文化月刊》(A\u0026HCI来源期刊)、 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英文期刊)、《学术月刊》、《读书》、《哲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儒教文化研究》(韩国)、《文化中国》(加拿大)、《鹅湖》(台湾)、《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中国哲学史》、《江海学刊》、《学海》、《学术界》、《道德与文明》、《现代哲学》、《孔子研究》、《四川大学学报》、《思想战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齐鲁学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A\u0026HCI来源期刊论文1篇;英文论文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6篇(含文摘2篇)。

著作

1.《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47.5万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首版。

2.《现代古典学批判——以“中国哲学”为中心》(34万字),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首版。

3.《冲突与协调——以春秋战争与会盟为中心》(67.6万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首版。

4.《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27万字),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年1月首版。

《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产生了积极、良好和广泛的社会反响,已有专题评论:

(1)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2011年第4期(p656-664),Higher Education Press, Springer Press 2010发表英文书评,LUO Lijun: Revival of Culture:The Approach of Public Confucianism(英文4000词,中文6000字),认为“为卸下以西解中之镣铐,邓曦泽从两方面重塑文化自主性:其一,运用严格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其二,从公共交往视角为历史文化的价值亦即为文化复兴建构了坚实的生存基础”,使历史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发挥促进公共交往的作用。

(2)《光明日报》2013年1月20日第5版发表书评,戴荣里:《历史文化与文化复兴》,认为《文化复兴论》“是一本有理论勇气和创新思想的书,且是一本有前瞻性的书”,而该书“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严格的论证方式”。

(3)《文化复兴论》出版当月,《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第10版)即作出推荐,认为该书提出的文化复兴方案——公共儒学进路,“将理论建构、历史钩沉与现实分析相结合,不仅完成了中体西用、内圣开新等方案所未完成的任务,更可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理论论证和策略支持”。

(4)《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1期(p52)刊登《文化复兴论》的长篇书讯,认为该书正确评价了历史文化的功能,并指出该书具有两大特点:“其一,从公共交往角度讨论了历史文化的价值,从而为文化复兴建构了坚实的生存基础;其二,运用了严格而系统的分析方法”,有助于走出“历史的玩偶化”。

(5)《博览群书》2010年第2期(p89-91)发表书评《让历史回归本位——读邓曦泽〈文化复兴论〉》,认为《文化复兴论》“从生存结构出发,从个体生活到公共交往,以严格的方式论证出历史文化促进公共交往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后人追加给历史文化的,而是其本有的”,从而“让历史回归了本位”。

(6)《社科纵横》2010年6期之书评,雷传平:《论证的巡航——读邓曦泽〈文化复兴论〉》(p125-126),认为“古代学者以及大多数现代学者的著述都缺乏严格性”,而《文化复兴论》的“特色不只在于该书为‘历史文化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解答是用严格的论证证明出来的”,“这正是该书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7)《中国儒学年鉴2010》将《文化复兴论——公共儒学的进路》列为独立词条(p136)

主要论文

(均系独立完成。)

49.《论事实与价值的数学关系及其实践意义》(17千字),《伦理学研究》(CSSCI)2015年第3期

48.《加强大学教育基本能力训练》(5千字),《中国高等教育》(CSSCI)2015年第9期

47.《“李约瑟问题”还是“任鸿隽问题”》(3千字),《读书》(CSSCI)2015年第2期

46.《公共利益与公共正义——基于“历史材料+科学方法”的研究范式》(12千字),《江汉论坛》(CSSCI)2014年第12期【社会反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政治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45.《中华文明的断裂与赓续——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16千字),《江海学刊》(CSSCI)2014年第6期

44.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7600 words),Frontiers of 哲学 inChina 2014(3)

4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的原因、普遍机制及其走势——从“唯利是图”到“义利兼顾”》(24千字),《农业经济问题》(CSSCI)2014年第9期【社会反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42.《以史为鉴如何可能——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CSSCI)2014年第2期

41.《和平崛起如何可能——以齐国称霸为例》(10千字),《社会科学战线》(CSSCI)2014年第3期

40.《为谁而战:对内治理与对外竞争的关系——基于“历史材料+科学方法”的研究范式》(18千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4年第1期

39.《反对霸权主义如何可能》(14千字),《思想战线》(CSSCI)2014年第1期

38.《加尔通与美帝国:谁是赢家?》(11千字),《读书》(CSSCI)2014年第1期

37.《论大国交战函数——基于“历史材料+科学方法”的研究范式》(17千字),《社会科学》(CSSCI)2013年第12期

36.《问题研究与文本研究——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学术方法论探讨》(14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CSSCI)2013年第5期

35.《法治反腐、理性反腐、科学反腐——关于反腐败的若干思考》(23千字),《廉政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34.《发现理论还是验证理论——现代科学视域下历史研究的困境及出路》(16千字),《学术月刊》(CSSCI)2013年第4期

33.《动机论及其困境——关于道德判断根据的考察之一》(13千字),《哲学动态》(CSSCI)2013年第1期【社会反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哲学文摘》2013年第2期转载】

