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应发,赵扩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出生于莆阳城关轮井,字君节。
正文
方应发,字君节,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生,莆阳城关轮井(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
应发先祖叔达,隋时官闽州长吏,徙居莆阳方山,为方山方氏始祖。其裔孙后由方山迁居游洋大房,散居百俊、赤(叱)石、上仓,传至鼎,虽居僻处万山中,然泉石奇秀,地灵育就人杰,子孙科第蝉联。如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世祖师颜与侄公衮及从孙安道、原道,赴京应省试,同时彦榜进士,知军谢公履赠诗云:“一榜君家桂四枝,清代荣盛似君稀。相将月窟轮边去,大笑金背上归。骐骥各酬千里志,凤鸾争向九天飞。行人尽指仙峰下,峰下十年无白衣。”俗云: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万山方氏洞、师颜、符、次彭四人,均以进士出身,以诗书传家,教育人才,为根本计,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故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
赵昀淳祐十年(1250),应发擢同宗年兄方逢辰榜进士,授临江府教授,累迁宗学,谕史馆校勘,差主别头试。时相丁大全,有密客力嘱,以子峻却之,除太子博士。理宗宠信内侍董宋臣,任命其督建佑圣观,修建梅堂、芙蓉阁、香兰阁,招权纳郁,假公济私,无恶不作。董宋臣与阎贵妃、丁大全互相勾结,权倾一时。应发与学官徐庚金等六人,伏阙言之,且曰:“宋臣不死,臣等无生。”理宗不纳,斥应发添差通判建宁府。寻召除国子监簿,复申前请,语益峻切,迁国子监秘书郎。
景定元年(1260)三月,赵昀以少傅、丞相衔召两淮宣抚使贾似道回朝廷用事。四月,又进封贾似道为少师、卫国公。遣其幕客讽(劝告)应发为文以献寿,应发不允,坐以言者罢去,起知潮州。其时潮阳盗贼四起,侵扰庶民,郡无宁日,应发赴郡招抚,盗贼皆帖服听命。因平盗功,召入兼权礼部郎官、国子司业。后又出知漳州市,漳郡盗贼尤猖,闻应发威名,皆授戈效顺。唯吉贼钟先,久窟攀山,及是,遁去。应发遂为定南寨于其地,听民取利攀山,不禁,巨贼关维石畏罪闻风遁汀界。
朝廷除应发江东提举,未行,亟闻于朝,应发疏劾戍将老缪者易之,荐有威望者为统制,督兵以捕之,却为臣所挤坐,劾予祠(闲住),不为动。卒成擒,乃归,奉祠里居。仙游石手挺诸贼气焰嚣张,应发身任招捕,倾俸禄犒赏兵士,先身士卒,登阵指挥,贼悉就擒,自是奸猾束手,不敢滋事。其保境安民,邑人奔走相告,感德怀之。
恭宗德元年(1275),应发除国子司业,累擢集英殿修撰,出为浙东地区提举。其时元军前锋已抵杭州市外围北新关,小皇帝被迫率领降元的文臣武将宣布正式退位,并遣使四出诏谕各州县投降,应发遂弃官归莆田市。赵昰景炎元年(1276),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立时拥端宗为天下兵马都元帅,于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再度拥立益王端宗为帝,改元景炎。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各被委以重职,组成行政的权力中枢,期盼重整旗鼓,中兴朝政。端宗诏令三朝元老应发为刑部侍郎,累升礼部尚书,以端明殿学士充福建省招捕使。
应发以文章进身,而排难折冲,尤有过人者。平居孝友仁恕,恩意蔼然,当事刚果决烈,有奇男之风。宋亡后,应发归隐莆田市山中。到了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以疾卒,年六十六。其生平事迹可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郑遗事》、《莆阳文献》列传三十七、《莆仙方氏宗谱》、《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