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农杆菌,属于黄单胞菌科。该菌最初被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后来被归入黄单胞菌属,并在1993年被命名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动物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由于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带来很大困难。该菌在MacConkey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产生有色菌落。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可能导致医院感染。此外,该菌还与囊性纤维化、癌症和HIV等疾病的机会性感染有关。该菌对医疗器械和导管等无生物表面的附着,也是住院患者的主要风险之一。

性质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窄食单胞菌属中的成员,是重要的医源性感染菌,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中,仅次于绿脓杆菌和鲍曼氏不动杆菌,其中易感因素包括:体弱,免疫功能低下,外伤,插管,手术,移植,使用呼吸机等。从菌株的来源及分布来看,该菌主要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在其他疾病中亦分离到该菌,说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医院内感染的重要作用。

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外膜通透性低,对多种抗生素不易渗透,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如苄青霉素酶,头孢菌素L2酶以及金属锌酶,因此对β-内胺类,氨基糖苷类,诺类抗生素耐药,同时对碳青酶烯烃抗生素也耐药。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较强,一旦发现该菌感染应及时根据药敏报告合理用药。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在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支持的危险因素存在时,要警惕该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临床医生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旦检出该菌,须根据药敏,及时,足量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此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和保护机体免疫状态等综合性治疗措施也十分重要。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专性需氧的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在血平板上有强的氨味,无溶血性贫血;在营养琼脂上显示灰黄色素或无色素,菌落边缘光滑,呈淡黄色或灰白色,直径0.5mm~1mm ,中央突起。还原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强解脂性,DNase 阳性,水解明胶七叶苷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在氧化发酵试验中,产酸缓慢或不显产酸,但分解麦芽糖

产酸明显

可利用葡萄糖、甘露糖蔗糖、糖、麦芽糖、纤维二糖α-乳糖、水杨素、乙酸盐丙酸盐等24种物质,而果糖、异丁酸盐、顺乌头酸盐和丙醇则仅为部分菌株利用。

试验结果

该菌含有β-内酰胺酶,临床治疗首选磺胺类;TMP/SMZ;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临床不应选用。目前尚无标准方法用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单位耐药性检测,药敏试验纸片法仅有三种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复方磺胺有判断折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