32.《论和平函数与和平系数——关于和平程度的计算法》(14千字),《江海学刊》(CSSCI)2012年第5期【社会反响:《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31.《反腐新思维:以利益背反打破攻守同盟》(14千字),《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30.《现代学术的异化及其匡正》(11千字),《学术月刊》(CSSCI)2011年第12期

29.On the Problem of the Meaning of Life in “Chinese 哲学”(中文16千字),载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1年第4期,(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German) Springer Press 2011

28.《论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10千字),《云南大学学报》(CSSCI)2011年第6期【社会反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27.《论意愿论及其普遍有效性——关于道德判断根据的考察之四》(13千字),《江海学刊》(CSSCI)2011年第5期【社会反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B8《伦理学》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26.《论效果论及其不足——关于道德判断根据的考察之二》(10千字),《道德与文明》(CSSCI)2011年第4期

25.《政权的来源合法性与治理合法性——论中国古代的政权合法性观念》(22千字),《儒教文化研究》第16辑(成均馆大学,国际版,2011年8月)【因编辑疏误,此文署本名“邓勇”】

24.《正德利用厚生:从政治合法性到儒学公共性》(足本33千字),《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删节本(21千字)载庞朴主编:《儒林》第二辑,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另载干春松编:《儒家、儒教与中国制度资源》,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23.《走出历史的玩偶化——以古今对百家争鸣的评论为例》(17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亦载《文化中国》(加拿大,中文季刊)2011年2期

22.《历史的安居——中国传统建筑复兴的可能性》(8千字),载秦红岭主编:《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第二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

21.Problem and Method: The Possibility of Comparative Study — Using "Lun Liujia Yaozhi" as an Example(英文论文,以中文计,19千字),载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2010年第4期,(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German) Springer Press 2010

20.《亲情:家庭责任制成功的关键及其启示》(16千字),《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A\u0026H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

19.《论“中国哲学”的意义困境》(17千字),《四川大学学报》(CSSCI)2010年第3期【此文最初发表于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又以《生活意义的困境——论“中国哲学”何去何从》(题目系编辑所改)为题发表于《文化中国》(加拿大,中文季刊)2006年第2期;后又经修改,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在中文稿的基础上,经改写,以On the Problem of the Meaning of Life in “Chinese 哲学”为题,发表于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1年4期,(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German) Springer Press 2011】

18.《学术定量化:最不坏的选择》(6千字),《博览群书》2010年第8期

17.《中华认同的形成》(11千字),《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7卷第1期,2010年第1期

16.《论以理杀人》(10千字),《道德与文明》(CSSCI)2010年第1期【社会反响:苏德超《也论“以理杀人”——兼与邓曦泽商》,载《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4期】

15.《面对问题本身:问题、方法与效用——〈论六家要旨〉的启示之一》(10千字),载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十六辑,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10年3月,亦为《文化复兴论》的附录1

14.《问题、方法与经典——《论六家要旨》的启示》(之二)(16千字),《哲学动态》(CSSCI)2010年第6期【社会反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11期,论点摘要】,此文亦为《文化复兴论》的附录2

13.《问题、方法与文献——〈论六家要旨〉的启示》(之三)(10千字),《现代哲学》(CSSCI)2010年第1期

12.《问题与方法:经典体系的建立与统绪——〈论六家要旨〉的启示之四》(33千字),载徐鼎一主编:《艺衡》第二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12月

11.《自我观与自他观——“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18千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6期【社会反响:《中国儒学年鉴2010》将此文作为独立词条】

10.《断裂与传承:中国现代学术的学统问题——以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为例》(15千字),《学术界》(CSSCI)2009年第6期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的文化因素分析》(10千字),《农业经济问题》(CSSCI)2009年第7期

8.《论儒家必为大一统的思想基础》(11千字),《学海》(CSSCI)2008年第6期

7.《文化复兴与制度支援——关于文化与制度的因果关系》(17千字),《文化中国》(加拿大,中文季刊)2008年第3期

6.《南辕北辙的现代古典学——以“中国哲学”为例》(11千字),《哲学评论》第六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亦载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第15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5.《苦心孤诣求自证——从熊十力的言说方式看“中国哲学”的言说困境》(31千字),王中江、李村山主编:《中国儒学》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

4.《合法性、方法论、格义与言说方式之牵挂——从二00五年五月香港会议谈起》(14千字),《鹅湖》(台湾)2005年第8期

3.《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5千字),《鹅湖》(台湾)2006年第5期

2.《反古思潮的“反古逻辑”批判:附论经济决定论的“崇古逻辑”》(足本31千字),《儒教文化研究》第7辑(成均馆大学,国际版,2007年2月),(删节稿,12千字),《齐鲁学刊》(CSSCI)2008年第2期

1.《论德性与权力的断然分离》(9千字),《中国哲学史》(CSSCI)2004年第2期【硕士期间发表,系以硕士论文《论内圣外王的心性论根据——兼论“内圣开出新外王”是否可能》之第九节为基础,修改而成。此文亦发表于《文化中国》(加拿大,中文季刊)2004年第1期】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春秋政治文明研究——以战争与会盟为中心”

2.主持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青年学术人才基金项目)

3.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冲突与协调——以春秋战争与会盟为中心》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